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小老板掌控人脉36计
27012500000032

第32章 能方能圆:人心叵测,凡事最好留一手

模糊表态,说话留有余地

不可否认,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会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明确而坚定的表态也给人以自信的感觉。但我们在表态或许诺时如果总是轻易地使用“绝对”、“一定”的字眼把话说满说死,不留余地,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有心计的人知道,话一出口就收不回来,为了防止授人以柄,他们大多会选择“模糊表态”的方式,为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模糊表态”,不给他人留下话柄,就是指说话给自己留后路,对别人的请求或是意见做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最后事与愿违的尴尬和没必要的责任。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达我们的不满;对自己亲近的人,有时候也需要巧加指责,让对方明白。但如何表达这种不满却有一定的学问,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要做到既能表达出对对方的不满,又不至于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确实是不太容易。话里藏话、模糊表态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武器。这其中,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1.侧面点拨

即不作直言相告,而是从侧面委婉地点拨对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满,打消失当的念头。这一技巧通常借助于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大李与小王是一对好朋友,彼此都视对方为知己。有一次,本单位的青年小方对大李说:“大李,我总觉得小王这小子为人有点太认真了,简直到了顽固的地步,你说是不是?”大李一听小方的话顿生反感,心想:你这小子怎么在背地里贬损我的好朋友?但他又不好发作,于是说:“小方,我先问你,我在背后和你议论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会不会和我反目成仇?”

小方一听这话,脸“刷”地一红,不吭声了。这里大李就使用了委婉点拨的技巧。面对小方的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话题一转,给对方出了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又正好能起到点拨对方的作用,既暗示了“小王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会和你合伙议论他的”,又隐含了对小方背后议论、贬损小王的不满。同时,由于这种点拨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让对方太难堪。

2.柔性敲打

有些女孩子喜欢动不动就生男友的气,以显示自己有个性。如果这个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是兄长的娇妹妹,就更是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不满。有些痴情的男孩子因为自己的某句话引起女友的不快,生怕得罪自己的“公主”,会忙不迭地赔礼道歉,更有甚者会贬低自己请求原谅,以示对恋人的忠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某局长的千金小徐和本单位的小李谈恋爱时总是显示出某种优越感。因为小李是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分在局里做科员,没有什么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对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流露出看不顺眼的情绪,并不时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吃过晚饭把小姑子使唤得团团转,又是叫烧水又是让拿茶杯什么的。小李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他借机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学徒弟嘛!你现在加紧培训一下也好,等将来你嫁到别人家里,也好摆起师傅的架子来。”小李这么一说,小徐当时似乎听出了什么,过后不得不在小李面前表示自己有些过分。小李不失时机地用“要当师傅先学徒弟”的俗话来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冲突。即使对方当时略有不满,过后也会有所感悟的。

3.幽默提醒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时利用幽默表达一下对对方的不满,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这样一则小幽默:在饭店,一位喜欢挑剔的女人点了一份煎鸡蛋。她对女侍者说:“蛋白要全熟,但蛋黄要全生,必须还能流动。不要用太多的油去煎,盐要少放,加点胡椒。还有,一定要是一只乡下快活的母鸡生的新鲜蛋。”

“请问一下,”女侍者温柔地说,“那母鸡的名字叫阿珍,可合你心意?”在这则小幽默中,女侍者就是使用了幽默提醒的技巧。面对爱挑剔的女顾客,女侍者没有直接表达对对方所提苛刻要求的不满,却是按照对方的思路,提出一个更为荒唐可笑的问题提醒对方:你的要求太过分了,我们无法满足。从而含蓄地表达了对这位女顾客的不满。

但是,俗话说:“事有法而无定法。”“模糊表态”也不可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该明确表态时不可含糊其辞,不然就是没有自信;而该模糊时也不可一味明确,否则就过于武断。当然,这绝非易事,这就要看自己的判断力了。一般来说,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个过程,有的过程还相当长,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

有些经验丰富的人遇到这类问题,用几句幽默话语,如引用一则寓言故事或一则笑话,而不作直接的回答,留给对方去思考、寻味。这可以说是“模糊表态”中的高招了。

做事不可太张扬

许多人只要有机会就把自己暴露在别人的面前,把自己的计划与意图全盘托出。他们这样做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认为谈论个人感受与未来计划是自然而轻松的事。其次,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展现自己的美好本质。其实这并没有错,但是要考虑到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对象,过分地张扬自己,在某些情况下是一把利器,只能让你吃尽苦头。

善于隐藏自己,能让你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掌握主动权。人性中有一项简单的事实——人类的第一直觉永远来自外表。表象常常被人们当成事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表象比事实更重要。自古成大事者都谨小慎微,善于隐藏自己,能以静伏动。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刘备死前曾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自己的儿子刘禅可以辅助,就好好辅佐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

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叩头流血。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而且他锋芒大为收敛,故意显示自己老而无用,以免祸及自身。这是韬晦之计,收敛锋芒是诸葛亮的大聪明。

一般来说,置身官场,当自己的力量处于弱势时,比如支持者还不够众多,威望还不够高等,必须韬光养晦,做到深藏不露。但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在于藏而后露,因此,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脱颖而出。当然,在藏的时候,并非被动地四处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时藏时露,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他日时机一到,一出必成。

相对于诸葛亮来说,清朝的年羹尧就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他曾经是显赫无比的大将军,由于恃宠自骄,不知韬光养晦,最后落得自尽的下场,令人甚为叹息。

雍正皇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备加赏识重用,几乎到了炽热癫狂的程度。首先命其接替允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一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因平定西藏时运粮及守隘之功,封三等公,世袭罔替,加太保衔;因平郭罗克功,晋二等公;因平青海功,晋一等公,给一子爵令其子袭,外加太傅衔。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尧入觐时,御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恩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但年羹尧的亲属备受恩宠,不少家仆也得以“升天”,通过保荐官做到道员、副将。

年羹尧对此不但不知感恩收敛,却更加得意忘形,更加骄横,他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提督、参将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见年羹尧得先跪下,由此他遭到了群臣的愤怒和非议,弹劾他的奏章雪片纷飞。同时,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词奏言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于是部议革去年羹尧所有的官职。雍正三年九月,命逮年羹尧来京审讯。十二月,案成。此距发端仅有九个多月。议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尧罪,计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十五、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等等,共九十二款。

雍正帝早就了解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甚至在一些批示中怀疑年羹尧贪婪、腐化。但转眼之间,这些行为全成了年羹尧的罪名。

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皇帝差步兵统领阿尔图到关押年羹尧的囚室传旨,年羹尧接旨后即自杀。此案涉及年家亲属及友人,其兄年希尧罢官,其子年富立斩,诸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边关,子孙未满十五者待至时照例发遣,族中文武官员俱革职。

曾经显赫一时的年羹尧,最终落得了自裁的结局,曾经无比风光的过去立刻成了过眼烟云,年氏家族也因此惨遭牵连。年羹尧的悲惨结局也只能怪他不知进退、不懂“藏与露”的关系,今人应引以为鉴。

会说场面话,顺利拉关系

说场面话是待人处世中经常见的现象之一,而会说场面话则是与人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在人性丛林里进出久了的人都懂得说场面话,也习惯说场面话。这不是罪恶,也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必要”。

一般来说,场面话有这样两种:第一种是当面称赞人的话。诸如称赞你的小孩可爱聪明,称赞你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你教子有方……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则与事实有相当的差距,但只要不是太离谱,听的人十之八九都感到高兴。第二种是当面答应人的话。诸如“我全力帮忙”、“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说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求你,当面拒绝,场面会很难堪,而且会得罪一个人。另外,如果碰上缠着不肯走的人,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走,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

总之,在待人处世中,有的时候,场面话想不说都不行,因为不说,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多有影响。那么场面话要如何说才好呢?

先看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说的是一个人请四位客人吃饭。开饭的时间早已过了,可是只来了三个人。他叹气说道:“唉,该来的没有来!”有个人听了这话觉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人?于是这个人悄悄地走了。主人见状,又叹道:“唉,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两个人听主人这么说,误认为他俩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全走了。可见,只因为说话不妥当,非但饭没吃成,而且还得罪了人。主人给对方心里留下的阴影,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要说好场面话,就应该“投其所好”,这样才能使入听者耳、顺听者心。

成大事者认为: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说好了你的场面话。

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九次伤,而且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于是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军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将一些一直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上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说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