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根据地,聂荣臻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减租减息的口号,既团结了愿意抗日的地主豪绅,又带动了群众,充实了我军的队伍。从一开始,聂荣臻首先组织基本群众。有一套政策,再加上有一套组织,特别是经过地下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很容易,敌人到自己家门口来了,那不出来不行,因此参军也容易。在家里保险还是参加八路军保险呢?当然还是参加八路军保险一些。而且八路军对人民群众那么好,群众把参军看成是很大的光荣,每逢参军动员,区村的干部都带领青年成批报名,被批准的青年,要戴大红花,骑大马,穿过锣鼓鞭炮的欢送队伍,像过节一般。那时,各地的新战士大都是以县为单位集中,因此,出现不少以地方命名的团营。聂荣臻给边区的部队起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名字,叫做子弟兵。后来军区创办的报纸,从1941年起也改用了子弟兵的名称。
为什么叫子弟兵呢?聂荣臻认为,边区部队的任务,是保卫祖国,保卫边区,但首先是保卫家乡。这样称呼,使部队担负的任务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边区部队从组织成分来讲,绝大多数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它同边区人民有着自然的血肉联系和亲缘关系。从抗日的统一战线出发,既然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她就不单纯是服从某个阶层的子弟,所以,愿意抗日的各个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参加。还有一层意思是,那时国民党的反共顽固分子总是妄图把边区部队从晋察冀挤跑,土生土长的人民子弟兵,扛起枪来保卫家乡是理所应当的,想赶跑,怎么能办得到呢?
晋察冀边区的响亮招牌一打出去,国际上就有了知名度,外国人也就循着晋察冀的名声进来了。从1938年开始,有的经由延安,或经八路军总部来到晋察冀边区,还有的干部直接从平津来考察访问。聂荣臻记得其中有一个名叫班维康的物理学家,还有一个美国花旗银行的经理。那时,南斯拉夫人、奥地利人、法国人都有。有个美国人叫林迈可,他曾在燕京大学当教授,后来萧克去美国还碰到他,他写了一本关于敌后战争的书,叫《奇怪的战争》,叫萧克捎给已经成为中国十元帅之一的聂荣臻。从留法勤工俭学时就对科学格外重视的聂荣臻即使选定了革命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仍没有忘掉他对科学技术的眷恋。聂荣臻利用这些外国人的技术,在晋察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解放后第四机械工业部的好多技术人才,都是那儿的学生。
最早来晋察冀的国际友人,是美国军官卡尔逊。这位美国军官是美国军事观察员,曾两次经由八路军总部来到晋察冀边区。刚开始八路军总部认为一个美国人到敌后太危险,劝他不要去。卡尔逊坚决要去,八路军总部只得上报毛泽东,派武装把他护送到晋察冀。由作家周立波陪同,卡尔逊在边区一下子扎了50天,周立波根据这一段旅行写了一本《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他们或步行或骑马走了2500里,两次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走遍了河北北部的大部地区。卡尔逊认为这是一次艰难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有趣的宝贵的经历。
聂荣臻在阜平会见了卡尔逊,并且陪他参观了五台山庙宇。12个黑衣僧人披着袈裟,分站两行,用长笛短箫皮鼓小锣古笙演奏,给卡尔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真想不到,在这样的穷乡僻壤,在这四面被敌人包围的境地,还能听到如此幽雅的音乐。
那天晚上,卡尔逊和聂荣臻还在寺庙住了一夜。僧人设了素宴,并且向他们介绍了五台山佛教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卡尔逊大感兴趣,但是令卡尔逊更感兴趣的是创建敌后根据地的游击战争的做法,他很奇怪。他说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士兵都如机器人一般,根本不动脑子,枯燥得很。而聂荣臻的游击战争,实在有味道,很有斗争艺术,一面打仗一面考虑许多问题,不单着眼于军事,还搞政治经济文化,这确实是他从来没见过的。
卡尔逊第一次考察回美国后,对聂荣臻他们能不能在敌后长期站住脚,半信半疑。一年以后,他第二次来到晋察冀。这是在1939年,不仅八路军在四面重围中站住了脚跟,而且还创建了一个蓬蓬勃勃、处处充满新气象的抗日根据地,卡尔逊不再有任何怀疑了。
晋察冀人民为八路军提供了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每年边区政府都要征集一大批公粮,不可能建立如此巨大的仓库,就是有这种财力,还有个敌人扫荡的问题。敌人的三光政策,是连厕所也包括在内的。公粮都储存在村子里,部队每到一地,不管白天黑夜,都可以从粮秣主任那里得到粮食。敌人扫荡一开始,群众第一件事便是保护公粮。
聂荣臻说:“抗日战争中,我们不需要粮草先行,到处都有我们军队的供给部。”
伤病员的安置问题,也是战争中一大难题,却在晋察冀较好地解决了,军区和军分区都有自己的医院,少数零星的伤病员就安置在距敌较远的村庄里。医生也很优秀,在这些优秀的医生中有两位外国朋友——白求恩和柯棣华,他们俩都牺牲在晋察冀。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着名的胸外科医生。他离开延安时,毛泽东专门同他谈了话。毛泽东对白求恩说:“中国有一部很着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聂荣臻在五台山金刚库迎接了白求恩。白求恩初到边区时,不大了解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不大了解边区物质生活上落后的情形,一开始就提出建设模范医院的方案,规定要哪些哪些设备。经过聂荣臻耐心的引导,到了1939年,在经历了一次残酷的“扫荡”之后,白求恩终于得到了怎样打仗,怎样流动,怎样救护,怎样搬动医院的经验,他写了一本《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把红十字汽车换成骡子,做好架子,就成了流动医院。汽车换马车,这种改变就是把高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边区的具体环境中,是很科学的。聂荣臻在1942年晋察冀军区扩大卫生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严谨科学的精神。
聂荣臻认为白求恩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工作精神是非常感动人的。他穿过封锁线,到了冀中平原,作为军区卫生顾问,为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想了很多办法,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医疗卫生骨干,抢救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伤员。
1939年11月雁宿崖战斗前,白求恩为一名头部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动手术,掏取碎骨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结果他感染了败血症。但他仍参加了雁宿崖歼灭战和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围攻战,冒着炮火做手术,全然不顾自己病情已经恶化。两天后,他告别了人世。
白求恩逝世时正值日军“扫荡”中,但边区军民专门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河北唐县军城村精心修建了白求恩墓。
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专门写了文章纪念他。
印度医疗队的柯棣华大夫,是1940年4月由晋东南到晋察冀的,他曾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聂荣臻认识柯棣华,是在白求恩陵墓落成典礼上。在晋察冀最艰苦的1942年,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女教员郭庆兰结了婚。生下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柯棣华夫妇要聂荣臻为儿子起个名字。聂荣臻想了一下,说取中印人民友谊的意思,就叫印华吧,柯棣华后来因癫痫频繁发作全力抢救无效去世。聂荣臻将这个消息沉痛地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报告,毛泽东为延安各界举行的柯棣华追悼会送了亲笔挽词。
来到晋察冀的外国朋友,将他们在抗日根据地受到的热情接待,分别报告给各自国家的驻华使馆,这有助于发展友谊,有助于把敌后抗日军民的斗争宣传到国际上去。
尤其是百团大战中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中,聂荣臻救护两位日本小女孩的事,更是为几十年后的中日友好增添了一段佳话。
百团大战时期,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中,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和他的妻子亡于炮火,留下两个小女孩,大的不过五六岁,小的才刚满周岁,并且伤势都不轻。聂荣臻知道后,让前线部队把孩子立即送到他那里。
两个日本孩子送到指挥所里,聂荣臻仔细地看了受伤婴儿的伤口包扎情况,嘱咐警卫员去附近村里找来个正在哺乳的妇女来给婴儿喂点奶。聂荣臻亲自喂年龄稍大的女孩吃稀饭,孩子已经显得不那么拘束了,这个女孩就是几十年后专门来中国探望聂荣臻的美穗子。1980年《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当时聂荣臻与两个孩子的照片,还发表了姚远方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在日本引起很大的反响。日本《读卖新闻》社记者在九州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小女孩,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那个受伤的妹妹,死在石家庄医院里了。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那些参加侵华战争的老军人,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更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聂荣臻收到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称聂荣臻是活菩萨。
在安排两位日本小女孩走的时候,聂荣臻专门拜托了一位可靠的老乡,准备了副挑子。那时的太行山区,挑子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聂荣臻怕孩子路上哭闹,在筐中堆了许多梨子,他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这两位小女孩送回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晋察冀根据地由于各方面工作很出色,文学、艺术、生产都不错,毛泽东为此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
1939年1月,聂荣臻写了一份关于晋察冀初创时期的情况报告,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约有10万字,其中着重叙述了晋察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毛泽东怀着欣喜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这个报告,当即决定单独出书,并亲自为它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
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分别为书作序。毛泽东在给聂荣臻的信中说:“这本书是十分宝贵的,准备在延安和重庆两处出版。希望你们努力奋斗,加深研究,写出更多的新作品来。”
确实,晋察冀根据地是个模范根据地,聂荣臻不仅在四面重围中站住了脚,还吸引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平律地区的优秀知识青年纷纷涌来,给晋察冀这块穷乡僻壤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无疑在全国各个抗日根据地中,没有哪一块出现过晋察冀这么多的文化人才和一直到解放后多少年仍脍炙人口的各类作品。《晋察冀日报》后来和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成现在的《人民日报》;《晋察冀画报》是《解放军画报》的前身;晋察冀发展起来的军乐队后来是军乐团的底子,……但是最活跃的当数戏剧工作和诗歌创作。仅正规的职业剧团,边区就有十多个,如西北战地服务团、抗敌剧社、联大文工团等等,每个分区都有一个精干的剧团。
因为有这么一批文化人给枯燥的战争生活注入了活力,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晋察冀有了朝气蓬勃的文化。
又因为统帅这片土地的聂荣臻将军,并不只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情感丰富对世界上出现的所有知识都感兴趣的知识分子。于是,晋察冀的文化生活就有了一片先天和后天都得天独厚的天地。在当时星罗全国的抗日根据地中,无疑晋察冀的文化首屈一指。这些丰厚的底子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