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上册)
26719700000100

第100章 革命的马掌铁(3)

渡河后,原准备向长宁集中,到宜宾附近北渡长江。但发现追敌已逼近川南,长江北岸也有重点把守,而红军此时落伍人数较多,亟待整编。2月7日杨尚昆、彭德怀向军委建议,进行部队整编,“在川黔建立根据地”。中央军委接受了彭杨建议,进行了整编军队,11日,红军掉头东进,挥师黔北,同黔军和尾追之敌中央军作战。此乃二渡赤水。

经过改编的红三军团奉命向桐梓进军途中,从俘虏的黔军那里得知,守备黔北门户娄山关的只有黔军的三个团,彭杨立刻向军委报告:“拟以迅速动作歼灭此敌”。当天午夜,朱德复电同意彭杨建议,下令“坚决消灭娄山关黔敌,乘胜夺取遵义城”,并授权“全军统归彭、杨指挥”。26日上午10时,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守敌仓皇向遵义南逃。第二天凌晨,红三军团又不顾疲劳乘胜追击,直逼遵义城。28日晨,红军再占遵义。

这时,蒋介石急令吴奇伟纵队的两个师渡江北上,孤军驰援遵义,被红一、三两军团从两边一夹,一举歼灭其大半。遵义战役,在彭杨的指挥下三天内击溃了蒋军两个师,黔军8个团,缴获枪枝1000支以上,捉到2000多俘虏,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开始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红军重占遵义后,在重庆“督战的蒋介石判断红军将乘胜直奔乌江东岸,图与萧、贺合股”,于是蒋介石下令,严密封锁乌江,采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的战术,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地区。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毛泽东当机立断,3月16日指挥红军三渡赤水,重返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这样又把50万敌军像牵牛一般从赤水河东牵向河西,星夜赶筑碉堡,企图在古蔺地区逼迫红军决战。出乎意外是20日晚,红军出敌不意,折而向东,闪电式地四渡赤水,5天之内,红军在赤水两岸高强度的运动战中,把敌军甩在赤水河西。

四渡赤水后,杨尚昆和彭德怀通过分析战场形势,向军委建议下一步应转向敌兵力空虚的“东南之乌江流域比较有利”。25日晚朱德总司令再次接受彭杨建议,并命彭杨指挥红一、三两军团迅速向乌江前进。当时正值清明时节,阴雨连绵,能见度极低,敌机无法侦察,一时摸不清红军行踪,30日我军先头部队在风雨呼啸中乘竹筏夜渡乌江,第二天大军过江,迅速向贵阳东北逼进。正在贵阳城内督战的蒋介石怎么也想不到,贵阳城外竟贴出红军的标语:“拿下贵阳城,活捉蒋介石!”

这时的贵阳城里守备防城的不足两个团,蒋介石惊慌失措,一方调整部署,力阻红军向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一面急从云南调来3个旅前来支援。此时,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当即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命令红三军团以一个团佯攻贵阳,迷惑敌人。当蒋军忙于部署兵力防堵红军东进时,主力红军却乘隙从贵阳、龙里之间穿越湘黔公路迅速南进。一时,在战场上出现了敌我双方背向进军的戏剧性画面。

4月13日,杨尚昆、彭德怀根据地形分析,致电中央军委“建议野战军以迅速渡过北盘江,袭取平彝(今富源)、盘县,求得在滇黔边与孙渡战。”中央军委第四次接受了彭杨的建议,它对于中央红军跳出敌军的围堵追截,实现北渡金沙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随后红三军团奉命,于5月9日在皎平渡口渡过金沙江,向川西南重镇会理进发,西进途中,蒋介石不断派飞机从中阻拦红军。4月25日,红三军团军团部遭敌机轰炸。杨尚昆隐蔽在一个深坑里,突然一声巨响,杨尚昆右腿的绑腿被打烂了,鲜血不停地渗出,身旁的两个侦察员都牺牲了。得知杨尚昆负伤后,彭德怀立即带着担架队赶来,将杨尚昆抬上担架。当天,一个俘虏过来的军医给杨尚昆开了刀,3块弹片,取出了2块,另一块很深,直到杨尚昆去世一直都留在了肌肉里,他受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还参加了在会理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红军胜利会师后,杨尚昆大是大非不含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同张国焘分裂活动作斗争,跟随毛泽东继续北上。

中央红军离开会理后,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6月13日杨尚昆和彭德怀一起指挥部队,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翻越夹金山,于6月18日抵达懋功,实现了红一、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克服错误思想影响,终于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保存了红军,磨炼了红军。从此在杨尚昆后心目中,树立起一个坚定的信念:跟着毛主席就是胜利。

任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杨尚昆。然而两军会师后,庆祝会师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张国焘的分裂野心却给红军内部带来一场政治风波。在这种灾难关头,杨尚昆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一边,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号称10万人,实际战斗人员8万多人,他们是于1935年5月初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部队离开根据地才1个多月,打的仗不多,所以军容比较整齐,在三支红军中红四方面军队伍最大。杨尚昆说:“在党中央心目中,这支队伍是党的财富,但是,张却把它当作个人的资本。在他眼里,幸存的二万多中央红军是‘兵不像兵,马不像马’,所以他拥兵自重,后来甚至说:‘谁有军队,谁最强,谁领导’。”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张国焘与中央之间的分歧明朗化。会上,多数人同意毛泽东的战略方针:两军在统一指挥下攻打刚到松潘的敌军胡宗南部,占取甘南,北上川陕甘建立根据地。这是一个发展革命的方针,张国焘却消极避战,坚持西进到川西和西康休养生息,他对中央军委攻打松潘的战斗部署置之不理。

会后,彭德怀、杨尚昆率红三军团首先向甘南进军。7月初,从驻地懋功出发7天内接连翻越雪峰连绵的4座雪山,到达黑水县的芦花,而张国焘却按兵不动。直到7月中旬,经党中央电催,才来到芦花。此时发动松潘战役已丧失了时机,在敌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张国焘却以“提拔新干部”,解决统一指挥的“组织问题”为借口,步步紧逼,向党要权,同时对红一方面军的干部拉拉扯扯,杨尚昆便是他要拉拢的一个。

有一天,张国焘请杨尚昆叙旧。早在莫斯科时,张是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杨就认识了张。回上海后,二人又在全国总工会工作,张是党团书记,杨是宣传部长,并且对外以表兄弟的关系相掩护。在杨的印象中,张爱摆老资格,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张请杨叙旧前,杨尚昆就知道张拉拢过彭德怀,但被拒绝。因而,杨尚昆对张是有警惕的。据杨尚昆讲:他(指张国焘)一见到我,就说“老杨呀,你是个文才,现在投笔从戎了,耍枪杆子,辛苦辛苦”。席间,张言不由衷,说话吞吞吐吐。杨尚昆心里明白,如果触及战略方针问题,张国焘必然会急不可耐的跳起来,弄得不欢而散,不如说东道西,各找各的话题,应付一下。

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北上,8月初在沙窝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北上方针,陈昌浩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红军分左右两路过草地,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沙窝会议后,杨尚昆离开了在他军事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红三军团,到陈昌浩任主任的总政治部去当副主任。临行前,毛泽东找杨谈话,毛泽东对杨说:“你本来就是总政治部副主任,调你去,顺理成章,你和陈昌浩又是中山大学的同学,有点老关系。”杨尚昆说:“那时我是党支部委员,他是共青团支部委员。”毛泽东还叮嘱说:“你到那里,要强调一个‘韧’字。”“你要做拉不断,扯不折的‘牛皮糖’,软不啦叽地富有韧性;切记不要当玻璃,一敲就碎,一碰就碰裂,那样就不好工作啦。”这几句话使杨尚昆茅塞顿开,心领神会。

杨尚昆带领原政治部的100多名干部,到陈昌浩那里去报到,随右路军一起过草地。尽管陈昌浩不理杨尚昆,但他却奉命当“牛皮糖”,天天到陈昌浩那里去坐坐。一是了解一点动向,二是搞点烟抽。

右路军过草地后,在潘州驻扎,就等张国焘和左路军前来,但是张却借故拖延,按兵不动。

9月8日下午,杨尚昆正好去医院探视病中的周恩来和王稼祥,回驻地途中遇到毛泽东、张闻天、博古三人。他们见杨后下马,毛泽东告诉杨说,张国焘不安好心,要右路军南下。我们决定单独北上,你快回去找叶剑英和罗迈,走时把政治部的干部带出来。杨尚昆回去以后见到叶剑英,叶剑英对杨说,中央机关、政府机关的行动已由罗迈布置,要杨以割青稞筹备粮食南下的名义,带领总政治部的人,向红三军团驻地集中,约定时间9日凌晨2点。

这天晚上,月色很好,杨尚昆按约定时间只身离开驻地,在月光下同叶剑英、罗迈会合,他们不带行李,不带警卫员,不骑马。杨尚昆等走了约七八里,忽听身后传来一片马蹄声,有十几名骑兵冲过来,三人便闪身到道旁,避开了,事后,他们才知道,这是张国焘下令追赶他们的。三人继续走路,天色微明时,走进一个藏民的寨子,晨曦中看见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都等在一个打麦场上。毛泽东见到他们高兴地说:“你们出来了,好得很,我们正为你们担心哩!”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杨尚昆等坚定地跟随毛泽东,脱离了险境。

9月12日,北上的红一方面军到达了甘肃的俄界村,在此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北上的红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杨尚昆为政治部的正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