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上册)
26719700000042

第42章 中国军神(1)

刘伯承少年从军,曾有“刮骨疗毒”之壮举,有勇有谋,被誉为军神。经吴玉章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生涯。

刘伯承,是以足智多谋、孙武再世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闻名于世的。他1892年12月4日诞生于四川省开县浦里赵家场乡张家坝,乳名孝生,后取名刘伯昭,字伯承。

刘伯承出生农家,四五岁时,就捧着《刘氏家谱》认字记事。进私塾后,刘伯承读《三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他不仅读书用心钻研,一丝不苟,也醉心武艺,长拳、八卦、棍棒、弹子功等样样精通。

1904年秋,刘伯承转到灯草坝“汉西书院”读书。不久,他又考入开县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又考入夔府(今奉节)官立中学读书。刚读一年,因父亲病逝,断了收入来源,被迫中途辍学,回乡务农。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枪声在武昌打响,随即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四川也沸腾起来。刘伯承剪掉辫子,参加学生军,“怀着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主改革的思想,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

第二年春天,刘伯承以文武各科的优异成绩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后改为将弁)学堂,被编在第二队第一排第一班。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军事技能出色。毕业后被分派到当时四川着名的革命党人、同盟会早期会员、蜀军总司令熊克武所部第五师当见习生,不久,由见习生升任排长。

由于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并加紧复辟帝制,孙中山于1913年7月组织力量,发起“二次革命”,熊克武在四川积极响应。在主攻泸州的战斗中,刘伯承带头冲锋,夺取了敌人阵地。“二次革命”失败后,四川的革命党人也惨遭杀戮,左脚负伤的刘伯承在部队被打散后,潜往开县老家休息、养伤。为了躲避反动当局的追捕,刘伯承约军中几位同事一起离川赴上海避难。

在上海,刘伯承于1914年秋加入中华革命党,决心追随孙中山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6年,刘伯承再次响应孙中山反袁号召,回川组织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但在指挥丰都城攻城战中他头部连中两弹,伤势严重。

1916年,刘伯承负伤时的照片。为了治伤,刘伯承由康云程陪护,辗转来到重庆。他先到宽仁医院治疗脑伤,后又转到临江门一家德国沃医生的私人诊所治眼伤。在此,刘伯承先后两次做手术,第一次是割去赘肉,理顺血管,沃医生托人回德配制假眼,第二次是装假眼。尽管沃医生医术高明,但诊所医疗设备简陋,动手术只好局部麻醉。刘伯承安然端坐接受治疗长达3个小时。麻醉药失效后,他继续忍受着沃医生一刀刀修割赘肉的疼痛,面不改色,一声不吭,还暗记沃医生割了70余刀,待包扎完毕,他坐椅扶手已被汗水浸湿。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了不起,了不起,你是真正的中国人!”刘伯承见沃医生直爽、正直,就把自己的经历和处境如实相告。沃医生更加敬佩,连连说:“你真是军神、军神!”

被称为“军神”的刘伯承伤势刚愈,又被熊克武等先后任命为第九旅参谋长、督军署警卫团中校副团长、第二混成旅第一团团长、第二混成旅第一路指挥官。他虽眼有残疾,但率部浴血奋战,骁勇异常,并且多谋善断,治军有方,逐渐被称誉为“川中名将”。

“遍体弹痕余只眼”的刘伯承,虽在川军中拼命厮杀转战十年之久,但他富国强兵、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仍旧未酬。1918年1月,熊克武特派刘伯承与时任滇军旅长的朱德谈判,以结成“军事同盟”,共同对付北洋军。刘、朱二人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推动了护法战争的发展。后来,这两位有着共同抱负和志向的爱国军人,走上了共同的革命道路,并成为亲密好友。“国事竭尽忠诚”,“亲爱的同胞士兵,保卫人民幸福,临阵杀敌忘身”。这是刘伯承常用来教育部属的几句话,也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

此时,刘伯承投身疆场十余年,对一些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相互间争权夺利,导致革命局势多次由胜转败的现实,即感到十分痛心,又觉心灰意冷。

在成都养伤时,刘伯承开始同吴玉章、杨暗公亲密交往,这对他转变思想,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6年5月13日,经杨暗公、吴玉章介绍,刘伯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标志着他已经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从此,刘伯承一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达60年之久。

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派出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11月中旬,杨暗公和朱德、刘伯承等在重庆成立了由杨、朱、刘三人组成的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杨兼任军委书记。第一次军委会以发动泸州、顺庆起义为中心议题。刘伯承在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加强四川军事运动指示后,又提出利用川军矛盾,组织泸顺起义的设想。

在北伐节节胜利和民众革命情绪冲击下,泸州起义和顺庆起义分别于1926年12月1日和3日提前发动。

不久,根据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在万县召开的第二次会议精神,刘伯承于1927年1月下旬来到泸州城,全权指挥泸州起义的部队。

由于敌强我弱,泸州守卫战最终失败。1927年7月11日,刘伯承被迫转移到了汉口。

领导泸顺起义和坚守泸州的168天的保卫战,是刘伯承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指挥的第一次军事行动。起义和保卫战在当时敌强我弱局面下,策应了北伐战争,推动了四川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可以说,这是我党开始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

刘伯承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后留学苏联,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其以后的军事斗争准备了条件。回到苏区后,任红军学校校长,又任红军总参谋长。

1927年7月,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时刻:武汉国民政府彻底暴露了它的反动面目,宁汉公开同流合污,共同“分共”。而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击反动派屠杀的革命大风暴,正在长江流域的武汉、南京、南昌等几大城市紧张地孕育着。值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刘伯承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请了“病假”,跟随中共中央领导人、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等秘密前往九江、南昌,参与南昌起义的组织发动工作。

根据周恩来指示,刘伯承协助起义总指挥贺龙拟定起义计划。8月1日下午19时,刘伯承在总指挥部召集参谋团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依靠海口取得国际援助,组织力量重新北伐的指示,确定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城、南进至东江的行军路线。经过讨论,刘伯承集中与会多数人意见,决定经临川、会昌、寻乌进入嘉应州地区,因为这条路线是小路,仅有3000多弱敌,即便敌人从他处调兵,也容易各个击破他们。

8月3日,起义部队按参谋团会议决定,主动撤离南昌城向临川进发。8月25日,根据敌屯重兵于会昌的敌情,参谋团在瑞金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刘伯承提出的作战方案:为夺路南下,决定进攻会昌。战斗打响后,刘伯承随周恩来来到叶挺部队指挥。在会昌城,刘伯承得知起义军第二十军参谋长投敌,起义军南下目的、路线已完全暴露,遂建议召开参谋团会议,确定部队重返瑞金,改经长汀、上杭进入东江。

行军途中,他给官兵们讲带兵打仗的经验。由于全国革命形势已转入低潮,起义部队进发的许多地区农运已失败。这样,部队愈来愈孤立,相反,反动军队却蜂拥而至。9月28日,敌我军队激战汤坑,我军伤亡严重,30日潮州失守,至此起义军败势已无法扭转。10月3日,周恩来、刘伯承、李立三、贺龙、叶挺、刘伯承等领导同志举行最后一次决策会议,决定军政重要干部和文职人员经海路撤离,部队经云落北去,与当地农民运动结合,坚持武装斗争。7日,刘伯承和林伯渠、贺龙等到陆丰县,乘船经香港转赴上海。

1927年11月,刘伯承受中共中央派遣来到苏联,先是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又转到苏联最高的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就读,此时刘伯承已35岁,他以“国内的革命事业在等待着我们”自勉,开始了刻苦、紧张的军校生活。在苏学习期间,他取了个苏联名字,叫阿发那西也夫。军队中足智多谋、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刘伯承,变成了埋头苦读、孜孜不倦的普通学员。他认为,外文中的俄文这一关难闯,但此关不过,怎能“钻研主义、精通军事以报祖国之心”?于是,他“视文法如钱串,视生字如铜钱,汲汲然日夜积累之;视疑难如敌阵,惶惶日夜攻占之,不数月已能阅读俄文书籍矣。”为学好俄文,他自备单词小本,每日在手心上写满生词,直到记熟后才另换新词,他早起晚睡,走路上厕所都背诵熟记。很快,就能直接听教官用俄语授课,直接阅读俄文教材了。他抱着为革命勤奋学习的明确目的,凭着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克服了年龄大、身体差的不利条件,攻读的各门课程成绩都是优秀,受到校领导和中苏同学的好评。

1928年7月,刘伯承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1930年8月初,刘伯承由苏联回国抵达上海,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与策划组织全国武装暴动。当年底,他又奉命返回上海中共中央军委机关,协助周恩来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当时,他在中共党内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的“孙武”,由他主办过半月至一个月的短期训练班,参加的多为省委、特委的负责人。刘伯承在班上向学员们讲授有关游击战、运动战、暴动方略等课程,他还用很大精力翻译《苏军步兵战斗条令》等着作。

1932年1月,刘伯承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932年1月,刘伯承结束了白区地下党组织的秘密工作,来到他盼望已久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被任命为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毛泽东、朱德十分器重他的军事才干,早在1929年党中央想调毛泽东、朱德去上海工作时,他们就提出,如朱、毛离队,必须由刘伯承和恽代英来主持红军。而刘伯承对朱、毛也十分敬重,他在苏联时就提出要回国上井冈山同朱、毛一起战斗,回国后又主动要求来中央苏区工作。

此时他根据毛泽东“我们要把红校办成‘红埔’,……把红校办成培养干部的基地”的指示,把全部精力全投入办好红军学校的工作上面。他认为,红校“不能够本本主义全套应用苏联红军的战斗条令和其他军事教程,而反动军队的典范和教程,则更不必说了”。他组织教员编写教材并亲自修改审定,仅一个月就装订出军事教材9种,共计六千多册。他要求教员认真备课,生动讲授。他带领学员观察实际地形地貌,参照地区,讲授地形学。他强调学以致用、连贯知识、一丝不苟,学完一段课程就要进行沙盘作业和实地演习。总之,就是“要设法帮助学生纵横贯穿起来,使其脑力成为有组织的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