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远(1914.12—2005.1),河南滑县人,星光电子仪表厂(现中航工业汉航集团参股企业)创建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6月投身革命,赴延安抗大学习。在八路军129师时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高平县特派员、晋东南游击队政治干事、八路军129师连政治指导员、敌后工作股长、晋鲁豫根据地山东冠县工商局长、聊城工商局长、裕兴火柴厂(现安阳火柴厂)厂长。建国后任平原省政府工业财政处处长、航空工业局办公室主任,国营新兰仪表厂(现中航工业兰飞)副厂长。1965年5月—1973年2月任星光电子仪表厂副厂长,后调陕西国营第182厂(现中航工业陕飞)。1984年离休,2005年1月去世。
星光电子仪表厂(原国营第101厂)是为填补我国天文导航仪表生产科研缺项的需要而兴建的,自1963年孕育选址到1965年定点。第一厂名为天文导航仪表厂,第二厂名为星光电工厂,后更名为星光电子仪表厂。
1965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选厂工作组选定在陕西省南郑县马仙坝建星光电子仪表厂,主要包建单位是兰州新兰仪表厂,成立了以李致远为首的第一批8人筹建班子。时任新兰仪表厂基建副厂长的李致远被任命为星光电子仪表厂副厂长(全面负责新厂的筹建工作)。李致远到现场查看了7次,当年5月即进点筹建,开始了偏僻山区三线建设的艰苦创业。
当时的星光电子仪表厂地处一片荒山野岭,路、电、水三不通,地形复杂,高低不平,条件很差,生活艰苦。李致远等筹建人员进入工地后,向大队部借了一间房,立即亲自动手砌灶安锅,初步安置后立即研究工作计划,确定1965年以解决路、水、电为中心,抓好勘测设计,并完成部分宿舍和食堂等生活福利设施,准备建筑用料,为1966年的大建快上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李致远的带领下,筹建班子分工合作,各负其责,工作进展很快。
从工厂至汉中公路基本畅通后,唯有汉江像一把利剑拦腰砍断了南北交通,古人留下的木船摆渡是连接南北交通的唯一工具。1965年10月开始,西北局和陕西省委投资修建汉江大桥,李致远任副总指挥,并主管材料供应工作。施工中最初采用人工开挖桥基,但是不断塌方影响施工进度,为此李致远专程去河南请来一名技术员及两名技工,运用冲挖锤,加快了施工进度。1966年5月,大桥落成通车,结束了汉江依靠摆渡的历史,贯通了汉中南北的交通。
1966年,工厂掀起了大兴土木的高潮,厂区、生活区全面开工,工地上机器隆隆响,职工、施工队、民工不分你我,抬的抬,扛的扛,大家为建新厂豪情满怀,士气高涨。为加速三线建设,李致远提出了“大雨不停工,小雨当晴天,中午不休息,晚上加班干”等振奋人心的口号,他和大家战严寒,斗酷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用劳动的血汗换来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厂房。1966年底,仅仅用了15个月的时间,工厂主要厂房和辅助生产厂房、生活用住宅等建筑基本建成。
为贯彻执行“边基建、边生产”的方针,工厂从1966年10月开始部分投产。首先投产的产品是GG-1高度传感器。1968年6月,该产品试生产定型,成为汉中地区生产的第一个航空产品。1970年3月,工厂确定要突出天文罗盘试制这个重点,先后召开了大干天文罗盘誓师大会和动员大会,提出了“苦干巧干破关键”的战斗口号,全厂干部职工废寝忘食、日夜兼程,克服生产、生活等重重困难,攻克重重技术难关,使该产品试制成功。1971年5月,该产品设计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1972年,工厂以生产LTW-2天文罗盘、QCJ-1飞行参数记录仪、GG-1高度传感器为主,超额完成全年产值、品种、产量计划,创造了工厂投产以来工业产值、商品产值、销售收入第一个高峰。
此后,工厂几经周折,披荆斩棘,逐渐发展为研制生产航空机载设备的专业化企业,为国防建设和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973年2月,李致远调陕西国营182厂工作。1984年离休,2005年1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