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别把生病太当回事
26742700000028

第28章 求医看病小窍门(6)

这两个人其实都在自说自话,弄的两个人都很不愉快。聪明病人时刻不忘问问题,随时告诉医生哪里没明白。明白的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不问,医生以为你全部理解了。要知道,病人对于自己的健康问题承担着必须了解的责任,这种疾病具体来说是什么机理,有什么危害及怎样控制,如果换成两个知道沟通技巧的人,情景会变成这样:

病人说:“我查出有早博,去了好几家医院,做了好几次心电图,就是治不了根,你能告诉我这个情况严重吗?”

医生问:“我能理解你的苦恼。你这种情况不少见,你查出有其他心脏病吗?”

病人说:“没有。有没有其他心脏病和早博有什么关系?”

医生说:“是这样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博一般没事,叫良性早博。良性早博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也不需用药。过度治疗反而会产生医源性症状,让你焦虑,甚至使症状加重。”

病人说:“我还是很担心。不吃药这种症状会好转吗?”

医生说:“给你讲个事实吧,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意外死亡大大超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中死亡人数的总和。从今天开始,不妨把你关心早博的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每年来复查一次。”

这样的沟通会让病人和医生都很舒服,病人了解了他想要知道的东西,医生在与病人沟通中,受到了尊重。但现实中,这样的沟通却很少见,病人和医生往往是各说各的,南辕北辙,弄得不欢而散。

医生是一种希望有控制权的人,他们都喜欢那些听话、少提问题、按部就班、服从安排的病人,但是这样的病人常常因为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医生也从病人那里得不到任何对治疗有价值的反馈。最后,治病的过程更多地成为了医生自说自话的独角戏。

而聪明的病人,他能从医生那里获得更多关于自己所患病状的信息,并且能用自己的敏感参与消除内心的疑虑,及时地向医生提出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从而避免医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他时刻采取主动,从医生那里争取到最好的服务,发展好和医生的关系。要知道,好的医疗服务,是医生和病人的协作关系。

同时要记住,如果你质疑医生所有的话,会引起他对抗和防卫的心理。要知道,你问问题不是为了挑刺,更不是为了显示懂得比医生更多,只是希望对自己所患疾病了解得更多。面对医生,聪明病人该如何问问题呢?

如果想问的问题太多,最好选择以最重要的问题开头。提问的时候要注意技巧,开场白就要说明,你问这些问题只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这样的开始对于奠定你和医生的良性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然,畏惧、尴尬、怨恨……这些情绪会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交流筑起屏障。不要害怕提问,但也要注意有礼貌地问。如果觉得对身体的某些部位检查感觉害羞,你就应该说出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感觉不舒服,要及时让医生知道。要是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发出了让你不安的感叹词或说了一些让你多疑的话,不要自己瞎猜想,应该说出来,让医生解释清楚。

2.让你成为聪明的病人

生了病,就应该任医生摆布吗?当然不是了,在医患关系中,病人才是主体,只有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协助医生治好病,否则,医生也将无计可施。然而,事实上,在医患关系中,病人却经常处在被动地位。那该如何成为一个聪明的病人,为自己在治疗上争取到主动地位呢?不妨教大家几招:

一、真诚打动医生。

真诚是最宝贵的东西,它往往能使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病人不妨打打真诚牌,用真诚去打动医生,让其改变注意,看了下面的案例,不用多说,你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个外地病人好不容易来到一家大医院就诊,想挂一位教授的门诊,但无奈号早就挂没了,但这个病人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他在走廊里等了一上午,快到下午一点的时候,老教授终于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他马上迎上去,拿着一叠资料,对教授说:“我坐了一天的火车才到这里,好不容易排上队却没能挂上你的号,我知道你也很辛苦,但我来一趟实在不容易,你能不能行个方便,给我看看呢?”

教授听得动情,心想,人家来一趟也不容易,不如帮帮忙。结果,这个病人凭着自己不服输的精神看上了病,而且还聪明地约好了下一次来复诊的号。

教授感慨说:“这样的病人是最聪明的,他们不服输,会用真诚打动你,既尊重你,又为自己赢得了机会。”

二、告诉医生事实。

很多病人在就医前,都会有很多的顾虑,因为他们担心病人问一些敏感的问题,他们不愿意说出真相,这样做,只能让问题更糟糕。

有位病人到医院做人流,当医生问道是第几次做人流时,她说是第一次。所以医生在器械选择上都是按照第一次手术的病人设定的,结果,在手术中却发现她的子宫非常软,差点造成子宫穿孔。再问病人时,她才说了实话,这已经是第6次做流产了,瞧!多危险啊!

很多病人觉得讨论敏感话题会觉得不好意思,说不出口,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你害怕的不过是医生可能做出的反应。其实,医生每天接触很多病人,并经受过多年的专业技术训练,在你眼里的“绝对敏感”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不足为奇。

三、遵守诊疗次序。

在大医院中,常常是人满为患,这就非常需要强调诊疗的次序。有些病人为了能早点看上病,喜欢“夹塞”,他们会对医生说:“你先给我看吧,我就一会儿,开个药就行”、“我是某领导的儿子,我工作忙,你给我行个方便”。其实这种做法是医生就为痛恨的,弄不好,还常常让医生为难,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个好心情认真为你看病了。

四、尊重医生。

因为职业关系,医生与护士扮演不同的角色,很多病人都认为护士只是个帮忙的,与医生相比,她们的工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病人往往只会听从医生的安排,对护士维持秩序或安排就诊顺序不理不睬,甚至是抵触。这样做的结果是,等你住院后,护士也会对你“另眼相看”了。

五、不自作聪明。

有些病人凭借自己有一点医学知识,就对医生指手画脚,“你给我做这个检查!”、“我不要这个药,这个药不管用!”。其实,再博学的病人也不会比医生更专业。有时医生为了避免争吵,就按照要求“执行”了,其结果可想而知了。

还有些病人在治疗刚刚开始,还没见疗效的情况下,就认为医生的能力不行,凭借一点医学知识,就擅自做主更改治疗方案,或是不按时复诊,不听取医生的建议。这样做的结果是医患双方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六、学会适当表扬。

在很多病人和家属眼里,医生对病人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两者始终站在不对等的地位上。要知道,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给病人恢复健康。然而医生也需要得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与合作,所以病人没必要把自己凌驾于医生之上,也不必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低,病人需要与医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病人没有必要刻意地表扬,甚至恭维医生,但适度的认可与赞赏,也许会让双方的心中都充满喜悦。

§§§第八节 科学护理,化险为夷

生与死虽然仅是一字之差,但两字之间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只有家属最能体会到。如何才能让亲人转危为安?作为家属,又能做些什么呢?科学的护理是对病人最好的帮助。

1.家属接到病危通知书怎么办

住院病人在病情恶化、生命垂危时,医生就要下达病危通知书。这个时候,家属和亲友都会感到焦急、慌张和恐惧,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一位遇车祸受了重伤的病人被家人急忙送到医院,医生经过初步诊断,发现病人颅骨骨折,有生命危险,对病人家属下了病危通知书。

家人知道情况后,情绪变得异常激动,拉着医生,一个劲儿的下跪磕头,要求医生尽力抢救病人,并不断地絮絮叨叨的说,他才30岁,家里还有孩子,他不能死。

医生再三强调他们会尽力,但病人家属就是不放手,非要医生保证将病人治好。情绪激动的家属还一直一次的冲进抢救室,给医生的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抢救病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场面,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时常遇到,很多家属一听说,病人情况很危机,或是接到病危通知书,整个人就失去了控制,情绪特别激动,方寸大乱,殊不知,这样做只能给治疗带来阻碍,对病人看病毫无意义。遇到这种危机情况,病人家属应该做好以下准备:

一、作好思想和物质准备。

接到病人病危通知书后,家属要冷静、沉着,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方面要相信科学,相信医生,帮助病人树立转危为安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面对现实,作好最坏的准备。

一般情况下,医生不会把病危的消息直接告诉病人,所以家属要注意对病人保密,稳定病人的情绪,精神因素对病情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病人已经知道病危时,应当作好病人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要让他知道,医院有一套严密的抢救制度和措施,一定会全力以赴地抢救。

另外,家属还应做好物质准备,安排好家中事情及守护病人的准备工作,根据情况作些必要的后事准备和安排,以防措手不及。

二、积极配合抢救。

医生下达病危通知后,就会制定出一套抢救治疗计划,整套计划包括必要的检查、会诊,选择必要的监护项目等等。这个时候,只要是抢救需要,家属和病人都不应该拒绝医院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也不能过多地从经济上考虑而影响了对病人的救治。

现在许多医院有重症监护病房,集中了医院精良的设备和医护骨干,还有心肺监护等项目,有利于对重危病人的抢救,但收费标准也较高,但这时不能因为收费高而拒绝进监护病房,也别过早地搬出监护病房。

家属不要直接或通过各种关系干预医生的救治工作。抢救工作通常都具有连续性,经常通宵达旦,不能休息,时间紧,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家属要体谅医护人员的辛苦,不要太过于计较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问题,弄不好,往往还是病人吃苦头。

此外,如果病人病情恶化,家属亲友最好回避,不要在室内大声的痛哭和喧哗。因为抢救工作十分紧张,无关人员在抢救室内,会造成室内拥挤,也会对医护人员造成一些干扰,往往导致差错的发生。而亲属亲眼看到医生的抢救操作,对技术不理解,看到病人受那种折磨心情会更难受,甚至引起误解,情绪不易控制,对病人对家属都是不利的。

2.手术前的准备及营养

病情比较危重的病人,有时难免要进行手术治疗,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更何况是动刀呢?作为家属应该如何配合医生帮助病人度过“困难”呢?手术前的准备是非常关键的,手术前准备是为了使病人尽可能的接近生理状态,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病人和家属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防病。

手术前要注意防止感冒、发热和其他感染性疾病,如果一旦有这些情况发生,手术就应该推迟,等到体温、血压正常以后才能进行,这点病人和家属应注意,以免因此延误手术时机。

二、个人卫生。

病人在手术前一天应洗澡、洗头和修剪指、趾甲,并换上干净的衣服,按第二天手术的要求剃去手术部位的毛发,清洗皮肤污垢,范围一般应包括手术区周围5~20厘米,剃毛时不要损伤皮肤。一部分骨关节手术,无菌要求较严格,皮肤的准备应连续进行3天。手术前日晚主管医师会仔细检查皮肤准备情况,如发现切口附近皮肤有破损、毛囊炎,会推迟手术日期。

三、特殊锻炼。

特别要提醒的是,长期吸烟的烟民住院后应立即戒烟。要求特殊体位下手术的病人,比如甲状腺手术,术中取头后仰、颈部过伸姿势,术前2~3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训练。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卧床者,术前应先进行卧床大小便练习。不要小看了卧床大小便的练习,好多人手术后不习惯卧床大小便,最后没办法只有插管导尿。

四、饮食管理。

中、小手术饮食一般不需严格限制,但必须在手术前l2小时禁食,手术前6小时禁饮,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防止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发生呕吐而误吸入肺。胃肠道的较大手术,术前24~48小时开始改成流质饮食,有慢性结肠梗阻者,手术前禁食的时间还要再提前。少数比较复杂的手术,比如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等,这些甚至要在术前3~5天开始进行深静脉营养代替饮食。

一些在手术前营养状况较差的病人,应根据自己的病情,设法改善。能口服者应尽量用口服方法进行所需营养的补充,食欲不振或摄入量过少,应同时采取肠外营养,使营养状况得以改善。下面的这些食物是术前最适合病人食用的:

1.高维生素。维生素C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促进组织再生及伤口愈合;维生素K主要参与凝血过程,减少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出血状况;B族维生素与碳水化物代谢关系密切,缺乏时就会出现代谢障碍,伤口愈合和失血耐受力都会受到影响;维生素A能促进组织新生,加速伤口愈合。

2.高蛋白质。外科病人必需供给充足蛋白质。应防止病人因食欲差、摄入量少,蛋白质缺乏导致血浆蛋白下降,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这样对术后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不利。给予高蛋白饮食,可弥补因病程长引起的蛋白质过度消耗,减少术后并发症。

3.高碳水化合物。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供给充足的热能,减少人体内蛋白质消耗,促进肝糖原合成和贮备,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保护肝细胞免受麻醉剂损害。除此以外还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加热能贮备,以满足术后因进食不足时热能消耗的需求。

除上述最为普遍的三种营养供给以外,还有一些病情在手术前有着一些特殊情况营养要求,病人和家属应仔细询问医生,为病人的康复提前做好准备。

3.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会在不同程度上给病人带来痛苦和不便,尤其是在术后,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妥善认真的伤口管理,是帮助病人摆脱痛苦,早日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手术之后,病人和家属一定要努力配合医护人员,预防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后果的发生,并掌握一些术后护理的基本常识。

一、保持术后的良好体位。

手术后,一般中、小手术的病人会直接送回原来的病室,而大手术或危重手术病人,就会被送到术后病室,也就是我们在医院常看到的监护室或观察室。

被实施全身麻醉的病人,这个时候还没有清醒,应该平卧,不垫枕头,头偏向一侧,这样做的目地是为了避免唾液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道感染。

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部麻醉的病人,手术后要平卧6~12小时,这样可以防止手术后头痛的发生。颈、胸、腹部在手术之后,多采取半坐或半卧位。脊柱手术后的病人,要睡硬板床。四肢手术后的病人,须抬高手术的肢体或进行牵引。

二、加强饮食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