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108分钟改变世界
27047800000045

第45章 注释(6)

26.第380科研所后来以苏联电视科研院著称。

27.航空工业部第一科研所是由PНИИ改组而成的。现在的名称是联邦国立联合企业、俄罗斯国立联合中心“科尔德什中心”,是俄罗斯著名的火箭发动机和能源装置的科研机构。

28.劳申巴赫·鲍里斯·维克多维奇(1915—2001)——苏联物理学家、工程设计师。中学毕业后进入列宁格勒第23航空工厂工作。1932年进入列宁格勒民用航空舰队工程师学院,被滑翔飞行所吸引。离毕业还有一年半的时候,他转到莫斯科,进入PНИИ,在科罗廖夫所领导的分部工作,当时该分部正从事翼式火箭的研究。在PНИИ更换了领导后,劳申巴赫离开了设计岗位,转而开始研究空气—反推力发动机的燃烧过程。1942年劳申巴赫因其德国血统而被关入劳动营改造。但是航空设计师保霍维金注意到了他,经协商使其成为“特殊的劳动力”。PНИИ的新任领导科尔德什成功地让劳申巴赫返回了莫斯科。1955 ~1959年,劳申巴赫转到科罗廖夫手下,完成了航天器姿态控制领域的探索性工作。1986年,他当选为科学院院士。他还曾于莫斯科国立大学的物理技术研究所授课,该所后来独立,成立了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所。1959年他成为教授,在莫斯科物理技术研究所任力学教研室主任超过20年之久。

29.航天领域的历史学家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次发射失败的具体日期存在争议——很显然,该时间一直是保密的。一种说法认为是1960年4 月19 日。但是最新解密的文档(如,涅捷林向国家元首赫鲁晓夫的汇报电文) 使人们获得了更准确的日期:发射和随后的灾难发生在1960年4月16日。

第四章 飞船的制造

1.齐宾,巴维尔·弗拉季米洛维奇(1905—1992)——苏联学者,航空设计师。1926年,他进入位于加特契纳的苏联第一航空学校航空技术分部学习。从学校毕业后,又进入工农红军的空军学校工作,之后在彼尔姆的海军航空飞行员和技术员学校服役,1938年升任旅长。1939年,齐宾被调到莫斯科,进入以茹科夫斯基命名的军事航空研究院。卫国战争期间,他主要从事伞兵用的 КЦ —20、Ц—5型滑翔机的研制。战后在他的领导下,研制出了用于研究声速附近空气动力特性的飞行试验室“ЛЛ—1”、“ЛЛ—2”。随后他成为第256设计局的项目总师,领导了高空飞行超声速战略反推力式侦察飞机РСР的研制工作。1960年末,他进入科罗廖夫领导的ОКЬ—1 ,在那里,他完成了返回式载人航天飞船的设计,研制出了苏联的第一颗“天顶—2号”侦察卫星,参与了“闪电”通信卫星、“联盟”号和“联盟—T号”飞船的研制。

2.在文中提到的这个时期,上层领导中隐秘地出现了反对将战斗机的制造技术应用于火箭的运动。为此,航空设计局的航天分部被撤销。1959年10月,第256 设计局转由米亚西谢夫的第23 特种设计局领导; 1960年秋,再次转而合并到切拉缅伊领导下的第52特种设计局。

3.费奥克季斯托夫,康斯坦丁·彼得洛维奇(1926—2009)——苏联的工程设计师、宇航员。在卫国战争期间,他辍学前往前线,在部队任侦察员。在沃罗涅日执行任务时被德军巡逻队捕获,但是在遭扫射后奇迹般生还。1949年,他从莫斯科国立包曼大学毕业,进入ОКЬ—1,参与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领导了“东方号”飞船的设计,还参加了“联盟号”、“联盟T”、“联盟TM”、“进步号”、“进步M”等型号飞船,以及“礼炮号”、“和平号”空间站的研制工作。1964年,当提出了由工程师参与太空飞行的提议后,他加入宇航员队伍。费奥克季斯托夫的唯一一次太空飞行是1964年10月12 日和13 日(与卡马罗夫、叶戈洛夫一起) 乘坐“上升号”飞船完成的。费奥克季斯托夫是第一位非军籍、无党派宇航员。从1990年起,他回到莫斯科国立包曼技术大学执教。

4.工程设计师莫罗德采夫证实,“东方号”的名字是他想出来的:“故事源自当时很著名的一句谚语 ‘东风压倒西风’,而当时我们建造飞船也是要和西方,也就是美国竞赛,所以 ‘东方’ 这个词也就很适合用做飞船的名字了。”

5.伊万诺夫斯基,奥列格·根利霍维奇(1922)——苏联航天系统设计师。他于1940年应征入伍,进入边防部队,很早就参加了卫国战争; 1945年6月参加了红场上的胜利阅兵仪式。1947年进入НИИ— 88 ,1953年从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1957年,他成为ОКЬ—1的著名设计师,参与研制了各种航天器,其中包括“东方号”飞船。1961年他直接参与了宇航员加加林的航天飞行准备工作。1961年,调任苏联部长会议常务委员会关于国防工业问题的管理机构,1965年伊万诺夫斯基转赴以“拉瓦什金”命名的机械制造工厂,并被任命为总设计师巴巴金的副手。1976年,他担任了月球无人探测器的总设计师,亲自参加了将月壤带回地球的月球探测器以及月球车的研制,此外还参与了天文物理观测卫星“天文”、人造地球卫星“预报”等项目的研制工作。

6.伊萨耶夫,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1908—1971)——苏联工程师,火箭发动机设计师。1931年12月,他从莫斯科矿山学院毕业,进入大型设计单位工作,其中包括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城的冶金联合体。1934年10月,他进入保霍维金特种设计局的机械和起落架研制小组,并在第22 航空制造工厂参与了轰炸机起落架的研制。1939年成为“И”型试验飞机的著名设计师。1940年7月,保霍维金设计局开始研制近程歼击机БИ—1,这是一款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很有价值的机型。1942年5月15日,飞行员保霍维金完成了该机型的第一次试飞。伊萨耶夫起初对已有的(第3 科研院提供的)发动机进行了完善,后来参加了新型发动机 РД —1 的研制。1947年,航空部第一科研院组建了由伊萨耶夫领导的第二特种设计局,因为他曾经参加过火箭的研制工作。1948年5月,该局归并到НИИ—88 ,作为该院专业设计局的第9 分部。1952年,以该分部为基础成立了НИИ—88的第二特种设计局。伊萨耶夫的主要成就在于:使科罗廖夫对于他们所研制的发动机产生了兴趣,并将之应用到了P—11近程导弹,以及其海军的改进型Р—11ФМ上。从1954年起,伊萨耶夫所领导的设计局开展了一系列型号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包括“天顶”号导弹系统发动机、翼型导弹助推器、“东方号”、“联盟号”,以及其他一些轨道航天器的发动机组件等。1967年,第二特种设计局更名为化工机械设计局。

7.胺——有机物,是将氨的1 个、2 个或3 个氢原子替换成烃基的化学生成物。胺的特性表现为:能够与硝酸和四氧化氮发生剧烈反应,产生瞬间的自燃。

8.“地球物理”中央设计局由原来的第589工厂组建而成,主要为航空和陆军武器提供目标指示系统。设计局于1937年成立,但是直到1966年才成为独立的机构。现在“地球物理—太空”科研生产联合体是为航天器提供导航与控制系统光电设备的主要单位。

9.费奥克季斯托夫证实,1КП卫星从轨道上返回时正好赶上一个很敏感的时期。返回舱本身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被焚烧并解体,而其上携带的配重钢板则完好地掉落在美国境内。之后,美国人多次对在国外现身的苏联学者旁敲侧击,但最终也没有弄明白这些钢板的用途。

10.也有一种说法称:1960年7月28日,应该向太空发射1КП飞船,而不是1К飞船,也就是说试验犬“小蘑菇”和“海鸥”也像“莱卡”一样,发射后将面临必然的死亡。似乎这次发射的准备工作节省了时间,所以直接在飞船上安装了生命保障系统,但该系统并不具备正常的返回功能。相关的说法参见以下网址:http://www.astronaut.ru/animals/text/1101/htm.

11.记者们喜欢引用不知何人说过的话,即加加林在执行太空飞行的活动中,成功返回的概率是50%(即50—50的原则)。但专家们则是按照另一种算法计算的。根据“1К”5号、“3КА”1号和“3КА”2号飞船的成功发射记录,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的概率达到87.5%,而如果考虑发射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可能(“1К”4号无人飞船在发射出现意外时,救生逃逸系统正常完成了工作),拯救宇航员生命的概率将达到94%。也就是说在加加林的航天飞行活动中,其出现意外的概率不超过6%。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再精确的计算也无法完全预报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有很多意外情况是设计师们难以预料的。

12.“天文窗口”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内,地球和某行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利于向该行星发射航天探测器,使其能够沿着最省能量的轨道飞行。

13.火星上的“运河”是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发现的,人们一直对此深信不疑。直到1965年7 月14 日,美国的“水手4号”探测器近距离对火星成像后,人们才从照片上看到,火星上根本没有什么运河。

14.列别金斯基,阿列克桑德·伊戈纳吉耶维奇(1913—1967)——苏联学者,天体物理学家。1931年从克里米亚师范学院的数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谢瓦斯托波里的中等学校当了一段时间老师。怀着对天文物理和地球物理的浓厚兴趣,1932年他来到列宁格勒,进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天文物理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在此时期,他主要研究了地球和太阳大气的热量守恒原理问题。1938年,他成为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天文物理教研室副教授。列别金斯基是极地辐射研究领域的先驱。他研制出的C—180测量仪可以用来测量极地辐射,被安装在苏联北极站和南极站使用。1953年,他成为莫斯科大学的教授。1958年,他担任了莫斯科大学核物理射线实验室的科研负责人,直接参与了利用“火星1号”、“金星1号”、“探测器3号”、“月球10号”等探测器研究火星、金星、月球表面辐射特性的多项试验。

15.P—16(8К64)是二级洲际弹道导弹,由第586 特种设计局(“南方”设计局) 在杨格尔的领导下研制。生产这种导弹主要是由于P—7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很低,加之其应用特点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为了消除P—7导弹的不足,P—16型导弹采用了能够长期存储的燃料组分:庚基和氮氧化物。为了研制发动机和导弹系统,还有地面及井下发射装置,一大批设计师被召集而来,包括库兹涅佐夫、科诺普列维等人,格鲁什科牵头。

16.杨格尔,米哈伊尔·库兹米奇(1911—1971)——苏联航空工程师、火箭设计师。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1935 ~1944年期间,在以“缅任斯基”命名的航空工厂担任设计师、资深设计师、总设计师助理、副总经理等职。1944年,任米高扬特种设计局的副总师。1945年,他成为米亚西谢夫设计局的资深工程师,参加了И—153和ТИС型飞机的研制工作,并对И—180、И—185型歼击机,以及По—2改型飞机进行了完善。1950~1954年,他担任了分部主任、科罗廖夫总设计师的副手,以及НИИ—88的项目总师。1954年开始领导位于第聂伯的第586 特种设计局。杨格尔开拓了火箭技术的新方向,他建议使用高沸点的燃料组分,并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这些特点大大提高了战略导弹的战斗准备特性。他领导研制了P—12、P—14、P—16、P—36型导弹,以及“宇宙”、“宇宙—2”、“旋风—2”、“旋风—3”运载火箭。1966年,他当选科学院院士。

17.在一些文献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关于试验犬名称的情况,如“阿尔法”、“小滑头”、“彗星”、“小笑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