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20多年前海达远东的成立并未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为拓展香港水险业务,1985年12月13日,富纳斯·海达以15万港元在香港成立了分公司——富纳斯海达(远东)保险顾问有限公司(2002年5月更名海达保险顾问有限公司,同年8月再次更名海达远东)。近三年后,在招商局集团对董氏家族东方海外保险业务进行收购的大背景下,海达远东随母公司富纳斯·海达一起被招入招商局集团麾下。
海达远东现任执行董事邹德辉(Raymond),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1974年,邹德辉中学毕业后进入当时的会德丰保险经纪公司工作。此后在“船王”董家私人公司工作期间,邹德辉在茂宁保险集团任首席承保官。当时,茂宁保险集团承接了董家九成以上的保险生意,最高时年保费达到8000万美元。1983年起,邹德辉受命开始负责筹建海达远东,成为公司三大创始元老之一,并于198海达远东董事邹德辉(图片来自《招商局》杂志2009年6月第120期)
7年起任海达远东董事总经理,至今已有25个年头。
目前招商局有两人在香港政府专业部门任职,一位是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现任香港港口发展局董事;另一位就是邹德辉,现任香港航运发展局顾问(曾任香港港口发展局顾问三年),是唯一一位来自保险界的代表。名片上印有招商局醒目LOGO的他笑称,自己是随海达远东被董家卖到招商局的。
首次涉足保险经纪行业的招商局集团,在接手海达远东后开始了一轮全球扩张撒网,横扫中国澳门地区、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但事后看,这并非一轮完满的海外扩张。
1989年,香港最大的船东要将其总部迁移至加拿大,海达远东为此于次年4月在温哥华成立分公司,但直至1995年6月传闻一直未兑现,海达远东在业务牌照上又受到受当地市场的限制,出现了累计813万港元的亏损,无奈只能清盘。
在设立加拿大分公司的同年,也就是1990年9月,海达远东又与新加坡公司GMI成立合资公司,其中海达远东占股49%。不过,合资公司无法获得在新加坡的业务全牌照,只被允许经营再保业务,此后公司因亏损被关闭。
相比之下,1988年海达远东在菲律宾市场的情况则乐观不少,成立的合资公司MagsaysayHoulderInsuranceBrokers,Inc.(MHIBI)如今仍在健康经营。其中,招商局持股45%,全球最大的菲律宾船员劳务输出代理Magsaysay海运公司持股55%。船员保险是MHIBI的主要业务来源。虽然公司历年创造的佣金收入并不高(2010年为1000多万港元),但实现了微利。
对海外市场不熟悉及地域保护主义造成的高准入门槛,是海达远东前一轮出海行动屡屡受挫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坚守香港本土市场,才是海达远东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最优选择,即便这一弹丸之地的保险经纪业务市场已趋饱和。
香港保险经纪业发展比较成熟,85%~90%的非寿险业务由经纪公司安排,寿险业务比例稍低些。目前香港共有600多家左右保险经纪公司,保险监理处对保险经纪从业人员门槛要求较高。
1985年至2009年,海达远东已连续25年赢利。其佣金收入从1986年的200万港元增至2008年的9488万港元(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降至8082万港元),员工人数由3人发展到95人,2008年净利润达3172万港元,2009年微降300万约2800万港元,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实力的保险顾问公司之一。
海达远东十年的财务数据显示,其收入增幅并不大,但净利润增幅惊人。海达远东2008年营业收入较1999年递增107%,2008年净利润则较1999年递增1195%。原因是成本费用保持了相对稳定,这反映出海达远东成本控制的功力(近年海达远东没有新增投资),也是其15万港元资本金得以不断“滚雪球”的原因。
以佣金规模计,目前海达远东在香港保险经纪业位列第三。第一为全球最大的保险经纪公司怡安集团(AON)之香港分支机构,其做大的策略是大量兼并收购本地小公司;第二为汇丰保险经纪公司(已被达信保险经纪公司收购),主要依托汇丰银行业务。相比前两者的外资血统,海达远东可谓三强中唯一一间纯正香港字号的公司。
可以说,海达远东初创时代的杀手锏,是强大的股东业务。最初其只做董氏集团内部保险经纪业务,以水险为主。但从董氏家族剥离后,董家业务占比只可能做减法。在招商局金融集团和邹德辉的推动之下,海达远东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水险业务如今已占据半壁江山,与水险业务平分秋色。以2008年、2009年数据为例,其水险业务营业收入由4639万港元降至4518万港元,同比下降3%,而非水险业务则由3380万港元猛增至3848万港元,增幅达14%。
海达远东的主要客户包括和记黄埔、长江实业、九龙仓、愉景湾等。这多半是靠良好信誉积攒下来超过十年的老客户。
目前海达远东78%~80%的佣金收入来自非集团业务。市场化竞争之下,逐渐脱离母体的海达远东如何强势保持业务份额?
在香港保险经纪市场,包括怡安、达信在内的多数外资经纪公司是以“邮差”身份出现的。即香港公司只是全球公司的一个分支,其职责在于搜集香港市场投保人需求,并上报至位于欧美的总公司,由总公司方面与保险公司接洽。这种“中转站”模式的弊端在于,信息链冗长,多次传递需求与反馈的完整性难以保存,一旦“邮差”搜集信息无法做到100%详尽,保险公司就很可能根据不完整信息作出不恰当的保险安排,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与“邮差”不同,海达远东直接“面对面”——前端与投保人接触,后端与保险公司接洽。这保证了保险公司通过海达远东完全获取客户需求后,进行合理保险安排。
当然,这也对经纪人的谈判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市场中没有这些人才,所以都到我们这里挖。”邹德辉说,目前香港市场做水险经纪业务的,五成以上都出自海达远东名下,可谓水险经纪“黄埔军校”。市场还曾传言,目前香港水险业有近半人都曾是邹德辉的学生。
“三合一”
招商局金融集团对比分析发现,保险经纪行业存在欧美、香港地区市场饱和,中国内地市场青涩的格局。
以美国为例,60%以上的财产险业务和30%以上的寿险业务由保险经纪渠道实现。中国香港地区类似,分别为60%和20%。
中国内地则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1999年至2007年,内地保费收入增长率达2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1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更高于美国保险市场的8%。但截至2010年上半年,内地接近400家保险经纪公司仅占有财产险市场6%、人身险市场0.5%的保费业务量。
截至2010年上半年,内地财产险佣金收入14.35亿元,同比增长18.00%,占全部经纪业务收入的79.12%;人身险佣金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22.27%,占经纪业务收入的9.91%。当时按BusinessMonitorInternatinal及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预测,2011年以后,随着保险经纪在保险销售渠道中地位的逐步增强,其增速可能超过保险行业。
将未来经纪业务市场的重点转向境内市场为主的大中华区,是趋势所在。
从时间上看,海达远东算得上内地保险经纪业的第一批海外弄潮儿。海达远东早在1993年3月就成立了北京代表处,1994年向中国人民银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正式递交成立分公司的申请,1996年又以“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申请成立“海达保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但不久之后,全国金融大整顿开始,监管部门停止了所有保险、保险代理机构的审批工作。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后,保险经纪和保险代理牌照审批重启,但由于国家对外资申请保险经纪公司牌照条件苛刻,海达远东无法满足要求,最后只能由招商局金融集团牵头参股组建海达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达深圳”)。
海达深圳由招商局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广州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新兴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于2000年11月由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2001年9月5日营业,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全国性专业保险经纪公司之一。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00万元,总部设在深圳,经营全国范围内的财产险、寿险、再保险等经纪业务及风险管理业务。目前,已在北京和广州设立了分公司。
海达深圳开业后近4年,也就是2005年6月,一家以上海为中心,以长三角洲经济区为腹地,兼顾沿海地区业务发展战略的招商海达远东保险经纪(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达上海”)正式营业,与海达深圳不同,它是招商局金融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由此,招商局集团保险经纪业务形成了海达远东、海达深圳、海达上海、海达英国(海达保险服务有限公司)的四点格局,招商局也成为中国唯一在中国内地、香港地区及伦敦三地拥有专业保险经纪公司的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