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丝从小就是个手工艺品爱好者,她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会采集各种各样的鲜花做成造型独特的书签,这些书签用干花配着毛线、原木、彩纸等东西,拿在手里是种享受,就连幼儿园的老师都会托丝丝帮她们做书签。长大一点以后,丝丝的爱好一发不可收拾,她既能用毛线织各种各样的衣服,又能将布匹裁剪成窗帘、床单、桌布,并自己绣花。她还能用泥巴、铁丝、陶土等东西做手工艺品,她在这些创作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丝丝十几岁的时候,开始面临升学压力,父母给她分析:如果丝丝继续把时间都用在手工艺品上荒废学业,她今后就要吃这碗饭。但是,在他们生活的小镇,很少有人愿意花钱去买手工制品,如果丝丝想要开一家网店,也不能制造大批量货物,不能赚足够的钱养活自己。父母让丝丝慎重考虑未来的计划。经过思考,丝丝承认她的爱好只能作为业余爱好,只有在自己有了正式稳定的工作后,才能继续发展。所以,丝丝收起了她经常构图的本子,把多数时间用在考试和复习上。
对于丝丝这样一个把爱好当做生活重心的女孩子来说,为了未来学业暂时搁置爱好,是一件痛苦的事。往好了想,安定之后,爱好仍是爱好;往坏了想,以后越来越忙,真的还会有现在的激情吗?而人在面对这种事时,即使嘴上说着好的方面,心里想的也是最坏的结果,说不痛心,都是假的。
选择,意味着放弃。因为世间事情遵循着一种大范围的公平,鱼和熊掌,你得到一个,就要失去另一个;就算全得到,你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就算全吃下去,鱼的鲜美被熊掌抵消,熊掌的真味也受了鱼的影响,两样都没能让你满意……两相权衡,还不如专注于一边,享受个淋漓尽致。可惜世人不懂这个道理,总以为得到越多就越好。
谁都会面对选择,那么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首先要排除那些过于虚幻的选项,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但和自己无关,就像一个胖人,不必选一件纤瘦的礼服;然后要尊重自己的喜好,有一个喜好并不容易,那是让我们能够快乐的事,如果可能,尽量保留这一个,哪怕仅仅是一部分,它会成为支撑我们日后心灵的净土。
最重要的是考虑今后的出路。人生最根本的东西是未来,或者说,是个人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一个明确的中心,即人要以什么方式生存,其余不论学识还是人际还是生活,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所以,不管做什么选择,或多或少都要考虑你的人生核心。当然,核心也可能会发生转移,例如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很可能在事业与家庭的冲突中选择后者,只要他认为自己幸福,这种选择就没有错。
选择想要的不是最难的,放下那些不想要的才难。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悟性:没选择的,就是与自己无关的,是好是坏,都在自己的生活之外。自己需要做的是珍惜来之不易的选择,让自己做到最后,唯有如此,才不会给自己后悔的机会,生命才是一条上升的直线。
痛苦无须回避,只需领会
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是远近信徒的心灵寄托,他面目慈祥,总是带着悲悯众生的笑容,不论谁得罪他,他都不与人计较。他经常教导信徒们要远离烦恼,尽量过快乐的生活。
有一天,禅师生了一场大病,他不断地叫着:“真疼啊!真苦啊!”寺里其他和尚听不下去,就对禅师说:“您平日德高望重,怎么能因为病痛这样叫苦呢?让别人听到会怎么想?”
禅师问:“为什么不能叫苦?快乐的时候,我们笑,痛苦的时候,当然要叫苦。”
和尚说:“有一次你溺水,差点死掉,那时候你面色从容,你连死亡都不怕,为什么会因为病痛哀号?何况你平时总是教导人们要快乐,现在却不断叫苦,不觉得矛盾吗?”
禅师说:“不矛盾,你告诉我,究竟快乐是对的,还是痛苦是对的?它们没有对错,所以,快乐的时候能明白痛苦,痛苦的时候也能明白快乐,既然它们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叫?”
禅师的话极有哲理。不论是痛苦还是欢乐,都是人生必然存在的经历,本身并没有对和错,那么叫苦和说乐,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只要痛苦过后不是一而再再而三自苦,那叫叫苦有什么关系?人生不能一直享受快乐,快乐太多,也会让人沉溺于安逸的生活,变得无所事事。痛苦,是一次磨炼,一次领悟的机会。
没有人一辈子注定大灾大难不断,你不会白白受苦,总会得到某一种形式的补偿。失恋的人是痛苦的,但他得到过爱情,也会拥有最美好时刻的回忆;失败的人是痛苦的,但他拥有经验,就有了反败为胜的法宝;失望的人是不幸的,但他们至少经历过,而且也因为失望,更懂得希望与追求的可贵……
领悟痛苦需要的不只是心胸,还有智慧。你如何在心痛中分辨出那些对你有益处的东西?也许我们需要从结果重新看问题。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件事当你沉浸在其中的时候,你的所有思维都被拉扯着,你十分感性也十分脆弱,只由着情绪做事。等到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你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很多从未发现的问题。所有,定时定期检讨一下自己的作为,整理自己的心情,也能让你从烦恼中得到不少启示。
一个国王生了一场大病,谁也不知道病因是什么,只知道他整日躲在自己的宫殿里,连朝臣都不愿意见一见。王后担心国王,就请人去找万里之外最有名的高僧,希望他能够帮助国王。高僧风尘仆仆地赶到宫殿,立刻被迎入国王的房间。
国王也听说过这位高僧的名声,不敢怠慢,但也不愿多提自己的病。高僧说:“我听说三个月以前,您在打猎的时候胳膊被划伤,现在您的身体如何?”
“我的胳膊已经好了。”国王说:“可是大上个月,敌国向王宫派了一个刺客,又让我受了一回惊吓。您是最有修为的高僧,能不能告诉我,世界上什么地方最安全?我觉得不论在外面,还是在自己的宫殿,没有一天有安全的感觉,这让我很害怕。”
“安全的地方只有一个。”高僧说:“但我相信您不愿意去。”
“在哪里?”国王问。
“坟墓里。人只要死了,就不会再有人来危害你,你也不会再感到痛苦。我们用生命中的时间和精力换来保护自己的能力,取得安全和安逸,但也只能取得一部分,唯有用整个生命,才能换来最多的安全。”国王听后若有所思,几天后,他不治而愈。
有些人喜欢逃避痛苦,既然生命只有一次,追求那些快乐的东西就行了,看到痛苦,远远避开,不就不痛苦了?这种想法未免天真。以国王的财力和实力,也找不到一个完全没有痛苦的地方,何况普通人?坟墓倒是个没有痛苦的去处,但是,死之前想到那么多的快乐你都没尝试过,会不会觉得更难过?所以,逃避不是办法。
好在在痛苦中,我们能够理解一些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生病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健康的重要;难过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朋友的重要;困难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亲人的重要……痛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
谁也避不开痛苦。即使你现在沉浸在幸福之中,却无法保证这幸福一定能继续下去,所以,人们不但要看穿痛苦,最好也看穿幸福,看穿生命就是一个痛苦与喜悦交织的过程,苦尽甘来,甜到头仍会变苦。生活就是这样,走过了,试过了,才发现经历比什么都重要,包括结果。只要这样想,你就会把此时的痛苦,当做命运给予的教诲,它值得你一再解读。
警惕安逸比提防痛苦更重要
对生命,有人总是胆怯的。让他去谈恋爱,他怕失恋;让他去冒险,他怕受伤;让他去创业,他怕失败……总之,他什么都怕,就怕自己受到什么伤害,破坏了本身的安逸生活。那么,他们梦想中的安逸生活是什么呢?就是维持在一个小圈子里,有还算稳定的工作,还算安乐的家庭。其实这种想法没有错,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如果平淡的前提是害怕,平淡也变成了一种逃避,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得到的不是“真”,而是百无聊赖。
为什么人们都害怕离开安逸的环境?因为在安逸中,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里,没有什么危险,也不会有意外。数着日历,每个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不会有任何区别。习惯是可怕的,一旦习惯了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一切平庸就都可以被接受,激情也就无从产生。而没有激情的生命就像古井,里边即使有水,也没有人会注意,他自己也渐渐忘记自己的功能。
一个老人辛苦劳作一辈子,儿子在大城市考上了博士,找到了高薪工作,还娶到一个十分孝顺的妻子。夫妻俩一致决定将农村的老人接到城中安享晚年。
儿子孝顺,老人很高兴,但他到了城里后,每天只能在房间里干坐着,根本不知道干什么,他很想去锄锄地,放放牛,割割草,或者养几只猪,但在城里这些都不可能。儿子和媳妇倒是从不亏待他,小区里人人都羡慕他的福气,但老人却一天比一天没精神,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躺了两个月跟儿子说:“我继续在这里待着,肯定活不长,让我回老家吧。”
儿子大吃一惊,媳妇更是不同意,老人说:“我知道你们都孝顺,不过,我习惯了劳动,享不了清福,不让我做点什么,我就觉得全身不舒服。”在老人的一再坚持下,夫妻只好将他送回农村。老人回去后,果然再也没生过病。
习惯了劳作的人,很难适应安逸,不是说这位老人没有“享福的命”,而是他的福不是天天坐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青年人提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往往茫然迷惑,他们想做的事很多,但不知道最该做哪一件;老人们不同,他们想做的事不多,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很多时候,安逸意味着无所事事,劳作虽然辛苦,甚至有时候带来痛苦,但给自己的心灵满足,却是别的东西替代不了的。所以,人们拒绝安逸,就是拒绝一种空虚的生活状态。
也有人会问,历经沧桑的人不都在追求安逸生活?别忘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安逸的资本。这种资本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们经历的东西多了,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没去经历过,所以也就不会后悔,也不会羡慕那些正在经历的人。从一开始就选择安逸的人则不同,他们一辈子都注定要看着别人的精彩,即使那精彩难免也伴随着失落,但却是丰富的人生。难道他们不眼红吗?他们还没这种觉悟。
宁愿去经历沧桑,也不要在安逸的环境中碌碌无为,这是有智慧者的共识。最需要警惕的,并不是突然袭来的痛苦,面对痛苦,我们都在全副武装,丝毫不敢大意。最需要注意的是胜利后的麻痹,那才会让你在刹那间失去所有。沧桑之后,人们拥有的应该是更加成熟的心态,而不是完全松懈,那就辜负了生命的本意。
活在当下,生命是前行的过程
有个人进入一家奇怪的旅馆,那旅馆里什么都有,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在巨大华丽的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衣物、宝石、食物,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新品种送到面前供人享用,这个人决定永远住在这家旅馆。
可过了不到三个月,这个人就心生厌倦,他在这里什么都有,却没有生活的动力,他希望和过去的朋友联系,哪怕会发生争吵;希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哪怕薪水低廉;希望自己做一些食物吃,哪怕不那么美味……他向旅馆主人提出退房,旅馆主人说:“这个旅馆一旦进入,就不能离开。”
“那我一辈子岂不是只能这个样子?”那人急了。
“别人在受苦,你在享福,这个样子有什么不好?”旅馆主人问。
那个人一时语塞,他说不出哪里不好,只能说,他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虚耗生命。
虚耗生命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就像故事里的人,他看上去什么都享受了,其实没有一样属于他自己,他没有付出,就得不到心理上的充实感,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他一天比一天老,一天比一天觉得没意思,时间完全被浪费。如果我们好不容易活一次,每天只能过这样的日子,不论对谁,都是一种悲剧。
死亡是什么?死亡就是生命的停止。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想要离开旅馆,是因为他发现自己离生活越来越远,他的生命完全停止在这间旅馆里,和死亡没什么两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还不如意愿里那些病人,病人能与亲人交流,积极地对抗病魔,阅读、娱乐、散步,享受生活,只要把握了此刻的分分秒秒,他们的生命就有意义。
很多人认为历经沧桑就要停下来,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那些有沧桑感的人更不会让生命停止,他们比任何人都理解生命的宝贵。看看那些老人就知道他们在乎什么,他们不再参与复杂的人际纠纷,而是在简单的爱好中颐养性情;他们不再终日奔波劳累,而是有节制地劳作,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休息;他们不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是珍惜对待已经拥有的事物——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把精力放在最在乎的那些事上,这也是一种前进。
军队正在行进,这个时候,前方跑来一个穿着军服的士兵,他的衣服都破了,脸上躺着血,神色慌张焦急,他一边跑一边大喊:“前方失守了!快逃命吧!我们的根据地已经被敌人占领了!”士兵们一听,顿时大乱,很多人扔下自己的枪,开始向后跑,希望能在敌人到来之前逃得性命。
只有一个连长对他手下的士兵说:“前方就算失陷,我军也不会全军覆没,我们要赶快去接应,才能救得了他们,保存我军实力!”这个连的士兵平时最敬佩这位连长,谁也没有逃走,而是跟着他加快速度,直奔根据地。
到了根据地,士兵们发现根据地好好的,根本没有被攻陷,这时传来消息,说那个大叫“失守了”的士兵是个间谍,他谎报军情,是要把大军引向后方的一个山谷。接到消息的那一刻,那些逃跑的士兵全都中了敌军的埋伏,不明不白丢掉了性命。
也许你也想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流水从来不回头?因为流水从流动的那一刻开始就有自己的方向,它们要走向更开阔的地方,或者需要它们的地方。所有生命都是一个向前的过程,如果你擅自退后,无异于做了逃兵,也许还会中了敌人的埋伏,得不偿失。而如果你不能一直向前走,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好事,但至少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