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之一。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它不同于科学论文中的议论,不运用逻辑推理,而从形象思维的实际需要出发,作为形象描写的辅助手段,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鲁迅(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评价。
抒情性文艺作品的议论总是同叙述、描写、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是形象化的、饱合感情的议论。脱离形象的空发议论,是文学创作应当避免的。
【讽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针对敌人或者针对落后的、错误的、不合理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和批判的目的。有些艺术形象或整个作品全部用讽刺手法创作而成,如《威尼斯商人》。讽刺的基础在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喜剧性色彩的矛盾或畸形特征。它的特点在于“旨微而语婉”,太露、太过分,就不符合讽刺的艺术要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真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讽刺是永远需要的,但不能乱用。有对付敌人的,有对付同盟者的,有对付自己人的;由于对象不同,目的也不一样,讽刺的态度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异。
【象征】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用以表现与它的某些特性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如《孔雀东南飞》中以比翼鸟、连理枝象征忠贞的爱情。鲁迅《药》的结尾,以革命者夏瑜坟上的花圈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高尔基以“海燕”形象象征革命者迎着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勇敢搏斗、胜利前进的英姿。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以傲然挺立、坚定执着的枣树象征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等。象征的意义应该明朗些,可以含蓄,但不要隐晦;可以耐人寻味,但不要令人费解。象征手法,可以用一个象征构思全篇文章,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运用。《海燕9属于前者;《药》中夏瑜坟上的花圈属于后者。
【公式化】文艺创作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在创作构思中不是面对现实生活,竭力反映生活真实,而是把纷纭复杂、丰富多采的生活纳入作者头脑里的某种僵化不变的模式中,使作品在表现人物、安排故事情节、结构布局等方面形成千篇一律的固定格局。公式化是概念化的一种表现。一般把二者相提并论。
【概念化】文艺创作中的一种不良倾向。其主要特征是:用“形象”去图解概念,甚至用抽象议论取代形象的塑造。它颠倒了文艺同生活的关系,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去寻找事例,编造故事,敷衍成篇。概念化的作品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不具有艺术力量,既不能深刻而真实地巨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又不能有力地感染教育读者。一切创作都要努力克服概念化,摆脱概念化的影响。
【个性化】通过具体鲜明的个性特征来反映典型人物的社会本质的方法。也指作者塑造典型人物时,对其个性特征的描写所达到的鲜明、生动的程度。
个性即人物独特的性格、气质、容貌、习惯、语言、行动及心理活动等等。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只有联系共性写个性,通过个性来概括表现共性,才能达到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才能塑造出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深刻而生动地反映社会本质的目的。
【大众化】又称“群众化”。进步文艺的特点之一。它要求文艺作品以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适应他们的审美趣味,并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在艺术形式、表现方法等方面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便于他们接受、掌握和流传。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特色。只有在社会主义时代,文艺的大众化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民族化】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民族特点。即作家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学作品具有本民族所有而为他民族所无的特点。它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学艺术传统的表现,是一4"民族、一个阶级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文艺的民族化并不拒绝学习和借鉴别国和别民族的文艺,面是把其中于自己有用的形式、表现技巧加以消化和吸收,纳入自己民族的文艺传统,使之具有本民族的作风和气派。
【人民性】进行文艺批评和衡量古代文艺作品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审美观点,在形式上运用丰富的民间语言和表现方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文艺作品的人民性的表现形态是复杂多样的。有的作品的人民性以直接形式表现出来,即用正面肯定的方式直接反映人民的生活、情绪、愿望和斗争;或者用侧面否定的方式批判人民中间落后的、反面的东西,来启发和激励人民;有的作品的人民性以间接形式表现出来,即用下层劳动人民的立场和观点,去揭露上层统治阶级的腐朽,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以激起人民的关注与思考。
【建安文学】汉末建安到魏初这一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文学上诗歌的成就最为显着,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诗歌中吸取营养,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激昂,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及蔡琰等。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此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他们的作品具有骏爽刚健的风格。但部分作品表现出消极出世的思想。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代表作有《七哀诗》和《登楼赋)。
【唐初四杰】指唐初以诗文齐名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都是位下名高、年少才茂的诗人。在政治上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又有坎坷艰苦的经历;在诗歌创作上,努力摆脱齐梁纤丽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思想和题材的领域。他们对于创制七言歌行,发展五言律诗、五言绝句有较大的贡献。
【古文运动】指唐代韩愈所倡导的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
韩愈把先秦两汉的文章称为古文,与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追随者有李翱、皇甫浞、柳宗元等。从贞元至元和的二三十年间,逐渐形成一种风尚,压倒了骈文。古文运动的理论,特别是韩愈所提出的文以载道、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观点,指导了后来文章的写作。许多古文家用它来叙事、说理、写景、抒情,联系了日常生活,而且也使之成为文章史上源远流长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个古文家、文章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元末明初朱右采录此八人文为{八先生文集》,始有/乙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唐宋部分亦仅取这八家。稍后茅坤本唐顺之之说,选辑《唐宋八大家文钞》,其书风行国内,“八大家’之名遂盛传。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革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主要内容是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由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加的统一战线运动。
【辞赋】古代文体的一种。兼指两种韵文:一种是《楚辞》和模仿《楚辞》的作品;一种是赋。赋是在(楚辞》的影响下形成的,但体裁不同。《楚辞》中主要作品是屈原的《离骚》等篇,因此《楚辞》的体裁也称“骚体”。汉以后盛行赋体,骚体逐渐衰落了。
【骈文】古代一种字句整齐、音韵铿锵,对仗工切,多用典故的文体。由散文的辞赋化发展而成。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多数属应用文,只是讲究辞藻华丽和音节和谐,也有一些抒情、写景的骈文,具有浓厚的诗意,较一般散文更能感染读者。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唐、宋较为盛行。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滥用典故,因而影响内容,流于形式主义。
【风、雅、颂】《诗经》中的诗歌有风、雅、颂三类。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音乐上。“国风”是用各国的地方乐调歌唱的。“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周王朝把他们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认为是正声,叫作雅乐。近人王国维《说周颂》:“颂之声较风雅缓”。清人阮元《释颂》说,颂字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颂”是连歌带舞的,
舞有种种样子。这是颂的特点。
【赋、比、兴】我国古代诗歌中叙事、状物、言情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法。赋,即“敷”。“敷陈”,即铺叙事物的性质、形态、变化及发展,直抒作者的胸臆及对描写对象的评价。比,即譬喻,“比方于物”,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把本来是抽象的思想感情或观点,说得具体生动,给人鲜明的印象,或者将一些不便直说的事情婉转含蓄地表述出来,耐人寻味。兴,即寄托,“托事于物”,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绘以引起联想达到寄托感情的目的,所谓借物发端、借题发挥或借物起兴都属于此。
【序言】是一种介绍、说明、评价的文章体裁。一般放在卷首或一本书正文的前面。属于说明文。有自序;代序两种。序言的主要特征有四点:1.说明性。对作品的内容或作家的生活、思想加以说明。如《(农村调查)序言》说明出版这个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2.知识性。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或抟授社会科学知识。如《(物种起源)导言》传授有关·物种起源”的自然科学知识。3.规律性。序言中总结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鲜明地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如《(农村调查>序言》鲜明地提出了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集中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4.客观性。评价作家、作品必须依据作家、作品的客观实际,要讲求科学,不能凭感情用事,要站在公平无私的立场讲话,不能带有主观随意性。如《{呐喊)自序》中,鲁迅对自己早期历史、思想的记叙和说明,完全符合他的客观思想实际。
【跋】写在书籍或诗文后面的说明性文字,又称“后记”、“编后”等。内容和主要作用是:说明编写情况,阐述某些观点、原则,介绍或评价作品等。由于着眼点不同,一本书可以既有“序言”又有“跋”。属文章体裁。
【表】有两个含义:1.文体的一种。指臣属给帝王所上的文书。秦朝起,凡臣给皇帝上书都称“奏”。2。文史中的一种体裁。按时间顺序用表格形式列记历史事件,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如《史记》有《十二诸侯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属文章体裁。
【书】有两个含义。1.文体名,指朋友亲戚之间的一般书信。2.文史中的一种体裁,分类叙述天文、地理、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现状以及各种典章制度。如司马迁《史记》有《天官书》《河渠书》。属文章体裁。
【本纪】史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的名称,是记述历代帝王政迹的。其体例首创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纪者,记也,本有其事而记之,故日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记,而帝王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
【世家】史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的名称。是记述诸侯兴亡的事迹的。其体例首创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唐刘知几《史通·世家》:“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
【列传】史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的名称,是记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的传记。其体例首创于西汉司马迁《史记》。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沿用了这一体例,凡记述皇帝以外人物事迹的传记,一般简称“传”。
【史诗】指文学中两种作品:1.古代大型长篇叙事诗,反映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着名的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对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都有真实的描写,而以战争描写为最多。如相传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编成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奥赛罗》,印度的《摩呵婆罗多》,我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2.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叙事作品,有时也被称为史诗,或称为史诗式的作品,如茅盾的《子夜》。
【小说】文学体裁的一大类别。它是运用叙述、描写等各种艺术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中心,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特点有三:1.小说能最充分地体现出语言艺术的特点,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运用各种表现方法,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外貌、心理及意识活动和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的描绘来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2.小说的篇幅和容量有极大的伸缩性,它能对产生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作最充分、最具体的描写,表现更为完整、更为复杂曲折的矛盾冲突。3.小说能充分具体地描绘人物活动的背景、环境,展现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
【长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能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表现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小说。长篇小说有四个特点:1.长篇小说具有一定意义的生活事件和各式各样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描写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揭示出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特征。2.长篇小说拥有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据统计,《红楼梦》拥有四百多个各种各样的人物,结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地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构成典型人物韵画廊。3.长篇小说的情节错综复杂,完整丰富,有许多事件相互交错,有许多活动竟相展开,有许多线索相互穿插,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惊心动魄,气势宏伟壮观。4.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有正主题和副主题。
【中篇小说】介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具有中等规模的叙事文学作品。与长篇小说比,它的容量较小,反映的社会生活不大广阔,时间过程较短,人物较少,情节较为单纯,结构也较为简单,与短篇小说比,它有较大的容量,往往选取现实生活中一组较大的事件,描写主人公生活的一段或全段过程,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除一两个主人公之外也可以有较多的次要人物,其性格的描写也较充分,情节结构都较为复杂,’
【短篇小说】内容高度凝炼,形式特别短小的小型叙事文学作品。短·篇小说的特点有四:1.篇幅短小,字数不多,容量不大,它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或侧面加以描绘。2.人物少,只有几个甚至一个人物,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大多限于主导方面,最突出最鲜明地表现最典型意义的性格特征。3.事件单一,情节场景集中、紧凑,线索也不复杂,很少枝蔓。4.主题单一,形象地提出并回答现实生活中某一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