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位友善的老太太,她离群索居,独自生活在格林山深处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夏日的某一天,有位陌生男子途经她的住处,向她要杯水喝。老太太问他自哪儿来,男子答说他住在波士顿。闻及此言,她大声惊呼道:“我的天呢!住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你得多孤独啊!”在老太太的概念里,波士顿在无尽孤独的远方,殊不知这只是因为她的世界早已被局限在其居住的小小村舍里那久经风雨剥蚀的四面墙中了!而世间之人在这点上又是何其相似啊!
如她一般,我们也总是易于用自己所构建的标准、从自身所总结出的模式或其他种种去衡量他人。他人是对是错,是明智是轻率,都取决于他们是否遵从这些我们武断地构筑起来的既定模式,取决于他们是否符合这些建立在我们极其狭隘的个人背景之上的理想化标准。
无数中国老百姓总是在皇帝的旨意下,毫无疑义、重复机械地在固定的某一天卸去冬装、迎来夏日,或是换去夏衣、迎来冬天。[1]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总是会觉得好笑,甚至有时候还会因此嘲笑他们。但是在一种毫无人性、美其名曰为时尚的东西的驱使下,欧洲和美洲的成千上万最有教养、最为优雅的贵妇不也同样在盲目地跟风效仿,而穿着些奇装异服吗?这两种行为又有何差别,有何明智不明智之分呢?如果说有差别,那么试问哪一种行为更明智呢?先看看那些衣服怪诞的轮廓线条和畸形的样式吧,它们取代了女性原有的自然曲线美,然后你再去决定这两种行为哪个更明智。是整个国家根据皇帝一人的旨意来决定换装的季节和时间的这种行为呢?还是欧美两大洲的一半人口都在背离自己的个人美感和欣赏品味,而去穿那些或许是起源于巴黎或者伦敦贫民窟的奇装异服的行为呢?
我们需要的是对外部世界多一些真正的了解,而少一些目光短浅、坐井观天的评判。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用别人看待我们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那将会很好;而如果我们能从一个更高、更精确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又如果我们能透过一个完美、标准的人而非我们自身来衡量他人,那将会更好。扩大我们的视野会比提高我们概念系统的精确性和理解力更有价值,因为广阔的视角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仁爱,更有耐心,也会让世人都相信人类本质上的高尚和统一是一种普遍规律,而非如现在的情况一般,是一种例外。
批判中国要比理解中国容易得多。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也还很少,很短暂。我们所获得的关于中国的资讯大多基于主观臆测而非事实,相应地,我们对中国人及其行事方式的曲解也就很容易,也在所难免了。然而他们却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的人类族群。真实的生活会比任何形式的想象和虚构都更加令人着迷,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对汉族后裔的了解。相较于现在为大众所熟知的那种被歪曲、漫画化了的中国人形象,真诚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都会对真正的中国人身上那些已经固化、深入骨髓的特性更感兴趣。
本书不是要为谁辩护,不是要替谁道歉,不是要对谁进行批判,也不是要对谁进行颂扬,它仅仅是给出一种解释。笔者曾经在中国旅居多年,其间,几乎和中国每一个地区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建立起了良好、亲密的关系。笔者尝试在本书中记载下在此期间所收获的一些成果,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笔者努力去描述和解释一些中华民族之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并试着去揭示为什么中国人的某些行为方式在我们西方人看来突兀而无法理解,对于他们而言却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全书旨在展现和还原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客观事实,而非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进行主观臆测。笔者希望能够用浮光掠影式的简略笔墨向读者展示出真正的中国人原本的样子。
笔者给书中所记录的众多事件都配上了相应的图片,以求更加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和明白易懂。本书中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笔者未对其进行任何粉饰或是夸张。如有必要,笔者可以提供这些事件发生的地点、日期和相关人物的姓名。同样的,书中所有的插图都是“阳光图片”,除了画家自身使用的绘画技巧以及转印到纸面时的保真技术外,未经过任何艺术加工,其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没有被改变。
虽说中国人身上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和毛病,也会有一些怪癖,但与此同时,他们身上更有着很多至上的美德和令人钦佩的优良品性。这些品德和特性变化极其缓慢,它们固化在了老一代中国人的身上,又由年轻一代中国人继续传承,直至久远。中国有着无比光明的未来,也必将会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一坚定的信念,那就无法真正地了解中国。
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
纽约,1895年1月1日
注 释
[1].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统治者每年颁布历法,要求所有人以此为参照标准来进行耕种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