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绿色西藏
27014800000069

第69章 清洁生产和特色产业(13)

手工藏毯有八大生产工艺:纺纱—染色—图案—设计—织毯—洗毯—剪花—后整理。做成一条藏毯需要数十道工序,其中有数道工序比较紧要。比如选出较长的、品相好的羊毛;使用秘制药水对选用的羊毛进行“开松”,目的是使羊毛富有柔韧度,并防止虫蛀;“和毛”,为的是预防地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回潮;纺纱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全是手工捻线,粗细度把握不好,做出来的藏毯品质就差;染色,染出的色必须均匀,色彩搭配要符合企业标样和客户要求;织毯可能是整个流程的关键环节,经纬线不压不叠、松紧度一致、排列均匀、疏密适度;水洗环节,如果水洗得当,藏毯就会呈现锦缎一样的光泽和质感,还有效防止虫蛀;尤其是剪花工艺,可以使藏毯纹样轮廓鲜明、清晰,加之色彩斑斓,产生近似浮雕的艺术效果。

在西藏,藏毯制作至今仍然延续着完全手工编织的传统方法。藏毯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品,而且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成为承载和传扬藏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产品或者民族工艺品。当然,藏毯在保持民族传统图案、色彩浓重等特点外,也在积极吸收现代元素,满足家具装饰的需要,迎合年轻人的消费时尚。

藏毯,进入了国家级保护程序。以独特的藏式穿杆结扣法生产出来的藏毯,具有浓郁的藏民族风格。长期以来,西藏藏毯生产企业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一些生产企业冒用“藏毯”名号进行生产和销售。为了保护藏毯地标产品,拉萨市质监局一方面深入藏毯制作企业严格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把质量技术标准报请国家质检总局审查发布。西藏生产的藏毯作为地标产品,有了完备统一的标准,进入了国家保护程序。外地生产的地毯一旦使用“藏毯”名称,相关部门将依据藏毯质量技术标准予以鉴别。

优质矿产业:在政府监管下谨慎发展

西藏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开发利用潜在价值超过了6000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储备基地。至2008年,西藏境内已经发现矿种102种(国内矿种总数为173种),探明储量的41种矿产地矿床、矿点、矿化点超过3000处,18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12种居全国前5位。其中,铬、铜保有矿产资源储量,以及盐湖锂矿资源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硼矿、菱镁矿、重晶石、砷的储量居全国第三位。此外,石油也是潜在的优势资源。

西藏矿藏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幅度,并不取决于市场需求和资源储量,而主要依据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水平。

西藏矿产业,既要服从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要求,又要服从国家构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规划,既要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又要正视西藏自然环境的特点和生态保护的任务,从西藏的区情及矿区的条件出发,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中尽量减轻对生态扰动,避免对环境污染,并落实“利用一小点,保护一大片”的要求。

除了颁布和实施科学完整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长远规划,依法从严监管产业行为外,当地政府把科研队伍和监管队伍建设放在首位,要求调研和论证在先,寓依法监管和严格规范于矿业生产之中,协调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形成统一的覆盖全程的动态的服务和管理的格局;依法取缔群体性乱开滥采行为,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寻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点,不断探索符合西藏区情的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依法规范选矿行为。为了保护矿区地表植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自2006年起全面禁止开采砂金矿,2008年全面禁止开采砂铁矿,强行关闭了65家砂金矿、36家砂铁矿开采企业,着手规范矿产资源勘查阶段环境保护工作。2010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对全区选矿厂进行充分调研、掌握了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做出决定:对全区存在重大环境问题和污染隐患的部分选矿厂实施关闭或者限期整改,公布了“限期关闭”的9家选矿厂名单、挂牌督办和限期整改的19家选矿厂名单。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关闭和整改部分选矿厂的通知》,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在“十一五”期间,环境执法部门对全区矿产、藏药草等自然资源开发中环境保护情况进行多次检查,关闭了34家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矿产开发企业。

2011年4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藏政发[2011]34号)》,对全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事项提出明确要求。

《意见》要求:全区各地(市)人民政府、区直各部门,要站在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本着实现把我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目标,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严肃对待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落实、环境污染隐患突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和建设措施不力等现实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各个责任部门必须认真执行本《意见》中的相关规定。

1.认真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自然资源利用原则,切实做到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做好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工程的科学规划和环境影响的客观评价,从源头上控制生态扰动和环境污染的程度。

2.忠实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环评、安评、水保、灾评等准入关口,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各个环节上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坚持属地管理和部门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机制,并为此备有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保证条件。

4.突出四个“严格”,即严格准入条件、严格审批、严格试生产和竣工验收、严格责任追究。

5.突出四个“强调”,即强调会商审批制度,就是对位于环境敏感区域、资源开发集中区域,以及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在项目正式核准前,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提出核准的建议意见,处置其他相关问题;强调执法监管及监管能力建设;强调建立和落实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强调矿产资源开发企业恪守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切实履行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责任,落实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6.明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公安、监察、国土资源、水利、工商、安全监管、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职权和职责范围,落实联合互动的工作机制,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合力,确保全区生态环境安全良好。

自治区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示主管部门严格项目的审批环节。相关领导在2012年全区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根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区将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把优质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从近年来检查情况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生态扰动不容忽视。如果矿产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矿产资源开发就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对立,经济社会发展就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了,这种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符合我国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因此,矿产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选矿开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统一关系,学会统筹兼顾,做到安全开发;主管部门必须严格项目审批,强化执法监管,“坚持原则,铁面无私,该支持的就支持,该关闭的就关闭,该整改的就整改,该处罚的就处罚,绝不能手软!”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指示精神,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组织专家,根据矿区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客观评估生态环境影响的各项指标,制定出矿产资源勘察和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的限制性指标,拿出了生态修复和重建的方案,并估算所需要的资金数额。要求矿业集团在资源开发作业时,把生态修复和重建当成硬性技术指标来执行,并为他们恢复矿区植被提供技术指导。矿业集团除了认真执行环评指标,做好矿区生态植被修复和重建工作外,还必须拿出合理预案,预防重金属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其他破坏行为。

环境保护厅发挥自身的政策和专业优势,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全区矿业企业中适时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让矿界人士树立生态和环境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矿产资源开发中自觉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仅注重集团的经济效益,而且注重西藏的生态安全和环境整洁,并倡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探索西藏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罗布莎铬铁矿开采,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铬铁矿资源丰富,探明储量近500万吨,平均品位49%,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铬铁矿开发基地。罗布莎矿区自1986年投入开采至今,先后有13家企业在此采矿,年采量13万吨,产值近4亿元。一方面,有区内两家国有矿业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成为矿区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矿区内出现了滥采乱挖、无序开采的现象。

矿区内乱采滥挖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草场退化、耕地锐减。在罗布莎镇内,凡是被非法开采的地方,触目都是地表裸露、千疮百孔、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山体。大量矿石废渣随意堆放,有的遗弃在河道中间堵塞水路,有的堆放在道路上妨碍交通,有的甚至堆放在农田里。一旦遇到暴雨,这些随意堆放的矿石废渣会成为泥石流奔涌而下,给下游村庄带来无法估计的灾害。矿堆浸透产生的有毒废水被随意排放,对河流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据初步统计,受矿产开发影响,累计给罗布莎镇耕地和草场造成直接破坏超过3000亩,水土流失达到1万余立方米,此地人均有效耕地仅剩0.4亩。同时,非法在罗布莎镇开矿,“富了个别人、坑了多数人!”“责、权、利”毫不对称。

罗布莎铬铁矿一哄而上,盲目开采,消极影响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山南地委主要领导深入矿区,调查摸底,掌握情况,在现场办公时指出:“开发矿业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要注重环境保护,创造出看得见的生态效益;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把生态环境搞坏了可是殃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只顾自己赚钱那是一种短见,滥开乱采还是一种犯罪行为!”并强调:“我区开发资源,包括这里的铬铁矿资源,都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就是‘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全区人民,尤其是矿业人员必须树立起来的理念和行业准则!”

小贴士

1.废弃矿渣处理不当的危害。大量废弃矿渣从地下提取出来而随意倾卸到地面,甚至农田和道路旁边,不仅造成越来越多的次生裸地,减少植被覆盖面积和有效的耕地,而且污染人居环境和农业环境。环境污染对第一产业的消极影响是环境污染物增多,引起初级生产量下降;重度污染将使绿色生产者衰亡,破坏当地生态系统。比如硫是植物必需的元素,大气中含适量二氧化硫(SO2)对植物生长有利;如果二氧化硫浓度过高就会引起伤害。氟化物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大气污染主要为氟化氢(HF),它对植物的毒性很强,空气中的氟化氢浓度超过了3ppb,植物叶肉组织将发生酸型伤害。多种有毒重金属污染源对植物的生产也带来危害。石油和煤燃烧所产生铅(Pb)、汞(Hg)微粒,焚烧矿石、冶炼金属所产生的锌(Zn)、铜(Cu)、镉(Cd)微粒等化合物,均会使植物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生产量降低。

2.矿山废弃地存在着诸多影响生物定居的限制因子。第一,尾矿仅是细砂粒状混合物,物理结构不良,保持水肥能力差。第二,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极低或者养分的不平衡,造成土壤极端贫瘠。第三,重金属浓度过高,微量元素过量,不仅直接伤害植物,还会抑制根的生长。第四,硫矿物废弃地里的硫,由于长期氧化而形成硫酸,严重时pH值接近2,过低同时会加剧重金属的溶出和毒害。第五,尾矿废弃地,存在细碎矿物松散流动、风沙加重,以及地表温度过高等现象。

湖北省第六批援藏干部、曲松********柯东海,自上任之日起就一直思索:罗布莎矿区必须走出一条既符合曲松矿业健康发展又有利于群众增收的新路子,彻底走出“整顿——反弹——再整顿——再反弹”的怪圈;努力实现矿区秩序由“乱”到“治”的根本转变。曲松县政府封闭了乱采滥挖矿井12座,把起初13家采矿企业整合到目前的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