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曾国藩:魔力不倒翁的生存寓言
26979200000011

第11章 有志者,方能行天下(1)

“浑”不是让人一味的含而不露。一个人的才能如果不显露出来,谁也不知道你的才华,那恐怕只能浪费了。问题是要把握时机,知道什么时候显露,显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因情况而异。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露,也不能一次将一切和盘托出、露出底细。

1.以“浑”处世,深藏不露

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规模宏远,而其训诫子弟,恒有恭谨厚藏,身体则如鼎之镇。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蒱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吏,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数君者,皆雄才大略,有经营四海之志,而其教诫子弟,则约旨卑思,敛抑已甚。

——引自《挺经·坚忍》

有人说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功成名就的原因,就是深谙藏锋不露之道。藏锋不露,在曾国藩的智慧字典里就是一个“浑”字。“浑”字虽不能说是曾国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却是众因素中不可或缺的。但曾国藩也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个字的妙处。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他才领悟到,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无论为人为己,为国为家,都应有技巧,“浑”字犹不可缺。

曾国藩由于从小受到家风的影响,生性刚硬倔强,这是一种性格优势,但也会带来消极后果。初入仕途,他本着为民请命、扭转危局的目的,采取了较为激烈的做法。

道光皇帝去世后,咸丰继位,他趁新皇帝求治心切的机会,连上四奏,极陈天下弊政,请求革旧立新。皇帝未予重视,他竟在朝堂上当面指责皇帝,差一点儿受到严惩。带兵以后,因无实权,为求办事速效,他又与地方官员发生了激烈矛盾,甚至他为清廷卖命的冲劲儿和惊人的能量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最后的结果是,咸丰七年(1857)他被迫居家守丧。一年后,由于胡林翼的活动和推荐,他才得以再次出山。

经此挫折,曾国藩性格开始了一生中最大的转变,也领悟了许多处世谋略。“悔字诀”就是在这期间悟出的。曾国藩也给予“浑”字极大的重视。

清人郑板桥曾经在家里题过“难得糊涂”四个字,还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糊涂更是难上加难”。聪明人多自以为聪明,往往乐于显露;而糊涂则要求人佯为不知。所谓的糊涂并非浑浑噩噩,而是隐藏聪明的策略,已经被人总结成了为人处世的智慧。曾国藩早年锋芒太露,为当权者所忌。曾国藩为咸丰帝所猜忌,就是因为当时其他官员对咸丰帝说,“曾国藩不过一匹夫,一回乡举兵,应者云集,实在可怕”。再加上曾国藩气势逼人,激化了同其他官员的矛盾。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过于显露自己都有坏处。

曾国藩自从被朝廷外放以后,深切感受到了“外吏之难,盖十倍于京辇”这句话的含义。经过几次挫折以后,他也学着糊涂了。

曾国潢脾气不是很好,他读书不如曾国华、曾国荃勤奋,学问基础也稍差。加上他惹事比办事多,曾国藩认为他不适合从军从政,便将他打发回家去了。曾国潢本想借兄长带兵之机捞个一官半职的,却被赶了回来,心中不服气。他在家主持家务、照顾老人、教育后辈,但也时常借兄长之势到处出头露面,甚至带人捉拿起义百姓,送交官府杀掉。曾国藩多次告诫他,“处兹大乱未平之际,惟当藏身匿迹,不可稍露圭角于外”,让他少管地方上的事务。经多次告诫,曾国潢有所收敛,后来也未从过军,一直在当曾家的大家长,倒也井井有条。

经过咸丰年间数年的反省,曾国藩对“浑字诀”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他不仅力纠此前知而不能行的毛病,还将此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同时谆谆告诫部下,要学会用“浑”字处理难为之事。

李鸿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才华横溢,见识高远。他刚投身到曾国藩幕中时,曾国藩并没有立即应允,而是百般刁难。曾国藩曾对手下人说,这是要磨去其身上的书卷气,使他知道世事艰难,学会收敛。后来李鸿章留下充当幕僚,出了不少主意,许多奏稿也是他起草的。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才华很赏识,但觉得他棱角太分明,聪明外露,应当改正。所以他给李鸿章写了几封信,都说及此事。为了帮助李鸿章改正,曾国藩一直将他留在身边,加以教导。直到认为已经可以了,才派他出去练兵,独当一面。即使如此,他仍不时写信教导。

曾国藩逐渐学会从“浑”字上看出一个人发展的潜力。咸丰十一年(1861),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咸丰帝逃到热河,留恭亲王奕诉处理与洋人的关系。曾国藩在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中是如此评价:“恭亲王之贤,吾亦屡见之而熟闻之,然其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若驻京太久,圣驾远离,恐日久亦难惬人意。”

恭亲王是当时满人中最有见识的人物之一,他与慈禧联合发动了政变,执掌了朝政。但因他聪明太露,为群臣所忌,更为慈禧所忌,几年之后,就被撤去一切职务,居家养闲了。曾国藩此信写于三年之前,见识不可谓不明。

“浑”不是让人一味的含而不露。一个人的才能如果不显露出来,谁也不知道你的才华,那恐怕只能浪费了。问题是要把握时机,知道什么时候显露,显露到什么程度,这些都因情况而异。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一般情况下不要露,也不能一次将一切和盘托出、露出底细。

2.用顽强战胜困难

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齐;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

——引自《挺经·坚忍(下)》

当我们在面对失败的时侯,若是心中产生自怨自艾的想法,将会招致严重的挫折感。这就是极度脆弱的性格!极度脆弱的性格会长久地深植在我们身上,而且不断地在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上表现出来。一旦脑海中充满失败的感觉后,你的外在行为将会表现得和你的想法一致,而且愈陷愈深。由此,我们开始变得更加脆弱!

若任由这种情况发生,那么消极心态会持续且愈变愈糟,除非你的脆弱性格能消除。以销售员为例,当他处于长期的业务低潮后,若是能创下一笔惊人的销售业绩,则在他心中长久以来的低落情绪,便可戏剧性地一扫而空。

自我肯定是能诱发积极、活泼开朗的性格而渐渐奠定信心的基石,有了自信为基础等于向成为英雄豪杰的目标迈开一大步,因此而成功立业的类型真是细数不尽。

曾国藩的一生是极为成功的,他认为:一个人获取成功性格要靠能力和智力,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失去三大法宝——立志、忍耐和明心。

咸丰五年(1855),自从罗泽南等离开江西以后,曾国藩在江西的处境更是一天比一天坏。在这种危急时刻,曾国藩认为首先要“自救”,那就是加强自身建设,苦练自身的硬功。在内湖水师缺乏一位得力的统领,几位军官都是平平之才的情况下,曾国藩只好让李元度兼辖水师事。

曾国藩不断地给李元度写信,教他如何带勇、如何列阵打仗。在8月28日的信函中,曾国藩写道:

兹特有数事叮嘱,千万不能忘记:

第一,扎营宜深沟高垒。虽仅一宿,亦须为坚不可拔之主计,但能使我垒安如泰山,纵不能进攻,亦无损于大局。

第二,哨探严明。离贼既近,时时做敌来扑营之想。敌来之路、应敌之路、埋伏之路、胜伏追击之路,一一探明,切勿孟浪。

第三,禀报详实。不可专好吉祥话,遇有小事不如意,辄讳言之。

第四,痛陈客气。未经敌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之人也是如此,如果有了一些阅历,便自然觉得我军处处都是漏洞无一可恃,也就不轻言战了。

写了这些,曾国藩仍然不放心。他想起上年写的《水师得胜歌》在军中影响很好,既通俗又实用,便再花几天的功夫,写出了一首《陆军得胜歌》。歌中讲到了湘军陆师在扎营、打仗、行军、法纪、装备和训练等六个方面所应注意的事项。

尽管曾国藩如此苦口婆心,但李元度仍然不能将他的陆师部队训练成能战敢战之师。曾国藩吃不香、睡不熟,他预感总有一天会出大事。

在陆师方面,湘军在江西的两支主力,统领也都不很出色。周凤山马马虎虎,只能说还算过得去。至于李元度,简直是一个书呆子,而且不可教。曾国藩花在他身上的心血最多,他也让曾国藩最不放心。因此,曾国藩在自救的同时,还必须求救。

曾国藩首先写信给湖北的胡林翼和罗泽南,请求罗泽南率部重回江西救援,以解他及其驻江西湘军的坐困之危。同胡林翼函商,则是打算将彭玉麟调到江西来充内湖水师统领。胡林翼知道彭玉麟与杨载福矛盾甚深,尽管经过别人的苦心调解,但仍不能尽释前嫌,也正愁如何安置他,所以便非常痛快地同意了曾国藩的要求。可这个彭玉麟是个极重乡情、特重孝道的人,他提出在去江西之前要先回一趟湖南衡阳老家省亲,这样来回折腾,直到1856年初才赶到江西南康,曾国藩总算是身边有了一位可以依赖的水师将领。

但湘军在江西樟树镇很快遭到太平军袭击而大败。樟树镇位于吉安与南昌之间,是赣南重镇,南昌南路的重要屏障。1856年2月,周凤山风闻石达开率部来攻,早已吓得魂飞魄散,全部营盘竞在一天之内丢失无遗,大量的官弁和勇丁溃向南昌。

曾国藩闻讯之下,惊骇不已。从南康乘坐一艘小舟,急速赶到南昌,收拾残局。他过去曾立下一条规矩,凡是溃散的勇丁,一律不准重新招募入营,而这一次他看太平军来势凶猛,而自己手下又再无可战之军,回湖南重新招募更是远水不解近渴,最后只得违背定制,将溃勇重新招集起来,编组成军。然而,他决定将统领革职,另委贡虎臣和毕金科为统领。

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一面写奏折请求咸丰帝同意将从自己身边调走的罗泽南、刘蓉的善战之师重新调回江西,但却遭到了咸丰帝的拒绝。同时还一面分别写信给胡林翼和罗泽南,希望他们能够同情他的处境,救人于危难之中。

罗泽南回信曾国藩,谈了自己的想法,表示一旦武汉攻克,即率部东下,与曾国藩等会师于九江。

胡林翼也不愿意罗泽南离开湖北。他在给清廷奏折中表示,武汉即将攻克,希望罗泽南一军再在湖北停留十天半月,保证到时候就一定可以占领武昌。因此十天半月之后,他就派出得力部队东下救援江西。

但不久罗泽南战死,太平军在江西节节进军,曾国藩更加困难重重。当年5月,曾国华等从武昌出发,经湖北威宁、蒲圻、崇阳入江西义宁,于8月抵达瑞州城下。

同时,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在骆秉璋和左宗棠等人的授意之下,募勇2000人,配以樟树镇败将周凤山回湖南所募道州勇2000,合共4000人,组成一军,由湖南东攻江西吉安,称之为吉字营。

这样,到1856年9月,湖南、湖北两省先后组织了三支部队共计一万三千余人援赣。这些湘军部队的到来,使奄奄一息的曾国藩又抓住了几根救命稻草。

心力憔瘁的曾国藩看见太平军从江西战场上大量撤出,一开始感到迷惑不解。但很快,他派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就发来了消息,将天京内讧的情况告诉了他。

求救、自救,天机终于使曾国藩渡过了大灾难。

曾国藩走出困境的这一过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启示:一是在艰难时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徒然的抱怨是无用的;二是在困难时刻重要的还是要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办法,哪些是自己能办的,哪些是需借助他人的,在此前提下去努力经营,或可有“山穷水复”的一日,至于天机则是不可企及的。

曾国藩的成功,因为他有自己获取成功性格的意愿,并靠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惊世的伟大成功者。在他的一生中,处处留下了关于获取成功性格的忠告,假如把他的忠告概括为一句话,即为:一个人获取成功性格要靠能力和智力,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失去三大法宝——立志、忍耐和民心。

遇到危难,不能畏缩,只有这样才可走出困境。世上有多少人都被危险吓倒,越不过这道关。实际上,身处危难,才能更加进发获取成功性格的欲望和激情,更加考验一个人挑战危难的硬功。曾国藩获取成功性格的硬功在于:磨砺身心,顽强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