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中国近代航空工业史:1909~1949
27054000000049

第49章 中国近代航空人物名录(8)

1953年上半年,空气动力教授会拟定了先建两台直径为1.5米的回流式低速风洞和一座80毫米× 80毫米的吸入式超声速风洞的规划,马明德绘制了低速风洞总图和纵向三分力台式天平总图,并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具有钢铁桨毂之木质风扇。这两台1.5米低速风洞从绘图、加工、安装到试车,总共花费了一年零四个月。马明德等7人得到通令嘉奖。这是哈军工建成的第一座大型实验室。

进入20世纪50年代,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已接近声速,急需以实验方法开展跨声速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在设计建造80毫米× 80毫米超声速风洞(简称为3号风洞)时,马明德亲自绘图设计了65米?的真空箱。该风洞于1956年初安装试车成功。此外又设计制作了两台低速风洞(简称4号和5号风洞),先后开设9个不同内容的教学实验课。

1958年初,马明德提出兴建600毫米× 600毫米大型超声速风洞(简称6 号风洞)和3.5米×2.5米回流式的大型低速风洞(简称8号风洞)的计划,以支持马赫数2.5超声速飞机的空气动力研究,并在同年8月获中央军委批准。1963年8月, 8号风洞——当时全国最大的低速风洞,试车成功,最大风速达到60米/秒。同年9月,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8 号风洞题词:“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953—1965 年,经过12 年的努力,哈军工共建成大小风洞8 座,从而构成了一个拥有从低速、跨声速到超声速整个速度范围的兼顾教学和科研的风洞群。

1964年初,聂荣臻元帅提出组建空气动力专业组(编号为第十六专业组),钱学森为组长。下设理论和实验技术两个分组,马明德兼实验技术分组组长。

从1957年2月起,马明德兼任空军工程系工程科主任。1957 年11 月至次年底,马明德参加了空军工程系七科(导弹专业)的筹建工作, 1961 年4 月,马明德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空气动力专科主任。

1961年和1962年,马明德为新建立的气动专业讲授飞行力学课,并编著了讲义《飞行动力学》。

1964年马明德兼任空军工程系副主任,抓全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年末,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5年12月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空气动力研究室主任。

“**********”开始后,马明德受到迫害。1969年1月13日在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隔离室被迫害致死。终年54岁。

毛邦初

毛邦初(1904—1987),浙江奉化岩头乡岩头村(今属班溪镇)人,乃******原配夫人毛福美的亲侄子。

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后即投身军事航空界。次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航空班飞行组长。1930年奉命在杭州笕桥筹建航空学校,次年任校长, 1933 年7 月17日任中央航空学校副校长。1935年9月7日叙任空军上校。1936年12月任国民政府航委会委员, 1937年1月1日获颁五等云麾勋章。同年5月任空军南昌第三军区司令。1938年3月任国民政府航委会军令厅厅长。1940年5月25日晋升空军少将,同年8月19日升任航委会副主任兼军令厅厅长,并出任空军第一路司令。1941年3月26日增设空军总指挥部,毛邦初任总指挥。1943年1月21日复任航委会副主任。1944年8月14日获颁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5月,选任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航委会驻美国代表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成员。1946年6月29日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空军总司令部副司令,曾代表国民政府常驻美国,后晋升空军中将。

1949年去台湾, 1951年受命赴美国购置飞机,遂携眷属定居墨西哥,继迁居美国。1987年逝于洛杉矶,享年83岁。

潘世忠

潘世忠(1889—1930),生于建筑师家庭,上海青浦人。潘世忠中学毕业后,于1904年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就读于里尔机械专门学校和兰斯狄伯特生飞行学校,因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飞行证书。

1911年回国后,曾任武昌都督府管理飞艇事务的顾问官。1913 年9 月南苑航空学校开办后,他先后任航校航空机械教官和修理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1913年冬,内蒙古发生民族冲突,北京政府即令南苑航校派机参战,潘世忠奉命驾机执行侦察任务,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军事情报。这是中国第一次把飞机用于军事活动。1914年,河南发生白朗农民起义,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潘世忠、秦国镛、厉汝燕又奉命各驾驶一架飞机参加作战,深入河南、陕西、甘肃进行侦察、轰炸。

在潘世忠主持下,除仿制航校最早购入的12架高德隆G-Ⅱ、G-Ⅲ等教练机外,于1914年参考高德隆及法曼飞机,制出一架双翼飞机。这架飞机采用推进式设计,机头装有1挺湖北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机枪,动力采用汉阳兵工厂仿制法国的诺姆80马力发动机,机身标有“1”号标号,称为“枪车”,可说是中国境内有证可查的,自己仿制航空发动机及制成军用机的伊始,是中国最早自制的武装飞机,并进行了试飞表演。

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 年张勋复辟时,南苑航空学校奉命组成飞机队轰炸清宫,迫其投降。1921年潘世忠任清河飞机修理厂厂长。

1930年,潘世忠因脑伤致疾去世,享年41岁。

钱昌祚

钱昌祚(1901—1988),字莘觉,江苏常熟人, 1901年8月7日生。

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 1919年毕生后保送美国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就读, 1922年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转入航空机械工程系, 1924 年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浙江工业专门学校、清华大学任教。1928年入航空界,曾任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秘书兼编译、教授、教育长。1933年7月18日任军事委员会航空署技术处处长, 1934年5月任航委会技术处处长。1934年4月1日担任中国航空工程学会会长。1936年3月任航空机械学校校长。1937年1月4日任空军二等机械正。1938年3月任航委会技术厅副厅长、代理厅长。1940 年任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厂长。1941年6月任垒允飞机制造厂监理。1944 年12 月任航委会参事。1946年6月5日任国防部第六厅厅长, 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 年4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委员会委员。1948年9月22日晋任空军机械监。

1949年去台湾后转任经济方面的工作。1971年退休。享年87岁。

钱寿华

钱寿华(1915—1990),江苏吴县人,工程热物理学家。193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曾任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学院研究员、纽约市立大学讲师、托里度大学副教授、福特汽车公司研究员。1955年发表《最低阻力超音速锥形机翼》的论文。提出了三角形机翼的弧高分布曲线,代替了过去所用的埋线分布。可显著提高飞机性能。提出的设想和计算方法已在国外得到应用。196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对转子发动机的波状磨损和径向密封系统的理论分析做了大量工作,发表了旋转活塞发动机震纹的论文。在国际上首先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来解决转子发动机震纹问题。享年75岁。

乔赓云

乔赓云(1870—1938),字汉章,出生于辽宁法库县秀水河子镇。1877年全家迁到吉林省通化市红石镇小华溪村。

1887年考中秀才。1894年,乔赓云进入驻通辽的清军骑兵队当秘书。1904年经推荐进入张作霖的部队。1907年,乔赓云被张作霖送到东三省讲武堂学习。1910年毕业后回到张作霖为统领的奉天前路巡防队,深受张作霖器重。1920 年12 月,升任奉天督军公署参谋长。1921年1月起,任东三省航空处少将处长兼航空学校校长(为第一任校长)。乔赓云请来原沙俄教官培养飞行员,培养出了赵文毅等第一批中国飞行员。乔赓云成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23年,乔赓云离开军界去了安东采木公司任理事长。1929 年退休回家,并捐资修建了新宾中学。

1938年5月,乔赓云因病逝世,终年68岁。

秦国镛

秦国镛(1876—1940),又名秀镛,字子壮,土家族,湖北省咸丰县丁寨人。中华民国空军创始人。幼为文庠生(秀才),兼习武略。1901年被选送出国留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学陆军及机械科7年,回国后任陆军部参事。1912年,他通过法国驻北京公使馆武官、总统府顾问白里索向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建议购置飞机,开办航空学校,训练飞行员,作为建立空军的基础。袁将建议书批交参谋本部办理,向法国订购哥隆式飞机12架(其中水上飞机一架),聘请法国教练4名,在北京南苑设立航空学校和修筑机场。1912年设立航空学校,秦国镛任航空学校校长,招收陆军师范学堂毕业生40余人为学员,练习飞行。秦国镛亲自驾机试飞,成为第一个在国内驾机升空的中国飞行员。航校第一期于1912年秋季开学, 1914年秋季结业。后又开办两期,培养飞行员83名,由这些人组建成中国第一支航空队。

1918年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溥仪复辟,秦国镛致电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表示愿“率飞行员与讨逆军取一致行动”。7月7日,秦驾机轰炸清宫,投下3枚小炸弹:一枚落在隆宗门外,炸伤轿夫1名;一枚落在御花园水池里,炸坏水池一角;第三枚落在西长安街隆福门的瓦檐上,把聚在那里赌钱的太监们吓了个半死。这天,溥仪正在书房里和师傅们说话,听见飞机声和爆炸声,吓得浑身发抖,面无人色。此后局面完全变了,磕头的不来了,上谕没有了,议政大臣们东躲西散。.

秦国镛还兼航校飞行教官。在高级飞行训练科目中有一项长途飞行,要从北京南苑起飞,到河北保定降落加油,然后再飞到马厂,最后再飞回南苑,顺利完成这三角航线飞行才算合格。当时飞机发明不到10年,法国双翼教练机最大时速仅96千米,载油有限,仪表导航设备简陋,飞行这条航线很不容易,秦国镛试航成功,创下中国航空史上最早的一次长途飞行纪录。

1919年春,南苑航空学校改组为航空教练所,划归航空处管辖,秦国镛回陆军部,升陆军中将,授一等文虎勋章。1920年解甲从工,建华陆石工厂,经营高级建筑石料,并受聘北京大学任教。194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4岁。

荣科

荣科(1914—1995),原名荣贵勤,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祖籍河北省青县。1942年,荣科去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工作,被聘为金属学专家,任铸造车间主任,参加大定厂仿造美国莱特公司的“旋风”式9 缸活塞式发动机工作。1945年7月作为副领队带领中国技术代表团赴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实习,他实习的专业是冶金材料和铸造工艺。1948年初回国,回大定厂工作。1948 年夏转入贵州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1950年春,荣科应聘到上海华东纺织管理局,参加杭州经纬纺织机械厂建厂工作。

1953年中国航空工业开始由修理走向制造,****中央、******号召航空技术人员归队,荣科又回到航空工业战线,在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局工作。1956年参与领导筹建航空材料研究所,继之任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同年被聘为北京航空学院兼职教授,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校讲学,后来,也曾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聘为名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1972年因患口腔淋巴癌住院休养。1977年被任命为第三机械工业部技术顾问、航空研究院顾问,参与中型轰炸机轰6研制工作,是斯贝、轰7会战领导小组成员之一。1980年任中国铸造协会理事长。1981年担任进出口委员会顾问。

他毕生致力于冶金材料和铸造工艺研究。在球墨铸铁工艺创新,大型复杂铝铸件工艺研究,变型高温合金立足国内和以高温合金精密铸造代替变形合金制造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铸造高温合金的系列研究,突破镁铸件关键技术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航空发动机气冷空心一级涡轮叶片铸造工艺的研究成功,为中国新型飞机试制成功和投入批量生产起了关键作用。他还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研究解决了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为中国的工业建设特别是航空工业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10月4日逝世于北京,享年81岁。

沈德燮

沈德燮(1895—1983),字少悦,福建福州人。青年时期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1913年7月毕业后又到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第二期学习飞行,并取得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英国皇家空军学院深造。数年后学成回国,被派往上海筹建海军部航空处,以海军上校军衔任该处处长兼上海虹桥机场场长,同时创办航校,负责训练和培养民国时期第一批海军飞行员。