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时间副词】可分四种:1.表过去时的,有“既、已、尝、业、竟、讫、始、素、曾”等;2.表现在时的,有“方、适、见”等,3.表将来时的,有“且、将、寻、随、后、行将,方且”等。4.表不定时的,有“忽、须臾、遭、疾、亟、徐、渐、久暂、偶、间、复、俄、旋”等。
【古汉语语气副词】可分六种:1.表肯定的,有“必、确、定、固、诚、信、须、实、须得”等;2.表示否定的,有“否、靡,罔、亡、母、匪、莫、未、弗、不、未尝”等;3.表示巧幸的,有“幸、幸而”等,4.表示推测的,有“盖、殆、似、几,约、似乎”等。5.表反诘的,有“岂、宁、庸、巨’等,6.表示转折的,有“反、顾、偏”等。
【古汉语连词】分两大类:联合连词和偏正联词。它们可以连接词、词组和句子。
【古汉语联合连词】可分四种:1.表示并列的,有“与、及、暨、且…”·且……、载……载……”等;2.表示进层的,有“且、而况、况乎、而又、尚……况……,非独……亦……”等;3.表示选择的,有“抑、如、宁……将……,非……则,与……宁……与其……孰若……”等;4.表示承接的,有“即、乃、则、而、乃若、既而、已而、且夫、至如”等。
【古汉语偏正连词】可分五种:1.表示条件的,有“非、微、舍、除、无论、不拘”等;2.表假设的,有“若、如、而、苟、”设、使、即、则、令、果、向使”等;3.表示因果的,有“因、由、故、是故、以故、是以”等;4.表示让转的,有“虽、顾、纵、则、纵使、即令”等;5.表示目的的,有“以”等。
【古汉语介词】可分四种:1.时地介词,有“于、乎、爰、以、为、及、竟、自、由、因、道”等;2.原因介词,有·以、用、于、为、缘、由”等;3.方式介词,有“以、于、与、将、赖”等;4.人事介词,有“于、与、及、以、乎、焉”等。可介状语、补语、,定语。
【敬称】又称“尊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相当于代词的第二人称。如对君主称“王”、“大王”、“君”、“上”、“陛下”等。对一般人称“公”、“卿”、“子”、“先生”、·足下”、“夫人”、“丈人”等。也有用对方的官职或字当敬称的,如鲁肃称孙权为“将军”,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君实”。
【谦称】表示谦逊的自称。相当于代词的第一人称。如君主自称“寡人”、“孤”、“不毂(谷)”等。但君主自称“朕”不是谦称。因为上古的“朕”是一般人都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从秦朝开始,才把它专用为君主自称。一般人自称“愚”、“仆”、“小人”、“鄙人”,女子自称“妾”等。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
【敬词】指在动词之前所用的表示尊敬的修饰语。如“奉”、“拜”、“幸”、“辱”、“枉”等。“奉”、“拜”所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如“奉送”、“拜送”表示在赠送对方时十分恭敬。“辱”、“枉”所修饰的动词,是对方的动作。如“辱示”、“枉驾”意指对方这样做是降低了身份,受了屈辱,自己感到不安。“敬”、“谨”也表示尊敬对方。如“敬受命”(《陈涉世家》)、
“谨诺”(《项羽本纪》)。
【谦词】指在动词之前所用的表示谦下的修饰语。如“窃”、“忝”、“敢”、“伏”等。“窃”修饰的动词是自己的动作,如“窃闻”,表示是自己称私下所说、私下认为的未必正确。这是客气话。“忝”表自谦,含有不够资格的意思。“敢”表示自己的态度冒昧。“伏”是伏下身去,表示自卑,如“伏谁圣主之恩,不可胜量”。(杨恽《报孙会宗书》)
【同形异义词】由于汉语的发展变化,古代许多词,现代汉语只继承了它的词形和语音,内容却不相同。这类词叫同形异义词。有两种情况,1.古代是两个词,现代是一个词。如“少同学”(《大铁椎传》)中的“同学”是两个词:同:在一起;学:学习。今为一个词,指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又如“体面互见之美术也”(《图画》)中的“体面”是“体”和“面”两个词的连用。体:立体;面;平面。今为一个词,意思是:光彩;好看。2.古今虽然是一个词,但意义不同。如“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中的“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又如“权起更衣”(《赤壁之战》)中的“更衣”:上厕所;今义:换衣服。
【古今字】古代汉字数量少,一个汉字常常兼表几种意义。为了认起来方便,后来就另造新字来代表其中的某一义项。于是出现的字是古字,后来另造的字叫今字。这里的“古”、“今”是相对的:先秦为古,汉代以下便是今;先秦汉代为古,魏晋以下便是今,余类推。如知道的“知”,与智慧的“智”,先秦时代都写作“知”,汉代才造“智”字;解说的“说”与喜悦的“悦”,先秦与汉代都写作“说”,后世才有“悦”字。“知”与“智”、“说”与“悦”便是古今字;“知”、“说”是“智”、“悦”的古字,“智”、“悦”是“知”、“说”的今字。有人把古今字归于通假字中,称为古今通假。古字用作今字时,读今字的字音。
【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助那个字的意思。在古汉语中有大量同音假借的现象,在解释字义时不能字字拘于本字本义的分析,否则就会发生望文生义的错误。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还”注释是“回转”。为什么“还”是“回旋”呢?从字面上考虑是解释不出“回转”的意思。如从字考虑,“还”和“旋”是同音假借,“还”解作“回旋”就合适了。由此可见一个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用本义及引申义都解释不通,就可以考虑是不是同音假借。但古今字音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全根据今音妄加臆断,要找它的规律性。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有两点:1.前者是就断代而言;而后者则是就异代而言。2.前者是同时代文字运用过程中的借用;后者则是文字演变过程中的分化。
【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相同,可以通假,称双声通假。如“亡”与“无”,“麾”与“挥”、“扣”与“叩”、“趣”与“促”的声母相同,可以通假.分别见下列的例句: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麓》)一生产的东西有时间限制,可是使用它却没有限制,那么物质、财力一定(会)缺乏。2.“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书搏鸡者事》)一于是(搏鸡者)(把)豪民的衣服剥下来自己穿上,再自己骑上豪民的马,指挥大家簇拥着豪民(列)马前。3.“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一寺庙的和尚叫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块)敲击它。4.“复使一人趣之。”(《西门豹治邺》)一再派一(个)催促她。
【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的韵母相同,可以通假,称作叠韵通假。如“详”与“佯”、“信”与“伸”、“炎”与“焰”、“情”与“诚”的韵母相同,可以通假。分别见下列的例句: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一秦惠王忧虑这件事,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作)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2.“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一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话,(把)脚伸给东郭先生。3“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一一会儿,烟火布满天空,人马被烧(死)被淹死的非常多。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一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拿诚心(来对待)。
【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可以通假,称作同音通假。如“钧”与“均”、“罢”与“疲”、“唱”与“倡”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可以通假。分别见下列的例句:1.“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芋老人传》)一(慈水的)县承、县尉等听说这件事,以为老人和宰相有老交情,邀请(老人)见面时,(用)平等的礼节相待。2.“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9)一疲惫的人,瘦弱的老人易子而食。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一现在如果把我们这些人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号召,该(有)很多响应的人。
【读破】又称“破读”。训诂学术语。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以表示意义、词性的转变或专用名词的需要。1·由于意义转变而读破。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中的“行”:品行,读x2ngi“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出师表》)中的“行”:行列,读hdng。又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中的“长”:排行第一,读zhan9s“用叶者取初长足时”(《采草药》)中的“长”:生长,读2hdng;“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中的“长”:与“短”相对,读chdngo2.由于词性转变而读破。如“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答司马谏议书》)中的“邪”:邪恶、不正,形容词,读zi6;“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邪”:吗,语气助词,读y6。又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之士,合从缔约,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重”:贵重,形容词,读zh6ng“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中的“重”:又,副词,读ch6ng。3.由于专用名词的需要而破读。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中的“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读kehan;“穆公访诸蹇”(骰之战》)的“蹇”:姓,读jian;“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复庵记》)中的“华”:山名,读hua;“魏公子无忌者,魏王少于,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王名,读xi。
【倒文】1.指古书中词语顺序、分句顺序或叙事顺序超出一般情况的特殊倒置现象。如“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按通常顺序应是:“怒于室,色于市”。2.校勘学术语,指古书文句在传抄、刻印中颠倒误置的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指古书文句在传抄、刻印中被误增而多出的字,又称“衍字”。如“令吏民皆智知之”(《墨子·备城门》),古书“知”、“智”常不分。《墨子》多以“智”为“知”,“智’就是“知”,“智”下的“知”便是衍文。
【典故】诗文中截取前人语句或使用前人事迹以为文,借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叫典故。如“背道而驰”原于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又如马中锡《中山狼传》:“不几于守株缘木乎?”“守株”是使用《韩非子·王蠹》中“守株待兔”的故事。“缘木”是截取《孟子·梁惠王上》中“缘木求鱼”一语。
【句读(d6u)】1.旧称文章中一个完整的语句为“句”,语句意思未完而需停顿处为“读”(d6u),或叫“逗”。合称句读。古人用“。”符号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断句的方法大致有六种:1.反复通读全文,弄清全篇的文意;2.先难后易,3.主谓之后,有时要适当停顿,可以断句;4.从各类虚词在句中的作用、用法,找出断句的规律:发语词和句首语气词后面可以断句;感叹词后面大多可断句;语气词后面大多可断句;关联词除“以、而、且、写”等外,其余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苟、而况、纵使、然而、既而、且夫、无论”等前面大多可断句;“曰”字后一般有停顿,要准确地标出文中对话部分;“之”字出现在句中较多,也有时出现在句尾,“于”、“以”作介词时,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它们后面不能断句。5.抓住语句核心断句前后追问、推测,是有效的断句方法。6.利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对称句断句。
【圈点】古文用来截断文句的书面符号。圈“。”表示文章的句,点“·”表示文章的读·(逗)。文句的精彩和重要地方也常用圈、点来标记。
【词类活用】指某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用作乙类词,这叫词类活用,又叫“实词活用”。如“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中形容词“赢”、“老”与“罢夫”一起充当“易”、“咬”的主语,用作名词。又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中名词“器”带宾语代词“之”,用作动词。这种活用只是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临时职务,如果离开了上下文,就没有这种功能了。与跨类词之通常兼用于两类的不同。在阅读古文时,不仅要掌握实词的通常意义和用法,而且要注意它在具体句子中的活用情况。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副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形容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汉语里是普遍的。如“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中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事。又如“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名词“刑”与动词“断”一起带宾语“其两足”,用作动词:施刑。名词“黥”用在代词宾语“之”前面,用作动词:在脸上刺字。
【名词用作副词】古汉语中,名词常直接做状语,名词就起了副词的作用:1.表所在地点。如“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间”,名词作状语,表示“至”的处所:从小路。2.表所在时间。如“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隆中对》)中的时间名词“日”用作谓语“密”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持续性:一天天地。3.表所用的工具。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箕畚。4.表动作行为的方式。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兄长一样。5.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如“东方千余骑”(《陌上桑》)中的方位名词“东方”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
【形容词用作动词】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中的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用作动词:擅长。又如“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原君》)中的形容词“私”带省略的宾语“自”,用作动词:偏爱。
【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周处》)中的“横”,读hegn叩,充当“冀”的宾语,用作名词。又如“醉醇酞而饫肥鲜”(《卖柑者言》)中的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名词作状语】参见“名词用作副词”条。
【动词作状语】如“跳往助之”(《愚公移山》)中的动词“跳”用作动词“往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跳着。又如“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中的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继承着。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两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果带宾语,就有“使……”的意思,成了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如“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膏泽”,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又如“以夭梅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中的“病”,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生病。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中的“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枉;委屈。又如“纵之顺之”(《病梅馆记9)中的“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顺畅。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仅形容词和名词有这种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而耻学于师”(《师说》)中的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2.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读wang,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王。又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中的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聘”,用作意动:以……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