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26870500000025

第25章 多用肯定语气:用真诚的期望增强孩子的自信

父母不断地向孩子提出一种真诚的期望,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孩子会在父母饱含希望的双眼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沿着这条道路勇往直前。

相信孩子有成功可能性的父母,是不会用“你真是个小孩”,“为什么只能得到这种成绩”等否定语气和孩子说话的。他们经常会用“喔!谢谢你帮妈妈的忙!”“上次的语文成绩很好呵!”“你是个又乖又用功的孩子,妈妈觉得很幸福。”“看到你积极地运动和做功课,妈妈高兴极了。”等肯定的语气鼓励他。

一直相信孩子有成功可能性的父母,自然会用肯定语气和孩子说话。而肯定的程度如何,似乎可估计出孩子成长的程度如何。

使用肯定语气就是表示父母有欣赏孩子优点的眼光,而此眼光能加深亲情,提高孩子成功的可能性。从整体来看,大部分的孩子智力几乎相同,而父母在言行中表现的肯定态度,等于再提供智力营养而带来好结果。

父母的信心越强,孩子对父母期望的反应也越强烈。

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对孩子充满信心,这样一来,相信孩子必能成为一个听话用功的学生。

作为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孩子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使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在语言上,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多表扬、少批评、不斥骂;在行动上,要经常过问他的学习情况,关心他的生活,即使在成绩低落时,也要这样做。这样,孩子就会确立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乐意为实现这种良好形象而付出艰苦努力。

父母应不断地向孩子提供一种真诚的期望,以使他能有效地进行学习。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对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当父母否定性地把他们的孩子叫做“笨蛋”或“懒虫”时,他们犯下了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种否定性评价会促使孩子彻底自暴自弃,至少,它为孩子以后再也不思进取提供了一个借口。当孩子在家或在学校都学得很好时,除了继续对他们的能力保持信任外,父母对他们的成绩还应表示出充满自信的高兴,共同分享由衷的喜悦:“是的,你干得好!”“是的,你能干!”“是的,你还会学得更好!”

当孩子正遇到或已碰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可能就是父母们真正提出期望的时刻。

第一,耐心和冷静应是父母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表现出信心的极好情绪。

第二,给予一些常识性的帮助就足够了,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因为有限度的帮助,能锻炼孩子在以后学习中,学会克服困难,进行其他尝试,建立自信心。这在做法和形式上都与大多数父母是怎样帮助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走路相类似。父母首先要弄清他能怎样走路,于是父母给予他恰到好处的支持。开始用两只手搀扶,然后用一只手,最后当孩子似乎能独自行走时,就不再用手。

父母可用同样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解答一道数学题。父母听一听是什么困扰着孩子,努力估计出孩子完成必要的解题步骤的能力,接着,提供能使孩子继续做下去的足够的提示,同时给予必要的指点。父母不必完完全全地为孩子做这道题目,正如只要一点帮助就能走路的小孩,父母不必老是抱着他。学习正如生活一样,当孩子们相信他们对克服困难不停地取得进步负有责任时,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依靠自己。

第三,不论遇到什么学习困难,最好都把它视为一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观点告诉人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必然会存在一种解决办法,由此而减少了困扰和指责。它会增添孩子们作为学习者的信心,并为父母、教师为孩子寻找有效地继续学习的途径进而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提供了整体框架。

对于作为学习者的孩子,另一个表达期望的重要方式,就是父母怎样对待他们学习上的错误。为了使孩子们喜欢学习,必须允许他们犯带有严重后果的错误。如果能从错误中进行学习,他们就不会害怕犯错误。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是使他们重新回到最佳状态的途径,这不仅现实而且也令孩子鼓舞。

把孩子的错误当成他们自己仍需继续学习的信息。父母应该相信孩子们可以学会从自身所犯的错误中发现益处,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耻辱。例如,一位小孩讲出福特发明了灯泡,父母便获得了孩子知道福特是位发明家的线索,同时,也知道他对于福特所发明的东西有些混淆。下一步就是帮助孩子记住或使孩子的观点变得清楚、正确。始终盯在错误上并无益处。这一点对于各种水平的孩子来说都一样。

对孩子学习的期望,也表现在父母为他们所提供的机会上。这些机会的范围是无边际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诸如时间、金钱和地域的限制。常识告诉人们:“如果孩子们表现出某些兴趣,就去发展它。”例如,对于一位酷爱阅读的孩子,参观图书馆一定会使他兴趣盎然;而对于一位喜欢科学的小孩,显微镜则成了一件受欢迎的礼物。

但是,是不是对孩子的期望越高越好呢?不然,对孩子的期望还有个适度的问题。“望子成龙”固然好,但现实中成龙的孩子往往不是很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应该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条件,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孩子寄予过高的或不现实的期望。

有这样的家长,他们十分崇拜作家、音乐家、科学家,于是他们就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家”。前一时期,社会上出现过音乐热。许多家长求师访友,千方百计想为孩子找一个好音乐教师,有的甚至把三四岁的孩子抱在凳上学钢琴。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作家”,便拼命地把他往这条道上推。其实,这样盲目的死拉硬拽是没有好处的。

应该承认,人的天资及其它一些条件是有一些差异的,另外,人的兴趣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和才能。也许有的孩子适合搞音乐,而有的孩子却擅长观察与研究。

家长为孩子设置目标时,应该考虑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能力、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条件。

另外,在为孩子设立目标时,不宜过高。有人说过,“要把苹果放在孩子够得着的地方”,确实很有道理。把目标适当定高一些,让孩子跳起来摘苹果,这是好的,可问题是,如果孩子跳起来还是摘不到,就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使之失去进取的信心。这样,对孩子的成才反而很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