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给青少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写给青少年的书)
27004600000095

第95章 中华民国(6)

在严峻的形势下,根据地面临空前严重的困难。为了克服物质上的困难,渡过难关,1941年起,中共中央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指示大家,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他根据地军民也要“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各解放区和根据地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掀起了大生产运动的热潮。

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已实现粮食自给有余。同时,工业、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边区军民开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与此同时,其他解放区的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目标。

在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松思想上的学习,开展了整风运动,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全党,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解决了党内本来就存在着的无产阶级和非无产阶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毛泽东把整风运动概括为“三个反对”,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为特征,是党内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毛泽东说:“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毛泽东指出只有宣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消灭主观主义。

宗派主义也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它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破坏党和人民群众团结的作风,严重危害党的组织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克服宗派主义呢?毛泽东指出,只有提高共产主义精神,把党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同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才能克服宗派主义,才能保持党的队伍整齐,步调一致,具有坚强的战斗性。

党八股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不清除党八股,不能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思想,不能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主观主义就还有藏身之地。所以,要彻底反对主观主义,不能不同时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同“左”倾错误领导所实行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相反的。整风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整风文件,联系个人的思想、工作、历史以及自己所在地区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弄清犯错误的环境、性质和原因,逐步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提出努力的方向。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特别强调自我批评。

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在1942年5月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讲话并作总结,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会后,文艺界开始整风学习。

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书记处主席。

194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六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认识,为党的团结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至此,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整风运动的重大成果,是在党内外展开了怎样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而不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以及怎样对待三十年代前期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巩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党内外的阵地。整风运动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并进一步成熟起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蒋介石虽然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特别是他的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为了调兵遣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儿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谈判,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他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另一个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8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问题。8月25日,中央政治局鉴于形势的发展,紧急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立即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同日,中共中央根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26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蒋介石听到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的消息感到惊诧,派张治中与赫尔利前去迎接,并于当天中午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对策。最后也只是确定了同毛泽东谈判的方针:政治与军事分开解决,对政治要求可稍作让步,军事则要求严格统一,其中政令军令之统一则为一切问题之中心。

在谈判期间,毛同蒋会晤达9次之多。第一次会晤,蒋介石提出3条谈判原则:一是所有问题整个解决;二是一切问题之解决,均不违背军令政令之统一;三是政府之改组,不得超越现有法统之外。

毛泽东等人也向国民党提出了11条意见,包括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现三民主义;拥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国共两党平等合作,和平建国;承认解放区的合法地位等。

9月3日,这一意见经稍作修改后交给蒋介石。9月4日,蒋介石自拟谈判要点4条:中共军队缩编,以12师为最高数目;不能承认解放区;拟将原国防最高委员会改组为政治会议,由各党派人士参加;原当选之国民大会代表,仍然有效,可酌量增加名额。

军队和解放区问题是国共谈判的焦点。蒋介石企图让中共放弃军队和解放区,派几个人去政府做官,中共当然不会赞成。

9月19日,毛泽东同王若飞、周恩来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再提出退一步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退让中共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比例;撤退部分地区的军队;解放区随军队驻地之调整而合并。

对这一新方案,国民党认为违背其提出的三原则,意见未能统一,谈判一度陷入僵局。这中间,赫尔利要求毛泽东承认蒋介石的意见,毛泽东说还要讨论,谈判无大进展。在10月10日,周恩来、王若飞同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重庆谈判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民党方面承认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双方同意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确认国民党应迅速结束训政,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自由等。但军队和解放区问题,没有解决。重庆谈判,中共取得了主动地位。而且,根据重庆谈判精神,蒋介石不得不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政协会议召开,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只是后来,蒋单方撕毁协议,全国内战终究还是爆发了。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此时有人断言,蒋介石已经稳操胜券,共产党则像过早凋谢的黄花,开始枯萎了,连莫斯科也认为撤离延安的决定是错误的。

然而,蒋介石低估了毛泽东。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不动声色地下出了一着儿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要进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刘(伯承)邓(小平)大军。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先后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准备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中原地跨鄂、豫、皖、苏、陕五省,北至黄河,东起运河,南临长江,西迄伏牛、汉水,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解放军能在中原立足生根,就可东慑南京,西逼西安,南扼长江、武汉,直接威胁敌人的长江防线和江南统治区,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战场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因此,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曾说:“自古谁得中原,谁得天下。”

作为中原局书记,邓小平号召部队勇挑重担,不怕困难,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大别山根据地,并要求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

刘邓大军迅速分兵,在鄂东和皖西战略展开。其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率领下,奉命挺进皖西,先后解放了六安、霍山等地。9月,刘邓大军经过激烈的作战和紧张斗争,建立了百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初步完成了战略展开。

至9月底,刘邓大军在鄂豫皖地区解放了县城23座,歼敌6000余人,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刘邓已经打开了局面,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

1947年9月27日,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了纵队领导干部会议,讨论了进大别山一个月的总结和对于今后工作的布置。会议要求,要站稳脚跟,就要严肃纪律,发动群众。刚一进大别山,刘邓就严令:以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抢掠民财者枪毙等。

一次,邓政委在黄冈县的一条街上碰到一个立过战功的警卫副连长的刺刀上挂着一捆花布,一捆粉条,显然来路不正,便立即叫人查实,果真应了邓政委的判断。邓经过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必须严肃纪律,枪毙了这个违纪的副连长,于是军纪得以严明。

10月的大别山,秋犹未过,但早晚已是寒气袭人。刘邓大军远离后方,供应不及,指战员们穿的还是夏天的单衫单裤。眼看严冬将至,冬衣问题已变得十分突出,部队就自己动手缝制冬装。刘邓大军刚刚适应了大别山区的情况,蒋介石便集结大别山北麓的七个整编师的兵力,对刘邓大军进行合围。

在刘邓的指挥下,解放军机动灵活地运动歼敌。到了11月,刘邓大军在两个月中,共歼敌3万余人,解放县城24座,建立了33个县政权。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由此完成了战略部署。

在刘邓进军大别山的同时,陈赓、谢富治兵团向河南西部挺进,歼敌5万余人,解放了十余个县城,在完成战略展开的同时,调动了敌军8个旅的兵力,在大别山以西有力地配合了刘邓的作战。

陈毅、粟裕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三个月大踏步寻战,歼敌2万余人,调动了敌军15个旅的兵力,其中包括准备用于进攻大别山的八个旅,打乱了敌之军事部署,在刘邓以北扩大了解放区。

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刘邓、陈谢、陈粟三个棋子,均部署到位,在北黄河、中淮河、南长江、西汉水之间的中原地区,形成了“品”字形状、互为犄角的有利的战略态势,吹响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嘹亮号角。

三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