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家具里的中国
27013700000010

第10章 匠心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建筑的风格、休闲的方式、出行的车辆、服装的款式,甚至连发型都在随着时代而变化着。家具也可以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只是人们一般不会太注意到它的变化。而每个时代的家具,都是为了各自的时代服务的。

玫瑰椅

比如这种椅子。现在人们叫它玫瑰椅,在江浙一带,人们也称它是文椅。玫瑰椅的靠背和扶手都比较低矮,而且靠背和扶手之间是相互垂直的。它的式样,是从宋代的一种靠背与扶手平齐的椅子演变而来。这种椅子在宋代绘画中反复出现,可见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椅子形态。

玫瑰椅名称的由来,至今都没有定论。目前能够见到唯一类似的记载是《扬州画舫录》中的“鬼子式椅”,有学者认为这是玫瑰椅最早的记载。

玫瑰椅靠背低矮、平直,不适合倚靠,因此舒适感不佳。它的装饰效果大于适用性,玫瑰椅在园林的亭台别苑中使用广泛。椅子的教化作用,恐怕不是设计者有意为之,但是人们坐在上面就会端正,这大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功能吧。坐在玫瑰椅上面,感觉既是椅子装饰了人,也是人装饰了椅子。

这对玫瑰椅,是这类椅子中最常见的一款。它用材纤细,造型小巧美观。平直的搭脑和扶手,以烟袋锅榫扣合在腿足上,结构坚固、简洁明快。

椅子的功能决定了它的形式,椅子的形状和功能非常近,比如,过去人们都是穿长衫,南方冬天更是要穿棉袍之类的衣服,所以椅子相对要宽大,进深一般不会太大,一则是坐着舒服,二则是起身和落座都相对方便,年长者,也可以扶着扶手起和坐。扶手如果出头就要向外撇开一点儿才好,不然坐下时不小心会剐到衣服。

家具风格的传袭

明代的家具式样基本上是仿照宋代,宋代是中国家具的大发展时期,各个门类齐备,宋代的家具造型大多造型纤细,虽然优雅但结构略有缺憾,工艺也没有达到完善。元代的统治,短短不足百年,但是不可否认北方的粗犷风格对于宋式家具的影响。

据无定斋的张德祥介绍,这张桌子可以分成两截儿,桌腿上面像一个小炕桌,实际上它就是蒙古族在蒙古包里常用的小炕桌的式样。后来,元代入主中原定居之后,因为欣赏这种款式,就又加了一个架子,把它延展开去,这叫展腿式。这种款式的流行应该是元代形成的。但是元代器物,又继承了辽代、金代的风格。桌子上的向日葵花,实际上是辽代人崇拜向日葵、崇拜太阳的一种传袭。

大漆家具

到了明代的中晚期,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商品大潮的出现,冲击着固有的社会等级,资本主义萌芽在苏州一带出现。这个时期,有钱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常常受到传统绅士的讥讽,于是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开始收购大量古玩字画,添置精美的硬木家具,力图争取到在社会中的话语权。他们与工匠结合,制造出更加精美的器物,并且极力仿效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我们在明代版画中看到工商业主的作坊里,就充满了今天人们热衷的明式家具。

叙和堂的张金华认为, 在明代中晚期,尤其是在明晚期的时候,是中国的硬木家具比较成熟和灿烂的时期,但是硬木家具并不是古人或者是文人家具里面最重要的家具,当时最重要的家具恰恰是漆器家具,即大漆家具。大漆家具的制作过程比硬木家具的制作过程要复杂很多倍。

我们现在认为,很多古代的硬木家具是不上漆的,这是一个错误观点。明代的时候,每件家具都要上漆,不管是黄花梨家具还是紫檀家具、乌木家具,我们现在看不到漆了,是历史脱落的原因。

精工细作的匠人

大漆的也好,擦漆的也好,好的家具制作的关键是要用心,要精工细作。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的环境中,传统士绅为了能和这些新贵们抗衡,拿出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时间。因为新富裕起来的人希望迅速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传统贵族则可以为一件精品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

据编剧邹静之说,当年聘闺女,王家、李家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谁做得慢。听南方农村的老太太讲,如果王家用一年的时间做好了整个的满堂的家具,而李家还没做好,那么王家人是不会放工匠走的,王家宁可让木工天天把那刨刃推出去,空刨子在那里推,也要展示我们家是精工细作,比你们家做得还慢、还讲究。这就能看出当时人们是比谁家做得好,不是比谁家做得快。

其实,工匠或者说手工艺人在干活时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虽然生漆几千年来都在中国使用,后来才传到了日本,但到明代中晚期的时候,日本的漆器已经令当时的宫廷和士绅非常着迷了。至于谈到工匠的心态,日本著名漆器大师冈田先生的感触非常深刻。

冈田先生说,要想一辈子从事这个行业,除了热爱,没有其他的。他认为运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一件件器物,如果不热爱不喜欢,只是单凭兴趣和责任感,是绝对做不好的。无论做哪道工序,哪种作业,都能沉浸在其中,感觉到乐趣的人特别适合这个行业。这种人经过实践的磨炼,一定是会有出息的,热爱加上兴趣,无论做的水平是高还是低,只要是在享受制作的快乐就行,这才是手工艺的根本。

冈田先生的一件干漆八音盒已经做了将近三年,现在还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工。对于制作漆器、螺钿和百宝嵌的工匠来说,这种耐心和热爱的态度尤其重要。试想一下螺钿的工艺,它要求把贝壳磨薄,有的薄到0.5毫米以下,几乎透明,然后再切割成不同形状,镶嵌上去,再打磨抛光,没有耐心和兴趣的人,恐怕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

1922年,英国学者赫伯特·塞斯辛基在他关于中国漆家具的论述中,就极度赞叹了中国工匠这非凡的耐心。

工艺精湛的百宝嵌

百宝嵌的工艺,则是将各种不同的材料,像玉石、玛瑙、珊瑚、翡翠等拼装在一起,这更是需要工匠们能够沉下心来,正所谓慢工出细活。

据说,百宝嵌的工艺是由明代的工匠周翥发明的。这件由象牙嵌的轿箱本来是放到坐轿人的身旁,工艺非常讲究,牙嵌的人物、动作和表情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而说到百宝嵌,明代的一位传奇人物则不得不提。

周翥是明代的百宝嵌的创始人,但他的作品却流传很少。原因之一是,他的作品却很珍贵,在明代的时候定制他的作品要等很长时间,甚至好几年,而且还不能要求工期,必须是什么时候做完了什么时候来取。另外,他是被严嵩最后包养的一个艺术家,严嵩要求他的作品只能给他,不能给别人。

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严嵩式的人物了,而像周翥这样的工匠也难得一见。这需要方方面面的从容才能做到,急功近利是没有办法产生传世精品的。

从事家具和建筑设计的朱小杰先生对此是深有感触。他说:“古代,我可能很难去了解它的状态,我们只能是在现有的资料当中看它的一个状态。但是,我早期学木匠的时候,看师父的那种状态,就会很享受。虽然,工钱对他来讲也很重要,但是做事、做活的那个过程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从他在做活的认真当中,以及对工具的爱当中,感觉到他不是把工作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工作变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今天的社会已经很难让人有耐心为了一件家具而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了,人们为此发明出各种机器设备来加速产品的完成。而古代工匠们那漫长岁月的精雕细刻,才使得现代的人对那些器物充满了敬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