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东(1928.2—1993.12),北京人,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后更名为石家庄红星机械厂(现石家庄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石飞)第一任党委书记。1948年5月任冀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1950年1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科员;1952年6月—1959年5月,在石家庄国棉六厂先后担任科长、主任、党委副书记;1959年5月—1970年,任石家庄市委副秘书长。1970年5月任石家庄红星机械厂第一任党委书记。1979年1月后历任石家庄市建委副主任、市革委秘书长、市政府秘书长、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政协党组副书记、市委******部长。1993年12月去世。
1969年12月,在第三机械工业部企业领导干部会议上,北京空军领导根据“民办航空、发展‘两机’”的方针,提出了在华北地区动员生产运5飞机的意见。会后三机部、北京军区和河北省石家庄市等有关部门巡回调查研究,选定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为运5飞机总装厂。1970年5月5日,******副总理李先念在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关于动员华北地区民用工业生产运5飞机的报告》上批示“为多搞点飞机,拟可同意。”自此,石家庄市农业机械厂定为生产运5飞机的总装厂。5月5日,定为工厂建厂日。1972年与农机厂分开,工厂定名为石家庄市红星机械厂,隶属石家庄市机械局领导。1978年10月转归河北省国防工办领导,1980年划归三机部,直属部领导。
建厂之初,石家庄市农机厂厂房较大,是装配运5飞机的有利条件,但工厂的规模、职工的素质、技术能力和设备设施等条件,远不能适应生产运5飞机的特殊需要。为了尽快地生产出运5飞机,河北省、石家庄市抽调了一批干部组成了“运5飞机生产指挥部”,杨亚东任党委书记兼副指挥。指挥部动员了省内90多个协作点,以会战的形式,“一厂一角”、“百厂协作”,组成了运5飞机生产线。石家庄地区承担机身、机尾翼、起落架和总装;邯郸地区承担部分标准件;邢台地区承担部分地面设备。“运5飞机生产指挥部”通过石家庄市组织和劳动部门,抽调了一批干部,健全了厂各级领导班子。从市区各工厂寻找了一些干过航空工业的工人,充实了工厂的技术力量,招收了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和城乡复员军人。
1970年5至6月间,生产运5飞机的老厂———国营洪都机械厂,由15名技术骨干组成的工作队来到石家庄,进入到运5飞机生产的关键岗位。运5飞机的设计图样、工艺资料、技术文件、专用工具、部分工装以及样机陆续由南昌运到石家庄。
1970年7月23日,运5飞机在石家庄投入了试生产。当天,工厂召开了铆接、组装第一架飞机的动员大会,工厂提出了“革命加拼命,拼命再拼命,关键时刻不要命。大战八月关,定把飞机送上天”的口号。动员会后,杨亚东等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及职工群众齐上阵,工人们身不离厂房,手不离铆枪,经过88个日日夜夜,终于完成飞机总装任务。9月26日,第一架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
1973年3月,三机部航空研究院实地勘察设计,拟定了工厂部装区与总装区分开基建的总体布局方案。为使这项工程顺利进展,在省运5工程建设组的领导下,杨亚东组织由百余人组成的基建办公室,夜以继日地进行紧张的工作。整个工程从1973年10月破土动工,到1978年全部竣工。
1973年至1976年,工厂处于艰难的发展时期。由于物资缺口大、各类人员新,很难适应航空工业生产的要求和基本建设的需要。但是,杨亚东和全体职工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一方面组织力量辗转奔波于全国各地采购物资保证供应,一方面通过小批量生产搞好工艺定型,顺利通过转场鉴定。
1977年4月,在洪都机械厂进行了首批01架机身静力试验,7个加载项目全部达到设计技术要求。三点着陆破坏性试验达到100%。其结论是:运5飞机机身、发动机架有足够的强度,工艺质量良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作为党委书记,杨亚东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在大力抓好运5飞机试制和工厂基本建设工作的同时,还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培养了大批青年技术骨干,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杨亚东身先士卒,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广大工人奋战在一起,积极做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劳动热情。
1973年4月,工厂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总结了建厂以来的各项工作,选举产生了首届委员会,杨亚东当选党委书记。会上提出了党委今后工作的思想任务,做出了加强学习和认真改进领导作风的决议。会议的召开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党员完成各项任务的积极性,增强了各级领导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的责任感;推动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激发了广大职工群众以大庆精神完成各项任务的热情。
杨亚东作为工厂的创始人,带领干部职工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完成了石家庄红星机械厂的组建工作,实现了厂区的布局建设和飞机的生产交付目标,为中航工业石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9年1月,杨亚东调回石家庄市工作。1993年12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