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接受新事物,创新成就财富
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应该有接受和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以新事物新技术为依托力求创新,加强能力,时刻做好准备迎接新挑战。李嘉诚说:“做生意有三种方式。一是创新,二是改进,三是跟风。创新吃的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改进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虽不易造成轰动,后劲却很足;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与吃别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
1950年,李嘉诚创办长江塑料厂时,香港的塑料厂已有上百家,长江塑料厂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厂子,生产也是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不甘平庸的李嘉诚一直在寻找突破的创新点。一次,李嘉诚在英文版杂志《塑料》上看到一则短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塑料原料制成的塑料花,成批生产后将推向欧美市场。李嘉诚认为塑胶花的面市必定引起塑胶市场的一场革命。
机不可失,李嘉诚带着希望,飞往意大利考察。当他风尘仆仆地来到这家公司门口时,却戛然止步。他素知每个公司对新产品技
术的保密性。本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但长江厂小本经营,根本付不起专利费,而且厂家也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
情急之下,李嘉诚决定到这家公司的塑胶厂当工人,渐渐地熟悉了整个生产流程。又通过向技术工人请教有关技术,得知了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当他离开意大利时,塑料花已推向市场,他买了各种塑料花做样品,满载而归。但李嘉诚带回来的样品,太意大利化了。于是,他顺应香港和国际大众消费者的喜好,设计出全新的款式,且不拘泥植物花卉的原有模式。他快人一步研制出适合本地市场需求的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也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李嘉诚敏锐的洞察力使他能看出塑胶花这一新事物发展的巨大潜力,并快速接受新事物,紧跟新事物发展的动态,引进并经过创新,给长江塑胶厂带来了新的生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成就了他“塑胶花大王”的美名。
年轻人有这点好处,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总能最先体验到新近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时尚。但他们总是看过了,体验过了,很少有从中发现商机的能力。想想每天要有多少新事物诞生,这会给我们带来多少财富点,如果你细心留意,总会发现属于你的财富之路。
几年前,日本流行起了“细菌玩具”,迅速风靡了东南亚市场,并且传到香港。一个名叫洛雯雯的 80后姑娘在一次就业讲座上听到了这种产品,她听得津津有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工作不如意时,她想到了老师说的细菌产品,于是请假来到香港的小商品店,她立刻被琳琅满目的细菌产品吸引住了,于是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可以将世界各地的细菌都搜集起来,再根据不同功能做成不同的细菌模样。”说干就干,她用 2万元积蓄在深圳商业街的外围拐角处开了自己的“细菌玩具”专营店。
走进她的小店,各式各样的细菌产品向你招手,好不热闹。随着生意不断火爆,顾客对“细菌玩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人提出,既然是“细菌”就应该充满生命力,可以让它们有鲜活动感。于是,心思灵活的洛雯雯立即与厂家联系,半个月后,以“存活在不同温度下的细菌小生命”为主题的玩具问世了。上百种动感玩具迷住了所有进店的顾客,生意异常火爆。
如今,开朗活泼的洛雯雯已有四家连锁店,不断创新、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她在创业之路上越走越宽广。
要想创业,一定要对新事物敏感,能快速捕捉到新事物给你带来商机的一面,为你所用,为你创造财富。快速接受新事物是一种能力,对领导者来说更是。如果一个领导者古板守旧,不吸纳新事物、新科技,只是守着他创业时的那点儿资产,那么他的团队注定是落后的,终究会被时代浪潮淘汰。
头脑灵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商业世界中,公司要想在群雄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建立起快速灵活的反应机制,包括快速的客户反应、快速的市场反应、快速的交付和快速的服务提供等,总能针对不同问题想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这就更需要领导者头脑灵活,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做到具体分析。
2008年,经济危机不断冲击,富豪们也不能避免。已满 80岁的李嘉诚在漫长的商业生涯中经历过数次危机,这次他更是以高人一筹的“危机创富力”,带领“长和系”在历次危机中不断壮大,坐上了香港首富的位置。
李嘉诚采取异常保守的理财手法——“持盈保泰”策略,大胆决定暂停旗下的香港电信巨人和记黄埔全球业务的新投资。他通过精简投资计划、加快资金回笼、大举抛售股票资产等手段将“长和系”企业的财政状况维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在“高现金、低负债”的财务政策下,李嘉诚旗下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保持在 12%左右。李嘉诚还不惜将旗下物产低价出售。2008年 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以最低 5.7折的低价甩卖引来市场关注。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长实相比竞争对手更愿意采用低价策略来加快销售。香港住宅市场自 1997年 6月以后持续下滑的形势,证明这是一个恰当的策略。”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李嘉诚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做出快速的应对和准确的把握,对旗下公司有的放矢地进行市场战略规划和部署,有选择地采取攻防战略,从而保持公司长期高效的运营效率。然而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也并非总是那么如意,公司也曾发生过不少问题和危机,而善于变通的李嘉诚却选择以变应变,将危机化解。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嘉诚在房地产项目里如鱼得水。然而,一起“吉屋白蜡烛”事件,给楼市大赢家李嘉诚带来了一场不小的危机。
1994年秋,李嘉诚兴建的海怡半岛住宅楼区开盘了。由于楼房质量好、信誉佳,看楼者把售楼处围得水泄不通。然而一天,几个买家去参观吉屋(香港称空屋为吉屋,含吉祥之意)时,见空旷偌大的吉屋里燃有几支白蜡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跑出门外。原来香港人迷信,由白蜡烛总能联想起死人丧礼,吉屋变成了死屋,当然觉得不祥。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李嘉诚没有丝毫沮丧失落,而是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佳的主意。他在小区的楼顶安装了几个巨大的激光发射器,一到晚上,整个屋顶便发出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激光束,景象蔚为壮观。此外,李嘉诚还改变了营销策略,他把开发的楼宇分割成两大块,一部分由公司的售楼处销售,另一部分则由各大楼宇销售代理商包销。这样就可鼓励良性竞争,对净化代理商之间的争夺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就这样,李嘉诚多管齐下,一下子让“白蜡烛”事件消失得无影无踪。售楼工作也进行得红红火火。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不可能总是用一成不变的处事方式就可以全部搞定,一定要针对不同事情寻求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才是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有的决策态度。以变应变,才能突破危机的束缚。愚蠢的人会把好事变坏事,把有利形势变为不利形势,相反,聪明的人总能通过自己的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把劣势变为优势,在劣势中也能发大财。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
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柠檬汁人生观》的演讲中说道:“生命抛来一颗柠檬,你是可以把它转榨为柠檬汁的人。”对于柠檬,有的人会选择直接剥皮吃掉,而有的人却可以仿照把苹果榨成汁来进行创新,将柠檬也榨成汁进行出售,依然获得了财富。我们可以模仿,但不要以一种“拿来主义”的态度照抄照搬,那只会使你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得要领。李嘉诚先生在此次演讲中勉励即将毕业的同学,不要盲目效仿他人,但可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悟出个人心得,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达成梦想,创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李嘉诚从意大利学艺归来,按理说,物以稀为贵,把塑胶花的价位定高一些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塑胶花工艺过程并不复杂,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定会在极短时间内争相模仿上市。其实,批量生产的塑胶花,成本也并不高。价格一旦设得太高,购买者一定不会多。其他厂家再一拥而上,长江厂的市场地位就难以稳定。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生产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市场,掀起新的消费热潮,使长江厂这一品牌形象植入人心。虽然李嘉诚引进新技术,但他并没有形而上学似的全部拿来,他首先改变了传统的“居奇为贵”的商业模式,反而在模仿来的技术上创新经营模式,以一种“以销促产”的方式占有市场。这样,即使后来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已风靡香港的大街小巷。这无疑使得长江塑胶厂在滚滚商业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新事物时,有些人能看到隐藏在这一新鲜事物背后的巨大商机,但更少的人能将新事物引进后思考它的经营策略,在技术上的创新已经很难得,但改进经营模式却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所以这些人注定是不平凡的。李嘉诚就是这不平凡的典型。
我们提倡创新,但也并不是完全否定模仿,要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看得更远”。不能机械地看待模仿和创新,它们其实是对立统一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吸收、相互作用、相互叠加、相互进化的循环系统,单纯片面地追求自主创新,只能让企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盲目研发,可能最终失去自己的市场机会和份额,那是非常不值得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模仿,不能做到因地制宜,不考虑当前形势和市场环境就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将不伦不类,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反而很可能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回顾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史,战后初期的日本企业,产品质量和我们今天中国产的大部分产品一样,都是大路货,可以使用,但至于做工品质就不用提了。到了 20世纪 70年代,震撼世界的赶超奇迹令我们无法继续无视这个岛国的异军突起。而奇迹的发生就起始于大规模引进和模仿欧美技术。由政府参与的技术引进,让日本企业迅速摆脱了技术落后的局面。战后的日本能迅速在电子、钢铁、汽车、数控机床等领域赶超欧美,靠的并不是被动的模仿,而是模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有人说日本人“花一块钱买进技术,花三块钱进行改进创新”。购入的欧美自主技术,并没有直接被使用,却为日本带来了创新之源。
日本的模仿主要是建立在“逆向工程”的模式上。逆向工程指的是分析引进的产品,仔细研究其内部结构和逻辑,在充分明白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寻找改进的创新点。这无疑给日本企业带来了高效的学习机会。大量学习的积累提供了在模仿中创新的可能。日复一日,日本企业迅速由被动引进转变为主动创新。
无论是模仿还是创新,都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实用性为基础,扎扎实实做产品,时时刻刻为顾客着想。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模仿和创新才能呈现一派喜人的场面:大量引进和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创新提供土壤;而创新则会在模仿与改进的基础上结出累累硕果。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根本,一个发展了五年的公司没有创新必然走向衰落,一个销售了三年的产品没有创新必然走向死亡,这是无情的规律。
顺应时代的潮流,你才可能发大财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应该是每个公司永远不变的方针。李嘉诚也这样说:“商界一定要跟随时代发展,今天要谨记知识与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商场上无时无刻不充满变数,只有顺应时代,适时改变策略,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把握住财富的命脉。做生意,必须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不停地根据时代的潮流灵活变通,使经验适合形势,逆流而上只会使你不断陷入被动,不但费力而且收获甚微。
1970年左右,李嘉诚就注意到在全球兴起的并购潮流,他选择顺应这场潮流,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融资、并购等重大经济战略的调整,逐步实现大量资本的积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最终发展为一个跨国商业集团。在这次潮流中,李嘉诚先是购买了德国第三代通信技术 3G的大量股票,又取得了巴拿马运河航运的经营权,接着大举入主台湾媒体,随后收购印度电信的股份……这一系列融资、并购很好地说明李嘉诚顺应时代的潮流,把企业并购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导向,这非常具有预见性。
现今社会,并购之火仍在全球蔓延,并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企业并购,不仅仅是企业规模、市盈率、领导人的价值融合,还要求并购的企业在未来经济格局和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那时,李嘉诚就对并购有很深的认识。为了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他往往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整体的利益。时间证明,李嘉诚的这种并购是科学的,所以李氏集团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