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盛在中国
2699100000006

第6章 联想PC豪门梦断 (5)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有个硅谷,那可是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老大的摇篮,那里最早是美国的无线电跟军事技术基地,美国政府为了打造全球顶级的空军、海军队伍,将大批的科技人才引入硅谷。后来,IBM的对手——惠普、英特尔、柯达、通用、苹果等无数美国新贵都拥有硅谷血统。人才已经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绝对保障。

在美国历史上,IBM的人才可以说就是美国的人才。

高盛之父西德尼·温伯格担任罗斯福政府物质供应局局长的时候,IBM就是美国最大的军火商。身为美军粮草大总管的温伯格,从IBM大批量采购M1卡宾枪和勃朗宁自动步枪。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广泛用以军事计算、后勤和其他军需的设备都是从IBM来的。

IBM的人才,在美国人心目中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早在1969年,“阿波罗”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肩负着人类的使命,首次登上了月球;1981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又成功地飞上了太空。美国人创造的这两次历史性太空神话,都是IBM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太空设备。在白宫心中,IBM就是美国最高军事科技的后勤保障,人才就是最高的军事机密。

现在,联想居然跑到美国来调查IBM的底细了,还要将IBM的人才全盘接收,这是美国政府无法接受的事情。尽管IBM的PC业务对整个集团的贡献率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尽管IBM的PC部门的总资产只有15.34亿美元,总负债却高达25.10亿美元;尽管IBM的PC部门是一份亏损严重甚至资不抵债的资产,美国政府依然咬住人才不放。

联想的谈判人员一度抱怨,IBM的PC业务已经是夕阳西下。美国政府这么一闹,高盛马上就站出来忽悠联想:“任何并购都有风险,谈判双方并不是心血来潮,这些风险已经考虑在内。”高盛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的忽悠技术显然很一般,他反复强调,IBM的人才很值钱,这个论调正好跟美国政府合拍,真不知道这位爷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当时高盛亚洲的合伙董事总经理徐子望在给当初的高盛首席执行官保尔森写报告的时候,提出了“汉克计划”,这个计划后来演变成了大项目计划。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自然也就划归到了“汉克计划”的大项目之中。当初说的是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不仅仅是看得见的有形资产,还包括了IBM的研发能力、销售能力与IBM品牌三大无形资产。

联想当然希望能够将IBM的研发人员一锅端,长城集团跟IBM合作数年,在PC江湖之中却籍籍无名,甚至被江湖抛弃,这样的悲剧根源就在于长城集团只是一个代工的,是IBM的农民工而已。联想可不想成为PC领域的农民工,如果能够将IBM的研发人员弄过来,那可就是土农民进城——草鞋换成了皮鞋。

高盛正是看准了联想的心思,甚至搬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来忽悠联想。“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于是乎,高盛就语重心长地对联想说:“联想在国内市场已经成功,但国际业务还有待开始,用自己的品牌打江山可能需要很多年,但借助IBM品牌,就极大地加快了步伐。”

没有人才的收购是失败的收购,联想可不会那么糊涂。

高盛都出面忽悠了,那人才问题就一定要解决,必须说服美国政府放弃阻止研发人才转入联想。即便是联想真的想放弃,得州太平洋集团也不会要一个空架子。IBM立即邀请了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组建说客团队。

斯考克罗夫特可是大有来头。

出生于犹他州奥格登的斯考克罗夫特,毕业于西点军校,退役前是空军中将。1989年6月,中国发生了动乱,西方各国政府纷纷宣布制裁中国。1989年6月21日,美国总统老布什(George H.W. Bush)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要求派特使秘密访华。7月1日,老布什派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将军作为总统特使访华。

斯考克罗夫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跟邓小平握手言欢。邓小平一眼就看出斯考克罗夫特正是那位自1972年就追随尼克松、基辛格开始“破冰之旅”的总统军事助理。同年12月9日至10日,受老布什派遣,斯考克罗夫特以通报美苏首脑会晤情况为由再度访问中国,这是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后,首位美国官方高层人士公开访华。自此,西方对华制裁实际上已经结束了。

IBM邀请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出面组建说客团,这跟高盛集团的一个重要人物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罗伯特·霍马茨(Robert Hormats)。

希拉里成为奥巴马政府国务卿的时候,邀请这位爷入阁担任美国副国务卿。这位爷自1982年加入高盛集团,担任投资银行业务部副总裁和高盛(国际)董事,后来一直做到了高盛(国际)副董事长兼高盛集团执行董事,在高盛的海外投行业务中,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腕儿。

IBM邀请斯考克罗夫特出面,罗伯特·霍马茨成为关键人物。罗伯特·霍马茨在进入高盛之前,履历如下:1969年~1977年,罗伯特·霍马茨曾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和布热津斯基的高级经济顾问;1977年~1979年,罗伯特·霍马茨担任美国国务院经济事务高级副国务卿特别助理;1979年~1981年,任美国贸易副代表;1981年~1982年,出任负责经济商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

罗伯特·霍马茨跟斯考克罗夫特关系十分密切。现在,高盛成为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业务的顾问,罗伯特·霍马茨正是这件国际大并购的高盛最高负责人。罗伯特·霍马茨深知,只要斯考克罗夫特出面,那么说客团就能拉来重量级的嘉宾。罗伯特·霍马茨的眼光无可挑剔,斯考克罗夫特组建的说客团里出现了前总统福特(Ford)和老布什。

豪华的说客团一出马,美国政府就同意放行了,同意IBM的PC研发人员移交给收购方。这样一来,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部门就再也没有顾虑了。不过,美国政府可不会就这么简单放行了,附加条款是必需的:联想集团必须保证,不寻求获得IBM美国政府客户的名单,联想员工不能进入除IBM 的PC部门以外的任何IBM办公楼等。

人才是政客打包票就能留住的?

高盛为了满足联想的人才需求,打消其对人才流失的担心,颇费周折搬出了邓小平的老朋友以及两位美国前总统。尽管当时说服了美国政府,可是政客拍胸脯跟妓女在床上甜言蜜语没什么两样。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一年后,就出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联想在美国跌出了PC市场的前五名。尽管柳传志咬着牙梆子说,没有关键人才溜走,但事实已经非常明显了。

7. 资金链上的最后一刀

有了美国政府的包票,联想集团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知识产权中的品牌问题成为讨价还价的新焦点。不过对于已经对PC业务失去信心的IBM来说,一切都可以让步,只为了让联想集团早点接过这块烫手山芋。

在一番争吵之后,IBM来了一个中国人喜欢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的时间限制为2004年12月到2006年5月。这期间,联想在合作中只能使用IBM原品牌及旗下的Think系列,IBM将继续销售贴有其品牌的电脑,目的是避免原有客户流失到戴尔或惠普。

第二阶段的时间限制为2006年5月到2008年3月。这期间,IBM与联想合作开发新的品牌。

第三阶段的时间限制为2008年4月到2009年12月。这期间联想的品牌Lenovo将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主要品牌,IBM将以标签形式注明其在该品牌中的贡献。

不难发现,IBM只给了联想5年免费午餐的时间。5年之后,IBM如果发现PC市场还有机会,那IBM就可以用自己的品牌重振PC业务,这对于总裁帕尔米萨诺来说轻车熟路。

品牌跟人才都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交易价格问题。一开始,IBM咬住20亿美元的门槛不放,联想的谈判小组拿出IBM的财务数据,表示20亿美元太贵了,IBM体系内的PC业务账面净资产为负的9.76亿美元,2003年亏损高达2.58亿美元。

杨元庆最后长叹一口气:跟IBM的谈判有一半时间是在讨价还价。

有了高盛这样的财务顾问,联想不花一半时间讨价还价才怪。身为财务顾问,高盛理应站在联想一边,帮助联想讲价钱,可是高盛并没有利用IBM在PC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来压制IBM,相反却将IBM没落于PC江湖的原因归咎为元器件质量问题,这是一个多么荒唐而幼稚的借口。

联想却相信了。

最终的谈判收购价是17.5亿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相当于136.5亿港元。当时联想的净资产还不足45亿港元。17.5亿美元的价格是这么计算的: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联想集团股票及承担IBM 的PC部门账面上的5亿美元债务。

按照规定,首次交割于2005年4月30日实施,此前联想须于2004年12月8日向IBM支付2 500万美元现金作为商誉保证金。首次交割时,联想须向IBM支付现金6.24亿美元(扣除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之后),并按每股2.675港元的发行价,向IBM配发821 234 569股股份以及21 636 459股无投票权股份。

现在很清楚了:IBM将PC部门卖给联想,套现6.5亿美元,还成了联想的股东,在首次交割完成之后,IBM持有联想已发行股份总额约18.9%的股份,占联想投票权总额约9.9%。这样一来,IBM成为了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回过头来看看当初的品牌三步走战略是多么愚蠢。按照合约,在合作的初期,IBM还将继续销售PC。地球人都知道,在IBM的PC业务中,还有一个X系列,这一部分并没有纳入并购标的。一旦IBM重返PC市场,只需等待五年就可以利用X系列重操旧业。那个时候,IBM不仅可以利用持有联想的股份分享联想创造的利润,还可以通过X系列重出江湖,赚取新的PC利润。

中国人有句古话:狡兔三窟。

品牌需要时间去考验,可是资金却让联想钻进了高盛设置的陷阱之中。如果没有得州太平洋集团在竞购的关键时刻搅局,那么联想的收购价格也不会仅仅少了2.5亿美元,也许这个价格会更低。而得州太平洋集团这个高盛的老哥们儿,早就在等着联想跟IBM的成交了,因为最大的机会还在后面。

净资产不足45亿港元,而吞下的却是价值136.5亿港元的庞然大物,中国人把这样的鲁莽行为称为“蛇吞象”。这种愚蠢的行为从来都会导致消化不良,轻者会拉肚子;重者跟吞进肚子里的大象一样,慢慢地被憋屈死。

不过,在联想的眼中,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它就是要蛇吞象,吞下IBM的PC业务。

这是一幅美好的蓝图,拿下IBM的PC业务,联想就能跻身世界PC豪门,至少能够在资产规模上进入前三强。联想的人甚至拿着计算器测算,两家资产合并报表后,在全球五百强的企业名单上,中国的企业又会多出一个,那就是联想集团。可是兴奋之余,他们似乎忘了一件事儿,资金链犹如一把无形的刀,而高盛跟他的朋友们已经将刀架到了联想的脖子上。

联想当时有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