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3月14日,南森和预备役海军军官约翰逊告别了船上同伴,带上28条狗、3个雪橇、2个皮舟、1个帐篷和足够100天使用的粮食和物品,往北进发。26天以后,他们到达了离北极点224英里的地方,这是前人从未达到过的一个记录。这时,春天逼近,冰雪开始融化,他们只好掉头朝南面大约400英里的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出发。时间进入5、6月,随着正午的太阳在天上越升越高,气温也越来越高,覆盖在冰上的新雪由于气温升高都化为深可及膝的雪浆,使行进非常艰难,而且他们的食物也逐渐匮乏,饿狗开始啃吃所有能吃的东西,南森只好把一些弱狗杀掉,给其余的狗充饥,直到只剩最后3头。7月24日,也就是他们向南走了3个半月后,终于在远处地平线上看到了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但直到8月7日,他们才从冰原上到达海边,改乘兽皮船于9日登上了这个海岛。冬天到了,他们不得不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岛上度过他们在北极区的第三个冬天。他们靠打猎为生,顽强度日,在自己建造的一幢石屋里住了整整8个月。后来,他们连野兽也很难捕到了,只得乘浮冰漂流向一个经常有人出没的群岛。1896年5月,他们幸运地遇上了英国极地探险家杰克逊。南森和约翰逊在杰克逊的营地呆了几个星期,最后搭一艘来自挪威的货船于1896年8月13日回到了挪威。这时,国内的人们原以为他们早就死在北冰洋上了。南森回国一个星期后,“前进号”也安全返回,正如南森预料的那样,前进号后来继续随着洋流漂移,尽管最后偏离了北极,但还是安全地通过了北极海区。
从北极探险归来后,南森成了民族英雄。由于他在动物学方面的造诣和成就,后来被奥斯陆大学聘为动物学教授。1905年,南森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战俘营的高级专员,南森拯救了成百万一贫如洗的难民的生命,为此,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为纪念他对北冰洋海域考察的杰出贡献,后来人们将北冰洋两大海底地形分别命名为南森海岭和南森海盆。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小道攀登的人,最终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南森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决不退缩的探索者。最终,他一步一个脚印,带着理想,带着汗水,带着收获,走进了一片新天地。
征服北极第一人
19世纪后期,虽然已经有人陆续到达了北极,但人们对北极中心区的情况仍然了解得很少。因此,去北极中心区和北极极点的探险,便成为当时地理学界的首要任务。许多国家对志愿前去探险的人,加以鼓励和奖赏,一大批探险家跃跃欲试,这其中就包括美国探险家皮尔里。
皮尔里1856年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25岁时,他开始在美国海军中任土木工程师。由于职业的原因,皮尔里曾遍游了计划中兴建的一条运河周围的热带地区,在探险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当时,长达几百年的探险活动业已探明了世界上的所有温带和热带地域。唯有极地地区以及一些荒僻的丛林、沙漠和难以逾越的高山有待人们去探察。北极探险的热潮被掀起之后,皮尔里也把探险目标瞄准了那里。
为了锻炼体力和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皮尔里多次乘雪橇横穿格陵兰岛,以获得极地探险经验。在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后,1902年,皮尔里开始向着人类几个世纪以来梦寐以求的北极地区进发。与以往的探险者直扑北极点的战略不同,皮尔里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首次探险,他仅在北纬80度建立了几座仓库,为日后的探险活动设立前进基地。
1905年,50岁的皮尔里从纽约出发,准备向北极发起第二次冲击。为了这次探险,皮尔里进行了周密计划,专门挑选了适应北极复杂海况的轮船“罗斯福号”。皮尔里的赞助商还专门成立了“皮尔里北极俱乐部”,负责协调北极探险的资金问题。这年9月初,皮尔里指挥“罗斯福号”到达北极海域,他先将船上的物资卸在了预设在哥伦比亚角的陆上基地,然后派出先遣队,将物资和食品运送到指定地点,以减轻探险队冲击北极时的负担,保存体力。但是,探险队在建立补给站时遇到极大困难,最终迫使皮尔里放弃探险计划。第二次努力虽然失败了,但皮尔里的考察队到达了北纬87度6分,距离北极点只差270多公里了。三年后,皮尔里再度出征,但“罗斯福号”被严严实实地冰封在了海湾里,第三次北极探险也失败了。
1909年3月,皮尔里第四次向北极点发起冲击。这次探险队共有24人、19个雪橇、133条狗。由于在前进途中遇上一条宽大的裂缝,探险队员们在严寒中足足等了六个日夜,直到冰缝愈合后,才得以继续前进。皮尔里将冲击北极点的人员分成三个梯队:前两个梯队负责探路、修建房屋,以便皮尔里指挥的第三梯队保持旺盛的体力,向北极点发起决定性的冲击。4月1日,第三梯队距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皮尔里决定对北极点发起最后的冲刺。他命令最后一批辅助人员返回基地,只带领黑人助手亨森和4名爱斯基摩人,组成向极点冲刺的突击队。5部雪橇载着6位队员,由40只狗拉着向北极前进。1909年4月6日,皮尔里终于到达了北纬89度57分的地方。此处距离几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北极点仅有8公里了。皮尔里测定了坐标方位,然后一鼓作气,冲向北极点并在那里插上了美国国旗。然而,当皮尔里回到美国后,一个名叫库克的美国医生已经宣布,他于1908年4月21日已经到达北极。于是,在北极探险史上,谁最早到达北极,夺取了这项王冠的大争论就由此开始了。后来,经过专家们的仔细鉴定,确认皮尔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他所到达的地点是北纬89度55分。
继库克和皮尔里之后,考察北极的人仍络绎不绝。1926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等组成的国际小组第一次乘飞艇抵达北极上空。1929年,美国人查理·伯德第一次乘飞机飞越北极。1937年,苏联的沃多皮诺等第一次乘飞机降落在北极冰面。1958—1959年,美国先后有两艘核潜艇从冰下航行到达北极。1977年,苏联“北极号”核动力破冰船首次到达北极点考察。1978年,日本人藏村植美第一次乘狗拉雪橇单人到达北极。近年来,北冰洋近海大陆架相继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且它又地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因此,它在战略上和国际航空运输上的地位日益重要。
探险精神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皮尔里的探险之旅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游历东方一样,都是人类文明史和探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正是由于皮尔里等探险家们不惧牺牲的努力,才使世界更早地认识了北极。
阿蒙森征服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人类征服的大陆。1831年,北磁极被发现后,德国大数学家高斯预言:在地球的南端,也应该存在着与北磁极相对应的南磁极。此后,一支支探险队前往南极,试图找到南磁极,但都以失败而告终。1909年,一支探险队找到了位于南纬72度15分的南磁极。但实际上,磁极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它沿着规则的“8”字形轨道移动。在这个轨道中,有一个“极点”,即地球自转轴的最南端,它是南半球所有经线的汇聚点,位于南纬90度。于是这个南极点又成为探险家们试图征服的新目标。最早发现并到达南极点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
阿蒙森于1872年出生在挪威,中学时代阅读了很多航海探险的书籍,积累了丰富的海洋航行知识。为了获得实际航海经验,阿蒙森在1893年毅然从大学里跑了出来,到一艘捕海豹的船上当水手。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
阿蒙森计划在1909年的秋季出发,向北极极点进军。无奈这年的4月6日,美国海军上将罗伯特·皮尔里捷足先登,第一个到达北极。阿蒙森得到消息后,决定向南极挺进。1911年1月,阿蒙森乘着“弗拉姆”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阿蒙森在那里建立了基地,准备度过6个月漫长的冬季。同时,阿蒙森也着手南极探险的准备工作,他率领3名队员,带着充足的食物,分乘3辆雪橇。从南纬80度起,每隔100公里建立一个食品仓库,里面放置了海豹肉、黄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仓库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国旗。这样,在茫茫雪地上,很远就能发现仓库的位置。阿蒙森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仓库。当阿蒙森回到鲸湾的时候,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也到了,两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友好的互访。
1911年10月19日,阿蒙森和4个伙伴一起,带着52只狗,驾着雪橇向南极点正式进军。一开始,他们进展神速,但越逼近南极点道路越艰难。11月15日,他们终于登上了布满冰川的南极高原,第一次看到了裸露着的红褐色的岩石。阿蒙森兴奋地说:“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南极点了!明天就地休息,后天开始爬山!”11月19日,他们终于登上了海拔3340米的极地高原的顶部。阿蒙森知道,南极点就在这个极地高原的中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这个高原的顶部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与此同时,他们不得不宰杀了24只狗,以保证队员和其他狗的食品供应。12月13日,阿蒙森从测量器上看到他们已经到达南纬89度45分,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向队员们大声宣布:“大家注意,我们现在距离南极点已经非常接近,再往前走一段,我们就成功了!今晚大家好好休息,保持体力!”第二天,探险队向南前进了几十公里,阿蒙森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到了!到了!就在这儿!”他们终于找到了南极点——南纬90度,这里海拔3360米。
他们在南极点整整考察了4天时间,队员们都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离开南极点之前,阿蒙森在挪威国旗下的帐篷里留下了两封信,一封给挪威国王,另一封给正在行进中的斯科特,请他将信转送给挪威国王。谨慎的阿蒙森知道,他们虽然成功了,但返回营地的征途仍然充满了艰险,他必须做好遇难的准备。不过,命运似乎特别垂青阿蒙森,1912年1月25日,他们安全返回鲸湾。在过去的99天时间里,他们走过了3000公里的艰苦路程,取得了首次发现南极点的巨大成功。另一位探险家斯科特却没有阿蒙森那么走运,他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到达了南极点,但却比阿蒙森迟了整整33天。更加不幸的是,在返回的途中,由于食物匮乏、天气恶劣,斯科特和他的队友们带着遗憾葬身冰原,为人类的探险事业悲壮捐躯。
具有强烈进取心的阿蒙森,并没有因为在南极点的显赫成功而收住探险脚步。1926年5月11日至13日,阿蒙森和意大利人诺彼勒等乘坐“挪威”号飞艇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起飞,经过北极点到达美国的阿拉斯加,这是人类首次穿越北极的飞行。
1928年5月,诺彼勒驾驶“挪威”号的姊妹飞艇“意大利”号到北极点考察,返航时飞艇突然漏气,坠落在了冰面上。不久后,一位苏联无线电爱好者偶然收到了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意大利”号飞艇失事的消息很快传开,身在挪威的阿蒙森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参加了前往寻找飞艇的搜救队。结果另外一只搜救队发现了飞艇和仍然活着的诺彼勒,而阿蒙森和他的5名机组人员却再也没有回来,永远长眠在了北冰洋寒冷的水晶宫里。
一位哲人说过,“探险,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太阳”。生为探险而生、死为探险而死的两极探险英雄阿蒙森,是敢于向大自然、向自己的能力挑战的探险者们的代表。他一再展示人类开拓精神的英雄壮举,永远值得人类传承和发扬。
“英国地质学之父”史密斯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每个地层中都含有特定的生物化石,而且这些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就像货物放在货架橱窗里一样。这样,按照顺序把所有地层中的化石排列起来,也就串联成了生物进化的历史。最早从事地层与化石关系的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是被称为“英国地质学之父”的史密斯。
史密斯1769年出生于英国牛津郡一个小农场主家庭。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就喜爱收集山中各种各样的石头。当时,正是英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产业革命的时代,找煤、挖煤暴露出许多很好的地层剖面。在岩层中,史密斯看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化石,有菊石、珊瑚、贝壳等等。长大以后,史密斯在一个煤矿测量队给别人当助手。当时,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石化作用以后,留存下来的无机物已经为人们所共识,不再像以往那样争论化石是大洪水灾变后的产物。但从地层里挖掘出来的化石,到底有什么用处?还很不清楚,最多认为能指示沧海桑田的变迁。史密斯在煤矿工作时发现了“地层层序律”:未经扰动的成层的岩层,下面是较早时期形成的,覆盖在上面的是较晚时期形成的。此外,他还发现了“化石层序律”:在下面岩层里所含的化石是较早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形成的,而上面岩层里的化石,则是较晚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形成的。这两个规律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根据这两个规律,史密斯终于找到了煤层的分布规律:煤层往往和植物化石在一起,而这些含煤的地层深埋在地下,它的上面,是一层红土,不含化石,在红土之上,则是沙土,这里含有丰富的贝壳类化石,属于最新的地层。此后,矿工们按照史密斯的方案去挖,基本上没有落空的。
常年的东奔西走和富有心计的观察,使史密斯对英国地层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当时的史密斯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土地测量人员,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非凡才能。史密斯以自己的真才实学,来扭转人们对他的偏见。一次,他去另一个朋友家用餐,聊起地层的数目时,史密斯断言,从地面附近的白垩岩开始,向下到达煤层为止,一共是23层岩石,而煤层之下的地质构造,目前尚无法确定。后来许多专家在各地勘测考证,发现煤层以上的地层确实是23层,不多也不少。这件事使人们对史密斯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