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27

第27章 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1)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悲观的人总说人生不过是生老病死走一遭,其间又要经历颠沛沉浮,苦不堪言,这样的人只看到肉体的磨砺,没看到心性的提升。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心灵的智慧: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让自己活在高处,活得精彩,这都是心灵的修为,需要细细揣摩,时时谨记。

自我,今生最大的成就

佛祖曾给信徒们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四个朋友。第一个朋友常年陪伴着他,不论他做什么都不会离开;第二个朋友很有权势,人人都羡慕,对他也很好;第三个朋友关心爱护他,不论他有什么困难,都会及时出现;第四个朋友似乎很忙碌,但别人完全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有时候他常常出现,有时候却像不存在。

一天,这个人要去远方,想找一个人同行。第一个朋友说:“路途太远,恐怕我不能陪你。”第二个朋友说:“我不去,因为我不属于你。”第三个朋友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我只能送你到这里。”只有第四个朋友说:“不论你去哪里,我都会跟随到底。”

佛祖感叹,每个人一生都有这样四个朋友。第一个朋友是人的肉体,第二个是金钱,第三个是朋友,但是,死亡的远行一来,这些都要和自己分开。而第四个朋友指的是人的心性,它永远跟随你,不论你贫穷还是富有,生或者死。

佛祖的故事是一个寓言,以四位朋友象征了人生的四种拥有,肉体、财富、感情、灵魂,这四种东西都是美好的,但是,多数人都会追求前三者,希望满足肉体的各种欲望,希望手里有大笔金钱,希望自己有很多人喜爱,很多的感情。人活着,追求的是什么?也许就是这些。但在佛家看来,比起自我,这些都是次要的。

在佛家眼中,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个人的“自性”都是圆满的,因而没有高低贵贱。人们钦佩佛家的智慧,就是因为出家人更懂得脱离凡俗,关照自我,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发掘,远不是常人所及。而芸芸众生中,懂得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又能超越自我的人,都有一颗慧心。

没有自我是件可怕的事,肉体的欲望能够满足,但没有自我,我们不过是锦衣玉食中的行尸走肉;财富的需求可以满足,没有自我,我们只是保管财富的奴隶;感情的需要也能够得到,但没有自我,我们只是他人的附庸——唯有保持自我的灵魂,才能体味真正的快乐,生命,最重要的不是身体上的满足,而是心性上的充实。

一个和尚正在收拾自己的衣服和书籍,他被师父委派到一个偏远小镇,去当一座寺庙的住持。他的好友惋惜地说:“去了那种小庙,这辈子都可能回不来,你一直是寺里最优秀的人才,要不是得罪了师父,怎么能被派到那种地方?不如你和师父认个错,不然,你的大好前程就没了。”和尚却说:“我没错要怎么认?何况前程也不是我该担心的问题。”

和尚去了小庙,每个月他都会收到朋友的来信。朋友表示,师父其实还很喜欢他,只要他愿意认错,就可以把他召回去。和尚置之不理。后来朋友又来信,说师父想推荐你去首都学习,但你必须认个错。和尚又一次表示自己没错。

一年后,和尚被师父叫回寺里,师父说:“既能坚持自己,又不在乎名利,这种素质真是难得,我想以后,你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僧人。明天你就去首都,去跟着更好的僧人学习吧。”

和尚并非不在乎自己的前程,但是为了坚持自我,他宁愿放弃这机会。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这就是和尚的选择。动不动就迎合别人,改变自己,连基本的是非都没有,这样的人不会有自我,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按照他人的标准生活,直到他们弄不清自己过的到底是谁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意义究竟在哪里。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是可悲的,他们的生活常常陷入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中,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满足是什么,跟随着别人的脚步走,或是干脆浑浑噩噩地活着。其实,迷茫的人,缺少的是做人的基本智慧。基本智慧不是指学业上的智商,为人处事的精明,而是首先要学的就是发现自我。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欠缺什么,都是一个人必须了解的。自我不是空想,自我既需要心性的修为,也需要安身立命的能力。自我,必须是由内而外的,既要有思想的闪烁,个性的支撑,又要有外在的能力,以事业做外延。

生命宝贵,谁也不希望自己有一个庸碌的人生,但大多数人却庸庸碌碌地过了一辈子,他们总说“很忙”,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忙的毫无意义,仿佛身体来人世走了一遭,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也没留下。

不要让人生有这样的遗憾,要像匠人打磨原石一样打磨自己的心性,做一个与众不同,让人佩服的人,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自我,才是你今生最大的成就。

了解自己的缺点才能进步

寺院里,一个画画很好的小和尚颇为自负,因为各个寺里的方丈都会慕名请他画画,他也越来越飘飘然。他的师父说:“你要记得人外有人,不要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缺点,只会故步自封。”

小和尚压根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缺点,但他很尊重师父,他说:“那我应该怎样知道缺点?”师父说:“你拿一幅画,别说是你画的,然后给所有人看,让他们挑出画的缺点,拿笔画个圈圈。”小和尚不以为然地照做了。

结果大大出乎小和尚的意料,他发现自己的画几乎每个部分都有缺点,很受打击。师父说:“怎么样,你不是没有缺点。但是,别人说的并不一定是对的,你应该仔细研究,把那些真正的缺点改掉。”

这一回,小和尚不敢再自傲。从此,他每画一张画,都会仔细询问他人的意见,而且不再随随便便给人画画,而是下苦功对待每一张画。他的画技越来越好,看到的人都说,他会是未来的国手。

不了解自己缺点的人,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永远不知道井外到底有怎样的景色。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最好的,根本不承认别人。别人的优点在他们看来“不过如此”,不管别人如何对他们讲述,他们坚信自己已经看到了全部。这样的人,因自负而无知,他们不是没有成就,但只能得到一定成就,不会走得更高,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更高的目标。

举个例子,一个旅行者如果想去更远的地方旅行,他首先要看看自己缺少什么,是护照,是语言,还是资金,这些都有可能让他不能成行,只有全部解决才能保证玩得愉快。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就像一个空手去旅游的人,他以为自己很浪漫,以为自己很能干,但绝大多数时候,他都觉得捉襟见肘,常常一筹莫展,最后中途而返。

当别人给你提出缺点的时候,虚心的态度是个关键。就算别人提得不对,也不要翻脸,更不要出言讽刺对方“不懂”,不然他再也不会给你提任何意见。还要经常向有学问,有经验的人请教,没有人讨厌好学的人,只要你不要问的太频繁,多数人都愿意帮助你。

一只知了在树荫下大叫:“知了!知了!”路过的蜜蜂问:“你天天大叫‘知了’,你到底知道些什么呢?”知了说:“我什么都知道,至少知道的比你多。”蜜蜂说:“那你知道怎么采蜜吗?”“那是你们蜜蜂的工作,我不需要知道。”知了回答。

知了继续在树荫下大叫,一只蝴蝶飞过,问道:“听说你什么都知道,你知道草丛的花有多少种类吗?”知了不屑地说:“只有你们蝴蝶才会注意这些没用的事!”

日复一日,知了还在叫着“知了”,但是所有动物都清楚,它除了自大,什么都不知道。

世界上有一种人和进步无缘,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学识,最高超的能力,最和睦的人缘……即使有人提醒他们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也会说“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有人说:“××就比你好”,他们会立刻反驳“××没我漂亮”;如果有人讽刺他们,他们会大发雷霆……他们守着自己那点可怜的自信,变得目中无人,或者说,他们拒绝看其他人究竟如何。于是,他们变成了眼高于顶的“知了”。

自负的人说话没有任何分量,就像人们听到知了叫得声音很大,却完全听不懂内容。有缺点其实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缺点也当做优点,认为自己是个浑圆的球,没有什么瑕疵,实际上,在别人眼中,你不过是个不起眼的芝麻,再圆的芝麻又有何用?人们甚至很难看到你。在这种情况下,你叫再多声“知了”又有什么意义?不过白白惹人笑话。

真正有智慧的人也会有自负的一面,只不过他们的骄傲表现在遇事时的自信和决断:不会畏葸不前,犹犹豫豫,他们对事情有把握,但不会大力张扬,只会把结果摆在别人面前。自负的人就不一样,虽然平时说得唾沫横飞,到了关键时刻却只会落跑。多数时候,他们“聪明”地不去接触那些为难的事,这样就不会使自己露怯丢脸。他们甚至把这叫做“自知之明”——维持自尊到这个程度,有点可怜。

真正的智慧者比常人更懂得谦虚的重要,他们常常是低调的,总是愿意向那些懂行的人学习,如果有人为他们提意见,他们不会像自负者那样恼羞成怒,毫无气度,而是会感谢那些提意见的人让自己有机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谦虚为人,善于向别人学习,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心。这样的人,生命状态永远是向前的,向上的,让人能够预料到他们来日的不凡成就。

良心是人生最好的导师

一位禅师和他的十几个弟子在雪地里行走,弟子们惊奇地发现,禅师的脚印印在雪地上,是一条笔直的直线,而弟子们的脚印却歪歪扭扭,留下凌乱的足迹。他们问:“师父,为什么你的脚印是直的,我们的脚印却是歪斜的?”

禅师说:“那是因为我走路时看着远处的那座山,有了这个目标,路就会变得笔直,而你们走路时心有旁骛,东看看西看看,自然就会歪歪斜斜。还有人走路只盯着自己的脚,走歪了路还不自知。如果没有固定的目标物,人很容易就走上歪路。”

徒弟们按照禅师的说法走路,果然,他们的脚印变得笔直而整齐。禅师又说:“人生在世也是如此,依照自己的良心做事,才不会走上‘斜’路。”

走路的时候没有目标物,很容易走歪,生活中如果没有一定之规,就容易做错事。这“一定之规”,并不是颁发的法律法规,也不是社会道德舆论,而是自己内心的良知。它会在无人看到的地方限制你,在这种“规矩”下,一个人很难走歪路,违背正直的方向。

事实上,歪路比错路更可怕。人们发现错误,会及时回头改正,而走歪路却是在前进方向上的小小偏离,不易被察觉,甚至察觉了也觉得没什么。随着路途越来越长,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可抵达。一个念头歪斜,脚下的路就不再通向终点,这种细小的偏离必须警惕,每个人都要注意的。人们也唯有凭借良心,随时提醒方向,让自己的双眼始终看向目的地,保持行动与路线的笔直。

人心易受诱惑,很容易被外界的灯红酒绿吸引,对那些坏事,想着“偶尔试一下没关系”的心理,然后一次次放纵自己,渐渐失去了原则和底线。只有确立好自己的原则,不论多么困难,多少诱惑都坚持到底,决不改变,才能保持自己心中对人对事的准绳,不偏离,不恣意妄为,让每一个脚步都端端正正,被人尊重。

大山里有个小村子,每年秋收后,每家都要拿些粮食送到老村长家,这位村长如今已经不管事,半瘫在床上,每到这个时候,他看到自己家桌上地上放满了粮食,都会满脸笑容。

一个游手好闲的青年对父母说:“我真不明白村民为什么要给那个老头儿送那么多粮食,他一个人根本吃不完,为什么他可以不劳而获?”父母严肃地说:“那是我们村的老村长,他为村子服务了几十年,就连他的腿,也是八年前洪水的时候,他去抢修道路才被砸的,做人要有良心,我们怎么能不管他呢?有我们的,就有他的!”青年听了再也不敢吭声。

做人要有良心,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告诫,村里的老村长卸任已有八年,但人们仍然惦记他,既是照顾他的残疾,又是感激他对村民们的服务。对那些帮助过自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心存感激,愿意尽力帮助他们,这就是良心。

良心的存在很大限度约束着一个人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没有得到相应的赞美,甚至给自己带来了很大损失,也会抱怨:“真不该那么好心!”但如果你不按照良心做事,良心的谴责是最可怕的。很少有人天生就大奸大恶,毫无是非。做了亏心事,绝大多数人都会日夜不安,如果有人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亏心的人更会觉得欠了别人,根本不敢再出现在那人面前。

在古代,有德君子讲究“君子慎独”,以“慎独”作为修身养智的要求。他们懂得定时反省自我,懂得在任何时候都会表里如一,不需要别人监督自己的品德。

世界有时很小,小到只有一颗心,我们需要做自己的导师,让心间充满善念,才能让双眼不被外物蒙蔽,让头脑保持清明与聪慧,达到“仰不愧有天,俯不愧于地”的境界。

宁静致远,名利本为浮云一缕

一个富翁向佛祖诉说烦恼,他说他根本无法遵循佛祖的教导,保持内心的平静。他总是被一种杂念侵扰,只要想到就坐立不安——他害怕死亡,或者说,他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担心自己劳碌一生经营的事业,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那么,你为什么不把它传给你的子女?”佛祖问。

“我有两个儿子,但是他们都不争气,怎么教也教不会。而且他们的关系不好,等我死后,恐怕还会为了争夺财产打起来,真让人担心。”

“这些身外之物,你只要抛开,就会有人接管。”佛祖说:“名利就像燃着火焰的柴火,你一直用手拿着,早晚会烧到自己的手,如果不能及时收手,连身子都会被烧。”富翁听了,深有感悟。从此,他不再为身后事烦恼,连身前事,都逐一看淡。

人活于世,难免贪恋一些东西。其中,名与利是众生执迷的对象。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勘破这两个字。有人不惜舍弃一切,也要换得青史留名,哪怕是骂名,他也认为好过默默无闻;有人为了攫取金钱,抛弃良心,坑蒙拐骗,为的就是坐拥荣华富贵。这些人沉醉在欲海里无法自拔,得不到片刻宁静。

孔子说过:“富与贵,人之大欲也。”连圣人都承认,名利的诱惑是巨大的,多数人追求名利,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不论是安身还是立命,谁不希望自己有名有利?但凡事有度,过分追求一种东西,就会忘记最初的目标,重视这些东西甚至超过自己的性命。就像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爱钱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不但一分不肯分给妻子女儿,晚年时候还天天坐在满是金子的库房里,看着金子,就觉得心里暖和。

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气力得来的东西,谁愿意舍弃?尽管国人讲了几千年君子之道,仍然不能免俗地追逐着名利,甚至抛弃一切只为名利。心灵就像一块玻璃,透过它看到世间万物。如果镀上一层水银,能看到的就只有自己,能想到的就只是自己的欲望。欲望就像一个无底黑洞,你越是往里边填东西,越觉得填不满。不过,欲望并不是恶魔,它不能控制所有人的心智,若你愿意放下它,绕着走,它就不能发挥作用。一切要看你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