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考古探索发现全纪录
26731500000010

第10章 考古之谜(4)

争论没有结果,新的声音却再次出现。1990年,《纵横》杂志刊登了一篇北京文史研究馆已故研究员颜仪民名为《李莲英身首异处之谜》的文章。他在文中不仅肯定了李莲英被人杀害,而且详细描述了李莲英被杀的细节:李莲英在出宫后,一直住在护国寺棉花胡同的一所自家宅院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天,李莲英突然接到一张请帖,发帖之人是清末第一号实权人物,袁世凯的红人,九门提督江朝宗。请帖中说,要请李莲英在什刹海会贤堂吃饭。面对这张非同一般的请帖,李莲英犹豫不定。权衡半天,李莲英最后决定:准时赴宴。不过,他万万没料到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暗算。事后,其家人在后海找到了李莲英的头颅,身躯却不知下落。文中,作者提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位是江朝宗,另外一位则是太监小德张,小德张是清末又一位名噪一时的太监。因为得到隆裕皇太后宠爱,成为二品太监总管。颜仪民文中多次强调,小德张是李莲英的死敌。文章刊登后,引起了更大的争论。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道成对这样的看法表示了异议。依照档案记载,江朝宗当时并不在京,那么李莲英是与江朝宗吃饭之后被杀的说法,就有了明显疑点。但是,颜仪民却为自己的说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明:这一切他是亲耳听江朝宗之子江宝仓讲述的。颜仪民满姓叶赫颜扎,他在文中称,其家族也曾是清王朝时期的大户人家,其叔父毓贤曾为山东巡抚,而父亲毓泰曾经就是江朝宗的机要秘书。颜仪民说,正是两家这样的渊源,他和江朝宗的儿子江宝仓成为忘年交。而江宝仓对李莲英被害一事毫无顾忌,不仅向颜仪民讲述了后海的事发经过,甚至泄露了其中隐情:“李莲英被杀后,次日一大早,李莲英的弟弟就跑到江府来禀报,江朝宗当时还故作镇静。”颜仪民认为,江朝宗这种明知故问的态度,完全说明了他与李莲英在后海被杀有关。然而,这个证据也遇到了质疑。为了说明小德张和李莲英素有嫌怨,颜仪民在文中说,小德张曾奏请隆裕太后下令查办李莲英的财产。但王道成认为,“李莲英已经退休了,退休后他为什么还把300万两银子放在宫里?据《老太监的回忆》记载,慈禧太后去世后,李莲英就把他收藏在宫里的80万两金条抬到了住处,另外的亲属有100多人,他把财产按亲疏关系都分给他们,那么,那些太监们怎么可能再来打他的主意?”

唐益年也再次以史料为据,首先排除了江朝宗的嫌疑。“江朝宗是在宣统二年(1910年)任陕西汉中镇总兵,一直到民国二年(1912年)才从陕西回到北京,担任北洋政府的北京卫戍司令,李莲英死在宣统三年(1911年),这时江朝宗还远在几千里之外当总兵,怎么去杀李莲英呢?”同时,唐益年也对文中所讲的,小德张是李莲英死敌的说法,表示不敢苟同。“小德张比李莲英小很多,他是在李莲英出宫后,隆裕皇后当上太后时才慢慢得势,而且小德张从入宫一直到他出宫,从来没在慈禧太后身边当过差,所以两人之间根本没有利害冲突。”也有专家认为故事的细节不合逻辑,因为按古代来说,行刺都是提着脑袋走,没有留下脑袋扛着身子走的。虽然他们都没有找到李莲英被杀的直接证据,但专家认为,那些史料中模糊的记载,以及散布于民间的传闻,以及李莲英后人言语中的破绽,都已经暗示了李莲英之死的种种蹊跷。

点评

从1985年佟洵发表《李莲英死因之谜》至今,关于李莲英死因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我们相信,历史学家最终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释的。

帝王谷新墓主人可能是王后

根据埃及的习俗,配偶死后是不可以合葬的,而法老和他们的妻子死后,他们的墓地相隔数里,被分别称作帝王谷和皇后谷。那么,帝王谷中的主人都是法老吗?

由于修建金字塔费时费力,后来的法老们不再为自己的陵墓修金字塔了,死后都葬在埃及卢克索附近的一个峡谷里,人们称之为帝王谷。帝王谷位于尼罗河西边,因为古埃及人认为生命来自太阳初升的东方,死后将西去。

帝王谷全部法老的埋葬时间介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帝王谷共建有60余座法老陵墓,基本属于第18、19和20王朝的法老。所有墓都是同样模式,每位法老从登基的那一天起,陵墓便开始建造和装修。埋葬在帝王谷的著名法老包括:第18王朝的图特摩斯三世、阿蒙荷太普二世、图坦卡门、荷莱姆赫布王,第19王朝的西蒂二世、美耐普塔、塔乌塞尔托女王、拉美西斯一世,第20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四世、六世、九世。

自20世纪2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埃及发现少年法老图坦卡门的陵墓,80多年过去了,专家们几乎放弃了在这个沙漠谷地发现新陵墓的希望,可是,考古小组竟然在距离图坦卡门墓不足8米处发现了一处非常重要的陵墓。这座陵墓是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一个考古挖掘小组偶然发现的,这支挖掘小组一直在第19王朝晚期法老拉美西斯一世的陵墓工作,清理碎石,恢复墓葬原貌。去年,他们在距离图坦卡门墓室不足8米的地方发现了一些古代工匠居住的棚屋遗迹。于是,他们顺势挖掘,终在这些遗迹的地基上发现了一个15英尺深的垂直通道。通道的尽头是一个由巨石堵上的门。挖掘小组花时间将门前石头清理大半后,这座墓室才得以基本显现。挖掘小组成员埃德温·布若克激动地说:“这让人惊喜!多年的梦想终成现实。这块土地上还能发现完好无损的陵墓,的确是意外收获。”专家们猜测,墓地可能属于某个王后或皇亲国戚,或是与法老关系密切的非王室成员。

新发现的陵墓尘封3000年之久,这座单室陵墓包括五具木棺,木棺状似人形,缀有彩色的安葬面具,其中一具棺木向门一侧翻倒,上面绘制着一个女性的脸部,黑色长发,细细的眉毛,涂着眼影,脖子上戴着粗大的金色项链。角落里的另一具棺木也已部分打开,露出了裹着木乃伊的褐色的布,可以看出白蚁侵蚀的痕迹。棺材周围还排列着20多个白色石膏罐,罐子上法老的封印保存完好。石膏罐通常四个一组,用来存放为死者做木乃伊时取出的内脏,以及为死者准备的水和食物,以便他们在“旅途”中享用。此外,墓室内还散落着一些陶器。根据棺木和陶器的样式,考古学家们确定陵墓年代是埃及第18王朝,即公元前1567年到公元前1320年之间,正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巅峰时期。埃及古代遗址最高委员会秘书长扎希·哈瓦斯也称赞这是“帝王谷84年来最重要发现”。

对考古学家来说,下一步工作将研究棺木上的象形文字,寻找一切关于死者身份的线索。由于墓室空间宽敞,可以断定并非法老陵墓。但至于是法老直系亲属,还是一些与法老关系密切的人,两方考古学家出现了争论。“除了国王和与国王有关的重要人物之外,其他人不会被埋葬在帝王谷。”哈瓦斯说。他认为,陵墓有可能属于18世纪有名的纳夫蒂蒂王后,也可能是法老的直系亲属。挖掘小组则认为,木乃伊不一定是皇室成员,可能和其他一些陵墓一样,属于受宠的皇室仆人、祭司或是法官。这个距离法老的陵墓仅8米远的陵墓尽管已经被发现,但是,墓主人的身份仍旧难以确定。这需要考古学家进行大量的考证才能得出结论。

点评

陵墓主人身份的确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那个时期的丧葬制度,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

顺治皇帝死因揭秘

顺治帝,6岁登位,14岁亲政,在位18年,24岁突然死亡。对于顺治皇帝的死亡,《清世祖实录》中的记载异常简短:“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为什么关乎生死的大事,以寥寥数字敷衍了事,甚至对死因只字未提?其中到底有何隐情?

相传,顺治皇帝迷恋上了董小宛,而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对此极为不满,设计害死了董小宛。然而就在董鄂妃死后刚过百天,宫中传出顺治驾崩的消息。短短一百天里,贵妃去世,天子驾崩,为什么这一切如此巧合?

当时一位很有名气的诗人吴梅村,写下了一首《清凉山赞佛诗》。诗中写道:“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当时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故事传得沸沸扬扬,人们不免猜想,吴梅村在诗中所写的陛下,会不会就是顺治皇帝。此外,诗中还写道:“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千里草——草下千里重叠,这分明是个董字。于是,人们更加确信诗中的妾,指的就是董小宛。而陛下,无疑就是深爱着董小宛的顺治皇帝。反复研读吴梅村的诗句,人们对其中的一句诗,百思不得其解:“八极何茫茫,日往清凉山。”据吴梅村笔记记载,诗中的清凉山,指的就是佛教圣地五台山,顺治生前从未到过五台山,为何诗中会说顺治“日往清凉山”?

根据清宫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皇帝14岁那年,在遵化打猎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在山洞内静修的法师。从这以后,顺治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顺治十四年,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同高僧憨璞聪见面。憨璞聪对佛法的阐释深深触动了顺治。从此,顺治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顺治崇佛已久,而且早有出家之意,董鄂妃死后,他曾经一度伤心欲绝,无心朝政,病逝于养心殿也许仅仅是个对外托词,顺治并没有死,而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了。

据《起居注》记载,康熙即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着他上五台山礼佛。此类活动本可以在北京举行,可他们偏偏不远千里来到五台山。如此看来,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修行,也许才是隐藏在礼佛背后的真相。

“庚子之变”的时候,慈禧太后西逃,当地要接待她,就从五台山借了一些用具。有人说那些用具跟宫廷用具相似,可能是顺治当年用过的。

如果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关于顺治死亡之谜似乎可以还原成这样的一个过程:孝庄害死了董小宛,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为托词,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而孝庄唯恐此事为天下人所知,于是便假借顺治之名,伪造遗诏。遗诏中的种种自责,无疑也就是孝庄强加给顺治莫须有的罪名。

对于这样的说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研究专家李国荣却持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从顺治的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分析,遗诏中的自责并非不合情理。顺治入主中原以后,面对着一切都感到陌生。因此,他必须尽量去熟悉与适应这一切,甚至背离他自身原有的一些传统习俗。这就使他陷入一种困惑与矛盾之中,在他内心深处常常有几分自责的成分。同时,顺治受到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影响,曾经一度笃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位期间,他屡次下诏自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里子时,深宫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就在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不满8岁的康熙登上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皇宫中很快恢复了平静,但是让人们迷惑的是,24岁的顺治皇帝,一向身体强健,从未听说有什么疾病缠身,为什么会突然不治而亡?

作为记录顺治皇帝生平最权威的档案——《清世祖实录》中有一段关于顺治死前的最后记录。顺治患病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顺治已经是病入膏肓。《清世祖实录》中用了200多字记载了顺治死前的活动,而描述他的死亡却仅有11个字,时间、地点,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线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仅如此,清朝皇室家谱《玉牒》中也仅仅只是记录了顺治驾崩的时间,对于顺治皇帝的死因依然是避而不谈。

顺治临死之前留下的遗诏中,开列了多达14条的“朕之罪”。为什么即将离开人世的顺治会对自己平生所为如此内疚自责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自己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吗?

李国荣在顺治朝的翰林院学士王熙的《自撰年谱》里,找到了关于遗诏撰拟的记载,在书中还意外地发现了关于顺治死因的线索。书中写道,在王熙应召进入养心殿以后,病榻上的顺治帝对他说,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谓的痘就是天花,顺治皇帝从患病到驾崩,只有五天的时间。他的病症与天花病极为相似。那么顺治皇帝会不会就是天花病死去的?

重新审视之后,顺治出家的说法又有疑点浮出水面。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详细追忆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识:己卯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见面。己卯——也就是明崇祯十二年,这一年董小宛16岁,而顺治才两岁。

董鄂妃并非董小宛,她也并非是孝庄设计害死的。事实上,董鄂妃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痛不已,因伤成疾而去世的。据僧人传记《续指月录》记载,爱妃辞世,顺治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顺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茆溪森为顺治在万善殿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顺治皇帝剃光了头发要出家了,这个消息激怒了孝庄,她火速叫人把茆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听说弟子茆溪森为顺治剃发,当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烧死茆溪森。顺治得知这件事情后,无奈之下只好决定蓄发还俗,不再出家。

从种种史料和迹象推断,顺治患天花而去世,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在顺治年间,一个叫张宸的官员在个人笔记中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朝廷传谕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这些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因此,史学专家们更加确信顺治皇帝就是因为天花死去的。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顺治患病去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然而清宫档案为什么对顺治的死因只字未提,讳莫如深,难道顺治死亡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顺治死后,朝廷依照他的遗嘱,将他葬在了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顺治14岁那年的冬天,在遵化躲避天花时发现并确定下来的。当时的人们提到天花,几乎是谈之色变。为了不引起朝野的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隐去了顺治死于天花的事实,也是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