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差异进一步增大了德国的优势,在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和德国单独抗衡,如果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联手对付德国的话,组织协调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但是无论欧洲的国家如何重新组合,奥匈帝国一定会站在德国这边,所以英国的海军成了唯一能够和德国抗衡的军事力量。英国和德国的军事态势同它们之间的商业竞争是分不开的,这种竞争渐渐变得激烈,而且慢慢地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收入和福利状况。最近频频出现在报端的外交访问刚好反映了这种状况。在德国人看来,这种频繁的外交访问正在渐渐地孤立和限制德国,而那些相互访问的国家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就是一定要压制德国,不让它的野心继续膨胀。无论别人怎么看,在欧洲只有德国和英国有着其他国家望而却步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形成体现在两国物资富有、工商业体系健全、两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上。欧洲其他的国家或者依附于德国,或者依附于英国,虽然这些国家也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平衡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边缘化的。
二、德国的崛起
德国一直以来想要获得这样一个国际地位:就是在欧洲之外的国家里,德国的影响力、资本、工商业和聪明才智都能和其他的欧洲强国平起平坐,平等竞争。
我们虽然已经了解了英国和德国之间敌对产生的根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其他的种种状况。奥地利在去年的兼并行为、摩洛哥在1905年的争端等事件都时刻影响着各国政策的主导方向。很多细微争端的发生是偶然的,但是它会引起一系列重要的连锁反应。这种反应的重要性是其政府估算的,但在本质上对这些事件的处理都会影响到国际关系。目前来说,德国和英国的对立就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根源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德尔布吕克说:“我以为,英国和德国这两个军事强国之间的争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能避免的。不过,这场争端却不一定用战争的形式体现;双方都在竭力地扩大军备建设来达到双方力量的平衡,谁也不会迈出战争的第一步。”但当欧洲的国家同某一方站在一起时,这个天平就会发生倾斜。
德尔布吕克的这种思维适用于任何国家,包括英国,这种思维同样也适用于英德之间的争端。战争爆发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都跟参战国的地理位置有关,但是战争爆发的根源却并不在此处。众所周知的是,欧洲国家和美国都十分需要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找到原材料市场,并为它们的产品找到销路,而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这些地方,欧洲国家都陷入了激烈的竞争当中。在1909年5月底,英国的外交大臣在议会上发言说。“从此以后在欧洲没有任何问题能够掀起欧洲国家的争执”,“如果非洲刚果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话,可能会引起欧洲国家的冲突;这些冲突和过去几个月里奥地利的兼并行动相比,后者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德尔布吕克又写到:“德国人的企图不是获得广阔的殖民地,而是要获得一个地位,这个地位就是在欧洲以外的国家里,德国的影响力、资本、工商业和聪明才智都能和其他的欧洲强国平起平坐,平等竞争。”
没有人会对这种目标提出异议,但是人们又不得不看到德国一点点强大起来的军事力量,德尔布吕克的话还在耳边回荡:“战争的发生往往并不依靠一个充足的理由而是源于偶然,当战端一旦开启,强者往往占上风。而冲突的双方能很快心平气和地达成某种共识吗?在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了德国武力上的优势和压力后,德国还能坚持所谓的平等互利原则吗?”
一个国家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德国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都同欧洲国家展开了竞争,门罗主义的实施让南美洲的形势更加复杂;二是德国的海军会在短短的时间里变得比英国之外所有国家的海军还要强大。如果英国依旧保持着它海上霸主的地位,再加上大不列颠群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英国就有力量钳制德国;反过来要是英国失去了这种能力,就别指望其他的国家了。英国自由的体制使得它的军事自治不是高度发达,另外,它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殖民地,所以它没有进行侵略的理由,何况英国军队的组织效率也不是那么高。就这些而言,德国是它在这个世界上最危险,最典型的敌人。
如果上面的这些论断是正确的,那么这些工商业和财力都靠前的国家就要寻求商业贸易和产品输出地,这种竞争将会异常激烈,国际局势也渐渐不稳,而英国显然是这个国际局势中最关键的一环。工业、生产力和财力不仅仅只是个名词,它们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资源、国民对衣食住行的满足程度上。所以真正斗争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各国的民众,政府不过是个工具。如果哪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能够高于其他国家,且拥有一定的商业和工业基础,它就能投入到这场角逐中去,而其他的国家只能把希望放在结成联盟来维护机会的平等。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海军遥遥领先,且具有庞大的殖民地,所以它引领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过单纯地从军事上来看,英国无论是军队组织能力还是人力物力方面都不如德国。这样一来,对于除了德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来说,如果它们已经认识到了世界市场平衡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性,就应该想好用什么态度、什么手段去影响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状况。如果忽然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只能和从前一样,通过弱者之间的联合来维护这种平衡。
顺便提一下,在无数的工业竞争中,海洋一般都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当前的欧洲形势来说,俄国在力量衰竭之后将目光转向了亚洲,所以德国完全不用担心被侵占。德国的海军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区自由行动,除了德国外,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能够这样做,那就是英国。一旦英国丧失了海上霸权的地位,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推算,德国有很大的可能性成为在国际上指手画脚的海军强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德国的军事行动不干涉英国的利益,而其他国家又不能保证在英国受到袭击时给予英国支援,那么英国会凭借手中的权力去制约德国吗?在美国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的时候,美国就宣布了门罗主义。虽然美国的声明和它的海上力量一样不会让人多看一眼,但英国在当时却对门罗主义表示大力支持和欢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英国的海上力量比现在还要强大,而且英美两国还用实际行动阻止了一些国家想要从欧洲运送军队去处理美洲争端的行为。正是这种利益的双赢使得英美两国都给对方一定的支持。
在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时,一位在英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其他国家提出要求它参加国际联合以抑制美国力量的这种建议,英国是绝不会答应的,反之英国还会不遗余力地反对这种联合。这种联合就像在1895年,法国、俄国和德国的联合军事行动使日本放弃了对中国旅顺的占有。我觉得英国人的做法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因为它完全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情感方面,虽然情感在国家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但它却是变化无常的。目前我们最关注的话题是,英国和美国有共同的利益需求,那么在什么领域内它们能够互相帮助呢?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和美国之间还有共同的政治传统,这种政治传统也有利于两国人的友好往来。依靠国家利益之外的动机来决定国家行动是非常不现实的,这个真理在今天和华盛顿时代同样正确,而它也被德国扣上了“现实主义”的帽子并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依据。政治家们依靠这个政策出发,他们所做出决定的合理性、全面性都取决于国家利益的需要,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需要对当前的现实有充分的了解,并将其分析透彻。对于一个想要在世界上指手画脚的国家而言,这种分析能力应该趋向大众化,而不单单是政府工作人员。这样一来,原本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也能够认识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国家才有能力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今天,美国就需要看清欧洲形势对自己直接和必然的影响。德国已经下定决心要在世界政治中称霸,而且正在公开地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支海军比英国海军还要强大,比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的海上力量都要优越。德国作为一个已经独立的国家,它正无可争辩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力,但它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因为世界各地都意识到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气场,无论是在某个地方的防御,还是德国同其他国家的争端。对于美国来说,这种形势的具体特征同美国在19世纪上半叶,特别是门罗主义的提出和美国南北战争这段时间所面临的形势无二。
如果德国一旦强大起来,它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惊世骇俗的,它比往日的形势更加让人担忧,因为当今的国际竞争比1860年要激烈得多,而这种状况的出现要归功于1870年后德国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同以前一样的是,这种对峙还是由海洋引发,而海洋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临海国家的边界线。这个世界已经习惯了由一支实力强劲的海军主导着它,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支海军的拥有者——英国。我们还意识到,海上霸权总是跟这个国家在商业上和工业上占有的优势地位相一致。今天,德国和英国为了争夺这种优势已经蠢蠢欲动。这种利益的需求使得各国都在海外寻找市场,并力图以足够的优势力量控制海外市场,使其完全听命于自己,这种控制发展到最高程度就是绝对的占有。这种形势目前正在盛行,它表明一个国家如何依靠自己的权力来开拓海外市场,如何为自己的工商业创造优势。英国人所秉持的贸易自由政策是完全建立在简单的优势上的,而现在这种优势已经摇摇欲坠,自由的贸易体系也将颠覆。在1878年,英国同意由奥地利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实施军事占领,虽然那时候黑塞哥维那在名义上还是土耳其的省份。但当奥地利占领这些地区以后,就大幅度地调整关税,英国也就接着被挤出了当地的市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门户开放”这个词汇就是对通过公开或隐蔽的占领领土而在这片领土上推行贸易独占政策的嘲讽。
无可争议的是,这种纯商业的竞争完全是基于经济和工业效率。然而,不管一个国家的商业贸易政策如何高明,它也只会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才会使本国的商业单纯依靠竞争。一旦它手中掌握了权力,就不会不使用它;而之所以没能使用这种权力,就是因为它还没能完全占领某片领地。于是,便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是还有一些国家想要占有这块地区;二是这块领地上民众的自我保护手段。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之前,一位在德国声名卓著的人说:“如果德国不能抢在其他国家以前抢占大片殖民地并在殖民地上立足的话,那德国只有认命了。”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话是出自真心的。
不过,国家是被一些偶遇的机会支配的,而且它非常愿意被这种机会所利用。在1898年初,谁能够预料到美国会占有菲律宾呢?那时候,菲律宾群岛既不是美西战争的起因所在,也不是美国人的战争目标,而且我还亲身经历了美国政府内部对抢占菲律宾的强烈反对,所以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一个国家接下来会做什么,或者是必须做什么。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某件问题的争议上,谁拥有足够的实力谁就能占据上风,而大家都会充分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目前,德国需要的大部分商品市场已经在它的控制之下,这种状况决定了德国人的目的和发展海军的野心。不过,德国的前途并不能依赖单纯的海军力量,还有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海军力量在权力的运用中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不够强大,那么在海外运用其他的力量就免谈,并且,海军还需要具备随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挥作用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必须拥有足够的海军基地,而要建立海军基地就必须在海外占领土地,如同德国在中国炫耀武力,并迫使中国将胶州湾割让给它。不过,按照德国首相的说法,夺取胶州湾不是偶然的、没经过考虑的孤立行动,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德国一直想要在远东拥有一块陆上基地。这番话充分表明了海军基地的重要性,而海军基地本身就是称霸世界这条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条锁链的结构为:工业——市场——控制——海军——基地。
这条锁链完整地反映了英国海上力量成长壮大的过程,正是英国海权的成长使得英美两国在门罗主义实施起到南北战争结束这一段时间里,展开了土地占有权的争议,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就像“疲惫的巨人”这个词说的那样,英国渐渐无力管辖这么大片的领土。那个时代的英国政治家也想到英国得到的已经够多了,但是骨子里的贪婪让英国欲罢不能,它的工业要求开拓更多的市场,它的海军依然傲视世界,在海上找不到对手。幸运的是,虽然英国意识到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两国之间又冲突不断,但在1812年英美战争中自己一无所获后,英国人虽然想侵占美国领土,但是一直没有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英美两国一直和平交往,美国人的许多要求也被英国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