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清华管理课
26998600000028

第28章 责任管理(6)

结果,那些回答数目奇高的应聘者全部被录用。对此,清华管理课的解释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十年后的工薪竟然和现在差不多或者高不了多少,这首先说明他对自己的学习、前进的步伐抱有怀疑,他害怕自己走不出现在的圈子,甚至干得还不如现在好。这种人在工作中往往没什么激情,容易自我设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他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信心,我们又怎能对他有信心?

自我设限的观念带给人的是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懦弱、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

还有一个让人感到沮丧和惋惜的事情:

有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干起了搬运工人,一干就是十几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份工作?”

他说:“换工作?我虽有学历,但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把它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没有什么经验,谁还会要我呢?”于是他一直在当搬运工人。但天不遂人意,公司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开始裁员,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连搬运工都做不成了。

公司总经理在谈及辞退他的理由时说:“像这种有吃有喝就满足的人,根本创造不了什么大的价值,他的存在与否,对公司无关紧要。”

这不是造化弄人,也不是怀才不遇,是他自我设限的思想毁了他的前途,使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没有你的同意,没有人可以让你觉得你低人一等。如果你觉得低人一等,那是你自己决定的,你本来并非如此。自我设限思想把我们放在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低水平上,上帝并没有把我们放在那里,我们应该远远高于那个水平。

亨利·福特说:我最喜欢积极工作的员工。因为他一旦积极起来,便会调动顾客的积极情绪,生意便做成了。

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项工作,就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引擎中迸发出无穷的能量,继而推动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这样,即使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也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许多人认为自己在公司里每天好像是依附在一台大的、没有人性的机器上的齿轮,因此失去了积极的心态,认识不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每天,除了懒散地应付上司要他做的事情,也不想在工作中学习任何东西。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精力,也没有取得任何进步。相反,倒把工作搞得一塌糊涂。这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

一位哲学家说过:不论你手边有任何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你每天才会取得一定的进步。

清华管理课强调,无论是知识精英,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持有消极态度。如果有谁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卑贱的,那他的工作便会每天落后别人一点点,终有一天会被别人彻底地抛在身后。

只有做事积极,一丝不苟,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掌握问题,并保证自己时时刻刻都有所进步。

每天多做一点

工作有大小轻重之分,也有分内与分外之别。作为员工,不妨主动一点,不必计较眼前的点点得失,试着每天比别人多做那么一点点,坚持下去,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冯兵最初工作时,职务很低。但是,他在工作之初便注意到,每天下班后,老板仍然会留下来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很晚。因此,他也决定下班后留在办公室里。虽然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但是,他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老板提供一些帮助。

老板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他亲自做的。后来,他发现冯兵在办公室里,便招呼冯兵过来帮忙,并养成了习惯。

现在,冯兵已经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他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升迁,就在于每天主动要求自己多做些工作。

事实上,许多人之所以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比别人多做了那么一点。基于这样的认识,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得出一条很重要的原理——多1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与取得中等成就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1盎司”。但其结果,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实质内容方面,经常有天壤之别。

对清华大学毕业生陆承平一生影响深远的一次职务提升是由一件小事引起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位律师(其办公室与陆承平的办公室同在一层楼)走进来问他,哪儿能找到一位速记员来帮忙——手头有些工作必须当天完成。

陆承平告诉他,公司所有速记员都去观看球赛了,如果晚来5分钟,自己也会走。但陆承平同时表示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助他,因为“球赛随时都可以看,但是工作必须在当天完成”。

做完工作后,律师问陆承平应该付他多少钱。陆承平开玩笑地回答:“哦,既然是你的工作,大约1000元吧。如果是别人的工作,我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律师笑了笑,向陆承平表示谢意。

陆承平的回答不过是一个玩笑,并没有真正想得到1000元。但出乎陆承平意料,那位律师竟然真的这样做了。6个月之后,在陆承平已将此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时,律师却找到了他,交给他1000元,并且邀请陆承平到自己公司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出许多。

在这个故事中,陆承平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球赛,多做了一点事情,最初的动机不过是出于乐于助人的愿望,而不是金钱上的考虑。陆承平并没有责任放弃自己的休息日去帮助他人,但那是他的一种特权,一种有益的特权,它不仅为自己增加了1000元的现金收入,而且为自己带来了一个比以前更重要、收入更高的职务。

有几十种甚至更多的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应该养成“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尽管事实上很少有人这样做。其中两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第一,在建立了“每天多做一点”的好习惯之后,与四周那些尚未养成这种习惯的人相比,你已经具有了优势。这种习惯使你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会有更多的人指名道姓地要求你提供服务。

第二,如果你希望将自己的右臂锻炼得更强壮,唯一的途径就是利用它来做最艰苦的工作。

身处困境而拼搏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这是人生永恒不变的法则。如果你能比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那么,不仅能彰显自己勤奋的美德,而且能发展一种超凡的技巧与能力,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生存力量,从而摆脱困境。

社会在发展,公司在成长,个人的职责范围也随之扩大。不要总是以“这不是我分内的工作”为由来逃避责任。当额外的工作分配到你头上时,不妨视之为一种机遇。

秦姗是一家跨国公司办公室的打字员。一天中午,同事们都出去吃饭了,只有她一个人还留在办公室里收拾东西。这时,一个董事经过她所在的部门时,停了下来,想找一些信件。

这并不是秦姗分内的工作。但是,她依然回答:“尽管这些信件我一无所知,但是,我会尽快帮您找到它们,并将它们放在您的办公室里。”当她将董事所需要的东西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时,这位董事显得格外高兴。

4个星期后,在一次公司的管理会议上,有一个更高职位的空缺。总裁征求这位董事的意见,此时,他想起了那位勇于负责的打字员——秦姗。于是,他推荐了她,秦姗的职位一下子升了两级。

约翰·坦普尔顿认为:只多做那么一点儿就会得到更好的成绩,那些在一定的基础上多加了2盎司而不是1盎司的人,得到的份额远大于1盎司应得的份额。

“多1盎司定律”实际上是一条使你走向成功的普遍规律。

把它运用到足球运动上,你就会发现,那些多做了一点儿努力,多练习了一点儿的板凳球员成了球星,他们在比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得到了球迷的支持和教练的青睐,而所有这些只是因为他们比队友多做了那么一点点。

对我们来讲,“多加1盎司”事实上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既然我们已经付出了99%的努力,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工作,再多增加“1盎司”又何妨呢?而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的就是“多1盎司”所需要的那一点点责任心、一点点决心、一点点敬业的态度和自觉自发的精神。

清华管理课还强调,在日常工作中,有很多工作环节都是需要我们增加那“1盎司”的。大到对工作、公司的态度,小到你正在完成的工作,甚至是接听一个电话、整理一份报表,只要能“多加1盎司”,把它们做得更完美,你将会有数倍于1盎司的回报。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果法则。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也不要气馁,应该一如既往地多付出一点。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你付出的努力如同存在银行里的钱,当你需要时,它随时都会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