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26870500000021

第21章 点燃孩子心中理想的火炬,开掘孩子学习的动力之源

理想是人格的核心。理想,是通过家长、老师、社会的启发引导,在孩子的内心逐渐形成的一种自觉追求。点燃孩子理想的火炬,会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

家庭是人格形成最重要的场所,是人格培训的基地。如果说人类必须懂得做人的意义,树立人生的理想,那么父母便是子女学做人的榜样,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的启蒙老师。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懂得什么是信仰与真诚,什么是勇敢与坚定,什么是感激与宽容,什么是谦让与爱心;让孩子了解自己,也了解外界的变化,让孩子懂得追求,建立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的生命与心灵导向光明,导向幸福。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而学会以上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就是为孩子未来的幸福播下了行为之种。行为成为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做父母的所给予子女的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孩子生命里最需要的东西。

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规定目标,确定理想,并强加给他们。孩子思想单纯而幼稚,他们常常会因为读了一篇令其感动不已的文章而想长大了当作家,因参观了一次自然博物馆而想当科学家,也可能因为遇到一个可亲可爱的老师,便立志自己长大以后也要当老师,有的想当解放军,有的想当飞行员、当明星、当运动员。对孩子这些朦胧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雄心壮志,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据不同孩子不同优势的显现,再把他们逐步引向适当的方向。

不少家长,在孩子耳朵边成天唠叨的是学习、学习、学习,还有便是上大学,考多少分数。只要孩子肯学习,要什么都给,什么活儿都不用干。其实,考高分、上大学,都不是目标,更谈不上理想,这些都只是手段。

孩子只要有了理想,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便会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地去钻研各门功课,那时,家长还需要去操心、去唠叨吗?所以,父母应把操心、唠叨这些精力都省下来,首先去帮助和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理想。

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孩子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从小我就拼命做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听话、用功读书。但是上了中学以后,我就不愿做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了,因为那简直就像个木偶,我想成为真正的自己。如今,我已经上初三了,可是人越大越茫然,不知道生活的目标,我现在仍不懂我到底为了什么而学习。”因为没有理想,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从而使这位少年觉得他“在人生路上茫然,无所适从”。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也是快乐的源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就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这是许多想自杀的少年共同的感受。

一个13岁的少女,因为她是班上的差生,所以母亲一天到晚老盯着她学习,但是她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很难达到母亲的要求,天天与习题分数打交道,在这种压力下生活太累了,活着没意思,而母亲总为她的学习操心,也很累,于是适值妙龄的她便想到了自杀。

好在她在行动之前给一位知心的姊姊打了一个电话,在这位知心的姊姊的劝慰与帮助下,终于挽救了一条弱小的生命。她在电话中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解脱了,您说是不是?”还说:“我死了,我妈也就省心了。长痛不知短痛,我死了,他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她的话着实让人感动,可又是那么幼稚。这位被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的女孩,是那样的善良,又是那样的幼稚。她之所以做出想自杀这样的傻事,就是因为她不明白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还有一个例子也十分典型:

一位14岁的少年,他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同样的困扰。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区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娶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没想到电视节目中几句简单的问答,却导致了这位少年的死亡。死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孩子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这样的生活意义,这样的生命价值,值得我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吗?”这位14岁的少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夜里在自己的房间里服毒自杀。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没有了生存的支柱,这样,孩子连选择死亡都成为很自然的事,就更不用说用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