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态是健康的良药
27012700000015

第15章 快乐(1)

七情之“喜”就是“快乐”,“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高兴的事就会精神焕发,心情愉悦。心态好的人都是快乐一族,他们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都都会把微笑挂在脸上。顺境的时候他们开怀大笑;在平静的日子里他们创造欢笑;尴尬的时候就用幽默来解围;就连逆境的时候也要拿自己开涮,自我嘲笑一番。因此,在他们的生活里永远没有尴尬、忧愁和烦恼,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1.快乐心态,全靠自己寻找

快乐是一种正面心态,营造这种心态显得十分重要,要保持快乐就要做到挖掘快乐、与人为乐、知足常乐。

快乐是一种正面心态,营造这种心态显得十分重要,要保持快乐就要做到挖掘快乐、与人为乐、知足常乐。

(1)挖掘快乐

《医醇塍义》说:“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伤之有?惟未事而先意将迎,既去而尚多留恋,则无时不在喜怒忧思之境中,而此心无复有坦荡之日,虽欲不伤,庸可得乎?”

快乐从哪里来?快乐的钥匙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从自己的心中来!快乐到处都有,就看你会不会寻找。想要自得其乐,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寻快乐。

宋朝有个大文学家名叫苏东坡,他有一个好朋友名叫佛印,是禅师。

一天,两人在杭州游览,苏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这是什么山呢?”佛印如实回答:“这是飞来峰。”苏东坡反问:“既然飞来了,为何不飞去?”佛印很机灵地说:“一动不如一静。”东坡寻根问底:“为什么要静呢?”佛印马上说:“既来之,则安之。”后来,两人又来到天竺寺,见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苏东坡问佛印:“观音菩萨既然也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呢?”

佛印说:“观音拿念珠也还是为了念佛号嘛。”

东坡追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念‘观世音菩萨’。”

东坡又问:“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还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苏东坡听完大笑,感悟到了很多东西。

苏东坡一生几起几落,有荣耀,也有坎坷,可是依然很快乐,是不是与佛印有关呢?观音菩萨念“观音”——求人不如求自己。

快乐也是这样,只有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才能最终发现并获得快乐的情绪,否则必然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北京香山上有一座小庙,庙前有一株古榕树。

一天清晨,一个小和尚打扫庭院,突然发现古榕树下落叶满地,他不禁望树兴叹,忧从心来。忧至极处,便丢下笤帚来到师父的堂前,叩门求见。

师父闻声开门,看见徒弟愁容满面,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急忙询问:“徒儿,大清早为何事如此忧愁?”

小和尚满脸困惑地说:“师父,您日夜教导我们勤于修身悟道,但是即使学得再好,也难免有死亡的一天。那时候,所谓的我,所谓的道,不都如这秋天的落叶,冬天的枯枝,随着一杯黄土,一堆青冢掩埋了吗?”

老和尚听后,带着小和尚来到榕树下,指着古榕树对小和尚说:“徒儿,不必为此忧虑。其实,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风刮得最急的时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时候,都悄悄地爬回了树上,孕育成春天的花和夏天的叶。”

“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呢?”

“那是因为你心中无景,所以看不到花开。”

获得快乐,应该善于发现快乐,构建快乐的环境,欣赏快乐的风光。很多时候,一个人并不是没有快乐的环境、缺少快乐的风光,而是没有寻找快乐的方法和技巧。

现在很多新闻媒体每天都靠那些负面的内容去吸引读者,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好心情。美国著名成功学家卡耐基告诫人们,为了获得好的心情,应该尽量避免那些坏信息进入自己的大脑里。

(2)与人为乐

“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

心理学研究证明,主动帮助别人,自己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你可以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帮助别人的过程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这一理论,每个人在自己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都会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帮助别人。

所以,快乐不仅源于自己,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快乐,正所谓助人为乐。愿意给他人提供一些帮助,这是人类特有的本性。助人为乐,就是这种特性的表现。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净化自己的灵魂。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帮助别人后获得的那种喜悦。

中国人非常重视“施恩不图报”,有一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话流传很广。是啊,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因为你的帮助,别人得到了快乐,绽放出了笑容,你也从中享受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回报。须知,精神上的回报要远远大于物质上的回报!并且,你只要真心地帮助别人,别人也一定全心全意地回报你,因为,中国虽然有“施恩不图报”的传统道德观念,但同时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文精神。

“助人为快乐之本”,这句话得到了科学成果的印证。研究证明,那些愿意做出无私奉献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

在西方社会,越是富有或地位高的人,越容易患心理疾病,所以定期看心理医生的情况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但是,好莱坞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却有一项很有意思的记录,她从来没有看过心理医生。

奥黛丽·赫本虽然在事业上一帆风顺,红极一时,但是她的婚姻生活却一直都比较曲折,她先后和汉森、霍登、费勒、罗伯特等优秀的不同性格的人结婚,经历了多次婚变,却仍然保持着良好心态。

一名叫史塔勒的美国医生对奥黛丽·赫本的事情产生浓厚兴趣。史塔勒是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常在深夜接到一些著名主持人、影视明星的咨询电话,要求他给予心理上的帮助。这些大腕们都衣食不虞、崇拜者如云,表面上无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可这些人的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史塔勒希望从赫本的案例中寻找一些研究上的突破。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赫本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做无报酬的慈善工作:奥黛丽·赫本曾做过67次亲善大使;在1956~1963年间,她几乎每月都会到码头、监狱、黑人社区做义工;一次,奥黛朋·赫本谢绝了贝尔公司每小时5万美元的庆典邀请,转而去了一家医院给一个小男孩做护理服务……

原来,频繁的公益活动转移了奥黛丽·赫本的注意力,减轻了因婚姻生活的不幸带给她的痛苦,而且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能给她自己带来巨大的快乐。

于是,史塔勒推而广之,选择了很多乐于公益事业的名人、富翁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这些人很少有怪癖或其他不良记录,他们同奥黛丽·赫本一样,从来一直乐此不疲地帮助别人,因而,他们的心理状况也一直非常健康乐观。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在助人为乐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也会得到升华。

如果每个人都能乐于帮助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自然就会很快乐。为别人创造幸福,也给自己带来快乐。你帮助别人的越多,自己获得的快乐也就越多。

乐于助人是一个人的美德,当你无私地帮助别人时,你的心灵就会充满阳光,你就会健康快乐。

(3)知足常乐

古往今来,有很多知足常乐的例子,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性情……

知足常乐也是保持快乐的一条重要途径,知足常乐就是指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满意,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强迫自己做那些办不到的事,用知足常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

很多人往往把“知足常乐”,当作了“不思进取”的同义词,认为“知足常乐”,实际上是懦弱者的一种表现,他们轻易地屈服于困难和挫折。

其实,“知足常乐”是人的一种处世智慧,它以良好的心态和大度的胸怀作为前提。每个人应该用智慧分析自己的长短优劣,在不足中找到知足,就能在不快乐中找到欢乐。

另外,“知足常乐”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是一种对情怀释然的技巧。不能把“知足常乐”与“骄傲自满”、“安于现状”混为一体,知足并不是停顿不前,常乐更不是自我安慰。“知足”者,仍不乏进取向上的精神,做到相对的知足,绝对的追求,就能常乐不疲。

知足常乐,就是在生活、金钱和地位上不要要求过高,要善于满足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东西,这样才能自得其乐。一个人首先就要明白,人是为自己活着,而不是为别人而活,只有自己知足,才会感到快乐,因为具备一个恬淡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有个小镇上有一位五金店老板,虽然很有钱,但是对钱却看得很淡,他经常把支票放在普通的大信封内,把钞票随随便便就放在雪茄烟盒里。他似乎从来就不关注自己的店里每天到底卖了多少东西,也从不计算每天的买卖进账多少,但他总是乐呵呵的,看上去整天都很快乐。

一天,当会计师的儿子来探望他,看见这种情况,对父亲说:“爸爸,我实在搞不清你是怎么做买卖的?你从来不记账,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我替你设计一套现代化会计系统好吗?”

老头说:“不必了,孩子。这一切我心中都有数。我爸爸,也就是你爷爷,他是个农民,当年他去世时,留给我的东西只有一条工装裤和一双鞋。后来我离开农村,到了这座小镇,辛勤工作,如今终于开了这家五金店。现在我有三个孩子——你哥哥当了律师,你姐姐当了编辑,你是个会计师。我和你妈妈住在一所挺不错的房子里,还拥有两部汽车。我是这家五金店的老板,并且没欠别人一分钱。”

老头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好了,说说我的记账方法吧:把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加起来,扣除那条工装裤和那双鞋,剩下的全都是利润。”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悠然的情怀。知足常乐,可以把我们从纷繁世事中解脱出来,知足常乐是一个避风的港口,在这里休憩后,才会重新鼓起前进的勇气。

当然,知足常乐,并不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朱熹的诗句告诉人们,一个贪字会让很多人的内心失去宁静。知足常乐,其实也是不懈追求的精神加油站。不懂得“知足”,缺少从容与达观的心态,就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现在的处境,更谈不上积极进取、开创未来。

对于懂得“知足常乐”的人来说,只要自己做了最大的努力,无论结果如何,它都会抱着“知足”的心态,所以才能时时处在“常乐”的境界中。

2.以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以宽容、接纳、豁达、愉悦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世界。

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态有问题。遇到困难,平庸者总是挑选容易的倒退之路,总是想着“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结果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遇到困难,仍然积极的心态,用“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到成功。爱迪生在几千失败的实验面前,也决不退缩,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照亮世界的电灯。

拿破仑·希尔因此强调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即PMA(Positive Mental Attitude)。而失败人士则习惯于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消极的心态,即NMA(Negative Mental Attitude)。

成功人士善于运用PMA黄金定律支配自己的人生,他们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人士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他们空虚、猥琐、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最终走向了失败。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是以宽容、接纳、豁达、愉悦的心态去看待周边的世界。乐观心态的人往往将人生的感受与人的生存状态区别开来,认为人生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即使人的境遇由于外来因素而有所改变,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感受,尽量地将其调适到最佳的状态。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快乐,乐在其中。

渴望人生的愉悦,追求人生的快乐,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充满欢声笑语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如真空状态简单纯一,不如意的事情是难免的。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认为,人类种类各异的不快乐,一部分是根源于外在社会环境,一部分根源于内在的个人心理。面对现实的经济状况,以及面临生存的竞争,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快乐状态,使乐观成为不可或缺的维他命,来滋养自己的生命?

以仁达宽恕的胸怀来承纳。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博爱的人才会懂得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确生命就像回声一样,你播种了什么就收获了什么,你给予了什么就得到了什么。有一次,苏格拉底跟妻子吵架后,刚走出屋子,他的妻子就把一桶水浇在他头上,弄得他全身尽湿,苏格拉底于是自我解嘲地说:“雷声过后,雨便来了!”一个乐观的人,当他面临苦难和不幸时,绝不自怨自悲,而以一种幽默的态度,豁达、宽恕的胸怀来承纳。乐观的心态是痛苦时的解脱,是反抗的微笑,笑是一种心情,时时有好心情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若能将个人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欢畅地享受人生至高无上的快乐。”

要拥有乐观的心态,首先目光就要盯在积极的那一方面。一个装了半杯酒的酒杯,你是盯着那香淳的下半杯,还是盯着那空空的上半杯?从篱笆望出去,你是看到了黄色的泥土还是满天的星星?以不同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家做鞋子的公司,派了两位推销员到非洲去作市场调查,看看当地的居民有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不久,这两个推销员都将报告呈给总公司。其中一个说:“不行啊,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因为这里的人根本不穿鞋子。”而另一位则说:“太棒啦,这里的市场大得很,因为居民多半还没有鞋子穿,只要我们能够刺激他们想要的需求,那么发展的潜力真是无可限量啊!”同样一个事实,但有完全不同的见解。这实际上讲的都是心理学上有一种“漏掉的瓦片效应”,一栋房子顶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顶时,不是看铺得很好很整齐的瓦片而是专看那一块铺漏了的瓦片。自然这种凡事专挑自己的缺点,总是爱自己为难自己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指出:烦恼是一阵情绪的痉挛,精神一旦牢牢地缠住了某事就不会轻易放弃它。不良的心境有一种顽固的力量,往往不易摆脱,当一个人心境不佳时不要过分独自地冥思苦想,最好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或是转移到其它的事情上去,心理学上称之为“心境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