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相处,最先注意的也许是身份、外表,但相处到核心部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人品如何。世界上没有完人,品德上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例如有些人爱贪小便宜,有些人不太守信,有些人喜欢说闲话,但这些人依然有朋友,因为这些都只是小缺陷,只有一件事会让所有人断绝了和一个人交往的念头,这就是忘恩负义。
人们很难原谅一个陷害自己恩人的人,也绝对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有这样一号人物,和这样的人相处,做再多事都白搭,为了自己的利益,他随时可以出卖你。所以,人们将这种人斥为“狼心狗肺”。这也能从侧面看出,人们对恩义的重视。那些给予过你恩情的人,不论是父母、老师、朋友、同事、陌生人……即使你没有力量报答他们,至少也要做到在心中感念,不要做对不起他们的事,否则只会让自己不安,让他们不齿。
古代有个书生正在赶路,突然听到前方传来哀叫,原来是一条小鱼陷在深深的车辙里,车辙里的水已经干涸,小鱼奄奄一息,看到书生,它挣扎着祈求说:“这位书生,我已经支撑不住了,请你救救我,别让我渴死。”
书生非常同情那条小鱼,对它说:“你真可怜,我现在马上出发,去首都拜见君王,向他禀告这件事,劝他开凿水渠,将东海的水引到这里,这样你就有水喝了。”
小鱼骂道:“明明随便去那边的小河舀一瓢水给我,就能把我救活;或者把我扔进那边的河里,也能救我一命,你却在这里夸夸其谈,等到你说的水渠开凿完毕,我早就渴死了!”
人心向善,每个人都有大雪天“收炭”的经历,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的“送炭者。”但是,很多人像故事里这个书生,把“送炭”当做一件需要列出计划、仔细斟酌、周期漫长的大任务,那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就会如小鱼一般大骂“远水不解近渴”,甚至怀疑你的诚意。其实,人们在困难的时候需要的仅仅是那一小块炭,根本不需要你做更多,或者说,你未必有能力做那么多,但不能因为觉得炭太小,拿不出手,就根本不送。那和袖手旁观有区别吗?
还有一种人,在旁人遭遇困难的时候不伸手,等到别人的困难过去了才帮忙和安慰,这样的人不但不被人感念,还容易遭人恨。想要帮助他人,一定要懂得如何急人所急,站在对方的角度,给对方解决最实际的问题。也许你会说:“能力有限,总不能说大话吧?”别人不是傻子,知道你有多少能力,所以你就算说一句话也能代表心意,也能给他精神上的安慰。最怕的就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问的冷漠心态。
人情这个词含义很广,有慧心的人才能理清。就如“恩情”这件事,别人帮你的时候大多不是为了让你报答,甚至没有这种想法。但事后会希望得到你的感谢,一句“谢谢”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也很有成就感。还有就是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如果你恰好有能力却不帮助他们,他们很容易觉得你“不够意思”。一开始单纯的事,最后也许会变成人情纠纷,你怎么能不上心?
不过,也不要因此扭曲了他人的好意,不如将心比心地举个例子。你在马路上救助了一个摔倒的人,他当时对你说了“谢谢”,你就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有一天他突然登门送上一份小礼物,重新感谢你,你会不会感觉更好?有一天他听到你有困难,马上表示出力,你又作何感想?把恩情记得久一些,它的温度也会一直持续,你的心就凉不下去。维持这种温暖,你需要做的事并不多,只要让恩人知道,你一直记得,他就会充分体会到人心的美好。
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不断的进步
初入寺院的时候,小和尚圆性与圆觉总看对方不顺眼。偏偏他们的师父是个只读经不管事的,对他们的生活一律不过问。两个小和尚难免被年纪大一些的师兄指使,不过,他们可没培养出“同志感情”,反倒常为谁干的活多争吵。等他们大了一些,更是为了差事的好坏争执不休。除了差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总为师父更重视谁而起口角。等到他们成年之后,都因聪明好学闻名京都,但他们从不理会对方。
寺院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圆性与圆觉都上了年纪,有了各自的造诣和成就,都称得上高僧,但他们依然不理会对方。一日,京都最大寺庙的方丈来到寺里,要求将寺里供奉的高僧舍利子移到自己的寺院。因为这间寺院与皇家来往甚密,颇有权势,僧人们气愤之余,也不敢说出反对的话。
这时,圆性和圆觉同时开口,一人一句,极力反对此事。二人不愧是寺里最有威望的僧人,气度不凡,有理有据,最后竟让那位方丈拱手道歉,再也不敢开口要求迁走舍利子。经此一事,圆性和圆觉突然了悟,觉得从前的自己太过浮躁,也太过计较,其实二人有什么深仇大恨?于是,两位高僧言归于好,经常一起畅谈佛法,视对方为知己。
圆性和圆觉做了一辈子的冤家,直到老了才有机会冰释前嫌,不过,也亏得他们没有认死理,非要与对方作对,否则只会两败俱伤,便宜了旁人。
有对手在,我们的成功始终都有被打折的可能,我们很难喜欢自己的竞争对手。当我们努力地做一件事,从一开始缜密地制订计划,到每一步咬牙用功,百折不回,经历了旁人不能经历的折磨,突破了少有人突破的困境,终于看到了终点的影子,突然,有人从身边窜过去,先自己一步到达,那一刻,我们的感觉无法形容,就差几步,没有几个人会真的心服口服,更多时候,我们会希望对手不存在。可是,他们无处不在。
在非洲草原上,羚羊有矫健的四肢,狮子有威武的体态,它们互相警惕,谁也不敢放松一丝一毫,所以,羚羊的脚步越发灵巧轻快,狮子的爪牙越发锐利——竞争对手究竟是你死我活,还是互相依存?只能说没有了竞争对手,他们都会怠惰下来,再也不会有进步的机会。承认对手的价值不是一件容易事,但一旦你认同了他们的存在,你的人生在那一瞬间就会步上一个新的高度,至少,你已经走到了竞争之上,有了更宽广的视角。
每当说起小学时的同学吴克,马先生的眼神中会流露出佩服的目光。在小学的时候,马先生因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不过,每次考完试等待成绩的时候,他都忐忑不已,因为吴克的天分不比他差,还经常考在他前面。两个人谁也不服谁,每天都做大量额外习题,经常去办公室要求老师课外指导,这两个人的竞争,年级里人尽皆知。
五年级的时候,马先生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宣布必须在家休养半年。父母和他商量要不要办休学,马先生死活不干。想到自己会落在吴克后面,心情越发沮丧。好胜心强的他在家里自学,可是少了老师的讲解,到底差了许多东西。
半个月后,吴克突然找上门来,给了他几本抄好的笔记,原来吴克刚刚知道他要休息半年,他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很可惜,就把自己的笔记借给马先生,让他能在家里自学。半年的时间里,吴克每周都会把自己的笔记借给马先生,还会告诉他自己买了什么练习册。半年后,马先生回到学校,第一次考试,成绩仍在全年级前十名,让所有老师惊奇不已。
马先生说,从那时候起,他就立志做一个吴克那样有心胸,有气度,让人佩服的人。虽然吴克不过和他同龄,但他对待对手那种坦诚,让马先生心悦诚服。此后数年,马先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对手,都本着“共同进步”的原则,还时常帮助对手,给对手提意见,这样做不但没有阻碍到马先生的发展,反而让他有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共同推动他的事业。
有人说,来自对手的夸奖是最大的夸奖。这句话并不夸张,在竞争领域,你的对手最了解你,也最了解你想要达到此时的成绩,需要多少代价。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那个站在第一位的选手经常与第二名选手握手,甚至不同国籍的两个人会含着眼泪拥抱,旁观者无法理解这种情形,但看他们真情流露,根本不是在作假,这就是“惺惺相惜”。也许只有对手能够了解你的辛苦和不易,能够明白你取得成就付出过多少努力,他们深味其中滋味,永远不会对你的成绩不屑一顾。
对那些头脑通透、心性玲珑的人来说,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不断的进步。对手是最好的教科书,你们追逐共同的目标,他的一举一动总有值得你参考的地方,发现他比你高明,就需要放下架子,向对方学习。就像那些体育运动员,平日除了刻苦训练,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了解对手的优点弱点,也是训练的重要项目,为的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还有的人的做法更聪明,他们会想尽办法与对手保持良好关系,他们在乎胜负,但也认为“胜负不是最重要的”,这种虚怀若谷的风度只有真正高手才具备,他们愿意与对手共享自己手中的资源,愿意赞美、推荐自己的对手,他们当然也会遇到恶意竞争,甚至吃过大亏,不过,他们也在一次次的吃亏中分辨真伪,吸取教训,巩固着自己的地位。
如何把自己的对手变为盟友,甚至变为朋友?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要有相应的付出,这需要你的真诚。不要因为对方超过自己就不忿,也不要在任何场合指责对手,让人认为你没有风度。人生得一知己不易,得一好对手更不易,随着你的层次越来越高,你越会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那样,真心渴望一个好对手。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倘若一直有人品、学识、能力都与你不分伯仲,又能不断奋进,让你丝毫不能松懈的对手存在,可以想见,你的生命质量会越来越高,越活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