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26717000000087

第87章 装甲兵的奠基人(19)

1938年10月上旬,彭雪枫率游击支队由竹沟到达西华县杜岗会师,和吴芝圃、肖望东所部,并整编为3个大队,共1020人,仍用新四军游击支队番号,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从1938年10月到1940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张爱萍、吴芝圃、张震的协助下,彭雪枫遵照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地方党组织紧密团结合作,创建了津浦路西的豫皖苏区根据地和津浦路东的皖东北根据地,为日后组建新四军第四师和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部队发展速度之快,开辟地区面积之大,都堪称华中敌后的榜样。

1938年10月24日,彭雪枫率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挺进敌后。针对日、伪、顽、匪混为一体的复杂情况,彭雪枫采用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双管齐下”的方针,集中力量打击汉奸武装,摧毁伪政权,分化瓦解土匪队伍,收编一股有抗日倾向的部队,安定社会秩序,同时壮大我军力量。彭雪枫还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开展统战工作的特长,派出一些干部去争取地方实力派和会道门武装,“首先使他们不被敌人诱惑,其次使他们走向抗战道路”。这样,仅有千余人的游击支队,就可以免于四面受敌,能够放手打击日军,主力对付日寇。

在这期间,彭雪枫始终把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摆在首位。他确定了“由小块到大块发展、由一块到多块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分批次地扩展。1938年10月,彭雪枫率游击支队取得窦楼首捷后,决定以鹿邑县作为立足之地,一边整训部队,提高军政素质;一边派张爱萍直接领导该县县长魏风楼(中共特别党员)为新四军筹集军需物资,以增强游击支队的作战实力。

在游击支队初步打开豫东的抗战局面以后,彭雪枫立即在豫皖苏边界的永城以南的书案店一带,建立了一小块根据地。然后,逐步扩大,把几个乡几个区连成一片,建立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再把几个县连成一片,建立大块根据地。到1940年6月,以永城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在中心地区建立了5个县民主政权,成立了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行使豫皖苏边区政府的职权。同时,各个县还成立了办事处,并在砀(山)南、睢杞太地区建立了政权机构,在14个县开辟了游击区。

1940年初,六支队被抽调大批干部充实永、夏、萧、宿、亳五县政权机构,以加强根据地中心区建设,进一步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巩固和扩大工、农、青、妇、儿童团、老人指导团等群众组织,建立地方武装,并争取了不少地方实力派对我们同情和支援,初步巩固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1940年6月20日,黄克诚奉命率八路军三四四旅和新二旅共5个团南下,到达涡阳以北的新兴集,会合彭雪枫此部新四军第六支队。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7月,中原局报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将八路军新二旅和六八七团,以及活动于皖东北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包括六支队四总队在内,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以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执行“向西防御”的任务。

1940年8月,国民党桂系军骑八师等4个师,进逼风台、怀远的淮上抗日根据地,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东北军骑二军何柱国也蠢蠢欲动,企图制造反共磨擦。彭雪枫一边领导部队做好自卫还击准备,一边利用国民党杂牌军与嫡系部队之间的矛盾,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开展统战工作,暂时缓和了局势。11月中旬,蚌埠、宿县等地的日伪军5000余人及坦克车队进犯蒙城、涡阳,对我军进行“扫荡”。彭雪枫指挥所属各部,在蒙城以北的板桥与敌激战三昼夜,毙伤日伪军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击落飞机1架,击溃敌军,巩固了豫皖苏根据地,为执行“向西防御”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6日,蒋介石调30万顽军向华中我军进攻,妄图占领苏北和鲁南,将华中的新四军和八路军赶到黄河以北。这一次,顽固派进攻矛头主要指向我豫皖苏根据地,投入的兵力,除原在豫东、皖北的第十二军、骑兵第二军、骑兵第八师等非嫡系部队外,又从豫西调来了国民党嫡系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充当骨干。总兵力达9个师,为我军的七倍,气势汹汹,妄图围歼我八路军第四纵队,占领豫皖苏边区。

194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组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统一改编华中部队为新四军7个师。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当时我四师虽处于敌伪顽优势兵力的夹击之中,部队回旋余地变小,但由于豫皖苏边区建立有较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人民军队战斗力坚强。加上皖南事变后我党我军在政治上处于主动,且日伪顽之间及顽军内部矛盾重重,我军只要执行正确的战略方针,坚持豫皖苏根据地,击退顽固派进攻,是完全有可能的。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彭雪枫急于为皖南事变死难将士报仇雪恨,狠狠打击国民党顽固派,以至犯了急躁冒进错误,使汤恩伯的阴谋得逞,四师遭到了挫折。豫皖苏边区和四师部队面敌背顽,如我军向西发展,靠近国民党一、五两战区主力部队,易引起中间派疑惧,政治上不利,军事上亦难操胜算;假若我军向东发展,地区辽阔,全属敌后,有理、有利。因此党中央、华中局一再命令豫皖苏部队向东发展。彭雪枫虽执行了向东发展的指示,但他认为发展平原游击战争应有山区为依托,仍有西进伏牛山、南下大别山的打算。

1941年1月下旬,日军乘汤恩伯集团向我进攻之机,企图混水摸鱼,突然进攻豫南。汤恩伯集团一触即溃,急忙撤离了一战区。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出现了我军西进敌后的好机会。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示四师部队相机向西发展,控制一些军事要地,以利将来制止顽固派的反共磨擦。同时指示,目前的主要敌人仍是日军,不必追歼国民党军。

但彭雪枫却认为皖南事变后,我政治资本充分,应该狠狠给国民党顽固派一个教训,我们应不再忍让,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歼灭这些反共的顽固势力。他考虑未成熟充分,即率四师部队分路西进,全体指战员急于报仇,部队进军速度很快。仅一星期左右,即深入新黄河以西之顽区,主力与顽军直接对峙,政治、军事都陷入被动态势。此时,日军为继续在政治上诱降国民党,乃中止对顽军的进攻,迅速经阜阳、蒙城、涡阳等地撤退。日军一退,隐蔽集结于新黄河西的国民党顽固军,便向我四师部队发起突袭。

由于我军孤军深入,仓促间又没有能够集中兵力,遭致顽军分割打击,至3月初,被迫放弃涡河以南地区。4月,顽军主力东渡涡河继续追击,日伪又配合顽军行动,扫荡淮上地区,反动地方武装也在我军后方组织暴乱。彭雪枫指挥我四师部队英勇抗击来自多方的进攻,艰苦作战,终因寡不敌众,我军共损失4000余人,主力无法在津浦路西立足。因此,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4月25日指示四师,将主力转入路东以巩固皖东北根据地。

5月4日,彭雪枫率四师主力忍痛向津浦路东转移。将士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豫皖苏根据地,彭雪枫更是有着深深的自责与痛楚。他第一个踏上津浦铁路,又最后一个告别豫皖苏边的父老,他是多么地不情愿离去。至此,我豫皖苏边区除河南的睢(县)杞(县)太(康)和安徽的肖县部分地区尚有红军坚持游击战争外,其余全部丧失。

彭雪枫对错误和挫折感到异常痛苦,他经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他认识到自己军事理论修养不够,没有很好领会和贯彻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对耿、吴、刘等地方实力派缺乏警惕;在豫皖苏边区各项工作取得成就时,自己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缺点,重整旗鼓,收复豫皖苏根据地。

彭雪枫协助陈毅指挥陈道口战役,又与其他部队横扫运河两岸顽敌,将淮北、淮海和淮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1944年6月19日在对俘虏讲话时,为敌所伤,牺牲。

1941年7月,为接应汤恩伯集团东进,国民党顽固派令江苏省主席韩德勒,派王光夏两个团侵占淮海区抗日根据地的泗阳县陈道口。为了粉碎敌人东西夹击的阴谋,在陈毅亲自指挥下,新四军于10月中旬发起泗阳县陈道口战役。彭雪枫到陈毅指挥所受领任务,被留下协助陈毅指挥。

10月17日,当四师一部在途中和王光夏部第一支队遭遇时,彭雪枫深知该支队指挥官孙玉波同王光夏矛盾很深,成见很大,遂去会见孙玉波,对他晓以大义,还从新四军不多的经费中拿出1000元钱,让孙发给部下,孙玉波大为感动,答应里应外合,配合新四军歼灭了王光夏的第二支队,保证全军顺利夺取了陈道口。陈道口战役后,彭雪枫又率部协同兄弟部队,横扫了运河沿岸的伪军和土顽,将淮北、淮海、淮南三个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2年3月8日,根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精神,彭雪枫发表了《迎击敌人春季扫荡》一文,认为敌寇目前的战略方针将转为实行“扫荡”战,动员根据地军民投入反“扫荡”斗争。

局势发展不出彭雪枫所料。不久,敌人就开始了空前大“扫荡”。1942年11月13日,日军五路大军,总兵力近万人,自徐州、宿迁、睢宁、泗县、盱眙、固镇各据点出发,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向我军分进合击,企图以压顶之势一举歼灭四师主力。彭雪枫领导边区军民,运用游击战术与强大之敌伪军浴血奋战,彭雪枫率先指挥部队奋力杀出敌军重围,转至外线有利地区作战。接着与敌人持续激战33天,最终击溃敌人进攻。在这次反“扫荡”中,先后作战30余次,几乎日日有战,甚至有时一日数战,其中以朱家岗战斗最为激烈。

12月9日晚,青阳、归仁集、金锁镇三处敌人千余人,分三路合击我四师二十六团驻地朱家岗。大军压境,形势十分严重。但二十六团全体指战员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自晨至夜激战达18小时,反复肉搏,十进十出,杀得日寇弃械遗尸,仓惶溃逃,此役共杀伤敌二三百名。粉碎了敌人合击我军的狂妄计划,保证了33天反“扫荡”战役的全胜。

淮北军民取得33天反“扫荡”胜利以后,彭雪枫总结强调指出:“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有应付最坏情况的充分准备。”他提醒淮北军民“在枪口对准日寇的同时,注意提防不义‘友军’的背后袭击”。

1943年春,蒋介石又命令韩德勤部和王仲廉部东西并进,于洪泽湖以西地区妄图夹击四师。3月1日,韩顽侵入里仁集、陈道口地区。四师以抗战大局为重,提出严正劝告,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战。韩德勤执迷不悟,反而于3月14日亲自率部偷渡运河,推进淮北根据地中心区,侵占了泗阳县金锁镇、界头集、山子头一带。

为了粉碎顽军的合击计划,经新四军军部批准,由彭雪枫、邓子恢统一指挥四师及二师、三师各一部,首先打击韩顽,于3月17日夜在山子头地区发起自卫还击,至18日拂晓,我军已大获全胜,生擒韩德勤以下官兵千余人,击毙顽固派专员王光夏、旅长吕仲环。已经越过津浦路东的王仲廉部,闻讯仓皇回窜津浦路西。

这一战役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还最后铲除了国民党顽固派留在华中的反共堡垒——韩德勤部,促进了整个华中抗战局面的发展。

在淮北根据地三年间,彭雪枫除致力于军队建设以外,还不遗余力地参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领导工作。他多次亲自主持召开淮北民兵大会,认真落实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指示;多次主持淮北参政会议,调动各方面人士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群众,为民众兴利除害,深受群众爱戴。他亲自参加大柳巷抗险斗争的事迹,至今仍然为人们所传诵。

1943年8月28日,大雨已经连续下了好多天了,淮河水猛涨,围堤缺口好几丈,眼看大柳巷方圆几十里马上有被淹没的危险。正在出席医工会议的彭雪枫,闻讯后立即率领到会的全体人员冒雨前往抢险。他带头抱草、抬土,使在场军民大受鼓舞,经6小时奋战,终于堵住了缺口,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群众为感激他救民于水火之功,将此堤命名为“雪枫堤”。

在淮中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中,也体现了彭雪枫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943至1944年间,淮北地区发生了一起所谓“淮北中学第二次反特案件”。这一案件纯粹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断和严重的“逼、供、信”造成的,但一时却使许多人受骗。由于案情的复杂与严重,淮北区党委将此案交由彭雪枫主持审理。彭雪枫本着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调阅了大批案卷,找有关干部分别寻问案情,听取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然后用四天时间对主要“人犯”一一进行审问,终于使这起假案真相大白,为受冤的人平反昭雪。

淮北人民永远铭记着彭雪枫领导他们顽强战斗,建设和保卫根据地的光辉业绩,当时广为流传着一首《彭雪枫同志到路东》的民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彭雪枫的热爱之情:彭雪枫,到路东,好似桃花遍地红,扛起扁担拿起枪,跟着雪枫闹革命。

1944年8月21日小朱庄战斗前夕,彭雪枫在阵地前视察。1944年春,日本发起新一轮攻势。蒋介石继续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河南40万守军不战而逃,1个月内弃城30余座,河南千百万人民惨遭日军的蹂躏和屠杀。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同时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向河南敌后发展、控制中原的战略部署,并于7月下旬,命令新四军第四师挺进津浦路西,恢复豫皖苏根据地,并相机控制新黄河以东地区。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据此指示四师以津浦路东为基地,以主力西进豫皖苏边区。

1944年8月15日,在吴芝圃、张震的协助下,彭雪枫率四师主力西征。首战小朱庄,歼灭顽伪合流的王结援部3个团,迫使顽军支队长吴信之率千余人于战场起义。随后又击溃顽军两个纵队的堵截,打开了西进豫皖边区的通道。部队稍事休整以后,彭雪枫等率四师主力继续西进,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跟踪“扫荡”,拔除了一系列日伪军据点,迅速收复了萧(县)宿(县)永(城)夏(邑)等县,数百万根据地人民被解救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