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把他的阅历、信念和才华都灌注到小说里去了。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流畅,优美生动。书中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写得才气横溢,深刻感人,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浸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成就。
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在北京西郊写这部小说,辛劳和疾病把他折磨得十分衰弱。当他写完八十回的时候,北京郊区流行痘疹,他的一个心爱的孩子也得病死了,他再也受不了种种打击,终于放下了他没有完成的著作,离开了人世。
曹雪芹死后,他的小说稿本经过朋友们传抄,渐渐流传开来。不论是公子王孙,还是平民百姓,都四处打听,想方设法弄来一部一饱眼福。许多人读了这本小说,又是赞赏,又是感动。但是对这样杰出的著作没有全部完成,总觉得是一件太可惜的事。后来,又有一个文学家高鹗,按照曹雪芹原来的构思,续写了后四十回,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完整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
小说《红楼梦》经过一再传抄、翻印,越传越广。直至当代,大家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有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且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人们从小说中了解到封建社会的兴衰历史和社会状况。直到现在,从国内到世界各国,都有许多学者研究、考证这部伟大著作,人们把这门学问称做“红学”,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叫做“红学家”。
林清起义
在乾隆统治的晚期,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贪污贿赂盛行。农民对朝廷非常不满,起义者此起彼伏。到了嘉庆时期,这些情况没有好转,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将清王朝由盛转衰的现象称为“乾嘉之变”。
当时,北方兴起了一个秘密宗教,名为八卦教,又称荣华会。它主张反抗官府,杀戮官吏,并分为三部分,即北京、河北的坎教,河南的震教,山东的离教。八卦教不断传教收徒、扩大组织,揭露清朝的残暴、昏庸。公元1806年,坎教信徒废掉自己的首领,立林清为教主。
林清是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小时候在一位武将家里当过仆人,学会很多武功。后来,家里人将他送到药铺里当学徒。林清在药铺学习期间,掌握了一些药理知识,并粗通医术。可是,由于他行为不检,被老板赶了出来。他经人介绍,到县衙学做书吏,又被辞退。
于是,他跑到宋家庄姐姐家里,投靠姐夫。林清的姐夫想做生意,就让林清帮助他。二人走南闯北,赚了一些钱。可是,因为林清好赌,姐夫终于和他散伙。林清想到自己还有一些医术,就跑到南方当了一名郎中。
后来,林清厌倦了南方的生活,就回转大兴县,住在姐姐家里。有人见他志向远大,就介绍他加入八卦教。由于林清社会经验丰富,慷慨大方,第二年就当了坎教之主。
林清知道农民最眷恋土地,就对教徒们说:“以后谁要加入坎教,就得交纳‘种福钱’。等到咱们得了天下,凡交纳‘种福钱’满一百文的,就给他田地一顷。”老百姓听说坎教愿把土地分给教徒,都争着入教。
1811年,林清来到河南滑县,拜见震教教主李文成。李文成说:“离教教主冯克善也在此地,他很有心计,深得人心,不如请来共议大事!”三人会谈后,决定于两年后起兵造反,由林清的部众攻打皇宫,夺取京城,然后李、冯起兵响应。
林清说道:“李教主才智过人,不如让他执掌八卦教,咱们都听他的号令!”大家进行讨论后,决定让林清、李文成共掌八卦教,即日起发动教众,为起义作充分的准备。
公元1813年7月,林清抵达河南道口,约见李文成、冯克善。大家商议了一阵,决定将八卦教改名为天理教,尊林清为天皇,李文成为地皇,冯克善为人皇。
林清说道:“今年八月有闰月,也就是说有两个中秋节。咱们就在第二个中秋节起义,不知你们对此有何想法?”李文成、冯克善表示同意。三人又商定,起义时,义军用白布缠头、系腰,所用旗帜为白色,上写“奉天开道”四字;林清在北京起事后,李文成立即北上支援,以防不测。
到了8月,河南滑县县令强克捷侦知天理教造反的消息,将李文成逮捕入狱。滑县教徒提前起义,将李文成救出。大家推举李文成为“李真主”,举起反清旗帜。
而北京、河北的天理教因为保密工作完善,没有被发现。到了闰月中秋,嘉庆帝去避暑山庄围猎,林清派出二百义军攻打皇宫,自己在大兴黄村组织武装。起义军分为两路,由宫中宦官接应。东路军进东华门时不慎露出兵刃,清兵急忙关闭城门,门内义军都被害死。
西路军由李五率领,在宦官的带领下,顺利通过西华门,接着攻打隆宗门。他们向隆宗门乱箭齐发,至今此门匾额上还留有一个箭头痕迹。
此时,二阿哥绵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得知消息后调来火器营、健锐营入宫守卫。西路义军有数人翻越宫墙,来到养心殿外。绵宁立于养心殿阶下,用火枪打死两人。
这时,有些皇宫侍卫说:“快准备车辆,将宫中后妃接走。”礼亲王昭木连赶到皇宫后,也这样说。后来,礼亲王得知义军人数极少,才命人调镇国公奕灏进宫。原来,奕灏手下有一千名火炮营将士,正准备带着他们去滑县作战。他接到命令后,火速赶到隆宗门。在清军火力的攻击下,起义军死伤惨重,李五丧命。
两天后,朝廷军队进驻大兴县黄村,将林清逮捕。又过两天,嘉庆皇帝回到北京,亲自审问起义者。在审讯中,林清昂头挺胸,对造反一事供认不讳。嘉庆大怒,将林清凌迟处死。他下《罪己诏》叹道:“都是各级官员盘剥百姓太甚,才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朕德行浅薄,对这场奇祸亦难辞其咎!”
嘉庆帝又调集强兵猛将,去河南镇压李文成。李文成想转移清军目标,于是率一支人马攻战辉县司寨。11月,陕西提督杨芳攻入司寨,义军拼死抵挡官兵。李文成被官兵围在一座碉楼内,他大声喊道:“李文成在此,甘愿一死,决不降贼!”他放起一把大火,投火自焚。轰轰烈烈的林清起义终于失败了。
女英雄王聪儿
乾隆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沦为辗转迁徙的流民。同时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挥霍无度,以及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人们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
四川、湖北、陕西三省的交界处,河流密布,山峦起伏,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政府统治比较薄弱,历来为离乡背井流民的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四川、湖北两省大灾,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多达数十万人。加上河南、安徽、江西等省迁徙来此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
白莲教是民间一个历史悠久的秘密组织,他们提倡互助,“穿衣吃饭不分你我”,因此在这里受到欢迎,迅速发展起来。
乾隆末年,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内容,引起清政府严重不安,遂对白莲教徒大规模搜捕,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
首先发动起义的,是白莲教襄阳地区的总教师齐林。可惜,事情被襄阳县令察觉。官府捉住了齐林,砍了他的头,还将头悬在襄阳县城示众。
暗中积极准备响应起义的白莲教徒,并没有被这件事吓唬住,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怒火。齐林有个年轻的妻子叫王聪儿,本是江湖艺人,继承丈夫的遗志,召集白莲教徒在襄阳城郊的黄龙岗集会,誓师起义。
大会上,王聪儿头扎白巾,全身缟素,剪去长发,将十字街头的泥沙弹入酒杯中,然后将酒杯举在空中,与众教徒们饮酒盟誓,振臂高呼:“有患相救,有难相死!”随后人们一律剪去辫子,表示誓死与朝廷斗争到底。
王聪儿在白莲教徒中素有威望,具有出色的组织才能,且又武艺超群,被教徒们一致推举为起义军最高统帅——“总教师”。王聪儿当即将白莲教徒编为五个营,指派她丈夫齐林的徒弟姚之富等人当各营首领,用“万利”为年号,以“兴汉灭满”、“为天承运”为起义口号,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军事指挥组织机构。
襄阳起义军在王聪儿的带领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动作战。他们攻城破寨,杀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很受农民群众的拥戴,队伍很快发展到四五万人,成为白莲教起义军中对抗清军的主要力量。
当王聪儿在襄阳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等地白莲教组织也风起云涌,先后响应,起义烈火在川、楚、陕三省熊熊燃烧。
嘉庆帝一看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大小官员,派出大批人马镇压。王聪儿率襄阳义军与各地义军遥相呼应,转战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各地,屡屡冲破清军的围剿,多次大败清军。每当临敌,王聪儿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
公元1797年,王聪儿兵分三路将阵地转向四川,在东乡与四川的起义军会师,部队多达几十万人,号称百万大军。他们依山谷扎营,连亘30余里。入夜之后,义军的灯笼、火把,满山遍野,犹如天上的繁星。这就是白莲教大起义中著名的“东乡之会”。
会师之后,在王聪儿的极力主张下,各路义军统一编号,设职分号。但可惜的是这一会师只是形式上的,起义军没有真正联为一体,各路义军仍然各自为攻。
东乡之会后,嘉庆皇帝再次调派大军,并严令各路人马加速进剿。为减轻四川义军的压力,王聪儿果断率襄阳义军回师湖北,以吸引清兵调离川东。在此后的半年中,王聪儿统率的襄阳义军犹如一股急风暴雨,横扫湖北、陕西、四川三省,行程三四千千米,牵制和吸引了大批清军。
嘉庆三年二月,王聪儿率襄阳义军发动了著名的汉中战役,率师进攻西安。因实力悬殊,进攻受挫,义军遭受严重损失,只得改变计划,向湖北撤退。
三月,王聪儿进入湖北,在山岔河被清军团团包围。王聪儿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指挥大军突围,起义军一路撤退到了茅山山顶,清军密密麻麻地从山脚追了上来。前有清军,后为悬崖,起义军只剩十几个人,突围无望,王聪儿和手下十几位战士毅然跳入深谷而死,年仅22岁。
王聪儿等人殉难之后,四川义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但起义军余部仍以“官逼民反”为口号,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由于清军采取“坚壁清野”与“剿抚兼施”的策略,就是让百姓修筑碉堡,起义军来了就把百姓赶进去,让起义军找不到老百姓,断绝义军的粮草供应。这样,起义军流动作战的优势也发挥不出来,人数骤减,又有数倍于己的清军追截,形势越来越严峻,不得不深入老林中与清军周旋。嘉庆九年(1804)九月,起义彻底失败。
不拘一格降人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清朝中期先进分子的代表之一——龚自珍。
龚自珍,浙江杭州人,字琦人,号定盦,人称定盦先生。龚自珍7岁时便跟着母亲学诗。由于家在西子湖畔,每逢春天的傍晚,龚自珍穿着淡黄色的衣衫,独自一人,有时靠着栏杆吹笛子,有时则大声吟诵苏东坡的《洞仙歌》词。悠扬的笛声和清亮的吟诵的声音常引得人们来围观,他们都纷纷赞叹龚自珍的聪明、好学。
12岁时,龚自珍开始跟随外祖父、著名学者段玉裁学习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后来又熟读了《春秋公羊传》等书。他最喜爱读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文章,竟将他的《上仁宗皇帝书》恭恭敬敬地抄写了九遍,并发誓要像王安石一样,改革社会弊端。
由于平日里的刻苦努力,龚自珍参加科举考试时连连得中,20多岁就开始出任国史馆校对官。
道光九年(1829年),龚自珍考中进士,在殿试的时候,他效法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书》,请求进行变法。他在文章中大胆地议论新疆变乱的善后事宜,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见,文字十分尖锐。阅卷大臣看了以后大惊失色,一口咬定他的文章不符合考试规格,把他从优等拉了下来。
龚自珍这样极力主张变法、改革,当然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心意。所以他做官20多年,一直只当些内阁中书和礼部主事之类的小官,根本得不到升迁,而那些不学无术、整日溜须拍马的官僚反而做着高官,拿着丰厚的俸禄,他们都叫龚自珍为“龚呆子”。
但在社会上,龚自珍的名字却广泛流传。此时,龚自珍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文坛大师了。他的诗词和散文都写得气势雄浑,感情充沛,文采横溢。他和著名学者、政治家林则徐、魏源都是至交好友,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他还积极地对向自己请教问题的青年给予耐心辅导,深得大家的敬重。
龚自珍长得宽额头、高颧骨,满脸的络腮胡子,双眼目光炯炯。他在生活上不修边幅,十分俭朴。他的衣服常常是破了就补,补了再破,破了又补。有一次他去看望朋友,那已是晚秋时分了,秋风习习,龚自珍戴一顶露出头发的破帽子,穿一件破旧的纱衣,显得衰老的样子,但他同朋友交谈时却精神抖擞,笑声朗朗,使朋友很吃惊。
当时,正值英帝国主义非法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掠走白银,人民深受毒害之时,龚自珍坚决主张禁烟。他听说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去禁烟,喜出望外,马上给林则徐写一封长信,帮他出谋划策,还表示愿意同他一道去广东,协助林则徐禁烟。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林则徐只好婉言谢绝了龚自珍的一番好意。
林则徐走了以后,龚自珍再也不愿过那种官场生活。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弃官南归。在回杭州的路上,他写了《己亥杂诗》315首,其中就有本文开篇摘录的那首。
龚自珍回到杭州老家,在书院主持讲学。两年以后,这位文坛大师,终因积劳成疾,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纵观龚自珍的一生,他的思想在政治、学术、经济、文学等方面都起到了振聋发聩、开一代风气的作用。他的政论及学术论文,思路开阔,议论切中时弊,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鸦片战争
嘉庆年间,许多英国商人在中国销售鸦片,牟取暴利。英国人的鸦片贸易得到充分发展,到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竟然高达四万箱。嘉庆皇帝驾崩后,二阿哥绵宁(又名珉宁,珉音min)继承帝位,就是道光帝。
鸦片又名大烟、阿片,是用罂粟果实中乳状汁液制成的一种毒品,能够产生麻醉作用。人若吸食,就会成瘾,变得面黄肌瘦,精神不振。
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一方面,中国人进口鸦片,大量白银外流,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损失。另一方面,军人、农民吸食鸦片,终日无精打采,军事能力、生产积极性逐年下降。
道光皇帝对鸦片贸易非常痛恨,对英国商人极为反感。1838年,道光接见湖广总督林则徐,就鸦片问题与他谈了八次。林则徐力主禁烟,道光帝欣然同意,并赐林则徐可以在宫中骑马。这年12月,林则徐被封为钦差大臣,去广州查禁鸦片,并有统率广东水师之权。
第二年,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英国商务监督义律等人斗争,要求英国商人交出鸦片。义律以动用武力相威胁,林则徐毫不惧怕,命人封锁洋馆,断绝水路交通。义律非常害怕,只得同意缴烟。6月,林则徐将两万多箱鸦片于虎门滩头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