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姥姥的遗产
27014300000048

第48章 “知足”与“不足”(3)

我立刻转到那个铺子的柜台前,老板掀掉盖鱼的布,有大碗口粗的多半条大鱼,头尾都没了,鱼皮的灰色中,有绯色宽斑。老板还特意让我看鱼的横断面肉质多么新鲜。说实话,这鱼名我是头一次听说,可毕竟是刚杀的活鱼。姥姥的话响在耳畔:吃活鱼才能吃出鲜味。她收拾鱼时,一旦发现死的便给小猫。于是我决定买。老板一刀下去,还锯了几下,便砍下一大截,四斤多重。虽担心姥姥不喜欢吃,但还是既来之则买之,总不能白跑一趟。

把鱼直接送老乡家,请她帮我做好,我拿走大半,在食堂买了饭和青菜,端到她面前。她以为是鲶鱼,很惊奇鱼之大,吃几口连说好吃,并认为是鲜鱼才能有这样的味道,我终于放心了,觉得心意到了,佛也知了。

她知道这是黑龙江里产的大马哈鱼,更是惊喜不已,很早听说,没吃过。我鼓励她少吃饭,多吃鱼。

看她吃得可口开心,我非常高兴,而且很感激那个老板娘的热情。

我问她同鲫鱼比,哪种好吃,她犹豫了一下,说鲫鱼味足,可大马哈肉多又嫩。

第二天午后,她休息时睡着了,我径直奔松花江边。从单位到江边很远,就等于从城市的最南到最北,有公交车,不担心走不动,一心想买到松花江中的活鲫鱼,决心远征。

到了江边防洪纪念塔那儿,哪有卖鱼的呀?我向江边散步的老人打听,个个摇头。不停地问,终有位老叟,很殷勤地告诉我,这儿的江水太急,有鱼也钓不上来,再说这儿也不准钓。你往西走,走到没有防洪堤的河汊子,有人天天又捞又钓。

顺着老叟指的方向,我沿河堤向西,几乎离开了喧闹的城市,最后堤坝消失了,我不顾走出多远,只想找到有钓鱼的地方。眼前已荒芜,离河岸很远的两边,没有了楼房和砖瓦房,这大概就是农村了。而且河汊子处,确实见到了捞鱼的身影。我眼前一亮,有了希望,赶走了疲劳。

走到近前,见不大的渔网中确实有鱼在蹦,我实是欣喜,自认这正是我要寻的鲫鱼,而且大得没见过,果然大河中鱼也大。我问渔夫现在卖否,他口气很冲,是个壮年汉子,说打鱼就是卖的。我表示买一条,他说这鱼是送指定饭店,不外卖,也没有秤。听这话我有点失望,但机会我不会放过。我很有诚意地表示,你说个价,不管多贵,我只买一条。他很痛快,抓出一条大个的,就说给两元钱,很麻利地用根绳穿过鱼头提给我,并自我欣赏地说,“这松花江大鲤子多鲜。”我已经拿到手,方知这不是鲫鱼,是姥姥常说的“大鲤子”。心里暗喜,想起姥姥每次说起“大鲤子”的表情,说不定比鲫鱼更好吃。

我问渔夫如何做好吃。渔夫说:“煮汤,这鱼汤比鱼肉好吃。”我刚走出几步,渔夫又大声嚷,“不喜欢喝汤,就吃生鱼片。回去就做,不能过夜。”我摇手表示感谢。平生才知道鱼还能生吃,心生疑惑。

提着这一尺多长的“大鲤子”,朝来路返。心里仍犯嘀咕,这鲤子能有鲫鱼“味足”吗?

放眼这滔滔的江水,呼啸着奔向远方,两岸碧波粼粼,涟漪潋滟,让我忘了“汤的味道”,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江堤上。回头看,渔夫捞鱼的河汊消失了。进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竟有人问这鱼从哪儿买的,我也成开路的“向导”了。

这鱼还是送到老乡家,求她煮汤。她奇怪地问,怎么天天吃鱼?我告诉她,这是姥姥最喜欢吃的。

连汤带鱼半盆,热气腾腾端到她面前。我先让她喝汤。她的味觉非常灵敏,汤没喝到嘴就闻到了鲜味,一尝便发出“哎呀”声:“这味可真足!”我问:“有鲫鱼味足吗?”她说不仅味足还香,这是条大鱼,肉肥才能汤香。她往盆里细看,不停地议论:

“真是大地方,有好吃好喝的。这才叫鱼汤,王母娘娘赏的仙汤呀。”

她问我从哪儿买的,我告诉她在楼外路上,王母娘娘知道你喜欢吃,特意送来的。是从松花江里刚捞上来,马不停蹄地送过来的。若是现在,我肯定还会加上,这鱼是天然的无污染的健康食品。听后她感慨地说:

“我来一趟,昨儿个吃大马哈,今儿个吃大鲤子,都是头一回吃。看来天外有天,从前,我以为鲫鱼、泥鳅和哈什蚂,是水中美味,山外有山,还有更多美味。”说了这些,她很陶醉地感慨:

“知足了!知足了!”

我接着说,明天后天还去换样买鱼,吃遍了,尝到了。她表示,你这很平安,我就回去了,板床睡不习惯,腰不舒服。

当今,熏大马哈鱼成了省城的特色食品。前些年,弟弟常从省城往北京捎。最近几年,在京城有名的“一手店”里,随时能买到熏大马哈鱼。我每在店中看到这种食品,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四十多年前同姥姥首次吃大马哈鱼的情景,引起无尽的思念。甚至联想到大马哈鱼,从渤海专程游回到黑龙江,经历千辛万苦来繁衍后代,雌鱼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如所有伟大母亲对后代奉献一样,令人敬慕,更不想再吃它了。

我多次嘲笑自己那次买鱼表现出的呆气傻气。细想当时的表现,也是一种必然。自幼生活在那种狭小闭塞的环境中,只见过“小鲫鱼世界”的“井底之蛙”,那本是我的舌尖世界中可怜的“鱼观”。有如没有见过大海的人,总以为家乡的湖最大,贫困落后与愚昧无知永远是孪生兄弟。

更可笑的是,我自作聪明,认定姥姥只喜欢吃小鲫鱼,为什么没想到,她还没吃过的鱼,也许很喜欢吃呢。若不是遇上那个爱搭讪的老板娘热心提示,那天我很可能空手而归,也不会再去江边寻鱼,姥姥那次也就错过了感受“天外天”美味的机会,时不再来该有多后悔呀!

6

那年春节前,收到带子的信,得知姥姥入冬以来,不停地咳,身体虚弱得常卧床不起。阻塞性肺气肿,已到了后期,长期服用******,产生了抗药性,又改服氨茶碱和喘定。

头年回来,就已不比先前,身体清瘦,但精神矍铄,整天忙碌,白日休息,还习惯地坐在炕头上闭目养神。

这次见她判若两人,又瘦了一圈,真是皮包骨头了,拱肩缩背,非常孱弱。眼睛深陷在眼眶里,眼神也不如从前灵活,颧骨显得格外突出,脸色憔悴。刚说两句话,就气喘吁吁,半躺着也咳个不停。我示意她不说话,轻拍她的背,可她总有话想说。

老年人,久不见亲人,积攒了太多的想念。她要对我说的,总比我对她说的多,其实她心里想的比说出的还多,手脚停下来,脑中有说不完的话语,见亲人一吐为快。耐心地倾听她磨叨,万不能打断她的话,更不能评头品足地较真。

药量不断增加,食量却不断减少,不喜欢吃的食物越来越多,还说不出想吃啥。从前最喜欢吃的鲫鱼,现在问也摇头了。想来想去终于说出:鸡肉蘑菇馅儿饺子,也说不准好吃。我们遵命立刻行动。

带子去邻居家找来一串松蘑,这家有山里亲戚,每到春节前都来送山货。鸡,家里多多。选了只两年生的胖母鸡,带子说足有四斤重;若炖汤,就选三年以上的老母鸡;当年生的鸡没过冬,肉嫩但不够香。照带子的标准,现在从超市买的童子鸡才四十多天,北京有名的油鸡才一百八十天,我们永远吃不到鸡肉的醇香了。带子抓鸡时嘴里叨咕:“小鸡小鸡你别怪,阳世三间一道菜。”这反映了善良人宰杀生物的戒心。她宰鸡煺毛剔肉,一切都在瞬间完成,还嘱咐我,蘑菇要多冲几遍,上有小草刺,剁鸡肉,连鸡油一起剁碎,鸡油比猪油香,还好吸收。她真是个生活通。

我把各样食材剁好,端到姥姥跟前,让她亲自加调料,把鸡肉拌好,最后加蘑菇搅拌,她闻了几次,说挺香,有点淡,我只象征性加点盐。面早就醒着。包饺子的活,我从小就干得很溜,每年春节前包冻饺子,都要跟带子“竞赛”。今天只能自擀自包了,比赛包饺子的快乐情景,一去不复返。约莫够吃一次就煮,味不好,还能调馅。

饺子放到饺子汤里,是她一贯的吃法。她吃下去第一个饺子就说:“真是有滋有味呀!”然后非让我和带子尝不可,果然鲜香,小外甥也要,接着又煮一次。热乎乎的饺子汤,吃得她额头鼻尖都渗出汗珠,脸色也变得湿润了。她感叹:“怪不得年三十,家家小鸡炖蘑菇,怎么没想起这么包饺子呢。这真是头一回呀!”

在我们的印象里,没听她说过啥不好吃,这次生病嘴变刁了,说饭菜没味,有时要葱蘸酱,吃出了刺激味,但咳得更厉害。如今我进入老年,嗅觉迟钝,碰上身体不舒服时,也如此寻有刺激性的食物,回到原始状态中,与久违的味道相遇,确能多吃几口。那鸡肉蘑菇馅儿饺子,也许将来会成为东北人招待贵宾的经典食谱!

廉颇老矣,尚能吃变了馅儿的饺子,何不满足。还有半串蘑菇,又杀只鸡,加上没用完的饺子馅儿,包了两盖帘儿冻上。

第二天我们换了大白菜馅儿,那时北方冬天储存大白菜困难,幸亏家里的土豆窖挖在厨房的柴堆底下,保留下几棵白菜,是冬天唯一的叶菜。专用菜心,还焯一下,放猪肉,带子拌馅,我干后面的活,饺子小得像馄饨。她吃了几个,又喝口汤,像三伏天喝口刚从井里打的凉水似的舒服,连说:

“清爽!水灵灵的,是鲜白菜!还是白菜心,一点不塞牙!”

看她这顿又吃得很顺口,我和带子都会意地笑了。看来失去的味觉,也还能被美食唤回来呀!两只母鸡的骨架,熬了半盆汤冻上了,随时砍下点,就可以做面片或疙瘩汤。

带子又别出心裁,用大萝卜馅儿做蒸饺儿。“冬吃萝卜夏吃姜”。她吃后打嗝了,认为是萝卜起了通气的作用。

最后用秋天晒的豆角丝拌饺子馅儿,这类干菜就是煮熟了,吃起来也有点艮,我遵旨,几乎把泡过煮过的豆角丝剁成粉末,拌入肉里,看不出是啥。她吃完了,也体味不出是什么菜,只说有点艮,喜滋滋地吃下去,又很感慨:

“天天变花样,把我吃糊涂了。人常说,坐着不如倒着,好吃莫过饺子。我天天吃饺子,饺子馅儿都是以前没吃过的,享受了,知足了!”

我走前的上午,她总是抹眼泪,不像刚回来时有说不完的话。给她煮碗馄饨,没吃几口。我告诉她,包了不少冻饺子,有蘑菇馅儿、白菜馅儿和萝卜馅儿的,分开放在缸里,想吃哪样跟带子说。她答应着,但呜咽着:

“走吧,别惦着我,慢性病,能耗时间。想你,就拍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