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家对超自然现象开展了大规模专项调查,以科学的身份表明,世界上并没有所谓“鬼”、“怪”和超自然现象,但它们也并不都是人们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一直以来,雾霭沉沉的英伦三岛,是出了名的“鬼”地方。那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老城堡,是旅游的好去处,而年代久远的古堡往往也拥有很多神秘的传说……甚至有专门网站介绍英国的“怪屋子”。虽然民间的传说众多,但以前在任何一家权威科学杂志上都没有刊登过调查文章。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超自然现象开展的大规模调查,以科学的身份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鬼和超自然现象,但它们也不都是人们凭空幻想的,而是环境造成的。
伦敦的汉普顿王宫原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王宫,现在是一座美术馆。它之所以吸引游客,不仅因为它是皇家官邸、历史文物,还因为人们传说这里经常“闹鬼”。游客在这里,即使站在没有窗户的墙边,也常感到阵阵阴风吹来。特别是妇女常常感到头晕,甚至昏厥,甚至还有游客信誓旦旦地宣称看见了“鬼魂”在里面游荡,并相信这个鬼魂是亨利八世的第五个妻子卡特琳娜·霍华德!原来,亨利八世性情暴躁,他一生结了六次婚,在头五个妻子中,除了一个早死、一个离异而得善终之外,其余三名都被他处死。卡特琳娜·霍华德命运最惨,她仅与亨利八世结婚近两年就被无情的丈夫砍头,死时年龄仅21岁。
由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汉普顿宫的超常现象进行了调查。一位看门人指出不断有超自然现象发生的地区,怀斯曼博士的小组请462名参观者四处走走,然后报告是否看到或经历反常现象。让科学家们大为惊讶的是,看门人指出的“闹鬼”地点和报称发现怪异现象的地区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这些“闹鬼”之处往往位于气流通过的当口或当地磁场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怀斯曼博士说:“走进去的人的确有一种遇到鬼的感觉。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都是有自然规律可循的……”怀斯曼在王宫中安置了压力和温度传感器以及红外摄影机,结果发现,原来在王宫中有不少安在墙壁上的暗门,不知情的游客站在暗门旁边,还以为站在墙边,感觉好像有阴风袭来。此外,王宫通道错综复杂,空气不流畅,人们本来就心怀神秘感,自然就容易头晕甚至昏厥了。
研究小组还对英国爱丁堡南桥穹顶等地方进行了调查,建于18世纪晚期的南桥穹顶传闻有一个拽别人衣服的男孩,还有一位会推人并悄悄说污言秽语的“布茨先生”。一位导游挑选了爱丁堡10处穹顶,并根据过去对超自然活动的传闻按闹鬼的严重程度把这10处穹顶排列起来。200多名志愿者在随机选出的穹顶停留10分钟,然后汇报自己看到的异常情况。这一次,人们报称怪异感觉的地点与“闹鬼顺序”再一次吻合。这说明,环境暗示也有一定作用。磁场与闹鬼顺序没有关系,但是,照明情况、空气流动和穹顶的高度却与闹鬼顺序密切相关。闹鬼最厉害的穹顶最狭窄,光线也最昏暗,外面则与一条明亮的走廊相连。“毛骨悚然的楼梯,狭窄昏暗的房间”,这一切都让人类对那些怪异的地方感到害怕。
另一种与闹鬼相关的自然现象是称作次声的低频声波。其振动听起来是一种嗡嗡声,使人觉得不安,并且会使火苗摇曳不定。科学家发现,在“闹鬼”的地方常常有大量次声。
据说,浙江省台州市有一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古宅,每当夏季的晚上,经常有古怪的光现象出现,有时堂屋中有一个发光的小珠在流动,有时屋后的竹子上有一块发光的东西往下掉,有时整个古宅被一团白光罩住,于是有人说宅里有“鬼”。
后经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和古宅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及大气中的放电现象有关。江南多雨,夏天尤其多雷雨,当大气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电荷就要放电,而古宅是当地最高建筑,起到了引导放电的作用而产生发光。
对现代“凶宅”之说,科学认为多半与不良的地质因素和环境污染有关。如电磁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等。印度曾发现这样的“凶宅”,凡住进去的人,不久就会得一种怪病:口齿不清、面部发呆、双目失明、精神错乱,最后全身扭曲惨叫而死。原来“凶宅”附近有一家水银温度计厂,污染了地下水源。在中国西安也曾发现“鬼屋”,住进去的人接二连三地患白血病死亡。经调查发现垫地基用的炉渣里含有放射性元素……
科学家发现,那些称见到或感觉到的“有鬼”,都可用自然现象解释。寒冷的气流、昏暗或变化的照明、恐怖幽闭和磁场都能造成一种不安的感觉。这类环境因素不断地影响同一处地区,这些地区就会得到“闹鬼”的名声。
对唯物主义者来说,鬼是不存在的,所谓的鬼,不过是环境造成的幻觉而已。
发声岩石之谜
在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沙漠地带,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足足有好几间房子那么大。这个地方居住着许多印第安人。每当圆圆的月亮升起在天空的时候,印第安人就纷纷来到这块巨石周围,点起一堆堆篝火,然后就静静地坐在地上,冲着那块巨石顶礼膜拜……一堆堆篝火熊熊地燃烧着,卷起一团团滚滚烟雾,不一会儿,就把巨石紧紧地笼罩住了。
这时候,那块巨石慢慢地发出了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就好像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忽而哀怨低沉,就好像一首低沉的悲歌。巨石周围的印第安人一边顶礼膜拜着,一边如醉如痴地欣赏着这美妙的乐声。
那么,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什么要对这块巨石那样顶礼膜拜呢?这块岩石为什么会发出那样动听的乐声呢?这块巨石为什么只有在寂静的月夜,并且只有在滚滚的浓烟笼罩的时候才会发出这优美神奇的乐声呢?这块巨石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在美国的佐治亚州,也有这样一种会发出声音的岩石,人们管它叫“发声岩石”异常地带。这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岩石,它们不仅能够发出声音,而且发出来的声音就好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如果人们在这个“发声岩石”异常地带散步,就会发现,磁场在这里失常了,人们甚至连方向也辨认不清。更有意思的是,当人们用小锤轻轻敲打这里的岩石的时候,无论是大岩石,还是小岩石,或者那些小小的碎石片,都会发出一种特别悦耳动听的声音。这奇妙的声音不但音乐纯美,而且音响十分清脆,就好像是从高山流水的“叮叮咚咚”的清泉一样,令人听起来如痴如醉,妙不可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话,人们根本不会想到这声音是靠敲打岩石发出来的。可是,更让人感到纳闷的是,这里的岩石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被敲击出如此悦耳动听的音乐。有人曾经做过一种试验,把这里的岩石搬到别的地方,不管怎么敲打也发不出这种美妙的声音。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地带产生这种奇异的现象呢?这里的岩石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就发不出那种美妙的音乐呢?科学家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和考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种种的推测和解释。有人说,这是个地磁异常带,存在着某种干扰源,岩石在辐射波的作用下,敲击的时候就会受到谐振,于是就发出了声音。可是,这只是一种推测。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有一个叫做“狄阿尼西亚士的耳朵”的山洞。关于这个山洞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名字叫狄阿尼西亚士的国王。谁要反对他他就把谁关在这个山洞里面。看守山洞的狱卒们趴在山洞的顶上,用耳朵就能够监视犯人们的一举一动。因为,犯人之间说什么话,都可以传到狱卒的耳朵里。就这样,狱卒们把偷听到的话告诉那个国王,国王处死不少犯人。到了后来,犯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山洞里到处都有耳朵呀!
这个山洞从洞顶到洞底有40米深,为什么狱卒趴在洞顶就能听到洞里犯人们的说话声呢?一直到现在,人们也弄不明白。
看起来,这个“狄阿尼西亚的耳朵”的山洞和那个奇特的“发声岩石”地带之谜一样,只能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团了。
污膜之谜
19世纪末的一天,著名科学家泰勒用一架照相机拍照,等拍完后他才发现镜头上有一层污膜,镜头已经严重地失去了光泽。为了得到满意的照片,他只好把脏镜头擦拭干净,重新拍了一张。几天之后,底板冲洗出来了,他惊奇地发现,用脏镜头拍出来的照片反而比用干净的镜头拍出来的清晰得多。这个现象,他实在感到莫名其妙。他把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告诉朋友们,可是谁也不相信这是真的。这个偶然的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污膜之谜就留了下来。
40年后,这件事传到了科学家鲍尔那里,他觉得泰勒发现的现象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他反复地做了许多实验,但是都不成功。后来,鲍尔设法把溴化钾镀在石英上,在石英表面形成一个薄膜。当他对薄膜上的反射光和透射光分析以后发现,反射光中失去了某些波长的光,而这些光正是透射光中所多出来的;而透射光中所缺少的成分,正是反射光中所多出来的。这个发现使鲍尔非常高兴,因为他找到了污膜之谜的答案了。原来,污膜之谜就是由于光的薄膜干涉所造成的。当光波射到镜头上的污膜时,一部分光波在它的前表面反射出来,另一部分光波射入污膜又从它的后表面反射了出来。由于这两列反射光波频率相同,所以能发生干涉现象。如果污膜的厚度恰好等于绿光波长的四分之一时,则两列反射光波的路程就等于绿光波长的二分之一,由于它的波峰与波谷叠加,使波的振动互相抵消,反射的绿光减少了,透射到镜头里的绿光就得到增强。照相机的感光片跟人眼睛里的视网膜一样,对绿光最敏感,微弱的绿光就能使它感光,但对紫色、红色的光反应就很迟钝。泰勒所用照相机镜头上污膜的厚度恰好等于绿光波长的四分之一,则绿光在反射中相干相消,而使透射光增强。由于透过镜头的绿光多一些,照片自然就会清晰得多。若把污膜擦拭下去,镜头表面光亮了,它就成了很好的反射面,则透过绿光的部分反而减少,因此照片就模糊了。
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理问题,那么,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你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吗?观察你身边的每一件事,你会发现,再平常的事件也有深刻的道理蕴涵在里面。
物质能够无限分割吗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把一个物体分为2、4、8、16、32、64……这样不断地分割下去,结果会怎样呢?也许你会说,现实中的刃具性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把物质无限的分割下去。但是,假设我们在头脑中有一把理想的刃具,能够用它一直分割下去,情况到底会怎么样呢?是否可以无限制地分割下去呢,还是有再也不能分割下去的最小单位呢?前一种叫无限分割论,后一种叫原子论。
在古希腊,无限分割论和原子论之间曾进行过激烈的论战。无限分割论,有日常的经验为依据,容易站住脚。因为,只要回答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就行了。然而,要是分割有限度,那么,最小的单位是多小,又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运动方式?这些疑问必须予以回答。然而,这样一来,就得考虑各种各样的条件,并对各种现象进行广泛、深入而具体的解释。
据说,最先提出原子论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莱乌克坡斯,将这个理论系统化的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原子极小而硬,无色、无味、无臭,大小、形状和重量因物质的不同而异。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真空,无数的原子在其中不断地作不规则的运动。这些原子组合、分离便产生所有物体,并使之变化和流动。可以说,这种原子论构成了希腊自然哲学的最后的顶峰。原子论是研究起源的,即向水(泰勒斯)、空气(阿拉克西米尼)、火(赫拉克利特)、土四种元素(恩培多克勒)寻求物质的基础的。但是,希腊哲学的主流支持无限分割论,对原子论发起了总攻。特别是想通过否定真空的存在,集中力量摧毁原子论的基础。“自然不欢迎真空”是他们的口号。而亚里士多德则始终坚持认为:“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应该以同样的速度运动,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真空并不存在。”原子论虽然得到了伊壁鸠鲁派等少数派的支持,但由于有亚里士多德这位权威,其后,在欧洲一直受到忽视。但是,到16世纪,由于托里拆利、巴斯卡、格里克等人的努力,证实了真空的存在,原子论重新抬头。到牛顿时代,大多数物理学者都相信了原子论。到19世纪初,道尔顿进而将它引入化学领域,建立了它今天的牢固阵地。
看来,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会伴随着争论,而真理也总有一天会征服所有人的。
能否制成永动机
也许我们都想过,能不能制造一种机器,什么也不消耗,却能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呢?
这种幻想也许自古就有,人们也或多或少地感到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开始具体研究,则是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风车和水车安装后,就可以不借助人的帮助而一直工作下去。但这类东西是借助外力工作的。在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工作的机械——即使不另外做什么也要克服机械内部必定存在的摩擦而永远转动的机械是理想的,这种机械被称为永动机。
就文字记载而言,最早的永动机设想,是13世纪哥德式建筑工程师韦拉尔·德·奥努克尔提出来的。其结构是,在轮缘上用合页安上七个木槌,木槌打击轮缘,使轮子转动。但是,永动机的研究活跃起来,是从工业革命临近的17世纪前后开始的。伍斯特二世侯爵想出来的用铅球下落推动轮子转动的方法和阿基米德的用螺旋使水循环推动水车的方法等,都是非常闻名的。随着机械的发达,对永动机的研究越来越活跃。但是,任何一种永动机都不能实际运转,甚至连转动的模型都造不出来。有的人造出来实际转动的装置,摆出展览,向观众索钱,请投资者出钱建厂,但这些都是骗人的。因此,自古就存在的认为永动机在原理上行不通的想法逐渐占了上风。
赫尔姆霍茨于提出的能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互相转化。永动机是以凭空创造能量为前提的,所以,是不可能的。故永动机是不可能出现的。
怪坡之谜
我们都知道下坡容易上坡难的道理,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每当人们走下坡路时,就会感到省力;每当车辆行驶到下坡时就会自动滑行;骑自行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