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出身秀才家庭,但难圆读书梦。由于家境贫寒,开始了学徒生涯。后到太原国民师范,开始接受进步思想。毕业后任小学教师,由于思想进步,两遭辞退。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他排行老六,乳名“银存”。父亲徐懋淮,是清末的一名秀才,靠教书养家糊口。徐向前9岁时仍未能入学读书,只是父亲放假从外地回来后,才教他读诗书,描红模字。徐向前刚刚能劳动,母亲赵金銮便向他和他的哥哥立下规矩:天不亮起床,背着箩篼去捡粪,捡不满箩篼,不许吃早饭。幼年的徐向前,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从小爱劳动的习惯。拾粪、砍柴、挖野菜,伴母亲念佛,是徐向前幼年的全部生活。
乡下人盼富贵,望子成龙,为图个吉利,总在名儿上打主意。尽管徐向前父亲的外号是“遇丰年”,徐向前的哥哥和他分别叫“银仓”和“银存”,可也摆脱不了灾荒、饥饿所带来的贫困窘况。
徐向前10岁那年,终于入了村办私塾。可是,私塾读的是《百家姓》、《三字经》,只能学着背书歌,什么大事都不懂。“四书”、“五经”徐向前没读完,进了东冶镇刚刚兴办的沱阳小学。徐向前这才从枯燥无味的私塾解放出来,过上了愉快的集体住宿生活,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谈论中增长了见识,并学习了算术、英语等新课程,看了不少书报。
徐向前在沱阳小学刚读了三年多,父亲从外地教书回来了。老秀才认定读“洋学堂”“误人子弟”。他令徐向前从沱阳小学退出,回到本村的私塾,徐向前只得去读他不愿意读的“四书”、“五经”。
到了徐向前15岁的那一年,父亲教书的私塾闭馆了,从此徐家再难供两个孩子读书了。老秀才认定徐向前不如他哥哥有出息,决定要徐向前休学,省下些钱供他哥哥一人读书。
家庭经济情况越来越不好,15岁的徐向前,开始顶起了成年人的劳动。冬天捡粪、砍柴、编箩篼、背炭,春天播种、挖野菜,秋天抢收高粱、玉米过后,又整天在地里拔高粱茬,两只手磨起血泡,瘦小的身子骨,更加瘦弱。他非常羡慕私塾的学生,更向往哥哥那样在沱阳读“洋学堂”。他很想读书,可是家中只有几本父辈留下的“四书”和“五经”,想去买书,可是家里又穷……
失学在家的徐向前,希望读书,又希望找一个终身的饭碗。农家的贫穷子弟,出路上哪儿去找呢?父亲原先最理想的愿望,是让他读好书,有学问,即便于考个“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也可以做名教书先生。哪知这儿子不成才,家境又不好,只好由他的命运了。
直到了徐向前16岁那年,父母托人情,为他在远离家乡的河北省西部的阜平县找到了一个当学徒的地方,那里有徐家一个远房亲戚,在县城南关开了一个铺子叫“广兴隆”。
徐向前这个小学徒工一进店,每天早起晚睡,打水、扫地、倒夜壶、抱孩子,里里外外的累活、笨活和杂务都叫他干。他虽说与老板沾点亲,还是按学徒的规矩,先立下文书:徒弟投河跳井与师傅无关;学徒三年,不给工钱;徒满出师,要谢师一年,徐向前从小劳动惯了,学徒的艰辛生活,他倒不觉得苦多少,只是想家,不习惯寄人篱下的处境。为了出师及有个饭碗,他忍耐着,默默苦熬。
深夜,他想家,想父母,想东冶镇上的学。他多么想回去看看,回去读书啊!可是,学徒要三年才能出师。这才一年多呀,还有两年,这日子怎么熬呢?咬咬牙熬出来,又能做什么呢?
这时候,惟一能安慰他的,是书店里的一些书。《罗通扫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荡寇志》,伴随着他熬过一个个夜晚。书中的故事,常常便他入迷。他喜欢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爱看孙悟空闹天宫,却对《荡寇志》中写的梁山好汉的下场,感到丧气。
在困惑中,一天他哥哥徐受谦从太原寄信给他,说太原办了个国民师范学校,正在招生,考取后读书、住校、吃饭都免费。徐向前得此消息,像是在人生岔路口上忽然看到一新的路标,他告别了店老板,奔向太原。
太原是座历史名城,远在战国时期为郡,从唐代以后改为府。辛亥革命后,这儿变成了军阀阎锡山统治的地盘。阎锡山为标榜“国民政治”,提倡民德、民智、民财,为着扩充兵力,实现国民军主义,办起了国民师范学校。学校坐落在太原城里小北门街,新修了教室、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和学生宿舍,它是当时全山西第一流的学校。徐向前从考进学校,就过着“半军事”生活,穿的是军服,打着绑腿,扎着皮带,除了上军事课,还得参加野外军事训练,教官都是阎锡山军队里的营以上军官。
徐向前入学的那一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国民师范学校成了山西学生运动的中心,对徐向前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从此开始对政治、军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两年学习期满毕业后,徐向前先后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和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小任教,但都由于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而被辞退。
黄埔从军,走上救国救民路。学习勤奋,训练刻苦,参与平定广州商团武装叛乱,第一次东征作战,初露锋芒,思想在读书、交谈、争论以及实践中向前飞跃,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寒冬,徐向前失业在家,家景又不好,为谋生计,他奔到太原,想找个事做。可是,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城,无处容下这个倔强的青年。一天,徐向前听到在军队中做事的哥哥徐受谦说,黄埔军校正招生,有位姓郭的军官,愿意暗中保举些人去投考。徐向前虽然不大了解黄埔军校,听说是孙中山办的,约了几个同学,坐上火车奔了上海。
黄埔军校招生简章,徐向前到上海以后才知道。应考的条件和手续,规定了许多条。政治思想条件、学历条件、身体条件,要求是颇严的。考试规定既要笔试,又要口试。笔试要考作文、政治、数学,口试要“观察对三民主义了解之程度和性质、志趣、品格、常识、能力等项之推断,以及将来有无发展之希望”等等。
4月中旬,徐向前在上海环龙路一号参加了初试。过了几天,又要他到广州参加复试,每人还发了5块钱。徐向前和一块儿参加考试的十几个同学,乘上了从上海开往广州的轮船。
复试的考场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徐向前顺利地通过了复试。5月初,他们成了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的一名学生兵。
6月1日,军校举行开学典礼。470多名学生,一色的新军服,列队在黄埔岛大操场,迎接孙中山大元帅。在军乐队雄壮、威武的吹打声中,孙中山和宋庆龄,乘坐着“江固号”军舰,从广州城沿珠江来到黄埔岛,在军校大礼堂里,孙中山向学生们作了演说。孙中山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有什么希望呢?就是从今天起,把革命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将可以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要失败。他热情地宣传了俄国十月革命,严厉地痛斥了陈炯明之流的假革命。他特别强调:一个革命军人要有舍身精神,要不怕死。孙中山最后要求黄埔同学: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救国救民的事业!徐向前听了,很受鼓舞。从此,他正式成了一名革命军人。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勤奋学习,每天天不亮起床跑步。紧靠着珠江岸边的操场被潮水淹没了,仍在泥水中出操。按照黄埔军校的训练文件中规定,徐向前开始读到了《苏联研究》、《各国革命史》、《帝国主义》以及一些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的书报。军事课中的四大教程,徐向前更是十分有兴趣。《步兵操典》、《战术学》、《射击教程》、《野外勤务》、《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军制学》、《交通学》等等,他都认真钻研。
在黄埔军校,徐向前参加了周恩来支持创办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在斗争中,徐向前结识了共产党员蒋先云,蒋先云学习勤奋,斗争坚决,作战勇敢,头脑敏捷,堪称青年军人的榜样。他在一篇东征归来的文章中,写下这样的话:“革命军自有革命军的特色”,“革命军的头衔不是赠品”,“我们希望革命政府旗帜下的军人不要作假革命军”,他以自己的行为为革命军人作了楷模。北伐战争时他当团长,负了伤,还坐着担架指挥冲锋,牺牲时年仅25岁。徐向前和一些同学团结在以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的旗帜下,不断地与国民党的右派和“孙文主义学会”中的反共分子斗争,奠定了他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
徐向前在黄埔军校就读时的留影。在军校期间,徐向前所在的第一队,因为深得孙中山信赖,所以作为孙中山大元帅的卫队出征到韶关,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武装叛乱的作战,1925年初又参加了着名的第一次东征作战。东征开始,徐向前已提前从第一期毕业,留在第二期任入伍生副排长。这次东征作战,从广州出发,历时约两个多月,打遍了东江,直捣汕头。作战中,徐向前所在的学生军,担任右翼作战,人人奋勇,大显军威。同学中有一个口号:“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每天高唱着校歌:“以血洒花,以校为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6月初,滇系军阀杨希闵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叛乱占领了广州。东征途中,由于徐向前带兵好,行军作战中以身作则,升为排长。东征回师广东的路上,黄埔军校同学得到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消息,都很悲痛。徐向前曾多次听过孙中山的演讲,又参加过他的卫队,孙中山积极创建革命军的思想,给了他深刻的影响。
1925年夏,徐向前离开了黄埔军校,被分配到河南国民第二军第六混成旅,先后任教官、参谋和团副。这支当时打着“国民革命”旗号的军队,实际上成了新军阀争夺地盘的工具。徐向前开始没觉察到这点。他继承着黄埔军校的革命精神,每到一处,热情参加工人、农民和学生的进步活动,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搞点宣传训练。仅在安阳一地,就有10多名青年学生在他的影响下,投奔了黄埔军校。他还参加了五卅运动的群众大会,深深感受到民心不可侮,伟大的民族正处在新的觉悟中。
1926年春,国民二军军长岳维峻带领部队向山东、山西进发,参加军阀混战。徐向前所在的第六混成旅转战到河北保定,被奉军截断退路,转移向山西途中队伍溃散了。徐向前便和几个同乡离开了它,暂回到五台县老家,他在家中只住了几天,又悄然离去。经过天津、上海,于11月到了北伐革命军占领的武汉,徐向前做了武汉军校学兵团少校队长。
武汉军校全称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当时有“第二黄埔”之称,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校长,它是黄埔军校四个分校中最出名的一所学校,大批共产党员、优秀青年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这所军校,继承着黄埔军校的传统,为中国革命培养着新军,徐向前既是队长,又做学员,在两湖书院校舍中,学文习武。
武昌,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光荣城市,徐向前在这里选定了他终身奋斗的目标:立志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他从一个没有人生目标的青少年,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曾在黄埔军校时加入国民党,热心研究三民主义,两年多的经历和接触了一些共产党员之后,又开始探索共产主义。他抽空研读了列宁的《二月革命》、《远方来信》、《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等着作和布哈林的《共产主义ABC》、李季的《通俗资本论》以及一些宣传二月革命的小册子,瞿秋白、鲁迅的文章,使他大开了眼界。他和几位要好的共产党员,如樊炳星、杨德魁、吴展、李楚白、贺昌、程子华等常在一起谈志向,讨论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有时还发生激烈争论。
徐向前从读书、交谈和争论中,思想发生了飞跃,经过两年的曲折经历,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谁能救中国,谁是真正的革命党?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如今目睹军阀混战、百姓受难、国民党腐败,他认识到国民党不如共产党,三民主义不如共产主义。1927年3月,在国民党右派反共活动猖獗,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严重形势下,徐向前经共产党员樊炳星、杨德魁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向前在粮道街第一次参加党的活动,便见到了周恩来和陈毅。两年前和周恩来在广州黄埔军校多次见面,并听过他的讲演,可以说是老相识了;对陈毅,却是首次相见,就在这次会议上,徐向前听了周恩来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他隐约感到,革命正在危急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