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农艺系33级校友郑体思对抗战歌曲的育人力量,有着不可忘怀的记忆。
他在纪念抗战胜利57周年的时候告诉大家,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又进犯淞、沪,爆发了“8"13”的全面抗战,江浙一带的各高等院校迅速西迁。当时在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于当年10月迁重庆沙坪坝松林坡,赓即开学行课。在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人人大唱抗日救亡歌曲,一直传唱到抗日胜利。
在八年抗战过程中,《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唱得时间最长,人称为流亡三部曲。还有电影插曲《渔光曲》、《热血》、《毕业歌》等,同学们也经常传唱,往往从进校唱到毕业。而历届毕业的同学,都已真正做到了“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毕业歌歌词)。
记得当时在校园里开展的歌咏活动,并不选择地点,常在课余之暇,三、五成群地在寝室、在课间、在操场、在露天坝、在松林坡,甚至在行进的道路上,都可引吭高歌。只要有个同学带头,大家便满怀激情地齐声高唱,唱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特别是每当敌机空袭前后,或敌军侵扰消息传来,总能激发同学们同仇敌汽的爱国主义热情,倾诉在仇与恨、血与火的战斗激情之中。不断地高歌,不断地激励斗志,从而积极投人到艰苦勤奋的学习中去,更加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并引起了同胞们的共鸣。具体体现在历次的劳军、贩灾、献机、献金、从军、应征译员等各种运动热情上。当时的献金运动,中大全体师生献金数目即为沙磁区各单位之冠。
可以说,正是抗战歌曲把正义、勇敢、勤奋、学习、报国的精神带人到中大同学们的心间,《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把大学生与亿万人民的心连在一起:“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