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2694000000040

第40章 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1)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忍耐不是吃闷亏、不是无能,而是面对讥讽毁谤用坦然的心来释怀。在遭遇人生的困境之时,我们不仅要学会忍耐,还要努力去寻找这种忍耐的价值。做人以能屈能伸为明智,选择在不成熟的时机和不适宜的地点出头,无异于是把自己挂出去当靶子。

资格不够,不要急着出头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只要一个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干,不管他忍耐多久,终究会有出头之日。

忍学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成名人物都是靠忍字而成大业的。现代世界上许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企业家、金融巨头亦将忍字奉为修身立本的真经,均在自己家中、办公室中悬挂着巨大的忍字条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忍学是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科学家的必修之课。

人,贵在能屈能伸。伸,很容易,但屈就难了,这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只要这个人真正有智慧、有才干,不管他忍耐多久,终究会有出头之日,而且他的忍耐力反而会更加富有魅力和内涵。人生很多时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误解,忍耐寂寞,忍耐贫穷,忍耐失败。持久的忍耐力体现着一个人能屈能伸的胸怀。

宋朝赵普曾做过太祖、太宗两朝皇帝的宰相,他是个性格坚忍的人。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悖,也敢于反复地坚持。

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

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

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般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贴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

太祖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赵普还有类似的故事。

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

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忍性的表现又重复起来。太祖拗他不过,不得不勉强同意了。

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

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

也就是说,你虽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低垂着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据说太祖为之深受感动。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双方认识差距有多大,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去思索,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就将"忍"出希望了。

有一位朋友,去找别人办事,拿出烟来递给对方,对方拒绝了,他便一下子失去了托人办事的信心。这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心态什么事也办不成。俗话说,张口三分利,不给也够本,见硬就退是求人办事的大忌。有道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想当乞丐又不想张口,有几个这样的大头,愿意主动地把好处让给你?要是真有那样的事倒要好好地研究一下他的动机了。所以说,要想求人应该有张厚脸皮。如上例所说,对方不要你的烟,可能是因为怕你找他去办事,所以才拒绝的。但话说回来,你应该这样想才对,对方不要你的烟,并不等于你不找他去办事,尽管他用这种办法给了你求他的念头降了温,但俗话说,让到是礼,你同他一直是处在同一个高度上讲话。虽说求人三分短,但刘备尚能三顾茅庐,你比刘备如何?更何况不图三分利,不起大五更。如果你决定求人,对方一时不能合作,你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反复申请,反复渲染,反复强调,那么就一定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现代社会更讲实效,脸皮太薄,一挫即退,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有时候,碰壁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尴尬,没有台阶下算什么,只要自己不在意,就没人能嘲笑得了我们。

只要你认为自己的行动目标没有错,而对方只是一时的心理障碍不答应,那么不妨死缠烂打追下去,一计不成二计生,是坚冰也有融化的时候。因怕羞辱而退缩的人,看起来很有几分"骨气",其实这种过分自尊于事无益。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容人之量,斤斤计较不是载福之道,人世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结下冤仇,一生中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

许多人血气方刚,常常为了泄一时之恨,造成了终身遗憾和家人的不安,实在是太不值得。其实只要在做事之前多一分斟酌,并以清晰的头脑,心平气和的态度去面对,就可以避免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不开心了。

用宽宏大量来对待人,再难处的人都可以相处。这也是培植自己的品德。有句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当宰相,官虽然大,权虽然重,但是也要受得住百官气。因为人家官虽然小,但有很多事情也可以给你制造麻烦,所以各种各样的气都要受。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容人之量,斤斤计较不是载福之道,人世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结下冤仇,一生中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

自古以来,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此人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

明朝的时候,苏州城里有位李老翁,开了间当铺。一年年关前夕,李老翁在里间盘账,忽然听见外面柜台处有争吵声,就赶忙出来查看。原来是穷邻居王老头在与伙计争吵。李老翁谨守"和气生财"的信条,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王老头赔不是。

王老头板着脸不见一丝和缓之色,靠在一边柜台上不再言语。挨了骂的伙计悄声对老板诉苦:"东家,这个王老头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当了衣服,现在说过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拿不出当衣服的钱,我一解释,他就破口大骂。这事可不怪我呀。"

李老翁点点头,打发这个伙计去照料别的生意,自己过去请王老头到桌边坐下,语气恳切地对他说:"老哥呀,我知道你的来意,过年了,总想有身体面的衣服穿穿。这是小事一件,大家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什么事都好商量,何必与伙计一般见识呢?您消消气吧。"

李老翁不等王老头开口,马上吩咐另一个伙计查账,从王老头典当的衣服中找四五件冬衣来。李老翁指着这几件衣服说:"这件棉袍是你冬天里不可缺少的衣服,这件罩袍你拜年时用得着,这三件棉衣也是要穿的。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余的衣服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这里。"王老头似乎一点儿也不领情,拿起衣服,连个招呼都不打,急匆匆地走了。李老翁并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将王老头送出大门。

当天夜里,王老头竟然死在另一位开店的街坊家中。王老头的亲属乘机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王老头,与他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那位街坊被拖得筋疲力尽,只得花一大笔银子将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来,原来王老头因为负债累累,家产典当一空后走投无路,就预先服了毒,来到李老翁的当铺吵闹寻事,以死来敲诈钱财。没想到李老翁一味忍让,他也不好意思,只好赶快撤走,在毒性发作之前又选择了另外的一家。

有人问李老翁凭什么料到王老头儿会有以死来讹诈这一手,从而忍耐让步,避过了这一灾祸。李老翁说:"我并没有想到王老头会走到这条绝路上去。我只是照常理推测,若是有人无理闹事,那他必然有所倚仗。如果我们在小事情上不忍让,那么很可能小事情会变成大的灾祸。"街坊们听了这话,都十分佩服李老翁能见微知著,处事得体。

生活中,只要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与其说这是一种勇敢,还不如说是一种莽撞。人生在世,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有意无意的伤害,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聪明的人总是尽可能地迁就对方,这看似懦弱的举动其实正是生存的智慧。既能让你避免耿耿于怀的自我折磨,又能让你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箭双雕的好事儿,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也不可小看。越是这样的人,越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并且最终可以成其大事。

靠一己之力横冲直撞打天下的人,只能称为"勇士",尚不够"英雄"二字,成大事者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写道:"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聪明的人善解屈伸之道,懂得随屈就弯。而逞一时之强,不该出头而强出头的人,往往在浮躁中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弱者感觉,但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越是这样的人,越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

刘备一生有"三低"的行动,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

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因正在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曾被皇上认为皇叔,却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是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的。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地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他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这又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西川。

"三低"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你已取得成功还是还没有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一个博士生论文答辩之后,指导教授对他很客气地说:"说实在话,这方面你研究了这么多年,你才是真正的专家,我们不但是在考你,指导你,也是在向你请教。"

博士则再三鞠躬说:

"是老师指导我方向,给我找机会。没有老师的教导,我又能有什么表现呢?"

本来,能赢得指导教授的肯定和赞美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啊,但博士生没有因此得意扬扬,而是谦逊地感谢导师,无疑这种得体的表现会赢得众教授的好感,于他只会有益而不会有害。

干事业需要低姿态,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

有对男女青年彼此相爱了,但女方的母亲认为男孩太木讷,不同意。那男孩虽然不善言辞,但很有心计,人又勤快。他经常到她家帮助干活,老人给白眼他不在乎,给冷板凳也不计较。见她家煤球没有了主动去拉,没水了马上去挑。有次下雨见到漏水,立即冒雨上房堵漏。她母亲得了病,没有车,他就背上往医院跑,直把老人感动得掉泪,终于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婚事。

所以说,懂得遇挫不退,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在一个团体之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子。即便得意时也不可忘形,不小心把手伸到人家的地盘上,难免不受到上司的戒备,同僚的排挤。

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气度。我们在做人处事的过程中,对每件事情的是非因果、轻重缓急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手伸得太长,难免遭人忌恨。

在历史上,因掂不准自己的斤两而致祸的人,实不在少数。

楚汉战争结束时,有人密报韩信谋反,刘邦将其拘捕后带至洛阳。此时韩信最大的过错是包庇一逃犯钟离昧,在封国内簇兵招摇巡视,还构不成谋反罪。然而韩信的致命弱点就在于他的思想还停留在列国林立的时代,认为在封国之内他有权任意处置一切,对于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做一名诸侯王很不适应,因而与汉中央的矛盾和冲突就难以避免。

刘邦未动刀兵就生擒韩信,但并未就此杀掉他,而是贬职监视起来。从当时的处境着想,韩信如能以此为转折点,在与刘邦的关系处理上像萧何一样谨小慎微,且忠心到底,或像张良一样急流勇退而明哲保身,刘邦即使想除掉他也找不到正当理由和事实根据,如此尚可颐养天年,得以善终。可惜的是他并没吸取教训,做出明智的选择,相反却委屈终日而耿耿于怀,同时在这种恶劣情绪支配下内心深处的叛逆意识反倒强烈增长。他先是采取一种消极的反抗办法,常常"称病不朝",觉得由王降为侯,地位与灌婴、周勃、樊哙等原来的部下等同,十分难堪,心情异常郁闷。耐力不足的韩信经历了由失望、怨尤到愤怒、仇恨的心路历程,最终发展到走上了谋反之路。

韩信善于立功,却不会避祸。在一些君王十分敏感或忌讳的事情上不知避嫌,政治乏智却自恃过高,锋芒毕露而终招杀身之祸。

世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了,但不管哪一方面突出的才干,总要与处世之才结合起来,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人用你,你就是人才,若四处招忌,恐怕这一生一世也不会有机会了。

戴蓉是一家跨国集团所辖分公司的员工,经过几年的奋斗,她现在已成为这家公司的公关部经理。

一次,总公司的几位高层领导在香港举行宴会,除了香港分公司的总经理及一些要员外,美国总部也来了不少要员,再加上一些大客户的参与,宴会的阵容显得非常盛大。

戴蓉在商场中有着一定的声誉,平时也喜欢以女强人自居,让她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业绩一直都非常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