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历代巨商教你学赚钱
26732000000026

第26章 沪上巨商胡雪岩(2)

一个生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正在经营的熟悉的行当,最终只会是抱残守缺,连正在经营的行当都不一定经营得好,更不用说为自己广开财源了。胡雪岩就不一样,极盛之时,他有贸易(包括生丝、粮食、茶叶、军火等大宗货物)、房地产、金融(当铺、钱庄)、实业(药铺、胶厂)等产业。而现在许多企业家对胡雪岩的崇敬,也在于他能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打造起这么一个商业帝国,而且样样赚钱,所以胡雪岩也可谓是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典范。

官商一体,飞黄腾达

如果深刻地研究胡雪岩商业集团的成长历程和产业结构,我们能发现胡雪岩能从“一个钱庄小伙计到中国最大的官商”的商业传奇,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成功就是权利“寻租”,官商勾结。

晚清末年,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活动的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寻租活动随之滋生,胡雪岩式清楚地认识到金钱来自于资源,而最大的资源配置就是官僚集团,因此,要想富,首先就是要“官商勾结”,进而“官商一体”。于是他所勾结过的官都是掌握当地最大的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有把持东南的两江总督何桂清、浙江巡抚王有龄,其后又成为权倾朝野的左宗棠的心腹。

在靠王有龄淘得第一桶金后,胡雪岩真正腾飞则是与谋得一个拜见左宗棠的机会,他带去的见面礼便是十万两现银,说是要“报效军中”,这“见面礼”的投资是十分划算的,不算左宗棠先前给他的种种好处和不少业务,仅左宗棠新疆平乱时期委托胡雪岩在上海为他筹借洋款、购买军械这一项业务,胡雪岩经手六笔,借款总额1700万两,利息累计达800万两,仅此一事,他个人就从中净赚约200万两银子。

现实商业社会中,许多成名立万的企业家,当初第一桶金恰恰就是用点诱人的东西换取了某个领导的批条或默许,从而拿到某种土地、工程、贸易等项目,一转手就赚了一大把。如果我们循着这条思路去看胡雪岩的产业构成,就可看到其几乎全是依靠官府背后的权利资源支持(甚至垄断经营)发展起来的?胡雪岩的商业帝国不管做得多大多强,核心都依赖着胡雪岩。而胡雪岩依赖什么?他是依赖整个官僚集团对胡雪岩的某种程度的信任和相互利用。因此,一旦这种联结这层关系的核心链子掉了(如王有龄和左宗棠之死),胡雪岩商业帝国也就轰然倾倒(左宗棠死后)。

但在法制更加健全,政府作用转向服务型的今天,胡雪岩的官商一体之法对一些企业家虽然还有些市场,但其作用也会越来越小的,并且也一方式有助于官员增长贪污腐败之风,也不值得商家们去学习的。

企业生命力在于服务质量

胡雪岩虽然做到了多元化经营,但因官商一体,官倒则商也倒,在他的靠山左宗棠死后,他也很快倒台,他的倒台也使他的很多产业也跟着灰飞烟灭,唯剩了一家胡庆馀堂。

为什么是胡庆馀堂硕果仅存的呢?道理非常简单,胡庆馀堂的经营一直是胡雪岩靠自己的诚信经营和服务质量生存下来的。

官府可以通过强权和指令,农民养殖蚕丝和种的粮食买给谁,谁有资格经营钱庄,谁能拿到土地开发房地产;但没权指挥老百姓到哪里看病,到哪里抓药);

在胡雪岩的商业集团中,胡庆馀堂是唯一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它不受配备有问题储户、股东的限制;胡雪岩掌握的权利资源帮不上太多的忙,胡庆馀堂自然也就要依照商业规律办事,如诚信、质量、关注客户,靠着这些,它最终成为百年老店,至今在杭州河坊街笑迎八方来客。

时时察商机,先下手为强

商家要料事精准,又要下手快,智勇兼全,方能成为巨商。但商者往往多虑,而若非佐之以勇,则容易空劳心机,不敢下手,这样本来不错的商机也容易溜走。

胡雪岩在土地买卖中也赚过不少钱,而赚这些钱则原因其实很偶然。那是有一次他在旅店休息,偶尔听到隔壁闲谈上海地皮规划炒作之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雪岩只动动耳朵未成形立刻如了听,大把的钱很快便又钻进了他的口袋。

那次是胡雪岩为丝绸生意在上海逗留,在裕记客栈小歇,无意中却听到了隔壁房中两个人的一段关于上海房地产的谈话。这两个人对于上海洋场情况及地产开发方式都非常熟悉,他们谈到洋人的城市开发、设计、建设与中国的差异,甚至中国人是常常先做好市面、住了人之后再修路,而这种修路,多半是自发的,顺其自然的,没有谁会特别重视修路这一事情。其中一个人说道:照上海滩的情况看,大马路,二马路,这样开下去,南北方面热闹是看得到的,其实,向西一带,更有可为。眼光远的,趁这时候,不管它芦苇荡、水田,尽量买下来,等洋人的路一开到那里,坐在家里等发财。

隔壁两人的一席谈话,引得胡雪岩躺不下去了。出于商人的神经敏感,他顿时觉得这又是一个机会,但苦于自己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马上雇了一辆马车,由泥城墙往西,不择路去实地勘察,而且在勘察的路上,就拟出两个方案:第一,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乘地价便宜,先买下一片,等地价上涨之后转手赚钱。第二,通过古应春(胡雪岩的朋友,身为洋买办)的关系,先摸清洋人开发市面的计划,抢先买下洋人准备修路的地界附近的地皮,转眼就可以发财。

不用说,胡雪岩靠这一偶然的机会,眼光就盯到了上海的地产生意上,为自己发现一个绝对可以大发其财的财源。事实上,到19世纪初期,上海每亩地价已由几十两涨至2700两,其后数年间,上海外滩的地价甚至一度高达每亩30万两白银之巨,胡雪岩无疑为之赚了个盆满钵满。

胡雪岩曾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一个念头,能改变局面。”在这里,一个偶然的原因,胡雪岩就灵机一动,找到了一条发财之路。也许有人认为胡雪岩此举全赖侥幸,但换个其他人,会有这种结果吗?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说这说那,里面也有机会,但我们一是没在意,一是没动脑筋,结果机会就错过了。

智为勇据,勇为智行,二者并重,不可或轻。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开拓创新是每一个成功商家的精神核心。惟有不断开拓创新,企业才有活力,生意才能充满生机。其实,胡雪岩很多做生意的点子都是别人提到而未介意,但惟独胡雪岩留意到了,他时时察商机,并做到先下手为强,于是便成功了。

手段多多,手法灵活

要谋取事情的成功,就要有恰当的道法。然商道虚虚实实,真伪难辨,故凡行商者,手法不活,难以成大器也。

即便是对官场一些重要人物疏通关系,也要用巧计,要不露行迹地去做,以顾及其脸面和品味,求达到最体面的效果,胡雪岩堪称这方面的高手。有一次胡雪岩来到北京疏通关系,同意由他向洋人借三百万两银子的外债。那时候,满人宝鋆任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其职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外交部长。胡雪岩此行主要是想把它这条路打通。

晚清官场极其腐败,无官不贪,民间曾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但若冒然向他们行贿,迫于制度上的压力,还是没人敢公然接受的。而且胡雪岩并不认识宝鋆,更不敢贸然戴着银票到宝家去。但胡氏本事大,他竟然探听到一条特殊的门道:原来,北京城有个地方叫“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当时,清廷满朝权贵无不视送礼为当然,可是又碍于颜面,不敢公然行之,于是,就想出了变通办法。即与琉璃厂挂钩,由商家担任疏通关系的中转站。

事情是这样办成的:某人打算向某官员行贿,先与琉璃厂商家接头,讲定以若干银两购买一件古董或一幅字画。接着,琉璃厂商家到官员的公馆去,取得古董或字画,拿回琉璃厂卖给需要者。需要者买到古董或字画后,再回送给官员。琉璃厂获得银两,留下回扣与手续费,把剩下银子交给官员的公馆。一桩行贿交易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对官员来说,他的古董和字画尽管经过一买一卖,最后总会完璧归赵;另一方面,他只是和琉璃厂打交道,并未直接收受对方的银子,他只是收了古董或字画,总算是文人雅士赠送文物,并没直接索取钱财。胡雪岩通过这种办法,巧妙地送了宝鋆三万两银子,结果该大员在朝廷上竭力说借洋债的好处,胡氏终于如愿以偿。正因为胡雪岩深深明白官场学问和官场中人的心理,善于揣摩,巧加迎合,他的政治投资也就与众不同的成功了。

目光犀利,识见长远

而在经商眼光上,胡雪岩也是很敏锐和长远的,如胡雪岩冒着巨大的风险资助王有龄进京捐官成功,就体现了他的这种犀利目光,天下的落魄文人有无数个,如果见一个就给500两银子,那胡雪岩不用几个就赔完了,并且他怎么就知道王有龄会知恩图报呢?倘若这人得了银子当了官后不认这档子事呢?而结果是王有龄不但当了大官,还回来心力地帮助了胡雪岩,这都爱说明,胡雪岩看人和事物是很准的。

时势是机遇实现的土壤,机遇需要这样的环境,商业方面尤其如此。故而胡雪岩说:“吾行商之顺,缘于能与机遇时势并行走也。”那么如何把握机遇,则需要犀利的目光才行。

如他开办胡庆馀堂,主要就是考虑到如下原因才创立的。

第一,时逢乱世,军队行军打仗,转战奔波,伤者自然会有很多,这自然要用治伤药;

第二,大兵过后定有大疫,要防止疫情传播,就需要防疫药。

再者,开药店还有活人济世的行善积德的好名声,容易得到官府的支持,在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挣得好名声,何乐不为?

胡雪岩的用人之道

在各种有关胡雪岩的传记或故事中,都有说到他高明的用人之道。那么他是怎样用人的呢?高明之处都是体现在哪儿呢?下面试做分析一下。

精明的人脉拓展术

胡雪岩很会利用人脉,他的发迹,其实也正在于他精明的人脉拓展术,如他慧眼识珠,赌定当时穷困潦倒的书生王有龄前途无量,于是他私下借用了钱庄的500两银子,送给王有龄做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因此失业赋闲,但却为自己铺就了锦绣前程。

王有龄不久后果真如愿以偿捐得道台职位,并扶持胡雪岩开了自己的钱庄。而在阜新钱庄开业之际,胡雪岩第一个举措便是免费为一些特殊身份的太太小姐开设户头,这些特殊的客人就是巡抚布政使司的家眷。

不但如此,胡雪岩还专用一笔银两,分成若干份,每份20余两,分别开立存折,送给巡抚布政使司的家眷。官员家眷平白无故得了胡雪岩存折馈赠,一方面见情,以后有钱就存入阜康;另一方面这档事口耳相传,外面知道后,都晓得阜康钱庄有抚台、藩台内眷撑腰。那么这家钱庄应该是既有后台又讲信誉,招牌靠得住,来这家钱庄肯定没错,于是刚开张业务便非常红火。

胡雪岩的这一招借了巡抚布政使司的势力,长了钱庄的人气。他对什么人能做什么事,看得很清楚。而钱庄开业之初送存折,也是一种促销手段,有香饵诱鱼,引鱼上钩,亦是现在商业营销中常用的手段。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当一种新产品一时不能被认识时,诱导也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的一种促销良策。而选对人的促销,更能事半功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不能不说胡雪岩有人脉利用上确实眼光独到。

因人而用,人尽其才

研究胡雪岩的人都说,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他能因人而用,不求完人,却能使人尽其才。

在择人任用的问题上,白璧无瑕、文武全才者固然最为理想,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那么在这个时候,到底用“有瑕玉”还是用“无瑕石”,就看用人者的眼光了。回顾胡雪岩一生在商界创下的无数业绩,不能不注意到他手中的济济人才,不少都曾是别人眼中的“败家子”!胡氏的高明在于他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

如胡庆馀堂的开办,胡雪岩其实是得益于一个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的纨绔子弟亲戚。

胡庆馀堂是胡雪岩名下的另一个享有盛誉的老字号,还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这家药店与他娶的一个叫芙蓉的小妾有关,这个女人的祖上开了一家很大的药店,后来父亲去世,叔父刘不才成了家长,她家道中落,便嫁给了胡雪岩。这刘不才本来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极尽挥霍还特别好赌,药店无法正常运行后,落得以告贷为生。不过这刘不才个性还挺傲,因为芙蓉是给胡雪岩做妾,他便不愿认胡雪岩这门亲戚,他手里握着几张祖上传下的秘方,心里还想着有一天要重振家业。

对于刘不才这个人,胡雪岩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不闻不问,一是送刘不才一笔银子打发了;若按芙蓉的想法,就是由芙蓉劝刘不才拿出那几张祖传秘方,胡雪岩帮忙卖它万把银子,让他自己去生活。但胡雪岩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刘不才的秘方有钱赚,并且这人懂得如何经营药店生意,便一心要认这门亲,于是胡雪岩摆了一桌认亲宴,给足了刘不才面子,就在这场宴席上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

胡庆馀堂的招牌就这样立起来了,刘不才也在店中尽心尽力,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胡庆馀堂成为名闻天下的老字号药店,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馀堂之说。

再如的重要部下陈世龙,外号“小和尚”,原是一个整日混迹于湖州赌场街头的混混。胡雪岩却将他培养成为一个跑江湖、泡官场的得力助手,专门让他和达官阔少们打交道,也拉来了许多生意。这些也都说明,胡雪岩的确是个用人高手的,在他的眼里,人人都是可以使用的,并且还能让他们人尽其才,那么我们呢?如果还不能,就向他学习吧。

感化下属,促其尽心竭力

胡雪岩在做药材生意时,手下一名采购员错把豹骨当虎骨进了货,而且数量不少。刚提拔的副手直接向胡雪岩打了个“小报告”,胡经查实后即令全部销毁。为此负责进货的正手准备引咎辞职,胡雪岩作了两个决定。首先,拍拍这个正手的肩膀,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了;然后把那个告密的人开除了。他说,如果出了问题,就应该直接向老板汇报,而不应该从背后打小算盘,否则很容易把生意搞垮。

正是由于能感化人,所以他手下才聚集了那么多人,这也说明每个领导者都应该保持善意的出发点对人,人都有知恩图报之心,善意的对人往往也能得到善意的回报,这也是儒家文化中一直强调的仁义,而让人看到自己的仁义,往往才可以团结大家为既定目标而一起努力。

总结评述:

胡雪岩的一生极具戏剧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他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摇身一变,成为闻名于清朝朝野的红顶商人。他先是靠官场而发达,后来却也是因官场而破产;既能以“诚信”“仁义”作为经商的核心,也善于随机应变,投机取巧;既能富而不忘本,行义举以赢得美名,也未能摆脱商人重利搞垄断的俗套。在这种种矛盾之中,胡雪岩身上也集中了许多值得今人学习探讨和引以为戒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