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平定了江西,蒋介石将孙传芳部的俘虏集中到吉安,有六七千人,编为新编第二师。1927年初,蒋介石仍然委任叶剑英当了这个师的师长。
蒋介石如此欣赏叶剑英,不单单是看重叶剑英年轻有为,才华出众,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出生梅县的战将,曾经忠实地追随孙中山左右,深得孙中山、廖仲恺的器重,在广东地区和粤军中颇有影响,所以想把剑英拉过去,一来利用其威望和才干,为己效力,帮他控制广东,二来免得他为共产党所用。
然而,他的这个算盘却打错了。
当时江西吉安,革命气势很盛,共产党也很活跃,叶剑英率领新编二师生活在这个革命环境中,进一步受到党的影响,思想更加倾向进步。他所领导的新编师成分复杂,战士多是俘虏兵,但经过他挑选的军官大多数是黄埔军校毕业生。部队经过改造,设有国民党的党代表、政治指导员(多数是身份没有公开的共产党员),官兵中有许多倾向革命的进步分子。但是,中国的政局处在急剧变化中,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4月17日,在共产党强烈要求和推动下,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左派发表公告,斥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除蒋介石的国民党党藉并免去其本兼各职,通电讨蒋,于是形成了“宁汉分裂”的局面。
宁汉对立,何去何从?叶剑英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仍坚持“革命成功阶级灭”,“慰祝苍山乐大同”的革命理想,不顾蒋介石许与的高官厚禄,毅力决定“弃宁归汉”,亲手起草“通电反蒋”电文,走上革命反蒋的道路。
叶剑英通电反蒋后,新编二师有一些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投向蒋介石,反对叶剑英。对此,他毫不惋惜,发表声明说:蒋介石背叛革命,我才反对他。我反对蒋介石,并不是要靠他送给我的“巴掌”(指任他为师长),而是靠我对革命的认识。叶剑英的反蒋电文,使当时的军界大为震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为这事特意去报告蒋介石。蒋介石将信将疑,待弄清事实真相,叶剑英已离开吉安到武汉去了。
来到武汉,叶剑英先去见武汉国民政府军事部长谭延闿,向他报告了通电反蒋的经过和吉安的现状。在随后的日子里,叶剑英分别与贺龙、朱德相识了,并且彼此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当时武汉左派革命者有一股游学苏联之风,叶剑英也想到列宁的故乡去,但是,因种种原因没有去成,正在苦闷与彷徨的时候,叶剑英见到了张发奎。张发奎早年也在“援闽”粤军中工作,同叶剑英是老相识,北伐时在李济深的国民革命第四军中任十二师长,攻占武汉后升任第四军军长。这时,张正雄心勃勃,急欲网罗将才,当即邀叶到第四军军部工作。于是,叶剑英随军参加第二次北伐,攻打奉系军阀。获胜后,从河南回师武汉,第四军扩充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升任为总指挥,叶剑英被正式任命为第四军参谋长(军长黄琪翔)。
叶剑英随师返回武汉后,武汉的形势日益恶化。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反动集团悍然举行“分共”会议,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国共合作政策,投靠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这使叶剑英又一次受到了反面教育,更加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对于共产党,他是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的,早在1920年,在广州,他就看过一些宣传唯物主义的书籍和一些宣传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1921年后,他看到孙中山对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向往,看到共产党的主张,虽然对共产党产生了崇敬之情,但这时还没有接触马列主义。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特别是在黄埔军校接触了一些共产党人,受到马列思想的影响,才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提出了入党申请。但有人认为叶剑英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没有经过长期考验,不能轻易吸收入党,这样他第一次申请未被批准。但他并未灰心,继续为革命奔波和接受党的考验。到了1925年,在两次东征中,他与苏联顾问加伦和罗加乔夫共事,以后又与徐彬如(中山大学党总支书记)、包惠僧(教导师党代表)等共产党员多次交谈,并借阅马列书籍,对共产主义有了更多的了解,直到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就更坚定了脱离国民党蒋介石,再去寻找共产党的念头。
当时第四军内共产党和进步青年很多,张发奎、黄琪翔对共产党的态度一度也比较好,他生活在这个环境和气氛之中,逐渐结识了更多的共产党员,直接受到党的更多的教育,入党的要求更强烈了。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叶剑英受到长期的严峻考验,早已符合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便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叶剑英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也是他从找党到入党,走过曲折道路,经受长期考验的生动写照。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播下的火种并未熄灭。在武汉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周恩来、李维汉、张太雷等正在酝酿举行南昌起义,秘密调遣一批党的干部向九江、南昌集中。
叶剑英根据党的指示,继续做好张发奎、黄琪翔的“参座”,于7月上旬来到九江。
九江,此时里里外外驻满了军队,真正成了一个大兵营。除了第四军,还有属于第二方面军的贺龙的二十军、叶挺的二十四师,以及朱培德等人的部队。
一天,汪精卫召集黄琪翔、朱培德等开会,秘密策划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名义,通知贺龙、叶挺上庐山开会,命令贺、叶部队到九江南昌之间的德安一带集结,阴谋以3个军的兵力进行围攻,企图一举扑灭军队中燃起的革命火焰。
军情急如火,叶剑英本来与叶挺有密码联系,但是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便连夜下山找到叶挺,将汪精卫等人的密谋悄悄告诉他。他们商定立即通知第二十军军长贺龙、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廖乾吾,以及高语罕,紧急磋商,决定了三件事:第一,贺、叶不上庐山;第二,贺、叶部队不按张发奎命令,而是集中德安,开往牛行车站到南昌去;第三,叶挺的部队第二天即开拔,贺龙的部队第三天行动,先将火车皮让给叶挺。
会议之后,汪精卫的反动阴谋顿成泡影。但是,敌人并不就此罢休,汪精卫又下令要第二方面军实行“清共”,叶剑英事先得知这一阴谋,又立即告诉高语罕和廖乾吾,劝他们迅速离开九江。
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夜空,飞向了大江南北,叶剑英从贺龙的情报中,知道了起义的消息,分外高兴。但没有想到,起义的队伍很快撤离了南昌。
张发奎听说南昌起义,贺、叶出走,立即召集二方面军的黄琪翔、叶剑英等高级军官开会,研究对策。会议气氛十分紧张,许多人主张立即派兵尾追,捉拿贺、叶。
为掩护贺龙、叶挺部队的安全转移,叶剑英从分析面临的战局说起,讲了一篇“力主不追”的道理来:总指挥早就想南下广东,重举总理革命义旗,目前正是时机,广东现在仍是李济深的天下。我们原想去广东,李济深是反对的,现在我们放贺、叶的队伍到广东去,李济深招架不住,必然来请我们回广东相助,此时我军便可打起援师的旗号,直趋广州。这样比跟着贺、叶屁股打,两败俱伤,要胜一筹。假如在此尾追贺、叶,徒耗兵力,别说不一定追上他们,即使捉获,而我等仍无立足之地,何谈北伐统一!
张发奎一听,觉得叶剑英言之有理。于是就放弃了尾追贺、叶的企图。但怕人误解有通共之嫌,仍虚张声势派小部兵力摇旗呐喊,追了上去。后来,他看到第二方面军基本瓦解大势已去,就让黄琪翔代理总指挥,率领剩下的几个师朝着广东南雄前进,而自己便意态索然地乘船去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