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2694000000019

第19章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沉默也是一种智慧(1)

会说话不等于在什么场合都滔滔不绝,只能当主角而不能做听众。有时候,话说得越多,越显得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的话的概率就越大。必要时,我们可以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别人,把倾听和深思的空间留给自己,适时的沉默常常比雄辩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威慑力。

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自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说多了,人家会不高兴,说错了,还会伤了别人。说得越多,越显得平庸,说出蠢话或危险的话的概率就越大。

中国有句俗话说:"言多必失。"它是讲,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说得多了,言语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会从言语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其他人。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了,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些;心情不愉快时,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易讲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我们一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个陌生人往往在说第一句话时我们就形成了对他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因此当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说好第一句话是相当重要的。为了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少说话是最有效的办法。一则可以隐藏自己不自信的地方,二则可先了解对方,然后再讲出自己的意见不迟。如果上来就滔滔不绝,那就很有可能陷入糟糕的境地。

说话应该把握好分寸,有的话该说,有的话不该说;有的时候能说,有的时候不能说,若你总是不看时候,不分场合,不管对错就信口开河,那你迟早会吃亏。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事业、生活方面不顺利,追根溯源,都是由于失言造成的。

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深受爱戴的牧师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倒不坏,只是她常常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

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撒。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方式,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按照他说的做了一切。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这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以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没错,我的孩子。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收回吗?"女孩说:"不能,神父。"

"那么,当你想说些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灾祸大多是从自己的言谈中招来的,因而只有慎言才能少祸。

贺敦是北周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接着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慎言少说。

贺若弼开始还能记住,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三缄其口。可随着他在隋朝的功劳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被免去了官职;他不仅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终被逮捕、下狱、诛杀。

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均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和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分寸,说得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

言多者必有所误,所误必有所失。为人处世,不可言多,道理自在。

当面称赞别人,容易有虚伪和拍马屁之嫌,不恰当的称赞,更会使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而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或说别人的好话,效果要明显好得多。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喜欢听好话。来自社会或者他人的赞美能使一个人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当他的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他会得到鼓舞和愉快,从心里对你感到亲切,也缩小了你们的心理差距。但是当面称赞人,容易有虚伪和拍马屁之嫌,不恰当的称赞,更会使人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运用赞美这个沟通工具呢?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是悲又是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衷肠,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就不但是难得的,还是真心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人们都讨厌背后说别人坏话的小人,一方面是背后说坏话,会有中伤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背后的评价更能体现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知道一个人在背后赞美自己的时候,他也会感觉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会更加高兴。背后说别人的好话,远比当面恭维别人或说别人的好话,效果要明显好得多。不用担心,我们在背后说他人的好话,很容易传到对方耳朵里去。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在别人面前赞美这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后来,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政治盟友。

假如我们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说上司的好话,同事们会说我们是在讨好上司,拍上司的马屁,从而容易招致周围同事的轻蔑。另外,这种正面的歌功颂德所产生的效果是很小的,甚至还会产生反面的效果。同时,上司脸上可能也挂不住,会说我们不真诚。与其如此,还不如在上司不在场时,大力地"吹捧一番"。而我们说的这些好话,最终有一天会传到上司耳中的。

某公司的一位职员找小古借一本法律书,但不巧的是,小古那里也没有这本书。那位职员非常着急。小古想了想说:"这样吧,你到陈总那里去看看,他学识渊博、博览群书,没准他那里会有。"

这位职员来到陈总经理那里向他说明来意,陈总就问是谁告诉他的。这位职员说,是小古说的。陈总笑道:"我是学企业管理的,他怎么会想到我有法律书?"职员于是将小古的话学说了一遍。听了职员的回答,陈总感到由衷地高兴,从那以后,他与小古的关系更融洽了。

小古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对陈总的赞美:学识渊博、博览群书。这是小古对他才能的认可和称道。通过他人传达的一句赞美的话,比平时面对面一万句奉承的话更有效。小古将自己对上司的崇敬心理通过别人的口传给上司,高明又不露痕迹,自然会有奇效。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可把这种方法派上用场之处不胜枚举。例如,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随意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张经理这人真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了张经理的耳朵里,张经理心里不由得有些欣慰和感激。而那位员工也在张经理心里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就连那些"传播者"在传达时,也忍不住对那位员工夸赞一番:这个人心胸开阔、人格高尚,难得!

多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一个人,是你与那个人关系融洽的最有效的方法。假如有一位陌生人对你说:"某某朋友经常对我说,你是位很了不起的人!"相信你感动的心情会油然而生。那么,我们要想让对方感到愉悦,就更应该采取这种在背后说人好话、赞扬别人的策略。因为这种赞美比当面对你说:"先生,我是你的崇拜者。"更让人舒坦,更容易让人相信它的真实性。

赞美一个人,当面说和背后说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当面说人家的好话,对方会以为我们可能是在奉承他,讨好他。当我们的好话是在背后说时,人家会认为我们是出于真诚,是真心说他的好话,人家才会领情,并感激我们。

在日常生活中,背着他人赞美往往比当面赞美更让人觉得可信。因为你对着一个不相干的人赞美他人,一传,十传百,你的赞美迟早会传到被赞美者的耳朵里。这样,你赞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据国外心理学家调查,背后赞美的作用绝不比当面赞美差。此外,若直接赞美的力度不足会使对方感到不满足、不过瘾,甚至不服气,过了头又会变成恭维,而用背后赞美的方法则可以缓和这些矛盾。坚持在别人背后说好话,对你的人缘会有意想不到的影响。

一句捧场的话,可以使人飞黄腾达,一句进谗的话,也可以使人折戟沉沙。言辞的力量,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我们做事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行,说话也一样,说一百句无用的废话,不如一句深思熟虑后的妙语。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虑到吕布的本领高强,故有意饶其不死,留下为己所用。为此,他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称雄天下,希望曹操处死吕布。这时,刘备本可以列举吕布的很多劣迹恶行,但他仅选择了吕布心狠手辣、恩将仇报、亲手杀死义父的典型事例来说服曹操。刘备只说了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提醒了曹操:吕布反复无常,很难成为心腹,弄不好就会成为吕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下决心,立斩吕布。

吕布曾有恩于刘备,吕布被斩之前,也曾提醒刘备:"君不记辕门射戟之事乎。"然而刘备却不予理会,只用一句提示性的话,就坚定了曹操的决心,立即要了吕布的性命。

一些突发事件如若处置不当,万急之中也会酿成祸害。此时善不善于说话,可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了。

汉武帝好巡游,一次在鼎湖病后到甘泉视察,发现甘泉官道坎坷难行,事先未及整治,不禁怒从心头起:"难道义纵(治理甘泉的官员"觉得我必定驾崩鼎湖,连甘泉也来不了了吗?"

这件事本是义纵的疏忽,但情急之中竟难以置辩,不久,汉武帝就找借口杀了义纵。

同样是这个汉武帝,一次大病之后,猛然发现宫中御马竟比以前瘦了许多。他喝令叫来管马的上官桀,骂道:"你是不是以为我该病死,连御马也看不到了?"说罢便要治罪。

上官桀非常机智,急忙申辩说:"臣万死不才,唯知陛下圣体欠安,臣日夜忧虑,无心喂马。臣确实已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言未毕,泣不成声。

没有养好马与没有修好官道一样,都是不尽职,但是上官桀却很高明地将失职转成尽忠的表现。言语之间,使汉武帝觉得他极为忠诚。结果,上官桀不仅没有被杀头,反而受到重用,累官至骑都尉。

据说,墨子的学生曾经问墨子:"话是说得多好,还是说得少好?"墨子说:"你看田里的青蛙,整天叫个不停,却没有人理会它,而公鸡每天只在天快要亮的时候,才叫一两下,人们都很注意它。可见,话不在说得多而在说得有用。"

林肯曾经为一个案件作过精彩辩护,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里就驳倒了对方两个小时的论述。事情是这样的:

在罗克岛和达文波特之间,有一条大河,河面非常宽阔,于是,罗克岛铁路公司决定在这条河上修建一座大桥,以便人们顺利通行,但是,这个时期正是轮船公司生意最好的时候,如果在此时修建大桥,势必会影响轮船公司的经营秩序,经济毫无疑问也会急速下滑。

于是,轮船公司为了阻止罗克岛铁路公司在这个时期修桥,把罗克岛铁路公司告上了法庭,试图让法律否定他们的决定。谁也没有料到,这会成为运输史上最著名的诉讼案件。

轮船公司的辩护律师叫韦德,是相当有名的利舌。法庭辩论的最后一天,听众云集,他滔滔不绝,讲了两个小时,声音很大,法庭外面也听得到。他千方百计地为轮船公司辩护,甚至暗示修建铁路桥会引起水运工人的抗议和示威游行。

轮到罗克岛铁路公司的律师林肯发言时,听众不耐烦了,怕他也滔滔不绝。那也正是韦德律师的计谋。但是,林肯没有那么做,他只用了一分钟,不可思议的一分钟扭转了形势,案子因此闻名。

林肯站起身来,停顿了一会儿,仿佛让大家重温法庭庄严,然后平静地说:"首先,我向控方律师的滔滔雄辩表示祝贺。但是,跨河陆地运输远比河内水上运输重要。陪审团各位,你们要裁决的唯一问题是,对于未来发展而言,跨河陆地运输和河内水上运输哪一个更重要,哪一个是不可阻挡?"不到一分钟,他说完了,坐下。陪审团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做出了裁决,建桥方胜。

林肯的话语简明扼要,抓住事情的关键,起到千万言也不能比的效果。

为了使你的话更有力度,在话未出口时,先在脑子里构思一个轮廓,然后再按次序有条不紊地说出来就行了。如果我们使用的是电话交流的方式,最好事先把要谈的事情逐一列出,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说:"我知道你很忙,有这么几件事需要和您讨论……"这样一来对方就很容易接受,从而愿意和你交谈。

成大事者是那些谈话言简意赅的人。在不漏掉有用信息的前提下,越简洁越好。如果能常常有意地训练,那么必然会养成简洁的习惯。

一些大公司的门口,常写着这几个字:"要简洁!所有的一切都要简洁!"这张布告提示我们:办事要简洁,长话短说是很必要的,因为喜欢赘言长谈的习惯已经不适用于今日了。

很多人以为口才就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特定场合下也许用得上这种方式,但在更多的时候,这并非表示我们很有口才,相反,却会证明我们说话缺乏诚意,不负责任。因为这种说话方式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夸大其词,而这必定会受人怀疑和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