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华东是主攻方向之一,陈毅率部奋起反击,先后取得宿北、鲁南大捷。莱芜战役活捉李仙洲,孟良崮一战粉碎敌重点进攻的企图。挥师而下,反攻中原。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积极发动内战,由于在津浦路、平汉路等地受到沉重打击,遂玩弄两面手法,1946年1月10日签订停战协定。
陈毅在停战期间,密切注视敌情变化,经常教育各级领导,是战是和,最终不取决于共产党,而取决于国民党,我们必须抓紧练兵、减租、生产,从各方面做好准备,应付突发事变。各部队根据陈毅的指示,教育广大指战员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抓紧战术、技术训练,同时扩编主力兵团,加强地方武装,扩大民兵队伍,从而为迎击国民党的大举进攻作了准备。
6月底,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华东解放区是其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陈毅领导华东解放区部队奋起反击,山东野战军取得朝阳集战斗的胜利,华中野战军取得苏中战役的胜利。
12月6日,陈毅得悉,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集中25个半旅,分4路从江苏东台、淮阴、宿迁和山东峄县出犯。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等认为,国民党军虽是四路进攻,但间隙大,应援不便,而宿北一路出犯的两个师孤立突出,对苏北解放区威胁最大,应先予以歼击。于是,集中24个团,以一部阻击整十一师,以优势兵力围歼整六十九师。经5天激战,将整六十九师所属3个半旅共2.1万人全歼,师长戴之奇自杀。这是山东和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对华东战局的转折有重要意义。
1947年元旦,陈毅将宿北战役的情况向中央作了详细报告,讲道:要确立以战养战的思想,认真处理和利用缴获的物资,始能使战争持久进行。为解决和使用炮兵和防空、打坦克的困难,又提出树立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思想。军委看后十分满意,第二天就复电:“以战养战、打一仗进一步的口号甚好。你们应以宿北战役为例,力争打大歼灭战。”
此时,由峄县出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六师及第一快速纵队,闻整六十九师在宿北被歼,被迫在临沂西南30余公里的向城、长城一线转为防御。陈毅和粟裕率山东、华中野战军主力迅即移师鲁南,围歼该敌。
鲁南战役于1月2日打响。陈毅指挥27个团发起攻击,在歼整二十六师大部后,转兵围歼装备有坦克、榴弹炮和大量汽车的第一快速纵队及整二十六师余部。当该敌向峄县方向突围时,雨雪交加,道路泥泞,加剧了行动的困难和混乱。我军抓住时机,追击、侧击、堵击,用炸药爆炸、火烧和集束手榴弹炸等办法,打炸坦克及装甲车辆。激战至4日,将第一快速纵队等部全歼。
鲁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5.3万余人,缴获美制坦克24辆,榴弹炮、野炮、山炮89门,汽车474辆。陈毅利用缴获的这些武器,建立了特种兵纵队。
1月下旬,奉军委电令,华东地区的解放军统一整编,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及党的前委书记。为搞好整编,中共华野前委于1月底举行鲁南会议。陈毅代表前委作了“一面打仗,一面建设”的报告。
这时,蒋介石侦悉陈毅主力集结于临沂附近,决定组织“鲁南会战”。南线,由整编第十九军军长欧震指挥8个整编师为主要突击集团,于1月31日出动;北线,由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指挥3个军为辅助突击集团,于2月2日出动。
陈毅鉴于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乃留两个纵队在临沂以南摆出决战的架势,并布置地方武装在运河上架桥制造假象,同时指挥7个纵队昼夜兼程,冒严寒,翻越沂蒙山,于2月20日发起莱芜战役,经3日激战,将李集团两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歼灭,生俘李仙洲。这是陈毅常说的“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运动歼敌的范例。
当李仙洲集团从莱芜北逃时,同中国共产党中有联系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军军长韩练成,在陈毅委派的敌军工作干部的动员下,秘密脱离指挥位置,加速了李集团的覆灭。陈毅称赞韩练成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并派人安排他化装离开解放区。
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陈毅(左二)与张茜(左一)、刘瑞龙(左三)、陈士榘(左四)在沂水县西王庄合影。3月起,蒋介石调集45万人,编成3个机动兵团,对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5月11日陈毅获悉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行动突前,决定以6个纵队主攻、4个纵队打援来歼击该敌。他对主攻纵队的司令员们指出:我们打七十四师,是从虎口拔牙,好似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参战部队指战员响应陈毅的号召,直取中心主力,在孟良崮地区激战两日,将蒋介石的王牌、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整七十四师共3.2万余人歼灭,其师长张灵甫被击毙。这一胜利,创造了解放军在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密集前进的态势下,从敌战线中央割歼其主力师的范例,这是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决定性胜利。
6月底,为配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陈毅派5个纵队向鲁西南出击,调动和分散敌人。8月中旬,陈毅和粟裕奉命率第六纵队及特纵主力,与在鲁西南的5个纵队会合组成华野西线兵团,执行外线作战任务,留4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担负内线作战任务。9月初,陈毅和粟裕率六纵等部南渡黄河时,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七师从曹县北犯,7日进至沙土集地区。陈毅令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就近指挥3个纵队南北夹击,经两天激战,将第五十七师9000余人全歼,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和山东战场抽调4个师来援。党中央9月11日在贺电中指出:沙土集战役的胜利,对于整个南线战局之发展有极大意义。
9月26日,陈毅和粟裕率华野外线兵团5个纵队,越过陇海路,向平汉路以东、津浦路以西、陇海路以南、淮河以北地区进军。仅1个月,就解放县城24座,歼国民党军1万余人。这样,与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在中原形成“品”字形战略态势。
1948年冬陈毅开始指挥淮海战役,率领华东野战军歼灭了黄百韬集团和杜聿明集团。又受命指挥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为上海第一任市长。接着又向福建进兵,维护东南沿海安全。
1948年1月初,陈毅应召到达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向党中央汇报。在那里,他学习了毛泽东在中央12月会议上所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他向毛泽东、周恩来等汇报了华东野战军的情况,研究和确定了华野的任务和部署。
4月底至5月上旬,中央决定华野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仍留中原作战。同时建立华北和中原解放区及党政军领导机构,中央于5月9日发出通知:中原局,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为司令员,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南征中原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改为中原野战军。
陈毅于6月14日到达中原局、中原军区。从这时起,陈毅和刘、邓一起,组织指挥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协同作战。8月下旬,邓小平去参加中央九月会议,中原局日常工作由陈毅主持。
9月12日,陈毅向毛泽东作了《关于1948年夏季中原情况及政策转变问题》的综合报告,在汇报中原的情况后明确提出:“中原局面,已具备了初步根据地,正走向足以应付大规模作战的条件。”
同年冬,华东、中原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此时,国民党徐州“剿总”刘峙集团辖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等4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的部队,加上随后调进的黄维兵团,共约70万人,部署于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企图与华东、中原野战军进行徐蚌会战。军委为把蒋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决定集中华野、中野23个纵队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的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共约60万人,参加这次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军委下达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毛泽东确定“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随后,为统筹淮海战役的领导,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由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战役于11月6日打响。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4个纵队和华野两个纵队从西面打来,刘峙误以为解放军意在攻取徐州,开始向徐州、蚌埠间的津浦路两侧收缩兵力。华野以3个纵队从北和东北两个方面进逼徐州,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两个军大部由何基沣、张克侠率领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后让开道路,山东兵团乘机南下,苏北兵团同时北上,分割徐州以东李弥与黄百韬兵团的联系,然后以7个纵队割裂、围歼碾庄周围地区的黄百韬兵团,经过12日至22日激战,全歼该敌,击毙黄百韬。在这期间,陈毅、邓小平指挥6个纵队转至徐蚌线作战,攻克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策应了华野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主要是打黄维兵团。蒋介石为改变不利态势,令黄维率12万人马从平汉路确山火速东援,令在蚌埠新建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北援。中野以一部阻击黄维兵团,一部阻击蚌埠援敌,使其不能靠拢。当华野主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中野将黄维兵团包围于双堆集地区。蒋介石为援救黄维兵团,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于11月30日放弃徐州,会同黄维兵团一起南撤。根据总前委的部署,华野以主力11个纵队追击、堵击、合围徐州逃敌,至12月10日,除孙元良兵团突围被歼外,杜聿明集团20余万人被压缩于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从12月3日至15日,我军采取逐点攻击的方法,将黄维兵团全歼,活捉黄维。
歼灭黄维兵团后,军委于12月17日电召刘伯承、陈毅去中央面商渡江作战问题。当日晚,刘、陈、邓由安徽宿县驻地乘车赶到萧县与粟裕、谭震林会合,举行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渡江作战的设想,并于18日留下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5人合影照片。19日,刘、陈乘车赴西柏坡。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是围歼杜聿明集团。陈毅等曾给杜聿明写了劝降信,劝他们不要作无谓牺牲。经军委批准,华野于1949年1月6日至10日发动总攻,将杜聿明集团全歼,活捉杜聿明。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国民党军55.5万人,加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蒋介石被迫于1月21日下野。
在淮海战役中,华东、中野得到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仅支前的民工就达543万人,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正如陈毅所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奉命改为第三野战军,所属58万余人整编为4个兵团、16个军和1个特种兵纵队,陈毅仍为司令员兼政委及前委书记,加上华东军区地方武装,归他指挥的超过百万之众。
4月20日下午,国民党南京政府最后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按照中央军委批准的计划,以第三野战军第七、第九兵团4个军组成的中集团第一梯队,于20日晚首先在裕溪口至棕阳镇段展开渡江。接着,西东两集团在马当至贵池间和扬中至江阴间,于21日渡江成功。
4月23日午夜,三野第八兵团一部经浦口渡江,解放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城。
渡江后,三野部队进展神速,在郎溪、广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军后,于5月3日解放杭州,主力向上海进逼。
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文化中心,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人口600万,情况复杂,高大建筑多而坚固。蒋介石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退踞上海的20万残兵败将,凭着大量永备工事组织顽抗。
对解放上海,陈毅提出:既要打军事仗,又要打政治仗、政策仗,做到军政全胜;既要迅速歼灭敌人,又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规定在市区不准用炮,以保持市区的完整,便于尔后建设。陈毅还规定,参战部队只能以精干指挥机关和战斗部队进入市区,进城不准入民宅,辎重骡马均驻扎郊区。
为了保证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陈毅在战前指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制发了《入城守则和纪律》,以他和粟裕命令的形式颁发《入城三大公约和十项守则》,专门对参战部队进行城市政策纪律教育,组织各系统认真做好接管工作准备,对城市警卫、国民党党政军机构的接管、散兵游勇的收容遣散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根据中央军委电令和总前委部署,陈毅和粟裕指挥第九、第十兵团,加强第七、第八兵团各一部,共10个军,于5月12日开始攻取上海,5月27日,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的同时,二野主力控制浙赣线,三野第七兵团主力解放宁波等地,策应了攻占上海的战斗。
上海解放后,入城部队严格遵守纪律,露宿街头,谢绝馈赠,保证外侨生命财产安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影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
7月上旬,陈毅令第十兵团南进,执行解放福建的任务。8月17日解放福州。
在解放战争期间,陈毅等人指挥的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共消灭敌军245万余人,解放了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和上海等五省一市的华东大陆,并和兄弟部队一起,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