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上册)
26719700000098

第98章 革命的马掌铁(1)

在共产党处于秘密状态时,杨家一门就出了6名共产党员。杨尚昆少时深受四哥杨暗公的影响,立志献身革命“做一马掌铁,磨灭方休”。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07年8月3日,杨尚昆出生在四川潼南县双江镇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里。6岁时,杨尚昆进入私塾学习。两年后,杨尚昆的大哥带其到成都继续读私塾。后当靖国军攻打成都时,杨尚昆随家避居重庆,到重庆后,年少的杨尚昆看到家庭的没落,四川军阀连年混战,弄得民不聊生时,脑子中便产生了希望国家安宁的想法。

杨家一门在共产党外于秘密状态的时候,就先后出了6名共产党员,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极度衰弱,任人欺凌,有爱国心的人都在寻找报国道路,同时也与四川受革命影响较大有关。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提到杨尚昆终生爱戴和怀念的革命引路人——四哥杨暗公。

杨暗公是杨尚昆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杨尚昆9岁,杨暗公16岁离家,进南京军官教导团。袁世凯称帝时,因鼓吹革命,北洋军阀要抓他,因此远去日本。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因同留日学生结队到中国使馆请愿,被日本警视厅关押了8个月,后被遣送回国。这些事情,都深深地影响着杨尚昆,他很佩服杨暗公的勇敢精神。

杨暗公回到重庆后,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并动员家人革命,动员杨尚昆到成都高等师范上学。1920年,杨尚昆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小,后转入附中。当时的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四川的最高学府,校长是老同盟会会员、保路同志会的领导人吴玉章,教师中有共产党人恽代英等。在这种进步空气很浓的学校里,杨尚昆的脑子里开始出现一种模糊的救国思想。这时杨暗公与人一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不久成立了中国青年共产党。

此期间杨暗公介绍杨尚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劳农政府》和《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这时的杨尚昆尚小,阅读《共产党宣言》还有一定困难,杨暗公常常为其答疑解惑。杨暗公离开成都后,杨尚昆写信求教,他总是热情地给杨尚昆回信,他不仅指导杨尚昆读书而且还帮助他认识自己出身的阶级和旧家庭。正是在杨暗公的的关怀启发下,杨尚昆才逐渐地接受革命思想,背弃他原来出身的阶级,投身到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来。

1925年12岁的杨尚昆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离开成都回到重庆。在重庆的一年里,杨尚昆在杨暗公的指导下,读了《共产主义ABC》和《新社会观》两本书,同时还参加了一些革命活动,帮助杨暗公做一些如刻钢板、印传单等技术性的活。在杨暗公的影响和帮助下,1925年10月杨尚昆被吸收为青年团员。次年春,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14年前后同家人合影。前排右二为杨尚昆,二排右二为父亲杨宣永,二排左二为母亲邱氏。1926年春,杨尚昆拿着中共重庆地委给上海区委的介绍信,第一次走出四川到上海求学。到上海进什么学校,关系到杨尚昆走什么路的问题。杨尚昆这时已经能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从内心里赞成杨暗公的建议进上海大学,学社会科学,走社会革命的道路。5月初,杨暗公亲自送杨尚昆赴上海。临开船时,杨暗公紧紧握着杨尚昆的手,一再叮嘱他要听从党的教导,好好学习革命理论。说罢,走下舷梯,依依不舍地离去。

然而让杨尚昆意想不到的是,相隔不到一年,四川军阀刘湘,在重庆制造了“三三一”惨案,以割舌挖眼、断手的极其野蛮和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杨暗公。当时的杨暗公是中共四川地方委员会首任书记。他是当时党的地方领导人中第一个遇难的烈士。杨尚昆与四哥在江轮上的握别,成为他们两个志同道合的兄弟间的永诀!每当提起,杨尚昆都异常的悲痛。

1926年5月下旬,杨尚昆到达上海,进入党所领导的上海大学学习。上海大学是孙中山创办的一所“培养建国人才”的学校,校长是国民党元老、老同盟会员于右任,总务长是从事工人运动的邓中夏,教员中有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杨尚昆参加了上海大学的师生和租界的武装巡捕的斗争。

不久,北伐军向九江、南昌进军时,上海工人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党组织指派杨尚昆去华界南一个仓库里参加训练工人自卫队的工作,杨尚昆向工人自卫队讲了武装起义的意义和目的。由于各种原因,这次起义没有成功。

在上海工人准备第二次武装起义的前夕,杨尚昆被党组织选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时期创建的,1925年10月成立。1926年底,杨尚昆进入中山大学学习。张闻天、王稼祥、邓小平(希贤)都在此校学习过,是他的学长。入学第一年,杨尚昆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俄语。在这一年里接二连三的政治风波,使他感情上经历了大起大落。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时,他欣喜若狂,热烈兴奋,但不久得知杨暗公被杀害时,他又陷入了失去亲人和革命引路人的巨大悲痛之中。半个月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大革命失败,他又很苦闷。杨尚昆入党以后没有做过多少实际工作,理论根底又不深,对复杂的政治斗争感到很困感和不解。然而杨尚昆这时仍记得杨暗公临别时的叮嘱:“听党的话。”

1928年,杨尚昆俄文程度有了提高,选读了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等课程,通过这些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对杨尚昆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提高理论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时学校把他编入翻译班,准备当翻译。不久,他又担任特别班的译员,特别班就是为在大革命中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开的班。吴玉章、刘伯承、屈武、左权等都在这个班里学习。后杨尚昆又去国际东方部当业余实习生,主要工作是看中国的报刊,编写成俄文的简报。

从1929年10月到1930年底,杨尚昆主要从事社会工作。他被选为支部局委员,宣传部副部长,1930年5月,中大停课清党,先后闹了100多天。1930年秋,清党结束,中大宣布停办。中大停办前,杨尚昆已考入中国问题研究所当研究生。1930年7月,刘少奇率中国工会代表团到莫斯科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并在职工国际工作了两年,杨尚昆为他当了半年翻译。

中大停办后,杨尚昆请求回国工作。共产国际多次劝说他留在苏联工作,杨尚昆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而是强烈要求回国参加实际工作,1931年元旦刚过,共产国际通知杨尚昆,可以回国。

1931年初杨尚昆回到上海,恢复工会组织,发展党员。九一八事变后,到江苏省委工作,参与工人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后到中央苏区,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

1931年2月,杨尚昆和张闻天乔装改扮,返回了上海。此时,中国革命已进入低潮,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在“围剿”由朱毛红军开创的江西苏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留在上海坚持斗争。杨尚昆在上海见到了周恩来,他被任命为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与全总党团书记张国焘,以表兄弟的关系为掩护在一起工作。

不久,杨尚昆又被调到上海担任上海工联会党团书记。在白色恐怕异常严重的情况下,杨尚昆冒着生命危险,跑工厂,寻找老的工会会员,尽力把破坏了的工会组织恢复起来,并在工会会员中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但是,工厂的工作刚刚得到一点恢复,便受到打着共产国际路线旗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蒋介石却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集重兵,全力对付共产党,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与此同时,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中,大力推行特务政策,加紧搜捕共产党人,杨尚昆面临的处境异常险恶。

不久,杨尚昆从上海工联会党团调到江苏省委工作,书记由临时中央成员王云程兼任,组织部长孔原,杨尚昆担任宣传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摆在面前,但临时中央却仍强调:目前中国政治工作中心的中心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决死斗争。江苏省委的工作也仍然继续脱离群众,孤立自己。10月,江苏省委领导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简称“民反”)成立,省委决定由杨尚昆负责“民反”的工作。

在杨尚昆的领导下,“民反”组织了一些抗日救亡的活动,还办了一份月刊《民反》,宣传抗日。淞沪战争爆发后,上海工人举行反日总同盟罢工,一时有30万工人失业,工人们无衣无食,有的露宿街头巷口。杨尚昆领导组织了罢工委员会,成立了群众性的“上海各业工人反日救国联合会“(简称“工反”),并在《申报》刊登募捐通告,用募得的钱,买米熬稀饭,一日两餐,帮助失业工人,这件事受到了当时担任中央职工部长的刘少奇的赞赏。

然而由于受“左”倾关门主义的影响,“民反”,“工反”的工作都不好开展。1932年5月底,江苏省委决定将“民反党团”与“上海反帝大同盟党团”合并,由洪灵菲为党团书记,杨尚昆不再负责“民反”的工作。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一个半月,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下,国民党政府和上海租界当局联手对付共产党。由于从事“民反”活动时是公开的,很多人都认识杨尚昆,连租界的巡捕都称他为“杨先生”。因而杨尚昆奉中央之命,隐蔽起来,不出来活动。不久,中央派人通知杨尚昆搬到原来中共中央宣传部机关去住,临时中央组织局书记通知杨尚昆分管宣传工作,杨尚昆开始与“左联”、“社联”的人有些接触。没有多久,又决定让他去顺直省委当宣传部长,很快又让他去满洲。杨尚昆便关起门来看了半个月的满洲的材料,可组织上又决定杨尚昆去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1月杨尚昆历经周折,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担任苏区中央局宣传干事,给当时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当助手,这期间杨尚昆的主要工作便是参与编辑党的机关报刊《红色中华》和《斗争》。2月,杨尚昆任成立不久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总负责人。在中央宣传部工作的4个多月里杨尚昆写了大量文章,宣传中央政策。从2月初到3月下旬的一个半月内,杨尚昆用“昆”的笔名撰写了6篇社论。4个月内共发文13篇,这在当时可以算是很了不起的“高产写作家”了。

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在此期间杨尚昆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从这时起,他走近了毛泽东。1933年春,在青松掩映的叶坪村的一个祠堂里,《红色中华》报编辑杨尚昆前来访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这时,毛泽东刚结束休养,从福建回到瑞金。当毛泽东得知这个采访他的后生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过四年马列主义时,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杨尚昆回道:“四川。”毛泽东又说:“你们四川有一位杨暗公你知道吗?”他又回道:“他是我的四哥。”由于杨暗公是当时党的地方领导人中第一批遇难的烈士,因此,给毛泽东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千世界,天涯陌路,但革命者之间又显得那么贴近,没有料到,坐在毛泽东面前的竟是杨暗公的弟弟。

毛泽东深切地询问了烈士遗属的情况,杨尚昆一一作答,然后杨尚昆开始了采访,向毛泽东请教如何写一篇关于夏耕运动的社论。毛泽东便侃侃而谈,告诉杨尚昆应该怎么写,怎样写。毛泽东当时政治上处于逆境,临时中央进入苏区后,大权独揽,排挤毛泽东,只让他管苏维埃政府的日常事务。所以杨尚昆访问毛泽东后给《红色中华》写的两篇社论,一篇是《加紧防疫卫生运动》,另一篇是《关于夏耕运动》。

3月,中央局在瑞金办了一所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代替原中央局党校,张闻天任校长,杨尚昆担任副校长职务。他在学校里既干行政工作,又教书,忙得不亦乐乎。

6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召开了会议。会上,杨尚昆被任命为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随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总政委,转战前方。

年底,杨尚昆又被调任主力红军第三军团政治委员。随后杨尚昆虽没有出席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的六届五中全会,却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样,在第二届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1月,杨尚昆从瑞金赶到红三军团,红三军团军团长是着名的战将彭德怀,彭德怀长杨尚昆9岁。彭和杨,一个是自幼当过牧童,堤工的清贫子弟,一个是川东“名门望族”的勇敢叛逆;一个是出身行伍,久经沙场的战将,一个是出洋归来而缺乏实践的留学生;一个在战斗中对毛泽东的雄才大略深有感受,一个对中国革命道路”知之甚浅”;一个意志坚强,性格刚烈,一个温厚随和、外柔内刚。然而二人彼此没有私心,没有偏见,都有着一颗共同为革命献身的赤胆忠心,在实际工作中,二人恰能做到刚柔相济,长短互补。

第一次见面时杨尚昆就实话实说道:“我带兵打仗是外行,到苏区的时间也很短,希望你多帮助。”彭德怀很直率而诚恳地说:“我年纪比你大,但文化不高,参加革命比较迟,往后互相帮助,遇事多商量。”从此以后,二人经常促膝夜谈,日益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彭德怀对杨尚昆几乎无话不说,杨尚昆也是非常尊敬他佩服他。几十年后,彭德怀被错误打倒后,中央一直派杨尚昆与彭德怀联系,了解情况。之所以派杨尚昆,这与二人在此时的关系分不开的。

杨尚昆到红三军团后,打的第一仗是福建沙县之战。1934年初,蒋介石以百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时,临时中央不顾红军的实力,竟然提出要在闽、赣两个战略地区“分兵作战”,命令彭杨率红三军团远离江西苏区入闽攻打沙县。彭德怀不同意分兵远征的错误决策,但又很无奈,只好从战术上补救。沙县驻有福建地方军阀,国民党新编第十二师的两个团以优势火力凭险固守,傲气十足,1月12日杨尚昆跟随彭德怀来到阵地前沿,仔细观察地形,决定炸开城门。彭德怀命令士兵把地道挖到沙县城城墙底下,将炸药装进棺材里,埋进坑道。最后不但炸开了城墙,强攻告捷,毙伤敌700多人,俘虏1300多人,而且攻取了设在尤溪湆头的兵工厂,缴获了如粮食、盐巴、布匹等大批被敌人封锁的物资。

攻克沙县,是杨尚昆到红三军团后部队打的第一次胜仗,他非常高兴,但彭德怀却沉重地说:“个别胜仗不能解决战略上分兵攻坚的错误,它将造成全局的被动。”杨尚昆当时并没有理解彭德怀的这一精辟见解。直到经历了三溪圩的反击战和广昌保卫战,他才开始认识到临时中央“左”倾军事路线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