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代巨商教你学赚钱
26732000000002

第2章 中国式商道创立者范蠡(1)

在我国民间,他被尊为“财神爷”,人们祈求他能保佑自己多多发财,生活富足;在历史上,他曾辅助越王勾践复国灭吴,既是治国有道的政治家,也是奇计百出的军事家。这位修文能治国,经武能安邦,从商能巨富的神灵一样的人,就是春秋时期的范蠡。

先政后商,塑造辉煌

文能兴越,武能灭吴

范蠡,字少伯,生于约公元前518年,卒于约公元前445年,春秋末时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范蠡在青年时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而且聪敏睿智、胸藏韬略,据说还是个剑客,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楚国宛令文种发现了他这个人才,常与他交往,后来文种不知什么原因不想在楚国当官了,范蠡便与他一同赴越国寻找机会。

当时的越国与近邻吴国经常打仗,宿有仇怨。越国的国王是允常,他听说范蠡和文种到来,十分高兴,便把两人召来纵论天下大事,十分投机,随后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种为大夫,成为越国的重要谋士。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驾崩,其子勾践即位。吴国国王阖闾听说了允常的死讯之后,便趁越国人心不稳之际兴师伐越,范蠡认为越国哀兵必胜,便为勾践布置了周密的作战规划。双方交战时两军对阵于樵李(今浙江嘉兴),勾践用死囚做死士,在吴军面前叫阵,然后这些人就在吴军阵前自杀。吴国军士见状大惊失色,人心浮动。勾践趁机率领越军发起攻击,原本强大的吴军猝不及防,瞬间便被打得溃败而逃。吴王阖闾在混战中也被越军砍掉了一个脚趾头,只好退兵返回姑苏城内。没过多少时日,阖闾的脚趾伤口感染恶化,生命岌岌可危。临终前,吴王阖闾把其子夫差叫到床前,叮嘱他一定不要忘记与越国的仇恨。

夫差即位后矢志要消灭越国,他让人每天在他上朝时的宫门口对他大喊:“阖闾,你忘记越国的杀父大仇了吗?”他便回答说:“我不敢忘!”

在治国上,夫差努力发展生产,让孙武和伍子胥等人日夜操练军队,修整武备秣马厉兵,公元前494年,夫差率军攻越。

勾践见状寝食不安,便想先发制人。但范蠡和文种认为时机不利于越国,只可守不可攻,便极力劝阻,但勾践求胜心切,根本听不进去,就率军迎击吴军,但吴军势大,且士气正盛,双方激战一天后越军大败,勾践的军队只剩下了残兵败将五千余人,无奈之下,只好退守会稽山。会稽山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夫差率军只围不攻,不久,缺水少粮的越军支持不住了,伤残兵士的哀号遍布山野。见此情形,勾践欲下山拼死一战,此举无疑以卵击石,范蠡和文种再次竭力劝阻,勾践答应了,并派文种去向夫差求情,文种设法用重金贿赂了夫差身边的宠臣伯嚭,伯嚭便在夫差面前替勾践求情,才得以保全勾践的性命。

但夫差虽然答应了不杀勾践,却不忘要羞辱于他,他将勾践带到吴国作奴隶,范蠡便也随越王入吴,为勾践当三年奴仆,备尝屈辱。

三年后,吴王放勾践、范蠡回国。范蠡与文种等便为勾践制定了结好齐、晋、楚,表面卑事吴国,暗中积蓄力量的兴越方略;同时实行“美人计”,将自己的爱姬西施送与吴王,以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迅速强盛,吴国则实力削弱。

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越国趁吴国中空虚,乘虚而入。范蠡率师一部,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配合勾践所率主力,歼吴都姑苏(今江苏苏州)守军,俘虏吴太子,迫吴王求和。公元前478年,范蠡又乘吴国多年灾荒,再次与勾践乘隙攻吴,并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部)。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自杀而死。

助越灭吴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遂决定激流勇退,归隐江湖。他离开之前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劝其及早退身,但文种对范蠡的话半信半疑。范蠡走后不久,文种便因遭到越王猜忌而伏剑自杀。

弃政从商,三致千金

范蠡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身份以携西施入五湖而结束。但是他传奇一生的辉煌却并未就此打住,而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在商业领域中的辉煌,而他出神入化的经商之道,对后世中国的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历代的商人贾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他在齐国的沿海地区经商活动,主要经营盐业生意,因经营有道,他很快便赚成巨富,这也使他在当地很快成了名,齐国国君听说后,便要聘他为相国。他推辞不掉,便对齐国国君说只当三年宰相。三年之中,他把齐国治理得社会安定,人民富裕。三年期满后,齐国国君还想让他做继续宰相。范蠡不愿意再做,便私下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经历了多年的政治生涯的他早对官场失去兴趣,便没有接受邀请,而是再次偷偷的离开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又记载,范蠡在齐首次发迹后,“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离开齐地后,范蠡来到了宋国的“陶”(今山东省定陶县,因为纪念范蠡曾在此居住,后来才将名字改为“定陶”,并沿用至今),他认为这里是“天下之中”,交通方便,是经商的好地方。在这里他又更名为“朱公”,后来世人称其为“陶朱公”。

范蠡在“陶”进行了很多行业和领域的商业活动,又只有几年的功夫,他再次积累了巨万家财,史载他在这里“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虽富甲一方,但他却淡泊名利,三次分散家财“与贫交疏昆弟”,是“富而好德”的商人典型。后世人爱其德行和才能,学习其经商之法,画像以纪念,尊其为“财神”。

中国“财神”的经商之道

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兰寺,朱漆门,堂上坐着大财神。大财神,出凡尘,三聚三散越王臣。越王臣,富贵身,手里捧着聚宝盆。聚宝盆,天下闻,财源滚滚满乾坤。”民谣中的“红兰寺”曾是供奉“陶朱公”范蠡的一座庙宇,在定陶县城南古柳河畔,今已废。宋朝诗人吕本中有一日路过定陶范蠡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悠悠千载五湖心,古庙无人锁绿荫。为问功成身遁后,不知何术累千金?”

那么,范蠡是以“何术累千金”的呢?总结来看,范蠡的经商之道在于遵循朴素的经济价值规律,做好商情预测,掌握好市场的供求关系,贱买贵卖,薄利多销,把握货物质量和加快资金周转等几个方面。

高超的商情预测术

范蠡认为,经商者首先要做好商情预测,这是商人的一项重要素质。他对粮食谷物价格的超前性把握,就体现了他高超的商情预测能力。范蠡认为,天时决定了农业丰收的情况,而天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谷物收成的好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农业的丰收与歉收则自然直接影响到谷物价格的涨落,而商家便可据此制定贸易计划。

而在以农业为主的商品经济时代,谷物价格的波动必然引起其它各类商品的一系列波动,因此,掌握了谷物价格的规律,也等于掌握天下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顺应这种变化规律来进行贸易,自然是有备而来,人无我有,获取巨利。

在春秋时代,范蠡便把天时变化、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三者作为一个系统来总结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观念上无疑是十分先进的。尤其是商情预测不是直接以价格动态的统计为依据,而是以支配价格动态的客观物质资料的生产为依据,这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在哲学上,都是颇有创见的。

别出心裁的经营谋略

范蠡虽然独善其身地隐居到定陶,但天下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没有改变,战事仍然没有停过,而这时范蠡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他由吴越一带来到北方,对南方地区需要大量战马的情况有切身体会,更知道战马在南方地区的昂贵价格;而现在自己身处南方与北方的交界地带,更知道了北方多牧场,马匹便宜又骠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将北方的马匹低成本、高效率地运到吴越,就一定能够大获其利。

但买马不难,卖马也不难,可有一个极不好解决的问题就是运马难。因为北方产马区距吴越之地有几千里之遥,人马住宿费用代价高昂且不说,更要命的是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沿途还常有强盗出没,弄不好被强盗抢去,就会赔个净光。

怎么办?经过一番调查,范蠡终于了解到北方有一个叫姜子盾的巨商很有势力,经常贩运北方的麻布到吴越地区售卖,因需要常往南方贩运麻布,姜子盾便早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盗,只要是他的货,强盗们往往都会不闻不问。

于是,范蠡就把主意放在了姜子盾的身上。在获知某天姜子盾将要经过陶地时,范蠡放出话来说自己刚组建了一支马力运输队,并写了一张告示张贴在城门口,大意是:范蠡新组建了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

姜子盾看了告示之后欣喜异常,果然主动找到范蠡求帮运麻布。范蠡一口答应下来。就这样,范蠡派人管理好马匹与姜子盾一路同行,后来货物连同马匹果然都安全到达吴越地区,卸下姜子盾的麻布后,范蠡的马匹在吴越很快便卖出,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若分开来看,贩卖马匹和贩运麻布没有什么关系,但范蠡别出心裁地将贩卖马匹和麻布关联到一起——缔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结果使产生了多赢的结果!范蠡成功地发现机会、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变不可能为可能,便创造了神奇。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能赚钱的机会,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机会的眼光;生活中也不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少发现资源的眼光。但有时我们的机会或资源却无法化成财富,那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能将机会和资源巧妙地结合起来,化无为有,我们就可以整合利用低成本的、甚至免费的资源,运用巧妙的谋略,让其产生化学般的反应,那么我们就能从中赢取财富。

掌握“时”与“用”的变化规律

掌握好市场的供求关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要经商者了解人们何时会使用什么商品,掌握“时”与“用”的变化规律。比如,何时会有丰收的年景,何时会有歉收的年景,何时会有饥馑的年景,经商者对此应当有所预见。因为丰年时粮食落价,荒年时粮食价格上涨,经商者完全可以据此制定贸易计划,做到应“时”拿出人们需“用”之物。例如,在干旱之时则可准备舟船,以备出现洪涝的时候出售;在洪涝之时则可准备车舆,以备出现干旱的时候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