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初见成效。区环境保护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补偿资金的落实到位,有效缓解了我区草地生态系统超载过牧的危险局面,减轻了西藏畜牧业发展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压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草地生态环境安全和植被覆盖度,遏制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的恶化趋势,增加了草地防风固沙功能,降低沙尘暴、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并有专家评价: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草场承包户对自家承包的草场进行了一些维护和一定程度上的建设,连片的天然草场第一次得到主人的呵护;退牧还草工程把大量牧草从牛羊嘴里保护下来,原始草原真正得到了休养生息。
2011年自治区相关部门对萨嘎、错那、那曲等7个县退牧还草工程区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与工程区外部相比,工程区内的植被盖度平均提高9.9个百分点,植被平均高度由5.26厘米提高到7.12厘米,产草量提高了57.25%;沙化趋势得到根本性遏制。项目区不少农牧民欣幸地说:那时草地沙石一块一块的,要是一直牧下去,这片草地恐怕已经成为沙地了,幸亏保护得及时啊!有些牧民惊喜发现:自家牧场里的草更茂密、更高了,赛马节上的马匹普遍比以前强壮了、能跑了,并且不用为冬季饲草供应问题发愁了。同时,外地客人也发现西藏牧场的明显变化。游客倘若在入秋时节乘坐火车沿青藏铁路进入西藏,透过车窗会惊奇看到,禁牧区内的牧草长得繁茂,一片接一片的草场黄黄绿绿,宛如田畴,又似风景画面。
退牧还草工程促使传统畜牧业的经营模式发生改变,人工种草、畜牧业集约经营、牧区合作经营等经营新形式出现了。比如在安多县扎仁镇9村,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把属地草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把部分草场按季度租赁给附近乡(镇)牲畜多的牧民,年底根据牧户入股草场面积进行分红。越来越多的牧区在政府引导下,正在探索草场入股、牲畜入股、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草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趋势开始显现。
事实说明,草场经营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可以统一的。草场经营不管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需要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结合点,掌控其平衡点,通过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把它们协调一致,保持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两者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映了牧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草场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可以着眼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不可以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效益。追逐一时的丰厚的经济利益,必然会让生态系统透支、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断送接下来的经济利益,因为物质财富是由生态系统提供的,由生物体生产出来的,这是自然生态规律。生态效益和经济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必须经常讲,让管理者和经营者都明白,最好能时时挂在嘴上,处处习惯性地落实到行动上。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牧民最讲究实际,尽管对自家承包的草场收益抱有信心,但是更会掂量眼下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分量,日夜算计举家衣食住行的物质保障,渴望手里能攥着足量的钱财。只有这样,才会去响应上级号召,做上级要求自己做的事情。有无生产积极性以及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手中所掌控的资产,以及正在做或者想要做的某项投资能带来多大的回报。牧民和农民一样需要在地里刨食,风调雨顺的年景下付出多少艰辛才会有多少收益,诚实的劳动量换来等量的收入,最体现国家勤劳致富的政策要求。畜牧业跟农业一样没有暴富的机会,牧民就跟农民一样没有暴富的心理,只是指望靠投入物资和劳动力,在一个周期的生产活动中直接取得经济收益。对待任何一项生产活动,在初期投入上格外谨慎,心里清楚损失不起。政府在草原养护上投资,需要借助所有牧民的头脑和双手,在相关政策和经营方式指导下,被均匀地或者有区别地分配和补充到每一寸草地里。国家在具有一定财力的时候,如果希望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力度,就要舍得在牧民身上花本钱,钱花在牧民身上,也就花在了辽阔草原上了。
国家生态补偿、补助、奖励等项目资金要及时足额发放给牧民,成为他们手中可支配的生活生产资金,进而转化为投资草场的物质条件,同时向他们表明政府的公信力。有了这个条件和这份信任,国家对草场经营方式、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策要求,就能被牧户充分接受,迅速转化成他们的满腔热情和自觉行动。期望牧民对草场基础性保护和建设做出多大的投入,就需要给予他们相当的物质力量,明确在较长周期内牧民从中的经济利益。国家支持力度决定着牧民投入力度,赋予牧民权力大小决定牧民投入的决心和信心。换句话说,草场经营中生态效益必须通过满足牧民的经济效益来实现,牧民长远的经济利益要靠眼前的经济效益来支持;只有解除牧民生产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才能指望他们自觉落实国家政策,以积极态度和足量投入开展草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现草原保护和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实统一。
当然,在草场保护和建设中,牧民需要国家提供技术指导和贴心服务,并有机会学习和交流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相关的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是不可缺少的。草场经营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需要具有现代意识的牧民来掌握和推行,具有现代意识的牧民是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的,也是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来引导的。这是在物质条件获得之后,牧民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小贴士
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草原生态系统既能为人类提供肉、奶、羊毛、皮革等食品和轻工业原料,又具有气候调节、基因库保持、气体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从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看,后者远大于前者。比如当草地被耕作或者转变为农田时,由于草原生态系统吸收大量的碳作为土壤有机质并储存在土壤里,在这种土地转用过程中碳会迅速转移到大气中,NOX(氮氧化合物的总称,通常包括NO和N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也会加剧,农田NOX排放量比草原高,而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强而增加。作为作物和牲畜的主要起源中心,草原一年生草本和豆科植物非常丰富,像山羊、绵羊、牛等众多驯养动物均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的草原,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基因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防治千年鼠患,保护万顷草原。如果选择夏季坐火车来拉萨旅游,沿青藏铁路进入藏北草原,旅客往往会被车窗外的一幅景象所招引,就是透过车窗在视野之内,看到眼前草地上三三两两的鼠兔穿梭、嬉闹的场景:它们好像神经十分过敏,时而原地驻足、灵活转动着小脑袋,黑亮的小眼睛注意身边的风吹草动;时而一溜烟似的窜出一段距离,倘若没发现什么危险,便放慢速度、轻弹脚步,东瞅西望寻找可食的东西;一旦闻到什么风声就立刻调转方向,敏捷地出入地表下的洞穴……临窗旅客争相透窗观看,携带相机的游客纷纷将镜头对准这个群鼠闹草原的生动场景,嘁里喀喳一阵抓拍。镜头里的鼠兔媚眼相貌、体态神情,十分逗人,甚至招人几分喜爱。
然而,外地旅客料想不到,面前这些“灵动可爱”的小动物,竟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上与广大农牧民打起了“地道战”,与牛、马、羊等牲畜争食,并严重危害这里的植被,破坏生态环境。说不清多少年、多少代了,当地牧民一直深受鼠患的祸害。
到了西藏,乘车行驶在公路上,视野中同样能看到草地上随处隆起的鼠洞。在鼠兔栖居密集地区,鼠洞星罗棋布,鼠坑彼此相连,把大片草场分割得支离破碎,地表凹凸不平,草皮受损,各种植被被咬碎。据农牧民反映,在专门为牛羊越冬储备的草场里,茂盛的青草被拦腰截断,碎草遍地。如果这些冬春的“储备粮”被摧毁了,牛羊的饲草就没有了着落。
鼠兔是高原上特有的小型哺乳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和中亚地区。鼠兔有极强的耐高寒能力与繁殖能力,喜欢在水草鲜美的草甸上或者任何矮小植物旁边打洞做窝,并以草为食。
研究表明,每65只高原鼠兔的食量就相当于一只藏绵羊的食量。在鼠害最严重的藏北地区,鼠兔的数量达到了7.5亿至11亿只,其一年的食草量可以养活1500万只至2000万只羊。所以鼠兔的过量繁殖不仅与牛羊等牲畜争夺草食,而且在地上打洞挖穴,啃食草根、树根,促使草地大面积沙化。同时,鼠兔易传播疾病,西藏历史上多次爆发大规模鼠疫,给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专家介绍:在正常情况下,属兔生活在一个充满天敌的环境中,和其他草食性动物争夺有限的草场,尤其是在青藏高原漫长严酷的冬季里,鼠兔种群保持一定数量;引起鼠兔数量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草原过牧,因为鼠兔出洞到地面取暖、觅食,喜欢视野良好的活动场所,以便迅速发现来袭的天敌,草地植被相对稀疏,就会使鼠兔获得它们希望的生存环境。
知己知彼,将计就计,一场灭鼠歼灭战在万里草原上就打响了。专家建议,在不破坏自然平衡的前提下,限制鼠兔数量,将草场损失降低到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多大影响,其实就是在遵守生态平衡的原则下,对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人工调节,抑制某些生物物种的过度繁殖而带来的整个生物群落的不稳定因素。正因如此,生物技术灭鼠是最佳选择,就是在鼠兔集中地区引入与培养草原鹰、草狐、沙狐、黄鼬等鼠兔天敌,既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节省经济开支,还避免因为大量使用农药而造成环境污染。在生物技术难以奏效的局部地区,适量施用灭鼠化学药剂。
相关科研人员在拉萨市当雄县的乌马塘乡和那曲县的古露镇进行鼠兔生物控制技术实验,树立高大的金属支架,方便老鹰等猛禽落脚,称为“招鹰架”;清理招鹰架四周的障碍物,尽量为老鹰提供捕食所需要的宽阔视野;尤为重要的是向老鹰等猛禽雏鸟投食鼠兔,在提高雏鸟成活率的同时,培养这类猛禽的偏好食性。
科研人员在草原鼠害重灾区的八宿县邦达草原,在适量使用药物灭鼠的同时,也大量安装“招鹰架”。当地乡(镇)采取划片管理、连片共管、步步为营的进攻方式,与鼠兔的“地道战”进行正面交锋。邦达草原鼠害防治首期工程总投资150万元,预计治理面积30万亩,其中药剂灭鼠8万亩、“招鹰架”灭鼠22万亩,目前工程项目全部完成了。
采用生物技术灭鼠效果显著,两年内,设置招鹰架区域内老鹰等猛禽增加了3倍,在猛禽密集的春夏两季,地表上的鼠兔数量明显波动。当然,在草原进入冬季,猛禽迁徙之后,鼠兔便纷纷走出洞穴,由地下活动转为地面休整,成群结队,闲哉优哉地晒太阳。这个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方法遏止鼠兔自由活动呢?各试验区防治鼠患的摸索行动,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初见成效,所积累的经验和做法将为在全区范围内展开“清剿”鼠患鼠害提供借鉴。
羌塘深处走牦牛,草原牵手护羚羊
羌塘,藏语中意思是北方高平地。广义上的羌塘又指藏北高原,地处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全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那曲地区占据了藏北高原的主体。那曲,藏语的意思是黑河,系怒江上游河段,水色发黑,故名。苍茫辽远的羌塘草原,上面遍布湖泊、雪山、冰川,保证了高原地表和地下水的补给,成为羌塘的生命之源。
山高地阔的羌塘草原,庇护和养育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羌塘草原,以高原高寒荒漠草原为主。目前发现的种子植物有近500种,其中50余种是药用植物。由于海拔的高度和恶劣的气候条件,这里的植被非常脆弱,一旦受到破坏就无法恢复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草原上短小似“寸头”的“那扎”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草类,成为羌塘动物食物之源。
羌塘北部一直被视为“生命禁区”,但是人类的生命禁区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远离骚扰,野生动物真正成了这里的“主人”。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盘羊、藏原羚、高原兔、黑颈鹤、藏雪鸡等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经过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它们完全适应了这里为其提供的生存空间与繁衍条件。
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羌塘草原内,是野生动物最集中的地区,处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总面积为2980万公顷(约30万平方千米),1993年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4月4日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保存完整的、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以及多种大型有蹄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