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天文探索发现全纪录
26731300000010

第10章 天文发现(3)

人们考虑到,如果太阳有伴星的话,在几千年中却没有人发现过,想必它是既遥远又黯淡的天体,而且体积不大。这是很有可能的情况,因为天文学家曾利用红外干涉测量法,测知离太阳最近的几颗恒星都有小伴星,这种小伴星的质量仅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15~1/10。此外,在某些双星中,确实还有比这更小的伴星存在着。

为了寻找“复仇星”,穆勒等人用大型天文望远镜拍摄了大约5000张北半球暗星的照片。他计划,每隔一段时期拍摄一次,由比较一下哪些暗星存在较大的“自行”,它们就是“复仇星”的入选者了。如果他们在北半球找不出这样的星体,他们还将探查南半球天空。

一般认为,太阳伴星应属于一种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可是,目前人们还没有南半球天空的红矮星表,观测上的困难是很多的。穆勒说:“如果他们找到了一颗近似的星体,接下来事情就好办了。”一旦从大海里捞出了这枚针,要证明这确实是那枚针就不难了。

遗憾的是,至今缺乏更好的地质资料,尤其是陨石坑方面的资料,而地球上的证据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以至于无法准确地说出“复仇星”的周期性能精确到什么程度。

总而言之,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推测,太阳很可能存在或有过伴星,但是要找到它、证实它,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人们期望着科学家们早日解开这个宇宙之谜。

看来,宇宙中的奥秘真是太多了。我们不知道会在什么机缘下揭开太阳伴星的奥秘,但是,我们相信,那一天迟早会到来的。

科学研究的魅力就在于对许多未解的宇宙中的奥秘提出合理而又神奇的猜想。美国物理学家穆勒和他的同事,共同提出了太阳存在着一颗伴星的假说,为人类研究太阳提出了新的课题。

神奇的黑洞

我们在晴朗的夜晚遥望星空时,那些亮晶晶的小星星总能激发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可是,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小星星看起来没有什么个性,它们存在的唯一证明只是它们的明亮。然而还有不发出亮光的星体,它们的意义更为重大。美国宇航局曾经发射了高能的天文观测系统,研究太空中看不见的光线。在发回的X射线宇宙照片中,最惊人的一幕是那些从前认为“消失”了的星体依旧放出强烈的宇宙射线,远甚于太阳这样的恒星体。这证明了长久以来一个怪异的设想:宇宙中存在着看不见的“黑洞”。这种“怪物”比森林中的老虎更凶猛,人类用眼睛是看不到它的,它就像随影附行的“魔鬼”存在于宇宙,找不到它的踪迹。不管是什么东西,一旦进入它的势力范围,都会被吞吃掉,连骨头也不吐出来。而且它还穿上了隐身衣,谁也看不见它,即使你用强光照射,用雷达探测,仍然找不到它的踪迹。这种“怪兽”就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奇特天体——黑洞。

黑洞的性质不能用常理的观念思考,但是它的原理大家都能接受。黑洞形成的必要条件就是:一个巨大的物体,集中在一个极小的范围。晚期的恒星恰巧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当恒星能量衰竭时,高温的火焰不能抵消自身的重力,逐渐向内聚合,原子收缩,恒星进入白矮星阶段,体积变小,亮度惊人。白矮星进一步内聚,最后突变成一个点,整个过程不到1秒。在我们看来恒星消失了,一个黑洞诞生了。以太阳为例:如果太阳的半径从现在的70万公里收缩到3公里,太阳就变成一颗超高密度的天体。虽然其质量不变,仍为两千亿亿亿吨,但其半径距离却缩小了20多万倍,此时每秒30万公里的光线也无法从太阳表面射出,这样太阳就变成了一个黑洞。一个像太阳这样大的恒星自身引力如此之大,可能最终收缩成一个高尔夫球或乒乓球,甚至“什么都没有”。由于无限大的密度,崩坍了的星体具有不可思议的引力,附近的物质都可能被吸进去,甚至光线都不能逃脱──这是看不见它的原因。这个深不可测的洞,就被称为“黑洞”。

如果将宇宙空间想象成一张平铺的悬空的大纸,具有弹性且不易破,其四角用线拉住,那么任何放在上面的物体都会使之产生凹痕,物体愈重,凹痕就愈深。如果一个物体重量不变,体积越小,凹痕越深。假如将地球放在上面,那只有浅浅的凹痕,太阳会比地球的凹痕稍深一些,像黑洞这样既小又重的超高密天体就会带来极深极深的凹洞。

科学家们相信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有黑洞,包括我们身在其中的银河系。根据相对论,90%的宇宙都消失在黑洞里。所以一种令人吃惊的说法是:“无限的黑洞乃是宇宙的本身”。

宇宙中不仅有几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还有更大的黑洞。我们知道地球与其他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而太阳又带着九大行星在银河系公转。我们知道,在银河系以外还有上千亿个银河系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星系,在其他星系中还会有巨大的黑洞。除了巨型黑洞外,还有微型黑洞。人们常说明察秋毫,秋天动物新生的细毛已经是十分细小了,其实微型黑洞比起秋毫还要小得多,它只有一万亿分之一毫米,相当于最小的氢原子中的原子核大小,连电子显微镜也无法找到,然而它却比一座大山还重。

黑洞里面有什么?只能从理论上推测。假如一位勇敢的人驾驶飞船奔向黑洞,他感觉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无情的引力。从窗口望出去是周围星光衬托下一个平底锅似的圆盘,走得更近了,远方似乎宽广的“地平线”发出X光,包围着深不可测的黑洞。光线在附近扭曲,形成一个光环。这时宇宙员要返航已来不及了,引力吸着他向黑洞中心飞去,头和脚之间巨大的引力差使他如同坐在刑具台上,远在“地平线”以外3000英里,引力就把他撕碎了。

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们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后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他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

那么,天文学家怎么在茫茫的太空中去“捕捉”这个“怪兽”呢?天文学家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在黑洞“伸出黑手”去捕捉和吞食其他星星时,从黑洞四周的“蛛丝马迹”中抓住这双黑手,从而“捕捉住”这一“怪兽”。

这有点像暴雨后洪水泛滥,淹没了田野街道,人们已难以直接看到哪里有危险的深穴,却可以从湍急的旋涡和冲入旋涡的流水声响来进行判断。

人类为探索黑洞付出了不懈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天文学家用哈勃望远镜对准了名为M87的星系,在这个星系中心发现一个盘状物质,其旋转速度高达每小时160万公里,盘中心的范围相当小,从盘的旋转速度可以推算出中心的引力和质量,其质量高达30亿颗太阳的质量。在如此小的范围内有这样大的质量,唯一的解释只能是黑洞。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个宇宙“巨兽”已吞食了20亿颗相当于太阳质量的恒星。

最为成功的一次是在肯尼亚发射的第一颗X射线卫星观测系统,被称作“乌胡鲁”,这个装置在发射后运行3个月就感到天鹅星座的异常。天鹅座X—1星发出的“无线电波”使得人们可以准确地测定它的位置。X—1星比太阳大20倍,离地球8000光年。研究表明这颗亮星的轨道发生了改变,原因在于它的看不见的邻居——一个有太阳5至10倍大的黑洞围绕X—1,旋转的周期是5天,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300万英里。这是人类确定的最早的一颗黑洞体。

天文学家对黑洞的搜寻又取得了新的突破。美国的科学家借助于2004年发射的“钱德拉”X射线探测卫星,在名为M82的星系中发现了一个质量相当于500个太阳的中型黑洞,这样大的新型黑洞还是首次发现。过去人类发现的黑洞不是很小,就是异常大。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安德烈娅·普雷斯维奇指出,“钱德拉”X射线探测卫星是在离M82星系600光年远的“极明亮”天体处发现这个新型天体的。这个极明亮天体比我们银河系任何一个X射线源都要亮100倍以上,它在3个月的时间内,亮度增加了6倍,而且其X射线强度以10分钟左右的周期闪烁、变亮、变暗、再变亮……读者不禁会疑惑,不是说黑洞不会发出任何射线吗?到底这个极明亮的X射线天体与新型黑洞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黑洞有极强的引力,会吞食周围大量的宇宙物质,包括气体、尘埃等。这些气体、尘埃在黑洞强大引力的吸引下,以极高的宇宙速度绕黑洞旋转,形成扁平的旋转盘。在旋转过程中,这些高速气体分子加速聚集,相互激烈碰撞,产生高达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并发射强大的X射线,所以会出现一个极明亮的X射线天体。从这个X射线天体就可以推测出在这个扁平旋转盘的中心有一个中型黑洞,10分钟正是高速绕黑洞旋转的炽热气体的公转周期。

那么这种新型的中型黑洞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在那里又在“导演”什么有声有色的“话剧”呢?有的天文学家认为可能是多颗恒星在晚年分别坍缩成小型黑洞后,再合并成相当于500个太阳质量的中型黑洞。但是这种可能性较小,因为恒星之间距离甚远,上百颗恒星随机地合并在一起不太可能,估计中型黑洞的形成会有新的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新发现的这个中型黑洞的周围广大区域正是一个众多恒星迅速诞生的地方。笔者认为,中型黑洞还可能“导演”新的太阳出世。

现在,天文学家利用光学望远镜和X射线观察装置密切地注视着几十个“双子”星座,它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两个恒星大小相等,谁都不想俘获谁,因而互为轨道运转。如果其中一颗星发生不规则的轨道变化,亮度降低或消失,有可能就是因为附近产生了黑洞。

寻找“黑洞”的同时,天文学家还对黑洞的形成时间展开了争论。以往不少天文学家主张先有黑洞,然后在它的强大引力下,吸引越来越多的恒星和其他宇宙物质围绕它旋转,才形成星系,所以黑洞曾被称为星系的缔造者。而哈勃空间望远镜新的观测图像表明,黑洞和星系可能是同时形成的。其后,黑洞不断吞食星系中心的恒星与其他宇宙物质,而变成更大的黑洞,这有点像森林中的小老虎靠吞食其他小动物而长成大老虎一样。

宇宙真的会被黑洞吞噬吗?看来,只有解开这个宇宙最大的秘密,我们才能回答。对人类本来就神秘的黑洞变得更为光怪陆离了。“黑洞”无疑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也最让人激动的天文学说之一。

奇特的火星表面

长久以来,研究火星一直是天文学关注的热点。现在,通过长期的研究,我们对火星的外表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火星是一个直径为6787千米的寒冷荒芜的星球。在沙砾遍地、荒凉沉寂的火星表面,遍布陨星袭击后因撞击形成的坑坑洼洼。它最引人注目的地形特征是干涸的河床,它们多达数千条,长度从数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以上,宽度也可达几千米到几十千米,蜿蜒曲折,纵横交错,极为壮观。它们主要集中在火星的赤道区域附近。河床的存在使科学家们认为,现在干燥异常的火星曾经有过大量的水。火星上最壮观的特征是位于南半球的大峡谷,其中尤以水手谷更为突出。

水手谷由一系列峡谷组成,宽约500千米,深也达到6千米左右,这样的峡谷是地球上任何峡谷无法比拟的。奥林匹斯火山更为神奇,这个直径达600千米的大火山口竟比周围地区高出26千米左右,大约是地球上珠穆朗玛峰的3倍。像水手谷和奥林匹斯火山这样的地貌,在整个太阳系里都是绝无仅有的。火星两极有白色极冠,是干冰和水冰,水冰如果全融化,可在火星表面形成十米左右的均匀水层。

萨西斯高原突起的部分,由三座巨大的“盾构”火山围绕:阿西亚火山、帕沃尼斯火山和阿克拉乌斯火山——这些火山被称为“萨西斯火山群”。“二分线”是一条富于戏剧性的分界线,将火星南半球火山熔浆形成的高地与北半球熔浆较少的底地分开。直径是30千米左右的深坑,93%位于这条线的南面,包括巨大的阿吉尔、埃拉斯、伊斯迪斯深坑。它们都是火星在历史上的某个时刻与小行星碰撞所形成的,今天可以做为研究火星历史的线索。火星北半球的底地,被称为是由于其外壳厚度下降约3千米的缘故。它不可能是天体对北半球的直接撞击而引起的,相反,更可能是对南半球的破坏性撞击的结果。埃拉斯平原的隆起地貌覆盖这一层火山岩,这是它和直径约100千米的天体直接相撞引起的。“埃拉斯”撞击造成的巨大动能,可能促进了位于另一半球的萨西斯隆起地貌的形成。从高原的东端裂出条条深谷,其宽度达到火星周长的四分之一,最终形成了“水手谷”那条可怕的大裂缝。

神秘的火星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激发着我们无穷的探索欲望。

研究火星一直是天文学关注的热点,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对火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火星的神秘面纱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揭开,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第一批恒星之光带来的希望

科学家们认为,发生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创造了宇宙,大约1亿年后,氢原子开始结合燃烧,产生了明亮燃烧的恒星,但这些恒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搞清楚。美国的天文学家声称,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宇宙的“第一缕曙光”。这一发现有望帮助他们揭示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仅数亿年后开始形成时,整个宇宙的实际发展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