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坡底部已不再是热闹繁华的世界了,深深的海水阻挡了阳光的透射,海底是黑暗的。在这种暗无天日的地方,植物已不可能生存,水族也显得稀少,没有了大陆架那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大陆坡再向下去,便可看到一片比较平坦的地区,这一海底叫“大陆基”。它的平均深度为3700米,宽度从100公里到1000公里。这一地带就好像我们陆地的平原一样,而且比陆地平原还要平坦。但是这个平原由于海水太深,一般没有生命存在。穿过这坦坦的“平原”,便来到了深海区。这个区域在海底所占面积最大,约占洋底面积的75%,平均水深为4~6公里。科学家们将这个深海区叫做“大洋盆地”,大洋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但也有深深裂开的海沟、几公里高的山脉和高原、狭长蜿蜒的海脊和一些突然隆起的海山等。广阔的大洋盆地离陆地很远,已不再有江河带来的泥沙,海底多半是红色的深海沉积物,这是生物尸体和火山灰等物质在强大的压力下,经过化学作用变成的红黏土。
在大洋盆地,最吸引人的要算是海底山脉了。在各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条高峻脊岭,它们虽然走向曲折,但彼此相接,全长约80000公里,贯通四大洋,一般统称为大洋中脊。最壮观的是大西洋中脊,宽达1500~2000公里,约占大西洋面积的1/3,相对高度约1000~3000米,巍然耸立于洋底之上。它的位置居中,距东西两岸几乎相等,山脉走向呈S形,与两岸轮廓一致,“中脊”之名即由此而来。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是由不断合而分、分而合的大陆及不断张开和关闭着的大洋组成的,海洋和陆地就是这样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海底目前的这种构造实质上就是海底板块生成—运动—消亡的结果。
“死亡三角”百慕大
在大西洋上,美国东南沿海区,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北大西洋海岭之间,有一片广阔的海域,叫做马尾藻海。在马尾藻海上有一群小岛,称为百慕大群岛。大致以百慕大群岛为顶角,大安的列斯群岛北部沿岸为底边,作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地区,就是近几十年来引起全世界极大关注、举世闻名的百慕大三角区。
百慕大三角由36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这些岛屿好似圆形的环躺卧在大西洋上,由于百慕大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有一股暖流经过,因此,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岛上绿树常青,鲜花怒放。百慕大又被称为地球上最孤立的海岛,因为它与最接近的陆地也有几百英里之遥,因此,百慕大群岛四周是辽阔的海洋,具有蓝天绿水,白鸥飞翔,花香四溢的秀丽风景。不过,百慕大之所以出名,并非是由于它的美丽的海岛风光,而是,提起百慕大,人们就会联想到恐怖而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区”。相传,在这里航行的舰船或飞机常常神秘地失踪,事后不要说查明原因,就是连一点船舶和飞机的残骸碎片也找不到。以至于最有经验的海员或飞行员通过这里时,都无心欣赏那美丽如画的海上风光,而是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唯恐碰上厄运,不明不白地葬送鱼腹。
1945年12月5日美国海军航空兵第十九中队的5架飞机,在这个海区上空编队飞行时突然失踪;1968年9月,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一架“C132”客机飞入“三角”海区时突然坠落,机上27人无一生还。据不完全统计,近数十年来,在三角区失踪的飞机约40架左右,死难者在400人以上。
在飞机不断失踪以前,百慕大三角海域被人们称为“吞没船只的海”、“船的墓地”。据记载,最早在百慕大三角区被吞没的船只,是1800年8月失踪的美国“起义者”号,载客340名。1918年3月4日,美国“独眼龙”号由巴巴多斯驶往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途中失踪。“独眼龙”号是一艘海军运煤船,船上有308人。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因而对她的失踪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可能是由于海啸;也可能是撞上了水雷,或遭到德国潜艇的袭击;甚至也可能是船长的残暴行为,引起水手们的哗变,或被亲德的船长出卖给了敌人。但是,后来查证德国海军记录,当时这个地区并没有德国的潜艇或水雷。“独眼龙”号的失踪是海军年鉴上最迷惑的秘密之一,也是最有名的失踪事件。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硫黄皇后”号,在1963年2月2日经佛罗里达海峡时失踪。因为这是一艘大型货船,船员有39名。失踪数天以后,海岸警卫队的飞机和舰只才开始搜索,至2月15日搜索中断。但五天以后,海军报告在基韦斯特以南海面上发现了“硫黄皇后”号上的一件救生衣。于是,搜索又重新开始了,结果仅仅找到了另一件救生衣。随后调查失踪的原因,认为可能是硫黄爆炸,或是撞上了水雷,甚至可能是被古巴人劫持等等。
据资料介绍,从1914年以来,在百慕大三角海区失踪船只400多只,飞机上百架,人员2000多名。尽管每次事发后,有关当局立即派出大量人员进行搜索营救,但结果都是一无所获。且不说连一具遇难者的尸体都找不到,就连那些飞机和船舶的残骸也全无一丝踪迹。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这一地区存在着一个使人无法理解的具有严重威胁性的谜。为了解开这个谜,许多科学家不断对这个三角海区进行考察、研究。为什么飞机、船只经常在“死三角”海区失事,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这个海区海流复杂,并有海龙卷、地震等自然现象,飞机和船只遇到这些可怕的现象,便可能失事;二是“死三角”海区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干扰飞机和船只的正常航行,并使之失事。1977年2月一位探险家和他的四个伙伴,乘水上飞机飞往“死三角”海区,在那里逗留了数天。他们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天晚上吃晚饭时,他们使用的叉子突然弯曲了,同时飞机上的十几把钥匙都变了形,甚至罗盘上的指针也偏离了40度。后来,又有人在这个海区内发现了一座底边长300米,高200米的大金字塔,塔上有几个赫然大洞,海水从中高速穿过,浪潮汹涌澎湃,海面雾气腾腾。有人认为,过往船只如遇到这种情况,便可能被卷进海底。此外,为了解开这个三角海区之谜,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种种假说,如“强烈的次声波”、“全球12个异常地区说”、“飞碟”等等,但均未能获得公认的满意答案。
最近,由美国、前苏联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百慕大神秘三角》之谜的小组,利用在太空运行的人造卫星进行侦察,揭开了这一神秘的百慕大三角之谜。根据激光扫描的照片发现,在这个三角地区有一个威力无穷的巨型湍流漩涡。领导这个调查小组的首席科学家阿科尔博士表示,这个巨型漩涡出现时只不过3秒钟,但其威力无穷,令人难以置信。它的吸引力之强,比地球上任何飓风、大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威力都强得多,与月球影响地球潮汐的万有引力相比毫不逊色,它可以影响月球上的天气。这个巨大的漩涡出现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要在大西洋寻找到它,真像大海捞针。这也是前人未能解释百慕大三角之谜的主要原因。当突如其来的巨大漩涡出现时,所向披靡,海上的舰船,九霄云空的飞机,都将被卷入海底,造成机、船失踪。那么,这么大的巨型湍流漩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问题,还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探索。
“百慕大三角”是地球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区域之一,传闻中曾有一连串的飞机、航船在此失踪。以至于百慕大三角已经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不过,科学家的勘查船却勇敢地闯进了这片传说中的恐怖海域,发现它的海底世界其实像海洋其他地方一样生机勃勃、物种丰富,其中不少还是百慕大独有的新物种。
南极“魔海”威德尔海
一提起魔海,人们自然会想到大西洋上的百慕大“魔鬼三角”,这片凶恶的魔海,不知吞噬了多少舰船和飞机。它的“魔法”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科学家们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在南极,也有一个魔海,这个魔海虽然不像百慕大三角那么贪婪地吞噬舰船和飞机,但它的“魔力”足以令许多探险家视为畏途,这就是威德尔海。
威德尔海是南极的边缘海,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于南极半岛同科茨地之间,宽度在550公里以上。它因1823年英国探险家威德尔首先到达于此而得名。魔海威德尔海的魔力首先在于它流冰的巨大威力。南极的夏天,在威德尔海北部,经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墙,首尾相接,连成一片,有时中间还漂浮着几座冰山。有的冰山高一两百米,方圆二二百平方公里,就像一个大冰原。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击、挤压,发出一阵阵惊天动地的隆隆响声,使人胆战心惊。船只在流冰群的缝隙中航行异常危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流冰挤撞损坏或者驶入“死胡同”,使航船永远留在这南极的冰海之中。1914年英国的探险船“英迪兰斯”号就被威德尔海的流冰所吞噬。
在威德尔的冰海中航行,风向对船只的安全至关重要。在刮南风时,流冰群向北散开,这时在流冰群之中就会出现一道道缝隙,船只就可以在缝隙中航行,如果一刮北风,流冰就会挤到一起把船只包围,这时船只即使不会被流冰撞沉,也无法离开这茫茫的冰海,至少要在威德尔海的大冰原中呆上一年,直至第二年夏季到来时,才有可能冲出威德尔海而脱险。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由于一年中食物和燃料有限,特别是威德尔海冬季暴风雪的肆虐,使绝大部分陷入困境的船只难以离开威德尔这个魔海,它们将永远“长眠”在南极的冰海之中。所以,在威德尔及南极其他海域,一直留传着“南风行船乐悠悠,一变北风逃外洋”的说法。直到今天,各国探险家们还倍守着这一信条,足见威德尔海的神威魔力。
在威德尔海,不仅流冰和狂风对人施加淫威,而且鲸群对探险家们也是一大威胁。夏季,在威德尔海碧蓝的海水中,鲸鱼成群结队,它们时常在流冰的缝隙中喷水嬉戏,别看它们悠闲自得,其实凶猛异常。特别是逆戟鲸,是—种能吞食冰面任何动物的可怕鲸鱼,有名的海上“屠夫”。当它发现冰面上有人或海豹等动物时,会突然从海中冲破冰面,伸出头来一口吞食掉。以那细长的尖嘴,贪婪地吞噬海豹和企鹅,其凶猛程度,令人毛骨悚然。正是逆戟鲸的存在,使得被困威德尔海的人难以生还。绚丽多姿的极光和变化莫测的海市蜃楼,是威德尔海的又一魔力。船只在威德尔海中航行,就好像在梦幻的世界里飘游,它那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既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又令人魂惊胆丧。有时船只正在流冰缝隙中航行,突然流冰群周围出现陡峭的冰壁,好像船只被冰壁所围,挡住了去路,似乎陷入了绝境,使人惊慌失措。霎时,这冰壁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使船只转危为安。有的,船只明明在水中航行,突然间好像开到冰山顶上,顿时,把船员们吓得一个个魂飞九霄。还有当晚霞映红海面的时候,眼前出现了金色的冰山,倒映在海面上,好像向船只砸来,给人带来一场虚惊。
在威德尔海航行,大自然不时向人们显示它的魔力,使人始终处在惊恐不安之中。经查实,才知是大自然演出的一场闹剧。正是这一场场闹剧,不知将多少船只引入歧途,有的竟为避虚幻的冰山而与真正的冰山相撞,有的受虚景迷惑而陷入流冰包围的绝境之中。威德海是一个冰冷的海,可怕的海,神奇莫测的海,也是世界上又一个神奇的魔海。
威德尔海之所以被探险家们视为“百慕大三角”,是因为在这里除了要面对流冰、狂风、鲸群这三大威胁之外,还要经受极光和海市蜃楼的考验。因为极光和海市蜃楼会让航行者的眼前不断出现幻象,以致频频撞上冰山。2005年,我国的“雪龙”号破冰船来到这里,完成了对这片海域的全面调查。
五颜六色的海
水是透明无色的,海水其实也同样是透明无色的,那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大海是蓝色的呢?这是由于辽阔的大海在太阳的照射下变了一个小魔术。
大家知道,太阳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各不相同,从红光到紫光,波长逐渐变短,长波的穿透能力最强,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发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射入海水后,随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渐被吸收了。一般说来,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海洋里,这三种波长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并且还能提高海水的温度。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遇到较纯净的海水分子时就会发生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于是人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对绿光吸收较弱,散射较强,所以多呈浅蓝色或绿色。
除了海水的光学性质外,外界条件以及海水所含的杂质也会使大海呈现五彩缤纷。
我国南海很深,海水含盐分多,促使泥沙沉淀而透明度高,所以南海呈现蔚蓝色;东海较浅,浅海底生长着许多绿色的海藻,所以东海看上去就变成了绿色;黄海海水很浅,海水不能完全吸收红光、橙光和黄光,一部分被反射和散射出来。它们混合后,原本应使海水呈黄绿色。可是,因为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曾从江苏北部携带大量泥沙流入大海。以后,虽然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长江、淮河等大小河流也带来大量泥沙,海水含沙量大,加上水层浅、盐分低,泥沙不易沉淀,把海水染成黄色。黄海也就因此而得名了。
北极圈附近的巴伦支海有一个深入欧洲大陆内部的海湾——白海。由于它四面受陆地包围,只有一条狭窄海峡与巴伦支海相通,北大西洋暖流不能到达这里,因此这里冬季的水温低,一年中约有200多天被雪白的冰层覆盖,由于阳光照到冰面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射,致使我们看到的海水是一片白色。加上白海有机物含量少,海水也呈现出一片白色,故而得名白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