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态是健康的良药
27012700000001

第1章 用“心”看健康(1)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现代人们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是“心态决定一切”,其实,你的心态同样也决定着你的身体健康。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活动中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是单纯的没有疾病状态。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心态问题导致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因此,只有净化心灵,让心灵的天空清净、明朗,你就可以拥有健康。

1.要健康,先要读懂自己

如果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健康”的呢?在心理学上主要用三个标准来衡量怎么样才属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即包括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的名言。但是这句话怎么解读却成为了众说纷纭的疑难。怎么才能读懂自己呢,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似乎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便经常很自谦的说自己是一无所知,为此苏格拉底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为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这句名言在本质上不是让人去追求外在的事物,而正像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是在教导人们去追求和探索人的精神和内心的哲学命题,去改造人自己的灵魂,从而达到和完成一个道德完善的、真正健康的人。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成功者都是真诚的追求着内心的健康和宁静。

但是要想不停的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先要知道自己的心理属于什么样的类型。研究的心理的专家学者在心理的分类上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人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反应。但是大都分成下面三类。这不是人的年龄问题,而是关于人们心理年龄的划分。

第一类是“儿童型”:属于这种类型的人,在与人相处方面,时常缺乏耐性,就像小孩子一般容易朝三暮四,所以这一类型的人通常难以让人产生信赖感。而在心理上大多具有自发性,往往适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但不适合从事长期性计划的工作。对于“儿童型”心理的人,心理学者给出的建议是,要坚持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的事情,最好是不求回报地为他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弥补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和缺陷。

第二类是“少年型”:属于这种心理类型的人,在心理上往往富有冒险精神,专注、乐观、求知欲旺盛,通常都是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会为自己的目标或某种美好的理想充满激情甚至是狂热,也正是这样的心理状况容易让他们形成好斗、固执和不妥协的性格,因而往往导致与他人之间发生分歧、争吵甚至斗殴。并且,这样心理类型的人,通常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经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定。对这种心理类型的人,心理学者的建议是:克服冲动的短期行为,坚持树立长期的远大目标。

第三类是“成年型”: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是具有责任感的伴侣和父母,自信,进取心强,目标明确,把事业上的成功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乐趣。但是,这类心理状态的人,常会因沉湎于学习、工作而忘记其他的责任,身心也总会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尤其是当压力过大时,会非常的敏感,从而做出不适当的反应。对这种类型的人,心理给出提出的建议是:工作和休息并重,不要只有工作,要适当的给自己的身心放次假。

当然了,人们的心理类型不只是这几种,心理往往很复杂,正像是一句话“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但是只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心态,才能被成为是一个真正的健康的人。同身体健康一样,心理健康同样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心理出现了问题,身体再健壮的人也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果当心理问题特别严重时,甚至会结束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的生命。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每一个人不仅要有一个健全的体魄,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到了现代,要想读懂自己,必须是先从自己的心理、内心上开始,但是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心理与否正常呢?这样的标准在学术研究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论断,但是下面几个标准是比较通用的。

首先,看性格是否稳定

性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性格上的不同,一个人的性格是在固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性格一旦形成,往往就具有稳定性,就比较难以改变。所以,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内,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寡言,有时候苦闷,或时而乐观等等,就是说在较短的时间里性格上却产生了非常大的差异,这就说明这个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其次,看行为是否异常

一个人外在的正常的行为举止是以这个人的心理状态为基础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往往就会有相应的外在行为表现。行为上产生异常,譬如,—个人在听到高兴的消息后却面带愤怒,在生气的时候却大笑不止,就是外表的行为经常与内心的状态不符,这就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让人产生后怕。如果有上面类似的行为,就表明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最后,看是否经常出现幻觉

心理是一个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目睹了什么样的事物,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果这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就表示这个人的心理正常。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那么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也就是幻觉。譬如,一个人走在漆黑的路上时,总认为有“鬼”,甚至是亲眼看见了“鬼”,他就浑身紧张,非常害怕和恐惧,或者是因为什么事,非常紧张,草木皆兵,无论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就会产生错乱的视觉。如果一个人常常出现幻觉,那就表明这个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如果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健康”的呢?在心理学上主要用三个标准来衡量怎么样才属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即包括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个性包括很多方面,如性格稳定、温和、开朗乐观、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等。个性虽然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但要想拥有良好的个性,只要制定长远的计划,改正自己的弱点,慢慢培养,就能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个性的人,也正是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的人格和道德。有了良好的个性,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乐观的充满希望的对待未来,对人生也会充满理想。

而良好的处世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自控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对所处环境的应变能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能够快速地调整状态适应所在的环境。正所谓是“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同样也是社会生活的规律。否则,就会很快的被环境所淘汰。只有适应了,才能找到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

自控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那样这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会产生悲观、绝望、消沉、萎靡等那样这样的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不良情绪,甚至有可能因为冲动、暴躁等不良情绪而做出违反道德或法制的事情。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不做错事,才能理性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最后就是要看你有没有一个良好的交际关系。心理健康,才能拥有健康的性格,健康的处世原则,也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人际关系网。心理健康的人会通过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珍视友情等方式主动地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就能够有效的沟通,不断的交流,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

2.病由“心”生,从心看健康

当然,病由心生,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心脏问题,这里的“心”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内心情绪。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药典,“养生”这个词最早就出现在《黄帝内经》里。中国的养生学讲的就是和谐,《黄帝内经》中提出养生三个原则是,分别是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和人的身体和谐。正如《黄帝内经》所表述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而其中的“和喜怒而安居处”讲的就是保持不喜不怒心态的境界。可见心态是多么的重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机器仿佛运转的越来越快,就在这种高速度的社会生活中,因为不注重心态上的和谐和调整,很多的人都面临着疾病和“亚健康”的困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知道“病从口入”的医学常识,但是,“病由心生”的道理也应该引起和得到人们的重视。

在《黄帝内经》中早就有所记载,一个人的生气、发怒、伤心等心理反应都会影响身体器官的正常功能。直到现在,科学家研究了植物神经所控制的器官功能与不良情绪的关系之后指出,心理因素之所以会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主要原因就是情绪活动的影响。例如,一个人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就会强烈收缩而引起胃部疼痛,严重时还会发生溃疡。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事实表明,一个人的心态对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病由心生,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心脏问题,这里的“心”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内心情绪。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情绪时,自己所做的事也就会感到很轻松,会大大地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当一个人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消极、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痛苦等情绪时,他的生活和工作往往会是一团糟,甚至引起神经活动机能失调而导致身体疾病。

不仅如此,一个人的情绪是否稳定也和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还是医学上的发现来说明这一点,研究发现,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还会干扰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因而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就会出现苔藓状变化,而发生神经性皮炎。除此之外,情绪与心肌肉、呼吸、血管、泌尿、内分泌、新陈代谢等功能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一个人生气时,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就会极度兴奋,就会大量释放肾上腺素而引起血压急速升高,心跳突然加快。一旦遇到这种情况,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就容易导致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引起心肌梗塞或者引起脑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的症状,这样的“一怒”,就有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所以很明显,情绪上的不稳定或者是反差很大的波动,都活导致人们心态上失调,从而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引发或加重某些疾病的病情。

现代人都在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话当然是不错,但是由于人们执着于各自的事业,各自的目标,即使是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每天锻炼、吃营养丰富的饭菜,但是还是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现代人的情绪释放受到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心理因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物质条件等,一旦消极情绪位居上风,就会降低人体的抵抗能力,削弱人体的生理机能,最终导致疾病缠身。如果到了这个时候再去想“革命”,再看看自己的身体,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在平常的生活中,不要忽视“病由心生”这样的一个常识。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放宽自己的心态,适当地为自己减压,这样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很好,正是两全其美的方法。如果等到心理因素对生理因素起作用,再等到心理障碍引起生理障碍,那时候,你只能是百般无奈的求助于医生了。

3.调整心态,做情绪的主人

一个人的心态和情绪往往都是难以控制的,但是,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就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一个人的心态和情绪往往都是难以控制的,就像是无形无影的空气,抓不住也摸不到。但是,也不是这样的绝对,一个人的心态和情绪还是能够控制和疏导的,譬如当你愤怒时,可以注意你的注意力,出去散散步,听听音乐等等,都可以转化自己愤怒和不安的情绪。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就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从医学上讲,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教授,曾经针对受测者情绪的变化及其个人生理心理状态做了一个实验。罗伯特教授在实验报告中指出:一般人在焦虑、愤怒、恐惧的状态下,会有一种来自脑下腺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出来刺激肾上腺,因而影响受测者的生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测者极易产生心跳加速、口干、胃部胀痛等生理现象。这种情形如果持续下去,就容易引起心脏病、高血压或胃溃疡等后遗症。

正如中国的一句格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困苦等不愉快的事,所以人不会永远都有好情绪,任何人遇到麻烦和困难,情绪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如果一味地焦虑、愤怒、怨恨,不但对事情于事无补,对自己的切身健康还会带来严重地危害。这时,面对无法改变的不幸或已成定局的事,就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大家知道当一个人在愤怒或忧虑的时候,如果用测量仪来检测这个人呼出的空气,其中的二氧化碳会特别的多。这就证明长期处于忧郁中的人,他的生命质量一般不高。

曾经一个初上歌坛的歌手,意气风发,信心十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录制,自己的第一首歌终于诞生了。他满怀信心地把自制的录音带寄给了某位知名制作人。然后,他就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候回音。

第一天,这位歌手满怀期望,情绪极好,逢人就大谈抱负。十几天过去之后,仍然是没有音信,这位歌手在长期等待之后,开始情绪起伏,胡乱骂人。又是十几天过去,这位歌手感觉到前程未卜,所以他闷不吭声,情绪极其低落。两个月过后,歌手已经是彻底放弃了希望,所以他的情绪坏透了,拿起电话就胡言乱语。可是万万没想到正是那位知名制作人打来的电话。

有时候自己的情绪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如果不懂得控制,不良情绪就会影响自己的心态,甚至是自毁前程。这位歌手的例子就是说明了不良情绪给人带来的危害。当然,也有很多人知道控制,知道怎样去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当这样的人遇到生命中的困难时,往往就能渡过难关,迎接另一次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