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自然探索发现全纪录
26730900000016

第16章 地球的故事(7)

这一理论意味着,由于火星历史上的气候大变迁,现在火星的中低纬度地区还可能存在不少积冰。这意味着宇航员登陆火星时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世界上最大湿地45年后将不复存在

世界上最大湿地是指潘塔纳尔沼泽地,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也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

在这块土地上,栖息着1000多种动物,其中包括650种鸟类、230种鱼类、95种哺乳动物、167种爬行动物和 35种两栖类动物,而且有不少是珍稀动物和濒临灭绝动物。

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植物群,湿地、稀树草原、亚马孙和大西洋雨林4种在南美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并存。此外,这里分布着大量河流、湖泊和被水淹没或部分淹没的平原。由于潘塔纳尔沼泽地自然条件特殊,生物种类繁多,于是,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同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自然遗产名单。

但是,这块人类的自然遗产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到目前为止,潘塔纳尔沼泽地每年平均以2.3%的速度在不断减少。如此继续下去,45年以后,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将在地球上消失,同时那里的生态环境也将遭受巨大破坏。

潘塔纳尔沼泽地位于总面积达 60万平方公里的巴拉圭盆地,其中3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巴西境内,主要分布在巴西中部的马托格罗索州和南马托格罗索州的87个城市。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述87个城市中,目前59个城市的一半土地已经遭到破坏,其余28个城市中,破坏程度分别在12%至49%之间。在破坏最严重的 22个城市中,森林破坏面积平均达到 80%,而其中的 19个城市的森林破坏面积达到 90%。到目前为止,潘塔纳尔沼泽地的植物破坏总面积达到 17%,整个巴拉圭盆地的森林破坏面积已经达到 45%。

巴西保护潘塔纳尔计划负责人桑德罗说:“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平原地带,大量发展畜牧业,造成大量植物被毁。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因为大量的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比如雨量减少、河流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等。二是在高原地带,当地政府允许大量开垦土地,主要用来种植大豆。”看来,如果我们不采取适当措施,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湿地将会很快消失。

沼泽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所以人们把其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失去沼泽地就等于使“地球之肾”丧失功能,后果将不堪设想。

巴西政府已经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外,当地政府正在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不仅可以减少和杜绝对沼泽地的毁坏情况,同时也可以为该地区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积累资金。

我们希望这块世界上最大的湿地能够保存下来,这样,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都有很大的益处。

孟加拉国特大水灾

水灾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孟加拉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它频频遭受水灾的袭击。

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以北,属于恒河平原的东南部,其西为东高止山脉,东为阿拉干山脉,北为喜马拉雅山脉。境内有河流230条,每年的河水泛滥都使孟加拉国蒙受巨大的损失。加之这里地处季风区,印度洋上吹来的西南季风带着温暖而又饱和的水汽向低压区冲来,当受到山脉的阻挡时,就会立即降雨。这就使得地势平坦低洼的孟加拉国难逃水灾的侵袭。

20世纪80年代,孟加拉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水灾。连日的暴雨,狂风肆虐,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使毫无准备的居民不知所措。短短两个月间,孟加拉国64个县中有47个县受到洪水和暴雨的袭击,造成2000多人死亡,2.5万头牲畜淹死,200多万吨粮食被毁,两万公里道路及77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千万间房屋倒塌,大片农作物受损,受灾人数达2000万人。水灾给人民带来的不仅是贫困、饥饿,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细菌。各种疾病在受灾区流行,约有80万人染上痢疾,近百人丧生。这无疑又使孟加拉国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水灾的发生,加剧了人民的贫困程度,联合国就此展开了两项粮食供给计划。仅一项计划的实施每年就要耗资2000万美元。

这样巨大的损耗却仍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大自然虽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但通过有力的预防措施可使其破坏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孟加拉国灌溉、水利发展和防洪部长阿尼斯·伊斯拉姆·马哈茂德在事后说道,“如果我们和印度、尼泊尔能在有效利用本地区水利资源,即在冬季增加河水流量,在雨季控制洪水这些问题上达成协议的话,我们本来可以减轻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的。”是啊,如果这些早点实现,数以千万的人民就不会无家可归。

对水资源安全有效的利用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如何减轻甚至避免水灾带来的灾难,必须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全球变暖的危害

科学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将在未来50年之内灭绝,这必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制造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与此同时,植物的根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又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一“吸”一“呼”,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比例几乎是一致的,即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吸收6.6吨二氧化碳,但森林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却根据森林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如果森林砍伐过度,遗留下来的树根和枝叶在几年的腐烂分解过程中,同样是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

二氧化碳是所有温室气体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据估计大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占全部温室气体总温室效应的61%。而现在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还在持续增长,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工业的发展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远离人类活动范围的生物群落,依然会受到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变迁的影响。

几十年前,史密斯热带研究所的威廉姆·劳伦斯等人在南美洲热带雨林里划出69个各1公顷的区域,以便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他们原本是要把人烟罕至的18处区域当成标准组,和其他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区域相对照。可是后来他们却发现,标准组同样受到人类文明的产物二氧化碳的影响。在标准组里,在森林最上方组成树冠群的树种长得更多了,而下方组成次树冠群的树种却减少了。劳伦斯指出,森林的动态平衡显然受到了改变。

劳伦斯指出,这是因为生长速度快的树种在二氧化碳的滋养下生长得更旺盛了。自20世纪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起,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而二氧化碳又是快速生长的树种所不可或缺的营养,因此它们把握了先机,开始在森林里称霸。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生长速度缓慢的树种将更难生存,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肯定是一个坏的消息。

劳伦斯还警告道,该担心的还不只是生物多样性的问题。生长缓慢的树种,生产的木质和叶片密度较高,因此这些树木种群的减少代表着热带雨林的固碳能力已大不如前。而资料显示,亚马逊热带雨林每年清除掉6亿吨二氧化碳,大约是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8~10倍。

在某种意义上,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最终几乎会如数奉还给地球。经研究,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情况下,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能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高,仅靠种树并不能有效地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看来,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减小温室效应,人类还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起。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上的物质代谢循环是不受地域控制的。让我们珍爱地球,珍爱地球上的生灵吧。

秘鲁大雪崩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拥有一望无垠的海岸线,长达3000多公里。它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著名的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峰,山体坡度较大,峭壁陡峻,山上常年积雪,“白色死神”常常降临于此。

20世纪70年代,秘鲁安第斯山脉的瓦斯卡兰山。此时,不少人都已沉睡于梦乡之中。

突然,远处传来了雷鸣般的响声。随即大地像波涛中的航船,在疯狂、猛烈地颤抖着。紧接着,又从远处传来了天崩地裂般的响声。震耳欲聋,把人们从酣梦中惊醒。人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呆了。还没等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房屋便东倒西歪、吱吱作响地坍塌下来。

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地震灾祸已经降临。那些还未及逃离屋子的人们,都被压在倒塌下来的乱砖碎石之中。外面,寒风凛冽,漆黑一片,只听到隆隆的崩塌声。

忽然,又一阵惊雷似的响声由远至近,从瓦斯卡兰山峰方向传来。一会儿,山崩地裂,雪花飞扬,狂风扑面而来。由地震诱发的一次大规模的巨大雪崩爆发了。地震把山峰上的岩石震裂、震松、震碎,地震波又将山上的冰雪击得粉碎。瞬时,冰雪和碎石犹如巨大的瀑布,紧贴着悬崖峭壁倾泻而下,几乎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塌落了九百米之多。

刚遭受地震袭击的容加依城,人们惊魂未定,又被随之而到的冰雪巨龙席卷,大多数人被压死在冰雪之下,许多人窒息而死。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悲惨的雪崩灾祸。

现在,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不得不掩卷深思,灾难的背后隐藏着什么?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有人类自身的原因吧。希望,将来的日子,这样的灾难将不会发生。

发现听命湖

这个世界上真有呼风唤雨的人吗?傈僳族能呼风唤雨的秘密是什么呢?

在我国云南的怒江州,神秘的怒江大峡谷,生活着一个奇异的民族:傈僳族,他们能上刀山下火海,还有一个神秘的本事:呼风唤雨。难道这是真的吗?世界上真的有这样奇异的事情吗?

传说很多年前,有一个上山采药的僳僳族人,深入高黎贡山寻找草药,凭借着一把砍刀开路,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湖边。就在这个湖边,采药人惊奇地发现,自己突然拥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他对着湖大声喊叫,然后,湖上竟然下起了雨,他试了几次都如此。这个发现让他相信,自己拥有了能呼风唤雨的本事。后来其他的傈僳族人只要来到这个湖边,大声喊叫,湖边就会飘来一阵云雾,然后开始下雨。所以老乡们给这个神秘的湖起了个名字,叫做听命湖,意思就是能听从人们命令的湖。

高黎贡山盘桓在云南西部,这片跨越了5个纬度带的山脉,保存了地球上唯一从湿润的热带森林到温带森林过渡的完整区域。随着海拔高度的变换,植被也明显不同。海拔低的地方长着原始的高山竹林,竹子身上长满了湿湿的青苔,海拔高的地方长着传说中的高山大树杜鹃。

那么,为什么来到这个湖边的人能够突然具有呼风唤雨的本事呢?难道真有什么奇异的力量在起作用吗?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普通的下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上升气流、凝结核、充足的水汽。

我们平常见到的下雨是这样形成的:首先要有一块充满水汽的云彩飘过来,然后云彩遇到一股气流,使云彩不停的运动,云彩内部的水汽在运动中遇到灰尘之类的凝结核,在高空低温的状态下,形成了小小的冰晶,这些冰晶不断碰撞,长大,最后云层托不住了,他们就掉下来,变成液态的水珠,形成降雨。人工降雨就是利用了冰晶凝结的原理,在有云层的情况下,向高空播撒干冰或碘化银等冷云催化剂,加速水汽的凝结,增加云彩里的冰晶数量,促发降雨。

在云南高黎贡山区,空气湿润,山里常年云雾缭绕,这样的条件满足了下雨所需要的条件之一:充足的水汽。可是,人们在听命湖,只是大喊几声,为什么也能下雨呢?难道声音也能起到碘化银的作用吗?

科学证明,声源体发出声音会引起四周空气振荡,那种振荡方式就是声波。声波可以引起空气的扰动,从而产生气流的碰撞。在听命湖,人们发出的声音就起到了扰动相对稳定的空气,从而使湖面产生上升气流,进而起到使云层加速运动的促进作用。

再加上由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山区,这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它的环境清洁、单纯,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平衡,局部气象一直保持在一种不稳定的,处在下雨与不下雨的临界状态,容易受到声波扰动影响,而其他地方并不是处于这种状态。

什么是临界状态呢?例如满满的一杯水,虽然很满但是还没有溢出来,这就是临界状态。这时我们再往里加一滴水,或者是轻轻晃动一下杯子,水就会溢出来。听命湖的下雨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水汽饱和,周围群山环绕,环境单纯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它就保持稳定的状态。一旦受到影响,就会发生变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达到质变。因而人们在湖边大喊的声音,就能够影响到气流的变化,从而形成阵性降雨,这喊声就是这最后的一滴水。由于听命湖坐落在大山深处,四周都是高山,这样的环境能起到汇聚声音的效果。在群山环绕之中,人们的呼喊声被山峦放大,达到了一定强度,从而达到了扰动空气的作用,使听命湖上空的气流碰撞,产生雨滴,这就是听命湖呼风唤雨的秘密。

原来,呼风唤雨不是人类具有的神秘力量,而是源于自然的神力。

洋流助航的学问

洋流助航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早在哥伦布时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洋流助航的重要性。

15世纪末,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由3只船组成的船队,从巴罗斯港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经过37天的漫长航行,到达了今天的巴哈马群岛,发现了一块美洲新大陆。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时,没有按原路向西航行,而是顺着西班牙和北非西海岸南下,接近赤道时才向西横渡大西洋。这次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美洲。你也许要问,为什么绕了一个大圈,时间却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原来,海洋表层海水常年受盛行风的影响,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洋流。海轮顺着洋流航行,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要快得多。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逆风逆流,花的时间自然比较长。而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