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
刘云(1900—1930),别字随吾,别号宠才,又名可炳,出生于湖南宜章一个小商之家。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1年高小毕业后报名参加留法国勤工俭学会。留法第一年在巴黎法尔曼飞机工厂做工。翌年,考入工厂附近的一所飞机学校,学习航空机械。1922年在巴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夏,因参加反对法国当局迫害中国学生的斗争,被法政府遣送回国。
回国后即转入广州西江陆军讲武堂学习,不久,转为****正式党员。
1924年6月,又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并担任学生队第四队队长。次年初,与蒋先云、周逸群等学员一道,在教职员和学员中发起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办会刊《青年军人》等进步刊物。1924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沙头创办了航空学校,着手培养航空人才。刘云、王翱、王勋(即王叔铭)、唐铎都成为一期的学员。
毕业后,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航空局军事飞机学校教务主任兼党代表,成为我国航空史上最早的共产党员。凭着两架老式教练机,为学校训练出首批10名飞行员。在讨伐陈炯明叛乱战斗中,曾多次与德国飞行教官一道驾机侦察敌情,散发传单,投掷炸弹,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最早驾机作战的军人。
1925年9月,受广州国民政府委派,与唐铎等5人一道,赴苏联空军第二飞行学校学习。1926年冬,转入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陆军大学)中国班学习,并担任中国班班长。
1930年6月,正当即将毕业之际,奉****中央指示,毅然中断学业,告别新婚的苏联籍妻子,与刘伯承、左权等一道回到上海。
回国后,即被任命为****中央长江局军委委员兼长江局红军总参谋长,曾化名刘志明、李志浩、宋推,以商人、教员身份在武汉组织和领导鄂东南等地的工农武装斗争,同年9月2日,在武汉因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闻讯后竟连夜从南京飞抵武汉劝降,遭到严词拒绝, 9月6日,英勇就义。终年30岁。
刘佐成
刘佐成(1883—1943),字鹰公,又名国云,福建永安汶洲青水池人。近代中国航空先驱,中国本土上第一代飞机制造家。1903年考中秀才,后到福州全闽师范学堂求学。由于他学业优异,毕业后被选送日本留学,先入同文、宏文书院,后就读于工业航校和早稻田大学。同时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1910年,刘佐成和李宝焌合作,在日本研制飞机,因飞行场地使用不便,无法进行试验,我国驻日公使胡惟德将此情况报告清朝政府,清廷摄政王府电召刘佐成、李宝焌二人回国制造飞机。同年8月,由驻日公使随送他们返国。二人回到北京后,清廷军谘府即拨款在北京南苑庑甸毅军操场内建筑厂棚,购买材料,让他二人制造飞机。1911年3月飞机制造成功,这是中国在国内制造的第一架飞机。6月2日由刘佐成驾驶试飞,但因发动机曲轴损坏,飞机坠落,刘佐成身负重伤。同年6月11日《正宗爱国报》曾刊登这条新闻。
1911年辛亥革命后,刘佐成任湖北军政府航空队长。1912 年1 月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刘佐成到南京,任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附。他再度和李宝焌合作研制飞机,终于试飞成功。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夭折,制造飞机的事业也即中止。1913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南苑成立随营飞行教练班,委任刘佐成为技正兼教官。同年7月孙中山领导的讨袁“二次革命”爆发,刘佐成脱离袁部,和其他原同盟会成员一起,秘密购买武器,于民国3年(1914)到达福建,计划谋刺袁世凯派来福建的都督护军使李厚基。不幸事泄,李厚基下令追捕,刘佐成潜逃到南平,躲藏在闽师同学陈德章家中,继由陈资助路费,逃到台湾,再转道到日本。这时孙中山正在日本创办中华革命党飞行学校。当年8—9月间,他受孙中山接见面谈达12次之多,此后一段时间,刘佐成漂泊不定。其日籍妻子和子女则在上海日本租界内避难。
1920年,直皖军阀战争中,李厚基的靠山皖系败北,直系军阀控制北洋政府,刘佐成被任命为航空大队长,后兼保定航空学校教官。1921年3月1日,刘佐成在天津创办出版发行《飞行杂志》。1924 年,刘佐成任北京中央航空司令部参谋。1925年,保定联军总司令部成立航空处,刘佐成任参谋。民国15年(1926年)4月任联军航空第一队队长。同年6月任保定航空工厂厂长。北伐胜利后,刘佐成到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署任参谋,并继续主编《飞行杂志》。他撰写的《中国航空沿革纪略》一书于1930年在南京出版发行。抗战前夕,刘佐成被派到福州,主持建筑王庄机场。机场建成后,刘佐成任福州飞行场场长。1938年,机场常遭日机轰炸,即把物资转移到山区,刘佐成则任空军将乐办事处主任。后又调到浙江衢州航空总站任股长。曾拟调他到柳州空军司令部任职,因身体不好而未到职。1942年9月刘佐成中风,在故乡养病。1943年9月,病逝于青水池家中,享年60岁。刘佐成的遗著《中国航空沿革纪略》,已成为研究中国航空史的重要史料。
龙文光
龙文光(1899—1933),出生于四川崇庆县廖家乡。1924年,从北京朝阳大学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期间先后参加了消灭滇、桂叛军以及郑润奇等****军队的战斗。1926年1月进入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广东航校学习。1927 年1 月,龙文光等11人被广东国民革命军航空处选派到苏联第二航空学校继续深造。学成归国后,龙文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空军第四队(驻汉口)上尉分队长,并在南京中央军校航空班任飞行教官,经常驾机来往于汉口、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后任国民党空军中校队长。
1930年3月16日上午,龙文光奉命驾驶飞机从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紧急空投通信任务。返航时遇到大雾,油料耗尽后实行迫降在工农红军鄂豫皖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交界处。在鄂豫皖军委负责人徐向前的劝说下,投奔共产党,参加了红军。
1931年5月,鄂豫皖特区工农政府军事委员会航空局成立,龙文光被任命为航空局局长,局政委则由曾在莫斯科学习过的钱钧担任。航空局设在河南新集北头普济寺内。苏区政府不仅为龙文光配备了必要的技术人员,还在河边的空地上修建了一座占地百余亩的机场。在钱钧、龙文光等人共同努力下,龙文光的飞机被装配复原,并油漆一新,机翼两侧银灰底色上还各绘了一颗闪亮的红五星。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举行了隆重的飞机命名仪式,徐向前代表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将中国工农红军的这第一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由此,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史上第一架属于自己的飞机诞生了,龙文光也成了工农红军的第一位飞行员。
1931年7月10日起飞试航,利用试航机会,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空中侦察和投撒传单。
1931年12月21日龙文光驾驶“列宁”号飞临黄安城上空,轰炸敌人的作战指挥部,大获成功。黄安之战因是我军建军史上第一次有飞机参加的战斗。
1932年6月,国民党军出动26个作战师及两个旅约30万人,对以鄂豫皖和洪湖根据地为中心的地区发动第四次疯狂“围剿”。“列宁”号在群众的帮助下,随着红军转移了好几个地方。由于它太过庞大,每次转移都十分费力。最后,红军决定将飞机拆卸开来,专门调一支几百人的队伍,抬着被拆卸的飞机部件,翻山越岭与敌人周旋。8月上旬,徐向前下令,为利于今后对敌作战,先“埋掉”飞机!在大别山的一条偏僻的山沟里,为掩护“列宁”号的埋藏,一个营的红军战士趁夜色在山梁上顽强地狙击了敌人一个团的进攻。与红军相处了一年多的“列宁”号飞机,终被掩埋在架山堡根据地回龙寺的两座墓冢中间。
飞机埋藏起来后,龙文光在一次突围中,与红军大部队失散,于1932 年9 月10日被捕入狱。
1933年8 月9日,国民政府以“带机投匪”罪,在湖北武昌威尔(泉)台处死了龙文光。龙文光牺牲时年仅34 岁。同年年底,龙文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国民党军实行第五次“围剿”后,侵占了鄂豫皖根据地大部分地区,他们千方百计想找到那架被埋藏起来的红军飞机。但在根据地群众的保护下,飞机的一些重要部件,国民党一直没有找到。就这样,在大别山一条偏僻的山沟里,“列宁”号一直沉睡了20年。
1951年9月,国防部副部长、湖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率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前往大别山慰问老区人民。人们这才用锄头将埋藏了20年的“列宁”号分体部件挖了出来,献给国家。
为使后人了解这段难忘的历史,如今在北京航空博物馆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陈列了一架按照1∶1比例复制的“列宁”号样机,供人们瞻仰。而在湖北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块当年留下的“列宁”号飞机蒙布。
陆士嘉
陆士嘉(1911—1986),萧山城厢镇人。中国著名流体力学家、教育家。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 1937年考入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物理,得知日军飞机侵华轰炸后,毅然改学航空,为世界流体力学权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女学生、中国籍留学生博士生。
1946年回国后,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水工研究所、清华大学等任教。她学识理论精深,尤以黏性流体力学见长,还为发展磁流体力学、生物流体力学、分离流和旋涡运动为主体的流体力学做了大量工作,为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造就新一代中国科学家而呕心沥血。
1952年,中央决定创建一所新型的航空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陆士嘉担任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陆士嘉是北京航空学院第一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的主任,也是建立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陆士嘉十分重视实验设备的建设。1958年,她和其他同志一道建成一整套低速风洞,同时又积极参与和组织全教研室人员自行设计和制造超声速风洞和大型机械式六分力天平。当时,这些重要实验设备的技术水平在国内是领先的。
1962年,她作为数学力学系副主任,积极主张和筹建成立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并首任该研究室主任。同年,在******总理的关怀下,参与了我国第二个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她作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发起并主持新兴分支分离流和旋涡运动研究,并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
1986年8月29日,陆士嘉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陆孝彭
陆孝彭(1920—2000),江苏省常州市人。历任沈阳飞机制造厂设计师,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所副所长、副厂长、飞机总设计师,南昌航空大学第一任校长,江西省科协副主席,江西省第四~第六届政协副主席,第四~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1935年,陆孝彭考入江苏省立高中学习, 1937 年,他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1年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国民党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四川南川县空军第二飞机厂任制图员和设计员,绘制和设计木质飞机。1945—1949年,先后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和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实习飞机设计。1949年8月,陆孝彭返回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航空建设。1949年9月,陆孝彭分配到上海华东军区航空处研究室,负责机场修理。1956年,中央决定开始自行设计飞机,陆孝彭从北京调到沈阳飞机厂任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主管设计师。1959年底,他正式调到洪都机械厂,担任设计室副主任,为强5飞机主管设计师。1964年初,第一架强5飞机研制成功。1969年,他主持了歼12 的全部设计工作。1978 年12 月—1980 年10月,他担任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第一任院长。1995年7月,他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
陆孝彭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及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的主管设计师,并参加了歼12飞机的设计工作。强5飞机的诞生揭开了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超声速喷气式强击机并大量装备部队的历史,填补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项重要空白。1985年,强5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陆孝彭曾先后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两次参加国庆天安门观礼, 1978年他光荣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推选上主席台。他曾荣获航空金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总设计师荣誉状、江西省科技精英等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
2000年10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