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与微动作
26987600000014

第14章 内涵丰富的五官(1)

人类表情传递着丰富多样的信息,最早的时候,面部表情是来自人类本能的生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表情逐渐具有了社会意义。比如,恐惧表情能帮助人类祖先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恐惧往往伴随着精神高度集中、瞳孔放大等生理现象,有助于对突发状况作出反应。微笑的表情则有助于睾丸酮的产生。

闪闪惹人爱的大眼睛

在形容人的眼睛美时,人们常说,“看他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一样”。其实,人的眼睛不是看上去会说话,它们是真的会说话,如果你更多地了解了眼睛的语言,就会发现,原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可以说其实不是比喻,而是陈述事实。

瞳孔是动物或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瞳孔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进而保护眼睛。瞳孔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将本意传达给对方。瞳孔只有两种变化——放大或缩小,但是人的心理变化是多样的。而且,心理变化的速度要比人的眼睛快很多,瞳孔如何反映内心,我们又该如何根据细微的变化推测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内容呢?

人可以控制面部表情,但是不能控制瞳孔,而瞳孔的变化恰好能告诉别人你的喜恶。当人看到喜好的人,或者喜好的事物时,瞳孔会放大,增加信息量;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时,瞳孔会缩小,减少信息量。当大脑从事超负荷的劳动时,瞳孔会缩小,以减少刺激的进入;当人感到紧张时,瞳孔也会缩小,这是人类固有的生理反应。

与人交谈时,人会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激动、愤怒、惊讶、悲伤、怨恨等,此时,眼睛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懂得观察对方的眼睛,与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就能看出对方心中所想。纳瓦罗说,当人说谎时,会出现更多的眼神接触,不要以为直视眼睛就代表真诚,说谎者是想探明你是否相信他。因此说,一个人看着你的眼睛并不代表他告诉你的就是真相。

睁大眼睛的含义很多,具体判断时,还要和脸部的特征结合起来。睁大双眼的同时,眉毛高耸,脸颊凹陷,表示的是恐惧;睁大双眼,扬起眉毛,面带笑容,表示幸福或感兴趣;睁大双眼,迅速一瞥之后回归正常,代表惊讶。当人觉得某些事物很恶心、很反感时,人们会眯起眼睛,眼睛眯得越严实,厌恶感就越为强烈。

积极的情绪会使一个人的瞳孔扩张,消极情绪则会让瞳孔收缩。情绪沮丧时,人的眼睛无神,瞳孔像豆子那么大;这时,如果听到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瞳孔会从收缩转向扩张。美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赫斯在瞳孔运动方面颇有建树。他在研究中发现,当人处在兴奋状态,瞳孔会比正常时大4倍。

人们常说,在与别人交流时要认真看着对方的眼睛,正确的做法是认真看着对方的瞳孔,因为瞳孔的变化会把对方心中最真实的感受告诉你。研究表明,瞳孔的扩张会让人看起来更迷人,因此为了吸引顾客购买商品,大街上那些巨幅广告,海报上的模特除了光鲜亮丽、长相迷人之外,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实际上,在后期制作时,模特的眼睛是经过修饰的,她们的瞳孔经过了人为的修改,比本人扩大了很多。

陌生人初次见面,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对彼此的第一印象,这一印象取决于人眼看到的东西。男人和女人初次见面,四目相对,如果瞳孔扩张,很显然,他们彼此产生了爱慕感,甚至是一见钟情。有一种说法是,恋爱中的女人最美丽,看起来容光焕发,非常有魅力。那是因为她们和爱人在一起时,内心非常喜悦,喜悦的情绪表现在脸上,瞳孔就会比平时扩张一些,因此看起来更迷人。

目光呆滞通常被看做是精神游离,感到厌烦的表现。当你对朋友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时,你自己沉浸其中,乐不可支,一抬头发现,朋友已经目光呆滞很久了,很显然,他们对你的故事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和异性约会时出现这种情况,就表明你没戏了,对方不喜欢你。

肖敬和他的同事刚抓了一名嫌犯,名叫李继,四十多岁的北方男子,是珠宝店连环抢劫案的主犯之一。审讯时,李继态度很好,他愿意合作,将有关抢劫案的一切都说了出来,但是他一口咬定是一个人作案,没有其他同伴,好像早已做好了为同伴牺牲的准备。肖敬已经根据现场的录像带了解到,嫌犯一共有三人,李继和一个人持枪进入珠宝店抢劫,另外一个同伙将车停在巷口接应。

可是,李继坚持说只有他一个人,这让肖敬的审讯无法继续。他们必须尽快找出另外两名甚至更多的同伙,这时,一位到李继老家走访调查的同事提供了有利的情报。原来,李继这次是和两位高中同学一起出门的,他跟家里说“和两个哥们儿到南方做点小生意”,走访的警察还拿来了李继同学的照片。

肖敬认为,既然他是和同学一起离开家的,和他一起作案的可能就是这两位高中同学。于是,他们向李继展示了几十张照片,要求他在看到照片的同时,讲述他所知道的关于照片中人物的情况。当然,肖敬对他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因为他肯定不会说实话,看照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他的身体语言,找到和他一起作案的人。

肖敬注意到,当李继看到其中两个人的照片时,眼睛突然睁大,瞳孔迅速收缩,并且轻轻地眯了一下眼睛。很显然,李继并不想看到这两个人。由此,肖敬判断,这两个人很可能就是他的同伙。最终,肖敬在李继的老家找到了另外两个共犯,他们的确是李继的高中同学,三个人曾经是最好的哥们儿,人称“铁三角”。只可惜,三人纷纷下岗后,生活压力大,微薄的收入根本不够养活老婆孩子,所以才起了邪念,“想一下搞一大笔钱”。

两名共犯被捕后,经过审讯,他们都供认了犯罪的事实。最终,李继也不知道警察是如何找出他的同伙的。其实,虽然他嘴上没说,却通过身体语言为警方提供了线索。说到底,也算是他把同伙出卖了吧。

在美国,自由派看见马丁·路德·金的照片时,瞳孔会放大,因为马丁·路德·金是自由派的代表。当自由派看到的是保守派的领袖时,他们的瞳孔会缩小。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给被试呈现不同的图片,结果发现,那些能够引起性唤起的图片会使被试的瞳孔放大。疼痛、毒品、酒精也会让瞳孔放大。交警在进行酒精测试时,完全可以根据瞳孔的变化判断司机是否饮酒。

在给单身男女、未养育儿女的夫妻和已为父母的夫妻展现婴儿照片时,女性的反应都是瞳孔扩张,不管她是单身、未育还是已为人母;相反,单身或者未有孩子的男性在看到婴儿的照片时,瞳孔反而缩小了,已为人父的男性看到婴儿照片则会瞳孔扩张。这样看来,没有育儿经历的男性逗弄别人的孩子只是一种礼貌,相反,女性对孩子的喜爱则是真情流露,这大概就是女人作为母亲的天性吧。

胸有激雷,面如平湖

古语有言:“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胜利而不妄自狂喜,失败而不惶恐气馁,内心波涛汹涌而不露声色,可拜他为大将军,即此人可成大事。

怪不得古人认定能做到“胸有激雷,面如平湖”的人可成大事,因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不多。且不说个人心理素质,控制欲望和冲动的能力如何,单说人的面部表情就不可能面如平湖,尤其是在“胸有激雷”的情况下。有些表情是不自觉的,超越意志力控制范围的。因此,内心平静,外表或许能装个开心、忧伤或者颓废,但若内心早已波涛汹涌了,脸上还能平静如湖水,那么确实不是一般人。

因为医疗检查,文婧星期一上班迟到了两个小时。不过,她已经提前告知主管迟到的原因,回到办公室后,又进行了一遍口头解释。为了将落下的工作补上,文婧放弃了中午休息的时间,午饭也是在一堆文件中草草解决的。

即使这样,还是有人惹得文婧不痛快。事后她才知道,她堵在高架桥上时,有人打电话到家里查她是否无故缺勤,同时给行政主管打电话说,“文婧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了,她这人就是这么散漫”。接着,文婧接到了骚扰邮件,里面除了看不下去的文字,就剩下标点符号了。

“真是无聊透了,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呢?”觉得实在太生气了,文婧在办公室里发起火来,“花这么多精力搞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本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啊!”所有人都知道文婧说的是谁,上个月因为文婧抢了他们组的项目,英花一直对她怒目而视,恨不得文婧从楼梯摔下去,一直滚到地下室。说穿了,还不就是嫉妒。两个人针锋相对,同事被夹在中间无所适从,有时还要忍受不相干的窝囊气,文婧对此也很不好意思,可是一件件事情堆积起来,连心平气和地工作都做不到了。

文婧爷爷当年为她取的这个名字,意寓为文静,不过很遗憾,文婧的性子和文静一点都不沾边,沾火就着,喜怒哀乐全都写在脸上。内心波涛汹涌,外表平静如常,对文婧来说是不可能的。文婧向来以“胸有激雷,面如平湖”鞭策自己,只可惜,即使想要装得再平静,如果难隐心中怒火,真实的内心便会被表情给出卖了。

人在快乐时,额头平展,眼睛闪光,嘴角向上提,面颊上提;惊喜时,眼眉高挑,眼睑睁开,下颌张开,轻微地吸气;愤怒时,眉头紧皱,鼻翼扩张,如果在愤怒中大哭,表情变化会更明显;恐惧时,眼睛睁大,额头有平行皱纹,上眼睑上抬,口微张。如果严重恐惧,面部肌肉全部紧张,嘴、眼、脸颊的动作幅度更大。

同一张脸上,或者不同人的脸上先后出现快乐、惊喜、愤怒、恐惧、厌恶等表情,我们都能清晰地分辨,继而根据对方的表情推测其心理,做出行为判断。实际上,人的表情非常之多,早已超过了人类能够分辨的数量。

如果将参与构造表情的面部肌肉进行排列组合,能够形成约4000万种不同的面部形态,这个数字并没有将肌肉不同的收缩程度算进去。当然,不是所有的肌肉形态都能构成表情,但至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人类表情竟然可以如此丰富。

但是,人类的某些表情是与生俱来的,是跨文化和跨地区的。从中国到巴西,从新几内亚到津巴布韦,不管人们使用何种语言,形成何种文化,愤怒、厌恶、恐惧、惊讶、快乐和悲伤的表情为人类所共有,而且,引发这6种基本表情的面部肌肉也是一致的。

人类表情传递着丰富多样的信息,最早的时候,面部表情是来自人类本能的生理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表情逐渐具有了社会意义。比如,恐惧表情能帮助人类祖先在残酷的环境下生存。恐惧往往伴随着精神高度集中、瞳孔放大等生理现象,有助于对突发状况作出反应。微笑的表情则有助于睾丸酮的产生。

时至今日,人们不仅能阅读表情,了解表情代表的社会含义,还能从微表情中看出伪装,读出内心的秘密。微表情不容易被发现,99%的人看不到那个转瞬即逝的信号,但是保罗·艾克曼做到了。在艾克曼之前,没有人进行过微表情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人对这一领域感兴趣,只是大多数人觉得这个研究不太可能,也有人用错了方法,因此没能坚持到底。

《Lie To Me》是一部根据艾克曼的研究撰写剧本的电视剧,剧中莱特曼博士的母亲玛丽曾经是一位精神病人,她对医生说,她已经不再感觉沮丧,希望周末和家人团聚,获准回家后,玛丽选择了自杀。这段记忆让莱特曼痛苦不堪,当他成为微表情识谎专家后,经常一个人躲进自己的房间,反复观察母亲和医生的访谈视频,试图找出母亲撒谎的证据。

这段情节对应着现实中一个真实的例子。艾克曼在他的着作中提到一位也叫玛丽的家庭主妇。她也请求放假回家,获批后,她坦白自己是在撒谎,为了获得自杀的机会,因为她感到悲观和绝望。三个月后,玛丽的病情有所改善,此后多年维持正常。

如果你在精神病院工作,住院的一位患者曾经试图自杀,过些天之后,患者突然告诉你,“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我可以出去过个周末吗?”这时候,你要如何选择呢?精神病人经常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且会发誓说,“我说的都是真话”,他看起来状态不错,而且非常诚实,你要怎么做呢?如果你准许他离开医院,然后他趁机自杀,影响是非常糟糕的,但如果他说的是实话呢?

玛丽是如何骗过那些经验丰富的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呢?她曾经三次尝试自杀,却能用轻松、愉快的表情对医生说“我现在感觉好多了”,她是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保罗·艾克曼很久。后来,艾克曼将分辨人是否在说谎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艾克曼找到了玛丽的谈话录像,当他用非常慢的速度播放时,发现了玛丽脸上一闪而过的强烈的痛苦表情,时间持续非常短,只有1/15秒。这种瞬间发生的,非常强烈的表情就是微表情。如果一个人心神不宁,同时神色自若地撒谎,他的身体语言就是识破谎言的钥匙。

在司法案件中,阅读嫌疑人的表情,或许能找到破案的线索。尤其是在一起案件没有现场,没有作案痕迹,没有具体的作案时间,也没有具体嫌疑人时,如何认定嫌疑人,并且在嫌疑人未供述的情况下收集线索,可能就要靠阅读微表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