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工作的首席考古学家加诺斯·威瑞斯说:“由于这些树干都是由有机物质构成的,科学家很可能会进行树木年代学的测试,这一测试通过研究树龄来确定一棵树一生当中所经历的气候变化。”
威瑞斯说:“尽管被埋在地面下60米的地方,这些古老的柏树却不能够被移到地面上来。这是因为一旦暴露在阳光和空气中,这些树干会立即变成‘面包屑’。考虑到它们已经在地下埋了数百万年,阳光和空气对它们的损害会很严重。”
点评
这些古老的柏树,被埋在地下800万年,他们已经成了见不得阳光的美景,但是,这一发现对我们研究800万年前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香港发现远古人类活动遗址
考古专家在香港西贡发现一个有近4万年历史的远古人类活动遗址,这个遗址位于西贡黄地峒,是一个距今3.5万年至3.9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制造场,面积约达8000平方米。
21世纪初,由香港考古学会与中山大学岭南考古研究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该遗址共挖掘出6000多件器物。考古发现,此遗址始于依地层堆积的岩性分析,石器出土地的地层分为两层,第一层距今约3.5万至3.9万年,第二层距今约6000年。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森水说,从对石器时代的石片时期的发掘情况看,过去北方的发掘多以小型器物为主,而此次则是以大中型为主。此次出土的一些具代表性的器物,如长方形的锛型器,在旧石器时代考古中,还从未发现过。
这一新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仅改写了香港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也给考古专家提出一个全新的课题。因为,我国沿海地区,无论是珠江口,还是福建、台湾,都没有出现过的新的考古发现,而且这次考古发现与北方地区的考古发现也不同,但专家相信它不可能孤立存在。
点评
作为香港唯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这次考古发现将让人们重新认识香港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才有人类活动的看法。
冼夫人墓园下有宫殿
冼夫人是广东南部越族人,隋时封为谯国夫人,是南朝至隋初的著名黎族首领,广东省岭南地区杰出的政治领袖、军事家。她是南朝高州太守冯宝的妻子,曾带兵平定海南黎族动乱,后来又奏请朝廷建置崖州,使海南与中原恢复了直接联系。周总理称她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在她的故乡有她的墓园“隋谯国夫人冼氏墓”和纪念庙宇“娘娘庙”。在我国,故居、陵园、庙宇同在一地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孔子(孔府、孔林、孔庙都在山东曲阜),另一个就是冼夫人。
冼夫人积极为百姓办实事,引进种植技术,发展生产,使当地居民过上太平日子。为纪念她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黎汉民族团结的功绩,后人在琼山市新坡镇修建了冼夫人庙。“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的墓碑,是清嘉庆二十四年电白知县特克星阿和电茂场大使张炳重所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其勘察中,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这次勘察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了地面建筑基址。冼夫人陵园东西约150米,南北约110米,四面有围墙,其高处约2米。建筑坐北朝南,北部为主殿,平面呈凸字形,初步判断属“寝宫”。主殿面宽约22米,进深约10米。主殿前面为天井,天井南部及东西两翼还有建筑,残存铺地砖、柱础、排水池等遗迹。天井旁边保存着有南朝遗风的曲折纹砖及柱础、瓦当、陶瓷器、铜钱等,通过这些可以看出,该建筑始建于隋,沿用于唐、五代,废弃于北宋。专家认定,冼夫人陵园接近于唐代太子、公主陵园的规模。
点评
考察发现,冼夫人陵园的历史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很高。
鲜为人知的地下长城
位于京津之间的河北省永清县境内有一段纵横交错300平方公里的古战道长城,被历史和军事学家们称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或“地下长城”。
河北省永清县,位于京津保三角之间,曾是宋辽两国连年征战的古战场。1948年夏,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处的瓦屋辛庄村,成了水乡泽国。村民们在惊惶失措之际,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接着村内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间积水皆无。胆大的村民来到村子西北角一看,只见偌大一个洞口。
20世纪60年代,在县领导的要求下,当时的县政府工作人员,后来曾任县统计局局长的李景泰,带着枪、匕首、粉笔、蜡烛,从洞口钻了进去。李景泰回忆说:“下去以后,我们发现了地道。面积约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几道小门,每个门连着一个地道,曲曲折折的。洞内有小屋,屋内有炕,炕上有灯台,有的还有未燃尽的蜡烛。”20世纪80年代末,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永清县组织力量成立了古战道开发小组。经过多方考察考证,发现古战道在永清县分布极广,覆盖面积约为300平方公里。
古战道,就是古代的军事工程。永清的古战道不仅规模宏大、分布点广,而且洞体结构复杂、布局严密。在设施上,既有翻眼、掩体、闸门等军用设施,又有气孔、置灯台、土炕等生活设施。经考察,永清县境内出土的素面青砖,与雄县祁岗宋代地道砖属同一规格。由此可以断定,古战道当为宋代所建。鉴于古战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面广,用砖数量相当可观。因此,专家们断定,这在当时一定是由权威的主管部门直接策划的国家级工程。
据永清县志记载,宋代时永清的北境已属辽国。专家们引证有关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考证,最后认定古战道建于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辽时期。专家指出,我国古代军事上的地道多是用于攻城的。永清县古战道发展了攻城术,将地道用于军事防御,因而应该说是我国军事史上的重大发现。古战道的这一功能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能力。
专家指出,在宋代,古战道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在现代,对古战道的发现与挖掘,也具有一定开发价值与经济价值。专家介绍说,目前在永清、雄县和霸州等地,综合已发掘到的、有文字记录的、民间传说的地下古战道分布情况看,古战道区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不仅表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也使我们对宋代的战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点评
沉睡在大地下面千年之久,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古战道,仍有许多疑团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破解。
与世隔绝的地下基地
乐昌市坪石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极重要的天然战略屏障。位于坪石镇一座外表平平无奇的巨石山下,深处着一个神秘地下基地。据曾在此地生活多年的居民介绍,基地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次年突然停止施工。建设之初,当地来了大量的工程人员,有关部门还在武江河边铺设了一条专用小铁路来运送各种建设材料。有人称当时建设这个基地是为铁路部门调度战备物资所用,也有人称它为战时指挥枢纽,更有人称之为“备战、备荒”年代的遗留物。
这个神秘的基地位于高山环绕的盆地中央,面水而立,群山之中仅有一条只容两辆汽车通过的狭小道路与外界相通。该工程占地两万平方米,地下面积6000平方米,完全贯通了岩顶山,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入口深深隐藏在粤北丘陵之中的石头山下,如无向导指引根本无法发现山下竟然隐藏着一个如此庞大的地下建筑。踏进石头山下的入口,首先见到的是4扇在10米距离内一字纵向排开的铁门,每扇铁门都厚达8厘米,铁门一旦全部关上,庞大的地下基地就完全“与世隔绝”了。在4扇大铁门后的侧面有一个只有10平方米左右装满了水管的“消毒室”。
越过4扇厚重铁门,一条宽约2米的狭长幽深地道通往深处。上方一条巨大的通风管随地道蜿蜒而行。走在庞大的地下工程中,空气流通非常好,一点也感觉不到沉闷压抑。在这个封闭的地下世界里面,重重铁门道道关卡,通道纵横交错,如同迷宫,人在里面非常容易迷路。这个形如迷宫的与世隔绝的地下基地,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的视线。
点评
这个与世隔绝的地下基地,设施完备,可是用途不明,看来,大千世界,有很多东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民间发现七色康熙圣旨
可能大多数人都以为,圣旨就是黄色的。其实,真正的圣旨并不是全黄色,而是五颜六色的,颜色越多级别越高。圣旨分为三色织锦、五色织锦和七色织锦3种。七色织锦是最为珍贵的一种。多彩圣旨颁发给五品以上官员,有金黄、大红、咖啡、赭石、橘黄等色,锦缎底纹一般有仙鹤、狮子、卷云等图案,看起来绚丽多姿、雍容华贵。发给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颜色单一,为纯白绫。圣旨均为33厘米宽,长的约5米,短的约3米。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大多是清代圣旨,圣旨上钤盖的玉玺多为满汉合璧,满文在左汉文在右,圣旨多用墨和硃砂分别书写,极个别的圣旨会加用第三种文字,如藏文、蒙古文等。
在沈阳发现的康熙七色圣旨全长近3米,分黄、红等七色,织锦上还均匀地分布着朵朵祥云图案。从内容上看,这是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2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皇帝表彰当时盛京一级防御阿克占的母亲阿克占氏,册封她为诰命夫人。圣旨所采用的布料是清康熙时“江宁织造府”专供皇宫颁发圣旨而织就的提花锦缎。
沈阳的这件七色圣旨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文从右向左写,满文从左向右写,两种文字均向圣旨中间延伸,书写结束后,钤上皇帝玉玺。这是清代圣旨的统一书写格式。书写圣旨者是由皇帝从进士中亲自选拔出来的最优秀者的“庶吉士”来承担的。由于圣旨从拟稿到缮写都是顶尖文化高手,因而圣旨在颇具史料价值的同时,也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如今皇帝诰命大多收藏在中国历史档案馆,流传在民间的极少,这件康熙年间文物价值很高的圣旨,经过这么漫长的时间能够流传并保存如此完整实属难得。
点评
我国著名清史专家、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说,这是他所看到的最好的一件七色康熙圣旨。
发现禽龙化石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他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在他的熏陶下,他的妻子也成了采集化石的高手。
19世纪20年代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曼特尔照常出门去给人看病。他离家后,夫人感到天气过于寒冷,而丈夫穿的衣服有些单薄,便带上一件衣服顺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当走在那条正修建的公路上时,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牙齿化石非常大,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过。兴奋的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曼特尔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牙齿化石,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比。后来,曼特尔先生又在妻子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动物学知识作出判断,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研究一种生活在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的生物学家。曼特尔带着那些化石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发现两者非常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就此得出结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知道这种动物实际上是恐龙家族的一员。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种名的拉丁文字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它的中文名称被译成为禽龙。
点评
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禽龙的发现,曼特尔和他的妻子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